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论文

合集下载

盘县丹霞山风景区游赏规划论文

盘县丹霞山风景区游赏规划论文

盘县丹霞山风景区游赏规划论文摘要:将风景区的游赏规划立足于当地的游憩资源与游憩环境,综合考虑风景区规划目标的制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信丹霞山风景区的游赏规划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游人的游赏需求,同时也将促进风景区的永续利用。

1 区位与环境盘县丹霞山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中部水塘镇境内,省道212与县道202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景区总面积1.93 km2,属亚热带“夏湿春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5℃,全年降雨量1425mm。

景区内不仅拥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还有由喀斯特地貌构成的群峰自然景观,且在沟壑山林之中有两条河流自北向南贯穿整个景区。

周边亦分布着如古银杏风景区、城关古镇等众多景区,可见其属于盘县旅游规划的中心地带,而这一因素也使得游客资源共享得以在景区之间形成。

2 风景游赏规划风景游赏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风景观赏规划和风景游憩规划两部分,风景区游憩规划是建立在风景与生态双重标准基础上,而不单纯是景点与景区,它的立足点是游憩资源与游憩环境[1]。

而在挖掘景区的风景资源及其内涵以展示于游人的同时,还应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做到观赏同游憩并重。

2.1 游赏景区划分运用审美能力对景观实施具体的鉴赏和理性分析,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人为展示措施和具体处理方法[2]。

基于此类游赏规划思想将丹霞山风景区的游赏景区划分为7个部分。

2.1.1 古寨游览区。

此区位于上午屯营盘山山麓脚下,区内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其中有极具清代苏式和徽派建筑文化的李家大院及李氏祠堂,在体量、屋顶式样、门窗式样及雕饰图案等方面都体现出精巧的做工。

2.1.2寺庙文化游览区。

此区有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普福寺。

有坐落于海拔1888m的丹霞山山巅的护国寺,其因得光绪皇帝圣谕,赐《藏经》5048卷、銮驾和玉印等皇家珍宝而名盛一时,且徐霞客曾三上丹霞与不昧大师秉烛夜谈。

在每年“三月三”庙会之时,可登观日楼一睹“头上去天真不远,眼前得地自然宽”的壮丽奇观。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

Ⅲ级(1km2<覆盖面积<10km2) Ⅳ级(覆盖面积<1km2)
根据黄进、彭华等增加修改
3.2.2 丹霞地貌分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在对丹霞地貌定义的讨论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是建立丹霞地貌学科体系的必 要途径。下面对近些年分类中的问题作一浅显讨论: 1.以地层倾角、气候因素、发育阶段分类是科学的,但以红色碎屑岩上有无其它地层存在而 分为“典型”或“类”丹霞地貌值得进一步考虑。原因是单一红色碎屑岩发育的丹霞地貌亦有典 型或不典之分;另外,“类”丹霞容易与非红色或非陆相岩层形成的陡崖、石峰等地貌混淆。 2.彭华(2002)提出了按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五项分类
此外,根据潘江(2003)的建议,将广义的丹霞地貌,进一步划分为狭义的丹霞地貌、 丹崖地貌、丹丘地貌,这对细致深入研究丹霞地貌很有好处。
-2-

3.2 丹霞地貌的分类
3.2.1 丹霞地貌的类型 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
在前辈学者的热心努力下,丹霞地貌研究工作不断进步和创新。1991 年在广东省丹霞 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会”,这为以后更好的研究丹霞地貌奠定了基础。以后分别在福建武夷山(1993 年)、 湖南新 宁县莨山(1994 年)、 青海尖扎县坎布拉(1997 年) 、湖南新宁县万佛山(1998 年)、 贵州习 水(1999 年) 、福建泰宁县金湖(2001 年)、浙江新昌(2002 年)、广西玉林市北浇(2004 生)、甘肃省张掖市(200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2007 年)召开了第 2 到 11 届丹 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每届会议都使全重各地有关学者的丹霞地貌论文在会上得到宣读与交流 而且在每届会议后将出版该届会议的丹霞地貌论文集。目前日发表论有 350 多篇,发现丹霞 地貌 723 处,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 [2][28]。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12月热带地理TR0PICALGEOGRAPHYV oL25.No.4DeC..2005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吴志才,彭华(1.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分类依据,探讨了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针对广东丹霞地貌发育状况,根据丹霞地貌分类系统,对广东发育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各自的分类研究.关键词:丹霞地貌;分类依据;分类系统;分类;广东中图分类号:F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4—0301—06自从丹霞地貌名词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类型作了探讨,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黄可光等提出的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貌等…;黄进等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6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罗成德根据四川西部的丹霞地貌特点提出了砾岩和砂岩等岩性地貌分类;陈致均等对甘肃干旱和半干旱区特殊丹霞地貌提出了泥乳状,窗棂状, 迭板状,波浪状等类型;邓美成等根据湖南良山的特点,提出了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形态类型;罗成德主要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岩性和形态分类;彭华提出的风景地貌分类等,特别是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依据,全面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J.本文主要借助彭华丹霞地貌系统分类法并结合广东省丹霞地貌实际对广东省的丹霞地貌进行深入的对比分类研究.1分类依据丹霞地貌的分类依据可概括为物质基础,岩层产状,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5项.物质基础:岩石特征是决定地貌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在丹霞地貌分类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红层的碎屑构成,其中主要是根据粒度构成的不同加以区别.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对丹霞地貌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岩层产状的不同而造成的地貌类型差异,同时地壳运动可能对发育阶段和坡面形态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岩层产状的不同对广东丹霞地貌进行分类.主导动力:主导动力是指对某一类丹霞地貌发育起决定作用的动力,即相当于成因分类的成因主因子.但是成因分类比较难以制定指标依据,本文只作定性分析.地貌形态:形态分类一直是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的主体,但却没有统一的依据.考虑形态依据,分为群体形态和单体形态.本文主要根据地貌组合形态进行分类.发育阶段:本文关于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依据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2丹霞地貌分类系统2.1依据红层的物质特点分类岩石是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岩性对丹霞地貌发育有很大影响.本文依据岩性不同进行分类(表1).2.2依据岩层产状分类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主要根据其岩层倾角大小,大致可分为3大类:近水平构造,缓倾斜构造,陡倾斜3种(表2).陡倾斜丹霞地貌在广东基本没有,故不作讨论.收稿日期:2005-05—11;修订日期:2005-08一o9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吴志才(1976一),男,江西人,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与旅游开发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E—mail)**************.cn.302热带地理25卷近水平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陡倾斜丹霞地貌岩层倾角小于l0.山顶形态与层面接近,呈微上凸形,四壁陡立,方山状丹霞地貌构造平缓区或盆地中部岩曼介于l..~要主单斜层面接近,除顺向坡外,其他三面多为陡崖,呈单面山断层线附近或盆地边缘30.之问丹霞地貌…一……一……岩层倾角大于3..蓑萼山顶没有古夷平面'贝发育尖顶状丹霞地貌,逆向坡的陡崖较为造变动强烈区或盆地边2.3依据主导动力分类地貌形成的动力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合力,主导动力的指标依据比较难以确定.本文以形成丹霞地貌成因上分类来划分(表3).2.4形态分类从丹霞地貌组合形态上进行如下分类(表4).表3依据成因分类Tab.3Classificationonthemainfol'ce2.5依据发育阶段分类丹霞地貌发育的阶段,按w.M.戴维斯的经典理论,基本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3个阶段(表5).4期吴志才等: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3033广东丹霞地貌分布根据黄进调查统计(截至2004年3月),目前广东省丹霞地貌点(区)有64处.从地理区域上看,广东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粤北,河源,珠三角等地,从沉积盆地上看主要分布在粤北的南雄盆地,丹霞盆地,坪石盆地,星子盆地,河源盆地,东莞盆地,三水盆地,罗定盆地(表6).霉丹霞地貌点/面km积2所在盆地霉丹霞地貌点/面km积2所在盆地1(1)丹霞山193?3K2丹霞盆地(33)红岩12.5K2星子盆地(2)灵溪河0.9Kl(2处).(34)黑岩4.0K2(2处)2(3)鸡笼寨0.8K2彭屋盆地8(35)五指石5.8K2仁居盆地(4)红石寨一红石山3.1E9(36)南台石1.5K2平远盆地(5)饭甑寨3.6E10(37)凉山岌0.8K2松口盆地(6)四脚寨0.8E11(38)霍山1.9K2铁场盆地(7)凉伞寨2.6K212(39)青龙岩1.1K2十二排盆地(8)崖婆山一仙埂3.3K213(4o)龙台寺10.0K2龙川盆地(9)牛屎寨0.9K'(11)洞中寨一天柱峰2.2K'14:4423))密-~石寨tll:KE2河源盆地(12)苍石寨0.4EH)牛牯寨.0:,…E.(13)黄竹寨一红石岩1.3E南雄盆地(14)杨沥岩0.5E(18处)(15)半边山一猪婆寨1.0E(16)羊石寨0.6E(17)大石岩0.5E(18)大塘寨0.5E:;萋::i乏东莞盆地(19)西坑寨3.7E)龟岗.:…/~hk,X6001K2(20)石岩下一牛子石0.3K2(21)孔江水库0.7K2(22)莲塘寨一狮子岩2.1K2.(10)南石寨4.7K2横石盆地(23)王石寨2.8K2(2处)(24)金鸡岭0.9K216(50)神岗0.1E龙归盆地(25)廊头寨12.6K2:52;:;三水盆地(26)杨毡一广北林场1.6K2";(狮头郴石E;ohk'~53-q~h553-q80K2.(27)皈塘3.5K2坪石盆地(28)姐妹石一万丰岩3.9K2(8处)18(54)华表石3.9K2华表石盆地(29)万古金城2.0K'19(55)笔架山7.0Kl罗定盆地(30)肥冈寨12.9K220(56)秤头角0.3K2牛湖盆地(31)三溪8.7K2,(57)螺岭0.8K2淡水盆地6(32)南金鸡岭1.1K2溪头盆地(58)虎头山一吊石3.0K2(2处) 注:丹霞地貌点由黄进老师提供(2004年)304热带地理25卷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所以丹霞地貌只有在红层分布区出现.广东64处丹霞地貌点共分布在21个红层盆地中,还有约80%的红层盆地发育了红层的其它地貌类型.据统计,广东64处丹霞地貌发育总面积为358.9km,占广东省红层分布面积的1.27%(红层总面积28283km2).4广东丹霞地貌分类广东发育的64处丹霞地貌,由于其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动力条件等等不同,在各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根据前面所列的5大分类系统对广东丹霞地貌区进行分类.4.1岩性特征从岩性上依据其粒度大小区分为砾岩丹霞地貌,砂砾岩丹霞地貌,砂岩丹霞地貌(表7).从表中可得出:广东丹霞地貌的岩性主要以砂砾岩为主,共39处占61%;砾岩20处占31%;砂岩5处占8%.表7广东丹霞地貌岩性分类Tab.7ClassificationoflithologyonDanxiaLandforminGuangdong其中砂岩丹霞地貌中有4处是人工地貌,也就是说广东人工丹霞地貌全部由砂岩构成.这也说明砂岩是古代采石场的重要材料和文人摩崖石刻的重要场所,现已成为着名的地方景点,如莲花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国家4A级景区,燕岭已成为地方摩崖石刻景点,荔枝山和龟岗分别已成为大岗镇和灵山镇公园.广东砾岩丹霞地貌由于其岩性坚硬,陡崖坡高大,从形态上大多为峰丛型丹霞地貌,有些成为着名的地方旅游景点,如越王山,霍山,丹霞山(有些地方为砾岩).4.2岩层产状岩层产状根据其岩层倾角大小,区分为近水平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和陡倾斜丹霞地貌(表8).表8广东丹霞地貌岩层产状分类Tab.8ClassificationofthedipangleofstratumonDanxiaLandforminGuangdong 广东丹霞地貌基本上为近水平丹霞地貌,共59处,占92.2%.从缓倾斜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分析,有5处丹霞地貌点全都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其岩层产状主要受到盆地边缘的断裂构造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丹霞地貌岩层的产状.4.3主导动力丹霞地貌依据其主导动力,这里指外动力,可把广东丹霞地貌分为4大类:一般丹霞地貌,海蚀丹霞地貌,岩溶丹霞地貌和人工丹霞地貌(其中一般丹霞地貌的外动力因素主要是由流水,重力,风化作用等4期吴志才等: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305常见外力条件而塑造的丹霞地貌,表9).一般丹霞地貌主要是经过一般的外动力的塑造形成的,如重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等.这种类型在广东丹霞地貌分布中占据主导作用.表9广东丹霞地貌主动力分类Tab.9ClassificationofthemainforceonDanxia[andforminGuangdong广东地处潮湿的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溶蚀作用比较强烈.区域上主要分布在粤北,粤西,而粤东和粤中较少.如粤北的坪石盆地,星子盆地,粤西的罗定盆地等均发育典型的丹霞岩溶地貌.据刘尚仁等星子盆地红岩和黑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别为51.09%和87.67%;罗定盆地中笔架山氧化钙含量为53.96%~55.32%;坪石盆地东缘:碳酸钙含量高达83.43%L9J.这些地区岩溶地层的年代是白垩纪一老第三纪,其形成时盆地周围为石灰岩丘陵山地.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该丘陵山地便提供大量的石灰岩砾石和富钙溶液进入盆地,从而形成今日的罗定,星子和坪石等红层构造盆地边缘有丰富的碳酸盐岩,形成较典型的丹霞岩溶地貌.海蚀丹霞地貌主要由海浪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发育在古海岸和现代海岸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莞盆地,淡水盆地也有发育.人工丹霞地貌主要由人工因素塑造,一般在衰亡的丹霞地貌区的采石场,如番禺莲花山和东莞石排燕岭丹霞地貌区是典型的人工丹霞奇观,现在已经开发出旅游区.4.4组合形态丹霞地貌依据组合形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峰丛型,孤峰型和丘陵型丹霞地貌(表10).表10广东丹霞地貌组合形态分类Tab.10ClassificationofthetheconfigurationofphysiognomyonDanxiaLandforminGuang dong2孤峰型丹霞地貌(7处)鸡笼寨夏石大虎山倚岩寺燕岭龟岗华表石丘陵型丹霞密石寨龙台寺骝岗小虎山乌洲山螺岭虎头山一吊石马头石一神石莲花山荔枝山夹石地貌(12处)顶神岗从上表可得出,广东大部分丹霞地貌形态组合上均为峰丛型丹霞地貌,属于丹霞地貌发育的壮年期,一部分孤峰型丹霞地貌和丘陵型丹霞地貌大部分处于丹霞地貌发育的老年期.4.5发育阶段针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形态特征将广东丹霞地貌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丹霞地貌(表11).从表中可见,广东丹霞地貌绝大部分处于发育的壮年期,占78%,老年期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东莞盆地和三水盆地中.感谢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刘尚仁教授,高全州教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306热带地理25卷注:人工丹霞地貌没有列表(莲花山,燕岭,荔枝山,龟岗)参考文献:[1]黄可光,陈致均,高晓庆,等.陇中盆地西部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旅游意义[J].热带地貌,1992(增刊):184—188.[2]黄进,陈致均,黄可光.丹霞地貌的定义及分类[J].热带地貌,1992(增刊):37—39.[3]罗成德.四川盆地西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J].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2—158.[4]陈致均,黄可光,戴文昭.甘肃丹霞地貌的分布[J].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9—166.[5]邓美成,王光明.良山丹霞地貌风景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地理,1996,16(增刊):4—20.[6]罗成德.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旅游资源[J].经济地理,1996,(增刊)170—176.[7]彭华.丹霞山风景地貌研究[J].热带地貌,1992,(增刊):66—76.[8]彭华.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增刊):28—35.[9]刘尚仁.广东的红层岩溶及其机制[J].中国岩溶,1994,13(4):395—403. ASTUDYONDANXIALANDFORMCLASSIFICATIoNINGUANGDONG WUZhi—cai,PENGHua(1.Departmentof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 uangzhou510006,China;2.DepartmentofGeographyScienceandPlanning,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2 75,China)Abstract:Altogether64Danxialandformlocationsin21redbasins(accordingtoHuangJin)h ayebeenknowninGuangdongProvince,covetingatotalareaof358.9km.TheclassificationsystemofDanxiaL andformisdiscussedontheelementsofmatter,thegeologicalstructure,themainmotivepower, thegeomorpholgicalfeaturesandthede—velopmentstage,etc.Accordingtothesystem,the'classificationoftheDanxiaLandforminG uangdongismadeanddiscussed.Keywords:Danxialandform;Thebasisofclassification;Classificationsystem;Classificati on;GuangdongProv—ince。

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构景功能

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构景功能

摘要1、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构景功能,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可借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比较多,有引用经济学的旅游圈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也有生态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如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旅游符号学理论等,在指导具体实践中各有所长。

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序和侧重点应予以区别,各自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以求达到最佳效益。

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不仅大大提高基础研究的进程,而且使应用研究更具生命力和实践意义。

如丹霞地貌旅游资源普查、评价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丹霞地貌旅游产品设计中的RMP(昂谱)分析技术、旅游形象策划中的TDIS(旅游地形象策划)模式等。

XX省红层相当发育,目前已知的丹霞地貌就有80多处,其中一部分构成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如XX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和政松鸣岩、渭源莲峰山、成县鸡峰山等。

XX省浓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丹霞地貌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丹霞造佛,佛助丹霞”,丹霞地貌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使XX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石窟之乡”和“丹霞大省”,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了“艺术画廊”和“丹霞走廊”。

XX省丹霞地貌...2、从本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研究,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熟。

“红色陆相碎屑岩”作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和“陡崖坡”作为形态限定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

“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组合,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

目前所发现的红层均不早于中生代;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相对软弱的粉沙质和泥质岩多发育红层丘陵。

丹霞地貌发育的构造基础表现在区域构造控制沉积盆地;盆地内部构造控制丹霞山块格局乃至山块形态;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而地壳升降则控制地貌发育的进程。

直接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风化、和重力等作用,其中流水是塑造丹霞地貌的主动力;流水侵蚀和风化提供了重力崩塌的条件,而丹霞陡崖坡则往往是崩塌面或经后期改造的崩塌面。

江郎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江郎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区域旅游规划》期末课程论文江郎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学生姓名李超专业名称 08规划学号 **********2011年1月目录一、引言 (2)二、丹霞地貌简介 (3)三、江郎山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3)(一)、江郎山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 (3)(二)、江郎山文化资源 (4)(三)、江郎山生物资源 (5)(四)、江郎山市场资源 (5)四、江郎山旅游主要问题及建议 (6)五、总结 (7)参考文献 (8)江郎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摘要:江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以雄伟奇特的“三爿石”著称于世,景源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本文从江郎山丹霞地貌方面入手,研究江郎山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现状及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字:丹霞地貌;景观保护;旅游开发;江郎山一、引言“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这是宋代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诗,本诗描述的就是浙江省江山市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区——江郎山。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江山市境内,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三爿巨石而出名。

江郎山属于丹霞地貌,具有独特自然美,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峡谷,构成了江郎山壮美的景观。

自古以来,王安石、白居易、辛弃疾、陆游、徐霞客等许多历史文人到此游览观光,并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

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都写到江郎山。

在《徐霞客游记》载:“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

问之,即江郎山也。

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

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拔,已为瑰观,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这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他把江郎山与雁荡山、黄山和鼎湖峰进行比较,极力地赞叹江郎山“奇”、“险”、“神”。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1、引言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奇特的形态而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丹霞地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丹霞地貌独有的红色、紫色和黄色石柱、丘陵和峡谷组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些地貌形成于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中,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

丹霞地貌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丹霞地貌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保护丹霞地貌的挑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丹霞地貌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人类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采石和矿泉开发导致地貌的破坏和破坏。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丹霞地貌的健康和完整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保护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保护丹霞地貌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遗产非常重要。

保护丹霞地貌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态恢复。

丹霞地貌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保护丹霞地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5、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丹霞地貌,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地貌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爱护环境。

加强监测和管理体系,确保丹霞地貌的可持续发展。

6、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自然和环境的人,我深深理解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对于我们和未来世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写手,我希望通过撰写这篇文章,能够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并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留丹霞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家园。

7、总结和回顾丹霞地貌保护和开发对于保护自然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意识到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开发。

丹霞天宫 道源圣地-李广兴

丹霞天宫  道源圣地-李广兴

第14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甘肃• 平凉• 崆峒山(2014.08)丹霞天宫道源圣地—对专家群体崆峒山定位的几点认知李广兴(平凉日报社甘肃平凉 744000)摘要:上世纪黄进先生首次考察崆峒山,确定为丹霞地貌,拉开了崆峒山丹霞地貌研究的序幕,黄老评价“崆峒山是中国最典型最壮丽的丹霞地貌区之一”。

近年来,崆峒学研究蔚然成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忍顺教授指出“崆峒山是中国人文传统中追寻的那个迷离虚幻的天帝居所———昆仑天宫”。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挥笔为崆峒山题书“道源圣地”。

专家群体对崆峒山的定位,为我们今后发展崆峒旅游,申报世界遗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崆峒山;丹霞天宫;道源圣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神奇壮美的崆峒山引来全国许多知名专家的关注、踏勘和研究。

由于有了他们作出的结论,使人们对崆峒山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飞跃。

1“丹霞地貌”揭开了地质之谜作为熟悉崆峒山的平凉人来说,我们可以说出那里的每一个细小的地名,也可以道出各个景观的具体形状,还可以用已有的史料、瑰丽的辞藻或变幻的镜头创造出令人动容的各类艺术作品。

然而,崆峒山的山体为什么这样独特,色彩为什么这样绚丽,构造为什么这样丰富?等等的为什么,我们常常只能用“古已有之”、“天地造化”的模糊思维来搪塞。

1990年7月20日至22日,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黄进先生首次来到崆峒山,他经过现场广泛而仔细地勘察,一言九鼎地说:“崆峒山属于丹霞地貌。

”而且进一步确认,崆峒山三叠系地层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发育最好的一处,石窑沟“山水长卷”泼墨岩在国内罕见。

回到广州之后,黄老立即在中山大学作了激情洋溢的学术报告,撰写了题为《崆峒山丹霞地貌的形成及其特征》的论文。

他还与兰州大学地质系教授陈致均等一起在广东丹霞山首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上,正式提出崆峒山是丹霞地貌的论点;详细论证其半湿润地区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以及地层由上三叠统延长群(T3yn)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三桥系(K1s)的紫红色粗碎屑岩构成;地貌演化处于青年期至壮年早期;一级至三级夷平面(香山2123.5米、皇城2038米、中台1894.5米)高出泾河河床的平均隆升年龄分别约为1320.5万年、1152.9万年和871.5万年。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1 丹霞地貌定义与分类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 等 在 广 东 省 北 部 进 行 地 质 调 查 时 ,为 了 地 质 填 图 开 展 地 层 划 分 ,把 分 布 在 仁 化 丹 霞 山 一 带 的 红 色 砂 岩 、砾 岩 定 名 为 “丹 霞 层 ”, 当时确定其时代为 第 三 纪,并 盛 赞 丹 霞 层 形 成 的 地 貌美景“绝 崖 陡 壁”(FengJinglanetal.,1928)。 后 来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把这套红层的时代划入晚白垩 世,改称丹霞 组 (HuangJin,2010)。 著 名 地 质 学 家 陈国达(1938,1939)先 后 提 出 “丹 霞 山 地 形”、“丹 霞 地形 ”概 念,并 用 作 “丹 霞 层 ”地 层 对 比 的 标 志 (KuotaChan,1938;ChenGuodaetal.,1939)。 曾 昭 璇 对 华 南 丹 霞 地 形 做 了 大 量 研 究 (Zeng Zhaoxuan,1943,1960;Zeng Zhaoxuan et al., 1957)。 李 见 贤 (黄 进 )在 1961 年 编 制 广 东 省 地 貌 图 时把丹霞地形作为 一 种 独 立 的 地 貌 类 型,并 首 次 提 出 “丹 霞 地 形 ”的 定 义 (LiJianxian,1961)。1961 年 ,
内容提要: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 的 特 殊 地 貌 类 型,近 年 来 随 着 旅 游 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 其 中 一 些 基 本 问 题 长 期 争 论 不 休。 本 文 从 命 名 地 的 地 质、地 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 调 丹 霞 地 貌 的 三 大 基 本 要 素:赤 壁 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 水 侵 蚀 为 主 的 地 质 营 力。 西 北 地 区 也 广 泛 发 育 丹 霞 地 貌,一 类 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 是 对 中 新 生 代 陆 相 碎 屑 岩 经 流 水 侵 蚀 、重 力 崩 塌 和 风 化 剥 落 等 多 种 地 质 作 用 的 统 称 ,其 产 物 就 是 丹 霞 地 貌 。 岩 性 控 制 和 崖 壁 片 流 垂 蚀 是 丹 霞 作 用 的 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 控 制 着 丹 霞 地 貌 的 发 育 及 其 景 观 类 型,据 此 在 地 貌 发 育 的 构 造、外 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 典 型 的 红 层 盆 地 中,边 缘 冲 积 扇 相 粗 碎 屑 岩 地 区 可 经 历 青 年、中 年 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 却 没 有 经 历 过 绝 壁 陡 崖 发 展 阶 段。暴 雨 水 流 在 丹 霞 崖 壁 上 发 生 近 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 成 竖 状 沟 槽、竖 状 洞 穴,涡 蚀 作 用(借 助 风 力 吹 动 发 展 成 垂 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 使 得 洞 穴 沿 软 弱 岩 层 分 布,进 一 步 扩 大 成 扁 平 状 洞 穴。 这 些 洞 穴 形 成 年 代 具 有 垂 向 一 致 性 ,不 具 有 上 老 下 新 变 化 趋 势 ,而 在 水 平 方 向 上 ,不 同 部 位 洞 穴 的 形 成 年 代 可 能 不 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流铜石岭丹霞地貌特点及其成因机制摘要:铜石岭为广西北流市的丹霞地貌,位于北流城北东东10km。

海拔421.9m,相对高度为340.4m。

面积3.74km 。

本文对铜石岭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地貌类型、发育特征和景观类型进行了分析,该岭下部为石炭系下统岩关阶(C1y)灰白色灰岩,其上不整合覆盖下第三系下组紫红色砾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粉砂岩。

形成下部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上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这种明显叠生在喀斯特地貌之上的丹霞地貌,在国内较为罕见。

关键词:丹霞地貌;北流;铜石岭;喀斯特地貌地理概况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

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北流撤县设市。

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8万。

目前市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2%。

北流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国道324线玉容一级公路横贯东西;北流―宝圩高等级公路纵穿南北,联接广东水东港和广东省高等级公路网;西靠黎湛铁路和桂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洛阳至湛江铁路经过北流。

北流是地级玉林市的副中心城市,两城之间只有19公里。

而铜石岭为北流市的丹霞地貌,位于北流城北东东10km。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北流的铜石岭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铜石岭丹霞地貌及喀斯特地貌区铜石岭丹霞地貌及喀斯特地貌区,位于广西北流城北东东10km。

海拔421.9m,其西北麓北流江水面约为81.5m,故其相对高度为340.4m。

该岭面积为3.74km2。

铜石岭可分为大铜石岭及小铜石岭两部分:大铜石岭位于东北,海拔421.9m,面积2.62km 。

小铜石岭位于西南,其海拔为296.0m,面积1.12km 。

该岭构造线主要有北西-南东及北东-南西两组。

大、小铜石岭深受这两组构造线控制,其山体主要走向为北西-南东,而山体北西、南东两端的走向,皆为北东-南西。

这种山体走向,以大铜石岭表现得最为明显。

大铜石岭下部为石炭系下统岩关(C1y)灰白色灰岩(顶部为白云岩),其上不整合覆盖下第三系紫红色砾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粉砂岩。

这在大铜石岭东南坡、东北坡和西南坡靠近东南坡部分,出露十分清晰。

约在海拔250m以下,为岩关阶(C1y)灰岩形成的缓坡,其上普遍发育了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芽、石沟,还有溶洞发育,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在海拔250m以上,则为下第三系下组紫红色砾砂岩所形成的高达75-100m左右的丹崖赤壁。

这种明显叠生在喀斯特地貌之上的丹霞地貌(见附图1),在国内较为罕见。

铜石岭中上部的下第三系下组紫红色岩层的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岩层常沿这些节理崩塌后退,形成一系列壮丽的丹崖赤壁(见附图2)。

崩塌下来的岩块、岩屑,常堆积在崖麓或堆积在其下方的喀斯特地貌缓坡上,构成不少石景。

沿上述垂直节理的崩塌、侵蚀、风化,形成不少岩柱(见附图3)。

又因岩柱上的岩层软硬不同,其抗风化、抗侵蚀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经风化、侵蚀后,硬岩上层的软岩常被剥蚀掉,而硬岩下层的软岩虽经风化、侵蚀使柱体积变小,但受到其上方硬岩层的保护而不致垮塌,因此不少岩柱常形成头大身小的岩菇(见附图4)。

有的硬岩岩菇下方菇柄的软岩大部分已被风化剥蚀掉,只剩下很小的软岩菇柄,仍能支撑其上方的巨大岩菇,甚感奇特。

有的岩菇下方的菇柄软岩已全部蚀去,只留下岩菇、石蛋,形成摇摆石(见附图5)。

在大铜石岭东端,有沿减压节理崩塌,形成甚为高大壮观的人字崖(见附图6)。

在大铜石岭北崖麓,约在海拔250m处,在红层与灰岩接触处发育有丹霞洞穴。

但洞底为灰岩所构成,并发育有小型边石坝。

继续向西北,在会仙岩遗址附近,红层倾向为340度,倾向为8度。

在大铜石岭顶上,岭顶东北缘崖顶的石花厅是沿一裂隙发育的岩洞,内供奉佛像。

在小铜石岭上,也发育有许多岩柱、岩菇、石蛋,令人目不暇接。

与铜石岭北缘相接的也是一片典型的丹霞地貌(见附图7)。

在铜石岭东侧的丰村东面及东南面2.5km一带以东的北流市境内的丹霞地貌面积可达10km 。

这些丹霞地貌也与铜石岭一样是叠生在石炭系下统岩关阶(C1y)灰岩之上的下第三系下组红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其中在丰村东南一带的丹崖赤壁,崖高达75-100m,曲折绵延达4km,足与铜石岭叠生在喀斯特地貌之上的丹霞地貌相媲美(见附图8)。

在铜石岭山脚可见一明显的红层与石灰岩接触带(见附图9)。

北流丹霞地貌区的区域构造特征与新构造运动北流所处的玉林地区位于南华准地台的华夏褶皱带中,以陆川区域性大断层为界,其东南大部地区为云开古陆,灵山-廉江断裂带斜穿本区西北和东南部。

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

区域构造走向主要为北东向,次为东西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它们纵横交错,新老构造重叠干扰现象较为显著。

褶皱类型主要有线状褶皱,次为箱状、长轴状褶皱。

玉林-北流盆地四周为花岗岩所围绕,盆地东南部为下古生代碎屑岩系,其余为碳酸盐类地层。

断裂以北东一组最为发育。

主要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四个构造发展阶段。

其中以前两者为主。

加里东运动使全区形成强烈的挤压褶皱,同时伴随着部分断裂活动。

华力西-印支运动使盖层发生剧烈褶皱并伴以断裂作用。

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宽缓向斜,并同时控制丹霞地貌的发展和形成。

北流丹霞地貌均发育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并且其幅度明显大于区域上升幅度的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发育在盆地边缘。

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频繁,一些大断裂从古到今都在活动,以陆川大断裂为例,仅1480年到1893年五级以上地震就有13次之多,沿大断裂分布的温泉较多。

这一特征加速了丹霞地貌的形成-发展-老化的过程。

地层与红层盆地北流铜石岭两处丹霞地貌都发育在容县盆地。

该盆地属第三系盆地。

在盆地沉积初期,由于下白垩统或较老地层起伏不平,堆积了山麓相、河流相的紫红色砂砾岩、砾岩。

随着地壳的进一步下降,沉降速度加快、水体变深,形成了杂色的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的湖相沉积。

由于断裂带一侧升降幅度大于拗陷一侧,在盆地封闭后,断裂带一侧的上升幅度要明显大于区域的上升幅度,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断层、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加上外力的侵蚀,容易形成丹霞地貌。

其它形成因素丹霞地貌的发育除了受控于上述因素外,外力侵蚀的时间、速度也是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

如流水、重力、植被覆盖系数、人类活动等外力因素决定了外力侵蚀的速度。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和演化中的主导性表现在流水是下蚀和侧蚀的主动力;同时流水又不断地蚀去坡面上的风化产物使风化得以继续进行;流水的侧蚀作用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

重力作用多发生在流水的下切和侧蚀形成的临空谷坡,也可沿各种破裂面发生崩塌。

植被覆盖系数大的地区,可减缓风化侵蚀作用。

北流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充沛,流水侵蚀速度快;植被覆盖系数不大,新构造活动相对较强;所以北流铜石岭的丹霞地貌的规模、发育程度都相对较大。

、成景岩性与地貌特点铜石岭的丹霞地貌成景岩性是第三系下组,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下组:紫灰、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黄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砾岩;紫红色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厚463米。

中组:紫红色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钙质不等粒砂岩;暗紫红色钙质不等粒砂岩夹钙质粉砂岩;厚316米。

上组:紫红色厚层块状钙质砾岩;紫红、紫灰色厚层块状砾岩;紫红色中薄层状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厚大于623米。

这也是丹霞地貌发育到中后期阶段的一种景观,丹霞地貌中的台地、方山或堡垒状的峰顶山面,由于砂岩中的非常发育的垂直节理和裂隙不断扩张,使裂谷、巷谷不断向单个的岩峰、石柱发展,继而形成现在见到的大小铜石岭的丹霞石林景观。

据初步调查大小铜石岭有石峰、石柱近200个,象形微地貌100多个,有七洞、十岩、三池,是中国最大铜鼓出土地。

铜石岭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叠生景观铜石岭上部的第三系紫红色砾岩夹砂岩地层发育了典型的丹霞地貌,下覆下石炭统岩关阶灰色白云质灰岩地层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上下地层呈轻微角度不整合,界面清晰;交界带围绕山麓带随处可见。

在同一座山上,丹霞方山石林与喀斯特石芽石柱呈叠生关系,上红下灰,上陡下缓;缓坡麓喀斯特石牙上遍布红色的巨大滚石,不整合面上丹霞浅洞与下面的喀斯特洞穴相连,构成了一处稀有的地质遗迹。

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有望申请国家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1.杨颖瑜,广西玉林市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景观类型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经济地理,第九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讨会论文集,2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