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经济制度及影响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弗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来振兴经济。
罗斯福新政包括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和社会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大萧条的原因大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股市崩盘、过度借贷、农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1.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导火索。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投机行为和融资困难,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疯狂的繁荣。
然而,这种炒作造成了股市的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许多投资者破产,经济活动迅速下降。
2.过度借贷在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迅速发财,并开始大量购买股票和进口商品。
为了支持这种消费行为,许多人借贷购买。
然而,当经济开始疲软时,这些借款变得难以偿还,导致了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3.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农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很多农民破产。
同时,农村地区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4.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萧条期间,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下降,进一步衰退了世界经济。
二、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稳定。
1.经济衰退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了停滞。
许多公司破产,银行倒闭,经济产出急剧下降。
193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约30%,经济陷入了衰退。
2.失业率上升大萧条导致了大量的失业。
自1929年至1933年,失业率从3.2%上升至25%,造成了数百万人失去工作。
《大萧条时期》课件

汇报人:
目录
大萧条的定义和背景
大萧条的影响范围和时间
影响范围:全球性经济危机
时间:1929-1933年
股市崩盘 银行破产 农业危机 工业萧条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
1929年的股市崩 盘
政府的政策失误
大规模的失业和 社会不平等
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过剩,农产品 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
股市崩盘:大萧条期间,全球股市崩盘,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公司和银 行倒闭。
失业率上升:大萧条期间,全球失业率大幅上升,许多人失去了工作,生活水平下 降。
经济衰退:大萧条期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限制, 生产力和消费水平下降。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失业率上升:大萧条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失业率上升:大萧条期 间,许多工厂和企业倒 闭,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生活陷入困境。
物价下跌:由于经济不 景气,商品供过于求, 物价大幅下跌,人们的 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
贫困和饥饿:许多家 庭陷入贫困,甚至无 法负担基本的生活需 求,导致人们面临饥 饿的威胁。
社会不安定:经济 困境导致社会矛盾 加剧,犯罪率上升 ,社会秩序混乱。
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建立完善的经济监管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公众对经济危机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汇报人:
政治暴力事件增多: 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暴力事件频发
政府干预经济:政 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干预经济,试图缓 解经济危机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大萧条分析

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 要 ,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
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1925
90
1926
96
1927
95
1928
99
1929
100
97.6 96.7 100.6 98.1 103.5 100.0 95.4 96.7 95.3
国民收入(按 十亿元计算)
59.4 60.7 71.6 72.1 76.0 81.6 80.1 81.7 87.2
每一人口的 实际收入 (按 1929 年 物价计算)
下面就凯恩斯,马克思和弗里德曼的解释做一些 解释。
凯恩斯认为 ,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 , 因为短期内价格呈黏性 , 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在总供给 曲线的水平阶段向左移动 , 收入减少 , 产量下降 , 出现 大量失业 , 经济走向衰退 , 这就是大萧条的到来。总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
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资本边际效率等 于贴现率 , 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未来受益 折合为现值 , 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 给价 格。”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 减 , 这是因为 : 首先 , 投资越多 , 对资本设备 的需求越多 , 资本资产的价格越高 , 为添置资 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 , 所以投资的预 期利润率将下降 ; 其次 , 投资越多 , 产品未来 的供给越多 , 产品的未来销路越受到影响 , 同 样会导致预期利润率的下降。
美国的经济危机

问题
“罗斯福新政”尚未实施完,就发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否是件坏事?
08年美国的经济 危机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 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 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 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 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 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 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 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 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 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风波起因
∗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 笔。 ∗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 助长了投机。 ∗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 第四、发动战争。 ∗ 第五、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 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 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 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美国经济大萧条
1929—1930国经济大萧条”原因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 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 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 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 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 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 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对我们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 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 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 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时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波及了整个世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后果。
一、引子: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崩盘,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成为大萧条爆发的导火索。
让我们来看看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二、原因一: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长时间的繁荣,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市场和不动产。
然而,这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松散的信贷政策和过度乐观的心态上的。
银行放贷宽松,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一旦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三、原因二: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在大萧条前夕,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
美国的《斯毛特-震撼法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幅提高了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疲软。
四、原因三: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大萧条爆发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即货币和金本位相挂钩。
然而,由于各国大规模印制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本位制度崩溃了。
这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加剧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
五、原因四: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纷纷收紧了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信用紧缩,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
这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和范围。
六、后果一:经济危机蔓延和世界贸易下滑大萧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普遍下滑,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
失业率飙升,社会动荡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全球贸易锐减,各国间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全球经济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而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是最严重受影响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崩溃,失业率飙升,数以百万计的人陷入了痛苦和困境。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政策,试图重振经济并带领美国走出困境。
一、大萧条的起因和影响1. 股市崩盘:“大萧条”的导火索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
这次崩盘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大批抛售股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2. 失业率飙升: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激增至25%,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劳动者生活条件恶化,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
3. 市场需求下降:大萧条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企业生产无法销售,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二、罗斯福新政的出台1. 银行改革:面对银行破产潮,罗斯福推出了银行改革政策。
该政策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加强监管和管理,提振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使得人们重新将钱存入银行。
2. 公共工程计划: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罗斯福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如建设公路、大坝和桥梁等。
这些计划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国内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3. 农业调整法案:针对农业危机,罗斯福推出了农业调整法案。
该计划通过减少农产品的供应,提高价格,并向农民提供贷款和补贴,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困境。
4. 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民众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罗斯福推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老年人福利等。
这些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关键支持,减轻了他们在经济困难中的压力。
三、罗斯福新政的效果1. 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通过公共工程计划和农业调整法案,就业率有所回升,经济开始逐渐走出衰退。
2. 社会变革:罗斯福新政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
大萧条时代的全球经济与社会影响

大萧条时代的全球经济与社会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大萧条时代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其影响的主要方面。
一、全球经济受到的影响1. 经济衰退: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衰退严重,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急剧下降。
许多银行和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
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消费减少,投资也大幅减少。
这种经济衰退持续了很长时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国际贸易下滑:大萧条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大幅下降。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壁垒和关税措施,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全球贸易量的锐减,国际贸易体系受到挑战,进一步使世界经济陷入困境。
3. 货币问题:在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的货币价值大幅下跌,通货膨胀严重。
比如,美国的金本位制度瓦解,导致美元贬值。
其它国家的货币也受到波及,引发了财政和货币危机。
二、全球社会受到的影响1. 失业问题:大萧条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飙升。
大量的企业倒闭或者削减产能,导致工人失去工作。
失业率上升带来了贫困和社会不稳定,扩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2. 社会动荡:大萧条时期,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人们对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这导致了社会抗议和政治动荡的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国家。
一些极端主义思潮也得以抬头,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威胁。
3. 福利改革:大萧条使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
在面对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同时,政府也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福利改革,提供失业救济、社会保障等福利措施,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萧条对全球的长期影响1. 变革经济体系:大萧条加速了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转型。
在危机之后,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实施经济计划,以稳定经济和社会。
2.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大萧条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促使各国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
凯恩斯关于萧条的描述

凯恩斯关于萧条的描述1、大萧条含义大萧条指1929年至1939年之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大衰退,是以商业和经济运营普遍衰退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状况。
这次经济萧条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其影响比任何一次经济衰退的影响都更为深远。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衰退造成大规模的持续失业;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这场灾难还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遭到破产。
2、凯恩斯对大萧条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于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即在萧条时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
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在凯思斯的经济学说中,一国短期的均衡就业量和收入水平,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又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消费需求是由消费倾向所决定的;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决定的.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总需求和现有生产要素所决定的总供给,决定一国短期均衡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凯恩斯是由就业不足引到有效需求不足、引到投资不足与消费不足乃至货币不足,构成了被人们称之为"萧条经济学体系".在资本主义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和严重失业时,凯恩斯主张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直接增加政府的支出和公共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因为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Great DepressionAbout 200 million Americans wandering around - of which there are more than 250,000 in 16 to 21 years old. These media at the time was known as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no one to depend on drifting”, air-to-air deal with the tenant farmers; because there is a severe drought for three years, the farmers leave their home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young people cannot find a job, there are suddenly unemployed middle-aged man with a facial expression of sick babies - those who go every day, of no fixed abode.Among these people there is no lack of dapper middle class - the Governor of the Bank's high-spirited or well-known in the newspaper to comment on the writer, now beg for food at night and knock on the door or curled in the city receive the bread line up the crowd.对美国经济社会与世界格局(法西斯、二战爆发)的影响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
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美国发生了几次危机,即1900年、1907年和1920至1921年三次危机。
随后美国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但从1929年开始,一场美国和西方世界噩梦开始了。
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在这个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中,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主要的特点是:一、经济下滑。
(Economic downturn)从29年中期,美国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部分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现象开始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消费指数在经济危机期间逐下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年年负增长,1929年到1933年的美国GDP分别为:314,285,263,226,222 (亿美元)二、股市崩溃的波及效应。
(Rippl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crash)1929年6月到1933年6月间,美国股市暴跌85%。
其中商业银行在其中是受到极大冲击,在股市的崩溃前,银行大部分资产证券资产,流动性不足,而居民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急需钱过活,部分小银行开使无法及时应对储户的提现,小银行的危机开始波及到大银行直至整个金融系统,银行面对挤兑只能破产,在此期间关闭的银行达几千家之巨!三、奇高失业率。
(High unemployment rate)在29年到33年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失业率从4%增长到33%。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由于银行破产,美国百姓一生积蓄变为零,再加上失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四、投资不足。
(Underinvestment)净投资是负增长,也就是投资年年下降。
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原有投资结束,如工厂关闭,机器闲置,原料堆放在仓库老化,发霉,等等。
这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所谓经济大萧条的一般概述,实际上情况相当悲惨。
因此当我看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说目前的经济危机是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心中确实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如果人们看到发生在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会对格林斯潘的话有一个新的理解了。
在“大萧条”中,美国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
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 年下降了53.8%。
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Coolidge)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
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
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
当时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
比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
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全美有 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拉客。
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大萧条”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我觉得值得研究的是在面对“大萧条”时,西方各国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及其后果。
归纳起来西方是两大应对策略。
美国实行了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政府控制可政府投资对付经济危机。
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
而以德国为首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则策划通过战争脱困。
德国当时GDP是世界第一,生产能力在经济危机中过剩。
这时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
德国纳粹党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
德国法西斯的口号就是“为雅利安人争取国际空间”。
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
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英法这些老奸巨猾的西方国家则采取损人不利己的“绥靖”政策,力图把祸水东引,挑动前苏联与德国的战争,企图在前苏联与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搏斗中实现自己脱困的目标。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美国通过二战脱困,而英法这些国家没玩好。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经济政策一、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紧急银行法:Emergency Banking Act农业调整法: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全国工业复兴法: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Law联邦紧急救济法: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ct货币政(monetary policy):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税收政策实践在初步稳定了美国经济之后,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干预经济,具体表现在税收本央、预算赤字、政策债券、政策支出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和措施上。
在税收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在“新政”时期多次颁布税法和收入法,实行累进形式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利用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在美国,罗斯福的通常立场是赞成预算平衡。
因此,当1936年经济有复苏苗头时,他减少了财政支出。
危机卷土重来,股市重挫,商品价格和工业生产下跌。
复苏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罢工迫使资方提高工人工资,并迫使工厂担心罢工而储备更多的供应。
但是,这场危机没有得到解决。
罗斯福本人指出,1937年三分之一美国人没有足够的营养,衣物和住房。
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在《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 In Our Time)评论到,新政虚有成果,实增国债。
非但没有解决危机,还奠定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爆炸式反应的基础。
罗斯福新政:从计划调节到杠杆调节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
新政需要一种比传统经济学高明的解释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
这种宏观调节、促进和管辖机制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实行了失业补偿、老年保险、医疗照顾等制度,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网”和经济的“内在稳定器”;通过劳工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使工人和中小农场主的收入得到了保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积累和劳动者贫困化的过程;举办了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和;用国防军事开支促进了军事社会整合以及新技术摇篮的发展,不仅为资本家提供了超额利润,而且为开发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开辟了市场,创造了机会;在基础设施方面由政府大量投资为私人改善了投资环境,普遍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汽车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边远地区的开发;由政府大力举办科学教育事业,为新兴工业提供了既懂科学、又有技艺的劳动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