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为咳嗽古方病案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咳嗽(十五)

中医医案——咳嗽(十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苍麻汤治疗痰湿型咳嗽四例病案一:疏散风寒,宣降肺气,推化痰湿案。

许某,女,47岁。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气管炎五六年,此次受凉后诱发咳嗽二十余天,咳声重浊,咳痰白黏量多,咽干发痒,胸闷发憋,全身骨节酸楚,胃纳欠甘。

诊查:脉象弦滑,舌苔薄白腻。

辨证:风寒束表,肺失宣降,湿痰中阻。

治法:疏散风寒,宣降肺气,推化痰湿。

处方:苍术10g 麻黄2g 莱菔子10g 苦梗10g 桑皮10g 射干10g 杏仁10g 前胡15g 半夏曲12g上方药连服3剂,诸症均明显减轻,惟轻咳伴少许白黏痰。

又继服药3剂,即病愈如初。

按语久咳必脾虚,脾虚则痰湿内生。

复因风寒袭表,治以“苍麻汤”为主方。

旨在解表疏散风寒,宣降肺气,宽中和胃;另加射干轻宣肺气,利咽消痰;桑白皮、前胡、杏仁泻肺行水,止咳化痰;半夏曲消食导滞,降气化痰;全方旨在升降补消并用,使风寒痰湿得以尽除。

病案二:健脾宣肺、推化积滞案。

陈某,女,64岁。

主诉及病史:慢性咳喘史二十余年,经常咳嗽咳痰。

此次受凉后加重已有两个月,咳痰白黏,量多且咯出不爽,伴胸闷发憋、喘息不能平卧,不思饮食,大便黏滞不爽。

诊查:脉象滑缓,舌质暗胖,舌苔白厚腻。

辨证:痰湿中阻,脾虚积滞。

治法:健脾宣肺,推化积滞。

处方:苍术10g 麻黄2g 莱菔子12g 苦梗10g 瓜蒌30g 射干10g 泽泻10g 当归10g 胡黄连12g 蒲公英30g 前胡15g 炒白芥子20g上方药连服3剂后,咳嗽、胸闷、喘憋等症明显减轻;咳痰量多,较前易咯出;大便通畅。

仍拟前法治疗。

处方:苍术12g 麻黄1g 莱菔子12g 苦梗10g 瓜蒌15g 云茯苓10g 泽泻10g 胡黄连12g 半夏曲12g 蒲公英30g 射干10g 当归10g上方药连服5剂,诸症均告痊愈。

按语正常水液代谢有赖脾之转枢,肺之治节,肾之温化。

该患者年事已高,患病日久,致肾虚不能宣化水气、脾虚不能制水而上犯于肺,阻滞气机,治以苍麻汤健脾宣肺,宽中化痰;用瓜蒌、射干、前胡以宽胸豁痰;炒白芥子、泽泻分利水湿;胡黄连荡涤胃肠积滞,湿去痰消则咳喘自愈。

中医医案——咳嗽(十二)

中医医案——咳嗽(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贝母瓜萎散加味治愈顿咳病案:杨某,女,3岁半。

初诊:1990年11月。

主诉及病史:咳嗽逾月。

近10日昼夜阵咳,夜间更甚,咳时面红耳赤,喉间有鸡鸣之回声,时涕泪俱流,口干喜饮,食纳较差,大便干结,曾用多种西药未效。

诊查: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滑数。

辨证:外感时行疫气,内蕴伏痰,痰热互结于气道,热灼肺津所致。

治法:清热润肺。

处方:川贝母10g 瓜萎仁10g 天冬10g 麦冬10g 北沙参15g 知母10g 冬瓜仁15g 云茯苓10g 枳壳10g 桔梗6g二诊:服上方药4剂,阵咳由剧转缓,发作次数减少,夜间阵咳由原十余次减少至三四次,且程度减轻。

昨晚鼻衄一次,量少。

舌、脉同前。

续以上方加茅根15g再进药4剂。

三诊:咳嗽基本控制,惟感口干喜饮,神疲困倦,纳谷不香,二便调。

舌红,津少,苔薄,脉细数。

更拟培土生金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5剂后病告痊愈。

1按语“顿咳”是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故又有“疫咳”、“鹭鸶咳”之称。

其治法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宣、泻、润肺治之。

然而该病初期往往不易确诊,待其发展到第二阶段,即“痉咳期”诊断则不难,此期以泻肺为主。

张老凡见咳嗽阵作、咳时面红耳赤,或有涕泪俱出、舌红、苔薄或无苔、少津者,均用清热润肺之法。

清(泻)润之法同用,是以清热以泻火、润燥以养阴,把握了阴虚肺热之机转。

其以沙参、知母、天冬、麦冬为清润肺金之要药,必当用之。

几十年临床实践证明,其治法及用药,不但对痉咳期的症状有迅速截止之功,而且还能提高恢复期用药的治疗效果。

若兼鼻衄者,加茅根、生地炭;发热有汗者,加地骨皮;呕吐者,加竹茹。

本例循上法治之,故疗效迅捷。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97,张介安医案。

张介安,字荷村,1921年生,湖北黄陂县人。

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业务顾问。

中医方证:咳嗽

中医方证:咳嗽
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3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中医方证: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内伤咳嗽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冯世纶医案:咳嗽病案

冯世纶医案:咳嗽病案

冯世纶医案:咳嗽病案咳嗽病案【病例1】气管炎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

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

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

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

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

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戒,反复辨证。

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病例 2】急性呼吸道感染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

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

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

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

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

仍在少阳。

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10克。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倪海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治疗感冒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他的经方医案中,有一些非常有效的方剂可以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例子。

1. 方剂一:川贝雪梨糖水【方剂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

【配伍原理】川贝母有清热化痰的功效,雪梨能润肺止咳,冰糖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川贝母研成细末,雪梨削皮去核,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放入川贝末和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此方剂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润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2. 方剂二:柴胡桂枝汤【方剂组成】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配伍原理】柴胡具有解表解表的作用,桂枝能温里解寒,甘草能调和药性,生姜和大枣有助于药物的煎煮和增加口感。

【服用方法】将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此方剂能够解表散寒,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3. 方剂三:苏子附子丸【方剂组成】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配伍原理】苏子能温肺止咳,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有助于调和药性和增加药效。

【服用方法】将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丸剂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寒咳症状。

4. 方剂四:三拗汤【方剂组成】苏子、半夏、生姜。

【配伍原理】苏子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半夏能化痰止咳,生姜有辛散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苏子、半夏、生姜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药丸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化痰,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通过倪海厦的经方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感冒咳嗽的治疗非常有心得。

这些方剂在临床中经过验证,对于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非常有效。

然而,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这些方剂时,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六经辨治一例感冒咳嗽案

六经辨治一例感冒咳嗽案

六经辨治一例感冒咳嗽案六经辨治一例感冒咳嗽案(作者:韦安理 2020.3.11)一位朋友感冒咳嗽几天,主要症状有:咳嗽、咳黄色痰,有汗,怕风怕冷,双手关节疼痛、特别怕碰凉水,咳嗽牵扯到腰部疼痛。

2019年4月10日问诊,辨为三阳合病,方用“柴胡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排脓散+桑枝、葛根”。

方子组成: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桂枝15克、白芍30克、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50克、桑枝15克、葛根30克、枳实10克、桔梗10克。

服药反馈:上方服二剂即愈。

辨证要点:(1)“有汗、怕风怕冷、特别怕碰凉水”——这是太阳病,桂枝汤证,加大白芍的量,可以缓急止痛。

(2)咳嗽,咳黄色痰,是外邪入里化热——阳明病,麻杏石甘汤证。

(3)痰多,咳黄痰——排脓散证。

(4)葛根可以生津解肌,桑枝引药达右上肢,桂枝引药达左上肢。

(5)柴胡桂枝汤: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6)麻杏甘石汤: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施某,女,46岁。

2007年11月22日初诊。

主诉:鼻塞、咳嗽两周。

病史:十月以来感冒3次,这次感冒已两周,服用很多抗生素、清热解毒中成药无效。

素来畏寒,感冒后加重,伴鼻塞、口腻、咽痛(程度轻)、咳嗽、有白痰,无发热。

舌苔白腻,根略黄,脉沉。

处方: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甘草9g,五味子9g,干姜9g,半夏9g,藿佩各9g,白芷9g,苍耳子9g,辛夷9g,细辛3g,7剂。

2007年11月29日二诊:自诉初诊方一共只服用了5剂。

刚服药时虽觉药物有些辣味,但感觉味道很好,等到服第二、三剂时,虽然还是那个味道,却感觉很难吃,这时鼻塞、白痰、口腻除,咳嗽大减。

5剂后畏寒除。

至于另2剂则给1个同样患感冒的亲戚服用了,感冒同样大为减轻了。

现略有咳嗽,舌苔薄白腻,脉沉。

处方:藿佩各9g,白芷9g,麻黄3g,桂枝3g,杏仁3g,甘草3g,桔梗3g,细辛3g,5剂。

另外,因患者有便秘史,另配了些当归以后服。

患者两周后来开膏方时告知,感冒咳嗽早就好了。

案2黄某,男,30岁。

2008年11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七月余。

病史:今年三月感冒后咳嗽,至今未愈。

咳嗽有时夜间为甚,有时白天亦多,痰白,泡沫,咽喉不痒,自觉有似哮喘。

遇到灰尘多的地方即打喷嚏流清涕,并咳嗽,出现哮喘。

无乏力、畏寒、自汗。

大便两天一次,成形,纳可,眠安。

有慢性过敏性鼻炎。

前医曾与止嗽散加减方、玉屏风散加味方,无效。

面色白,舌苔薄白腻,有齿印,脉弦。

拟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病属寒饮内伏,与小青龙汤原方。

处方: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甘草9g,细辛9g,干姜9g,制半夏9g,五味子9g,7剂。

2008年11月24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有似哮喘的感觉已除,近两天打喷嚏、流清涕亦除。

昨天又有感冒,鼻塞,发热,头痛,无咽痛。

今天热度已退,舌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上方改制半夏20g;加陈皮12g,辛夷9g,苍耳子9g,白芷9g,7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张戴人治㶏阳刘氏男子,年二十余,病劳嗽咯血,吐唾粘臭不可闻。

秋冬少缓,春夏则甚,寒热往来,日晡发作,状如痎疟,寝汗如水。

累服麻黄根、败蒲扇止汗,汗自若也。

又服宁神散、宁肺散止嗽,嗽自若也。

戴人先以独圣散涌其痰,痰如鸡黄,汗随涌出,昏愦三日不醒。

时时饮以凉水,精神稍开,饮食加进。

乃与桂苓甘露饮、人参半夏丸,服之不辍,数日乃愈。

又治东门高三郎,咳嗽年半,耳鸣三月矣。

嗽脓血,面多黑,身热,喉中不能发声。

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胜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水既旺,水湿相接,隔绝于心火,火不下降,反而炎上,肺金被烁,发而为嗽。

金煅既久,声不能发,医者补肺肾,皆非也。

令备西瓜、冰雪等物。

乃用涌泄之法,继以去湿之药,病日已矣。

丹溪治一男子,三十五岁,因连夜劳倦不得睡,感嗽疾,痰如黄白脓,嗽声不出。

时初春大寒,医与小青龙汤四帖,觉咽喉有血腥气上逆,遂吐血线,自口中左边出一条,顷遂止,如此每一昼夜十余次。

诊其脉弦大散弱,左大为甚,人倦而苦于嗽。

丹溪云:此劳倦感寒,因服燥热之剂以动其血,不急治,恐成肺痿。

遂与参、芪、术、归、芍、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藕汁,服两日而病减嗽止。

却于前药去麻黄,又与四帖,而血证除。

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食少。

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芩、砂仁、半夏。

至半月而安。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余,患咳嗽,恶风寒,胸痞满,口稍干,心微痛,脉浮紧而数,左大于右,盖表盛里虚。

问其素嗜酒肉有积,后因接内涉寒冒雨忍饥,继以饱食酒肉而病。

先用人参四钱,麻黄连根节一钱五分,与二三帖,嗽止寒除。

改用厚朴、枳实、青陈皮、栝蒌、半夏为丸,参汤送下,痞除。

震按:咳嗽痰血声不出,今人不过养阴清肺而已,有敢用吐下药者哉!又敢用参、芪、归、术、麻黄者哉!至如暴嗽恶风寒,其脉证皆属表邪,而其因则系里虚,今人不过轻剂散之和之而已,敢以人参、麻黄并用哉!然非麻黄、人参并用,势必淹缠日久,合于伤风不醒积成痨之说矣。

可见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汪石山治一妇,年三十,质弱,产后咳嗽痰臭。

或作肺痈治,愈剧,两脚渐肿至膝,大便溏泄,小腹胀痛,午后发热,面红气促,不能向右卧。

汪诊脉虚小而数,曰: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上气促下泄泻者,发热不为泻减者,皆逆候也。

按此病原于脾。

经曰:脾主诸臭,入肺为腥臭,入心为焦臭,入肝为腐臭,自入为秽臭。

盖脾不能营运其湿,湿郁为热,酿成痰之臭也。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脾虚则肺失所养,气劣行迟,壅遏道路,故咳嗽气促,不能右卧也;脾虚必夺母气以自养,故心虚发热而见于午也;脾主湿,湿胜则内渗于肠胃为溏泄,外渗于肌肉为浮肿。

今用参、术、甘草补脾为君,茯苓渗湿为臣,麦冬保肺气,枣仁安心神为佐,陈皮、前胡消痰下气为使,东壁土受阳气最多,用之为引,盖土能解诸臭,亦能补土,取钱氏黄土汤之义也。

服一帖,前病略减。

病者喜,汪曰:未也。

过时失治。

午后发热,真阳脱矣。

泄而脚肿,脾气绝矣。

必数服后无反复,方是佳兆。

震按:《难经》本文,心主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脾为香臭,盖腐即秽也。

汪公以臊臭作腐臭,香臭作秽臭,换易字面,牵合已说,殊属未妥,何不于酿成痰臭之下?继之曰脾虚则土陷水中,反现所胜之脏之臭而秽也。

第其立方,专主于补,不用清热药以解臭,而佐东壁土以解臭,洵是高手。

又按:脾臭主香者,如无病人见饮食,自有馨香气味,即脾脏本体之臭为用也。

若病人见饮食,不以为香,反以为恶,是脾失其职,体变而用亦变也。

此义汪公未曾详说。

一人年十九,面白质弱,因劳思梦遗,遂吐血碗余,自是微咳倦弱。

后忽身发大热,出疹,疹愈,阴囊痒甚,搓擦水流。

敷以壁土,囊肿如盏大,遂去土,以五倍子涂少蜜,炙燥为末敷之,遂愈。

复感风寒,其嗽尤甚,继以左右胁痛。

石山诊其脉虚而数,外证畏风寒,呕恶,倦动,粪溏气促。

曰:此金极似火也。

夫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二经俱属少阴,而上下相通。

今劳思则神不宁而梦,志不宁而遗,遗则水不升而火独亢也。

肝属木,主藏血,其象震,震为雷,心火既亢,同类相应,引动龙雷之火,载血而溢出于上窍矣。

肝脉环绕阴器,亦因火扰而痛痒肿胀也。

火胜金,故肺经虚而干咳;皮毛为肺之合,更因火郁而发疹;大肠为肺之府,故亦传导失宜而粪溏;金虚不能平木,木火愈旺而凌脾,脾虚则呕恶食减。

经曰:壮火食气。

脾肺之气为壮火所食,故倦于动作,而易感风寒也。

《经》言两胁者,阴阳往来之道路也。

为火阻碍,则气不利而痛矣。

然火有虚有实,有似火而实非火。

故经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虚者责之,实者责之。

此治火大法。

前证之火,皆虚火也,非水湿所能折,惟甘温之剂,可以祛除。

且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又谓脾胃喜温而恶寒,当用甘温健其脾,则肺经不虚,而咳嗽气促自愈;肝木有制,而咳嗽吐血自除,虚妄之火亦自息矣。

以参、芪各四钱,神曲、山楂各七分,白术、麦冬、贝母各一钱,甘草五分,炒干姜四分。

服十余帖,脉数减,嗽渐平。

震按:此证似宜养阴,其复感风寒,似宜清理,即见识高者,亦必先以轻剂解表,后用养阴健脾,乃汪公竟进参、芪各四钱,佐干姜少许,岂今人所能及哉。

脉数减,嗽渐平,信非熟地、阿胶所能胜任。

薛立斋治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芩、连、枳壳,胸满气喘,清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

薛曰:侵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不能生津液也。

遂用六君、炮姜、肉果补脾,更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愈。

震按:此条不载脉象,以意度之,脉必虚数。

观前医之用芩、连,脉数可知矣。

若脉虚软不数,谁不能用六君、八味哉!汪薛二公高处在此,然又不可奉为秘诀。

请阅后述诸案,便知法非一例。

〔附〕韩飞霞旅寓北方,夏秋久雨,天行咳嗽头痛,用天水散,以葱姜汤调服,应手取效,日发数十斤。

此盖甲己土运,湿令痰壅肺气上窍,但泻膀胱下窍而已,不在咳嗽例也。

李士材治太学史明,经年咳嗽,历医无效,自谓必成虚痨。

李曰:不然。

脉不数不虚,惟右寸浮大而滑。

是风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弥盛。

用麻黄、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红、苏子。

五剂知,十剂已。

张远公三年久嗽,服药无功,委命待尽,偶遇士材而乞诊。

李曰:饥时胸中痛否?远公曰:大痛。

视其上唇白点如粞者十余处,此虫啮其肺,用百部膏一味,加乌梅、槟榔与服,不十日而痛若失,咳顿止矣。

令其家人从净桶中觅之,有寸白虫四十余条,自此不复发。

孙东宿治许卓峰,多酒多怒人也,上吐血,下溲血,咳嗽声哑,医皆以为瘵,辞不治。

孙诊其脉,左关弦大,右寸下半指,累累如薏苡子状。

乃曰:此有余证也。

作瘵治者非。

盖其人好酒,酒属湿热,助火生痰,火性炎上,迫肺不降,积而生痰,壅于肺窍,以致失音,此痰壅之哑,非肺痿之哑也。

其性又多怒,怒气伤肝,故血妄行而不归经,以致吐血尿血。

法宜清热开郁化痰,导血归原。

若二地、二冬辈滋阴之药,反助其塞而益其热,声音何由而开?况血随气行,气不清,血又何得归原哉?(雄按:此与承溪之论错经妄行,可以互相发明。

)乃用滑石、青蒿,解酒热为君,贝母、郁金、山栀仁、香附,开郁为臣,杏仁、桔梗、丹皮、丹参、小蓟、甘草,化痰清血为佐使。

服十帖,血果止。

又以贝母一两,童便浸一日,为末,柿霜等分,时时抄舌上化下。

五日而声音爽矣。

张路玉治包山金孟珍,正月间,忽咳吐清痰,咽痛,五六日后,大便下瘀晦血甚多,延至十余日,张诊其脉,六部皆沉弦而细,此水冷金寒之候也。

遂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血顿止。

又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咽痛亦可,而觉心下动悸不宁。

询其受病之源,乃醉卧渴引冷饮所致。

改用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悸即止,咳亦大减,但时吐清痰一二口,乃以桂、酒制白芍,入真武汤中与之。

咳吐俱止,尚觉背微恶寒倦怠,更与附子汤二剂而安。

震按:咽痛下血,不以风火治,而以辛温燥热药始终获效者,由其善于识脉也。

又治礼科姜如农长媳,喘咳无痰,灼热自汗,而怀妊七月。

先曾服和解清肺药二十余剂,其咳转剧,胎渐不安。

邀张诊之,六脉皆濡大无力,右手寸关独盛而涩。

曰:此热伤肺气也。

反与和解药,逼令汗出,致肺气益燥而咳逆愈甚。

不得已,复用苦寒折之,则火转郁伏而不散也。

遂用大剂葳蕤,及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葳蕤汤之半;更以当归、桔梗、五味、黄芪,益气生津,固肌敛肺。

二剂汗止咳减,胎亦向安。

更加生诃子皮,四剂而痊。

又治吴佩玉次女,伤风咳嗽,先前自用疏风润肺止嗽之药,不应,转加呕渴咽痛。

石顽诊之,六脉浮滑应指。

因与半夏散,三啜而病如失。

或问咳嗽咽痛而渴,举世咸禁燥剂,今用半夏辄效,何也?曰:用药之权衡,非一言而喻也。

凡治病必求其本。

此风邪挟饮上攻之暴嗽,故用半夏、桂枝,开通经络,迅扫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

风痰散,营卫通,则咽痛燥渴自已。

设泥其燥渴而用清润滋其痰湿,经络愈壅,津液愈结,燥渴咽痛,愈无宁宇矣。

不独此也,近世治风寒咳嗽,虽用表药,必兼桑皮、黄芩、花粉,甚则知、柏之类。

少年得之,必种吐血虚损之根。

中年以后得之,多成痰火喘嗽之患。

然此辈之妙用,在于预为地步,诊时泛谓阴虚,防变不足之证。

初时元气未衰,服之邪热暂伏,似觉稍可。

久之真气渐伤,转服转甚,安虑其不成虚损耶。

及见吐血,则不问何经腑脏,属火属伤,血之散结,色之晦鲜,瘀之有无,概以犀角地黄寒凉止截之剂投之,致血蓄成根。

向后或二月一月一发,虽日服前药不应矣。

凡此之类,未遑枚举。

尝见一人患项肿发热,延伤寒家视之,则曰大头伤寒,以表药发之,并头亦胀,确然大头无疑矣。

病家以其治之益甚,又延杂证家视之,则曰湿热痰火,以里药攻之,则头与项前左半皆消,但项后右侧偏肿,则又确乎非大头而为杂证矣。

病家又以肿在偏旁,疑为痈毒,更延痈疽家视之,则曰对口偏疽,以托里敷外药治之,则气血益滞,热不得泄,郁遏竟成溃疡矣。

本一病也,治之迥异,证亦屡迁,可见其病随药变之不诬耳。

第末俗所趋,非此不足以入时,何怪乎圣人性命之学,沦胥不返,遂至若是耶。

震按:张公此论,曲尽时医丑态。

然谓表药必兼桑皮、芩、粉,血证必用犀角地黄,恐不至众人皆醉如此。

至于病随药变,实有其事,所以旧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

若欲见病知源,投药辄效,随其寒热虚实,应以温凉补泻,不执一法,不胶一例,变化生心,进退合辙者,其惟丹溪先生乎?丹溪则药随病变,病随药愈,宁有病随药变,药为病困之理哉?《临证指南》咳嗽门,方法大备,温凉补泻皆全,而轻松灵巧处,与丹溪未易轩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