高考语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给我们的启发作文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给我们的启发作文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给我们的启发作文屠呦呦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她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学家,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是,你知道吗?屠呦呦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屠呦呦非常勤奋。

据说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曾经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这种精神状态真的是让人佩服。

我们知道,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所以,我们要向屠呦呦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

屠呦呦非常谦虚。

虽然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相反,她一直保持着低调的态度,不断地努力工作。

这种谦虚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知道,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不断地进步。

屠呦呦非常有爱心。

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她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她深知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的重要性,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研究它。

这种有爱心的精神也让我们感动不已。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还需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和快乐。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要向她学习勤奋、谦虚、有爱心的精神,不断地努力工作、保持低调、关心他人。

相信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关屠呦呦的考场作文

有关屠呦呦的考场作文

有关屠呦呦的考场作文你知道屠呦呦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科学界的超级英雄一样。

屠呦呦奶奶的故事啊,就像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大片。

在很久很久以前,疟疾就像一个超级大反派,在全球到处肆虐,特别是在那些贫困的地区,这个大坏蛋让无数的人饱受病痛折磨,甚至夺走了好多人的生命。

这时候,我们的屠呦呦奶奶就像一个英勇的战士站了出来。

她一头扎进了中医药这个巨大的宝库当中。

那里面啊,全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是要在这堆宝贝里找到对付疟疾的武器,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一个特别小的出口一样。

屠呦呦奶奶和她的团队,从青蒿这种植物里看到了希望。

不过啊,这个过程可太坎坷了。

他们尝试了好多好多的办法,提取青蒿里的有效成分。

可是刚开始的时候,效果都不太理想。

但是呢,屠呦呦奶奶可没有放弃。

她就像一个执着的寻宝者,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要把宝藏找出来。

后来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甚至屠呦呦奶奶还以身试药呢,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们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青蒿素这个东西一出现,就像是疟疾这个大反派的克星。

它能快速地杀死疟原虫,让那些被疟疾折磨的病人渐渐好起来。

屠呦呦奶奶的这一发现,那可不得了。

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超级明亮的灯。

它给全世界那些饱受疟疾之苦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而且啊,这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咱们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巨大魅力。

以前啊,很多外国人都不太了解咱们的中医药,觉得很神秘。

但是屠呦呦奶奶的青蒿素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中医药。

屠呦呦奶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可是超级大的荣誉啊。

但她还是那么低调,就像一个邻家老奶奶一样,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

咱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向屠呦呦奶奶学习,不管做什么事,遇到点小挫折就放弃可不行,要像她一样,勇往直前,说不定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超级英雄”呢!。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屠呦呦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个人简介: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传染病。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 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声音铿锵有力。

60 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高分例子:1.“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2015 年10 月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 世纪60 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 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屠呦呦作文篇1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屠呦呦作文素材1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

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学校到高校的完好教育。

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知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

当你局部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意;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学问绝不能使诚意求她的人绝望。

”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高校医学院药学专业,高校毕业后被安排到中医讨论院中药讨论所工作。

作为新中国首批女高校生,屠呦呦参与了为期两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

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523”的神奇抗疟药物讨论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屠呦呦以“发觉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殊是进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猎取灵感,先驱性地发觉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讨论奖。

屠呦呦,她把学问的冷凳子坐热了。

更不易的是,荣誉接踵而至,在屠呦呦身上,我们仍能清晰地观察一个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品质。

屠呦呦作文素材2情景聚焦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月,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掌握。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讨论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讨论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

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掌握。

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

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终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

又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她确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受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试验室里,屠呦呦最终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以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作用而闻名于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她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药物,被证实对疟疾有着极佳的疗效。

而青蒿素的发现者,正是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家。

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期间,通过对中草药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并证实了其抗疟作用。

这一发现不仅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抗疟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的发现,拯救了无数患有疟疾的人们的生命。

在她的努力下,青蒿素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她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第一篇: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

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

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

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

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

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两人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

颁奖词: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

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5日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来自日本的Satoshi ōmura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与屠呦呦共同分享了本届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

屠呦呦制成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相关资料:生于1930年,今年85岁;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提名理由★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简介: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药学家。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现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文/苌清2011年9月23日,纽约。

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

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

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

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

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

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

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

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

”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对屠呦呦而言,迟来的拉斯克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

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

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仅有的一次与她的电话交谈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

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始,却与战争有关。

攻关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