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的毕业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肾母细胞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肾母细胞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YANG -i XU a n,ZHAN G ng H u Lil, Xi o Ya Yi a, e l ta
( p rme t f P too y, De a t n ah lg A i ae u rHop tl o l td T mo s i ,Xija gMe i lU ies y, i a n n d c nvri i a t
sn e ph s if r nta i n. n 23 c s s n p ob a t m a t r e e 1 a e ih t r e p s f e e ta i gl a e d fe e ito I a e e hr l s o he e w r c s s w t h e ha e dif r n i ~ 5
Twe t h e a e t e hr bl s o r nayz d r t os e tv l . The ci c lma e i l n y t r e c s s wih n p o a t ma we e a l e e r p c i e y lnia t ra ,pa ho o y t lg
( 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肿 瘤 医院 理 科 , C 室 ,新 疆 新 病 T 乌鲁木齐 80 1 ) 30 1
摘 要 : 的 探 讨 肾母 细 胞瘤 的病 理 及 影 像 学 特 征 。 方 法 对 2 目 3例 肾 母 细 胞 瘤 患 儿 的 临 床 、 理 及 影 像 学 病 表现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2 3例 肾母 细 胞 瘤 中 1 5例 肿 瘤 由未 分 化 的 胚 芽 组 织 、 胚 叶 性 问 质 和 上 皮 成 分 组 成 ; 问 5例
中图 分 类 号 : 3 . 1 R7 0 4 R7 0 2 ;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5 5 ( 0 1 0 — 7 20 1 0 — 5 1 2 1 ) 70 5 —4

肾母细胞瘤影象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肾母细胞瘤影象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第10卷 第4期河南医学研究V ol.10 N o.42001年 12月HE NAN ME DICA L RESE ARCHDecember 2001收稿日期:2001206213;修订日期:2001211202作者简介:文建军(1966-),男,河南安阳人,外科医师,大专,从事小儿实体肿瘤研究。

文章编号:10042437X (2001)0420337203肾母细胞瘤影象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文建军1,杜长青2,文建国2(11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河南安阳县 455112;2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 河南郑州 450052)摘要:目的:通过手术及病理检查相关分析了解B 超、CT 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小儿肾母细胞瘤的价值。

方法:对62例肾母细胞瘤影像学检查(B 超、CT 和静脉肾盂造影)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进行对照分析。

患者年龄6月~8岁,平均2岁。

结果:研究显示B 超、CT 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15%(59/62),90%(9/10)和6316%(35/53)。

10例肾母细胞瘤被误诊为肾外肿物,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位于肾上极或肾下极;肾实质明显被推移但破坏较轻。

结论:与CT 和静脉肾盂造影相比B 超诊断肾母细胞瘤的符合率较高,应为诊断小儿肾脏肿瘤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影像学;儿童中图分类号:R7371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各种影像学诊断肾占位性病变的报道日趋增多,但多为肾癌及肾囊肿影像学研究[1~3]。

小儿肾母细胞瘤(Wilms ’tum or ,WT )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报道不多[3~5]。

本文分析62例WT 的影像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为临床提高WT 的诊断水平提供参考。

1 方法111 病人 62例WT ,男33例,女29例,年龄6月~8岁,平均2岁。

右侧30例,左侧32例。

有1例为马蹄肾合并WT 。

【病例】肾母细胞瘤1里CT影像表现

【病例】肾母细胞瘤1里CT影像表现

【病例】肾母细胞瘤1里CT影像表现临床资料:女性患儿,2岁,5天前摔倒后面色苍白就诊。

查体:神清,反应一般,皮肤、巩膜无黄染,右腹部触及10cm×10cm包块,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地韧,移动性浊音阴性。

B超:肝母细胞瘤伴出血。

实验室检查:HB 59g/L,余无殊。

结果肾母细胞瘤讨论: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起源于肾胚胎的初级间叶细胞,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肾脏原发肿瘤的80%以上,本病发病高峰为l~4岁,75%在5岁以下,90%在7岁以前发病,新生儿罕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包块,少数患儿可有腹痛、肉眼血尿、低热等症状。

肿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生转移较早。

【CT表现】1. 瘤体较大,但较少跨越中线,多为类圆形,少数有分叶状,呈膨胀生长,大部分有完整包膜。

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较少出现钙化,钙化率低于15%。

2.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内有时可见扭曲变形的血管显影;残余的肾实质强化,表现为肿瘤周边的“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影,与肿瘤分界清楚,是肾母细胞瘤的典型CT表现。

3. 肿瘤较少侵犯肾盂,晚期在肾静脉、下腔静脉内形成瘤栓比较常见。

【本例特点及鉴别】特点:①女性患儿2岁,右侧腹部扪及包块;②平扫右肾门水平可见一巨大肿块,密度不均,轮廓较光整,有包膜;③病灶内有囊变坏死,以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影(疑似出血),未见钙化;④增强扫描肿瘤轻度不均匀强化,部分残肾被挤压呈新月状,与肿瘤分界清楚;⑤肿瘤内可见扭曲的血管,CTA显示肿瘤的血供来源于肾血管。

鉴别:鉴于本例血供来源于肾血管,明确为肾脏肿瘤,只需和小儿肾内的其他肿瘤鉴别。

①肾恶性杆状细胞瘤:占小儿恶性肾肿瘤的1%~2%,常累及肾门,并见肾包膜下积液。

②肾透明细胞肉瘤:占小儿恶性肾肿瘤的3%~5%,与本例鉴别较为困难,总之肾透明细胞肉瘤钙化较本例略多见,强化较本例明显些。

肾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肾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 肿瘤境界比较清晰,早期位于肾包膜内,在肾脏表面形成局限降起, 破坏病变处肾实质;
【影像学表现】
• 2. CT平扫 肿瘤继续生长可突破肾包膜,肾周脂肪组织受侵犯而 模糊不清,残存肾实质被肿瘤推压变形。
• 较大肿瘤可以跨越中线侵犯到对侧腹膜后间隙。
【影像学表现】
• 2.CT表现 肿瘤晚期,区域淋巴结及肺转移较常见,肺转移时应注 意观察心脏后方和后肋膈角处的肺转移灶。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肾母细胞瘤需要与肾母细胞瘤病、肾透明细胞肉瘤、肾横纹肌样 瘤、先天性中胚肾瘤、多发囊性肾瘤、肾细胞癌等鉴别,影像学 表现与肾母细胞瘤有许多相似特征,仅据影像学检查鉴别较为困 难,需组织学确诊。
• 晚期可在肾静脉、下腔静脉内甚至右心房内形成瘤栓,表现为静 脉、右心房内充盈缺损。
【影像学表现】
• 3. MRI肿瘤在T1WI上呈不均匀中等信号,其中出血呈高信号,坏 死囊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信号强度I上显示血管内流空信号消失。同时可显 示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 本病预后与构成成分有关,病理上分为良好组织型(favorable • histologytype)和不良组织型(unfavorablehistologytype)两类; • 前者发生率高,包括上皮型、间叶型、胚芽型和混合型,预后较
好;后者瘤细胞有间变,也称间变型,细胞核大、分裂,染色深, 预后差,发生率较前者低。
【影像学表现】
• 1.X线 肾母细胞瘤发现时体积已很大,腹部平片可见一侧腹部致 密的肿块影像。
• 排泄性尿路造影显示相邻的肾盏、肾盂受压变形和破坏,如全肾 被肿瘤破坏,则常不显影。
【影像学表现】
• 2. CT平扫显示一侧腹膜后较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低于正常 肾实质,其内常见坏死囊变出血灶,钙化少见。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肿瘤类型,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步骤。

二、影像学特征1-超声检查●肿瘤形态:肾母细胞瘤常呈囊实性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叶状边界。

●内部回声:肾母细胞瘤内部常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变。

●血流灌注:肿瘤内血流信号强度相对较高。

●弥漫性生长特征:肾母细胞瘤可呈弥漫性生长,且常侵犯周围血管和组织。

2-CT检查●肿瘤形态:肾母细胞瘤在CT影像上呈边缘清楚的实性结构,常具有多个不规则的内部分隔。

●强化特征:肾母细胞瘤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瘤体实质部分呈现明显的强化,肿瘤的囊变部分不强化。

●淋巴结转移:肾母细胞瘤常可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

3-MRI检查●T1加权图像:肾母细胞瘤呈等或略高信号,可见明显的分叶状边界。

●T2加权图像:肾母细胞瘤内部可见明显的囊性变。

●强化特征:肾母细胞瘤在动态增强MRI中,瘤体实质部分呈现明显的强化,肿瘤的囊变部分不强化。

三、诊断步骤1-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重点询问患儿是否有腹部肿块或疼痛等症状,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2-超声检查:首先行超声检查来评估肿块的形态、内部回声和血流灌注情况。

3-CT或MRI检查:若超声检查提示肾母细胞瘤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则进行CT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肿瘤的形态和强化特征。

4-淋巴结转移评估:对于已确诊的肾母细胞瘤患者,需要通过CT或MRI评估腹腔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超声检查报告、CT或MRI检查报告等影像学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肾母细胞瘤:一种儿童常见的肿瘤类型,起源于肾脏发育过程中的原始细胞。

2-影像学诊断: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强化特征等,以判断肿瘤类型和性质。

3-附件:指与主要文件或文档有直接关联的文件、资料或其他附属物。

成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

成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

PET/LT主要表现:病灶呈多发弥漫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主要位于肝包膜附近,放射性呈轻中度摄取,延时呈高摄取。

有研究[5]报道显示,通过双时间点成像,延迟PET/CT成像有助于肝脏EHE的诊断,尤其对碘禁忌不能行CT、MRI增强患者诊断有帮助,PET既可以提供病灶部位的解剖结构,又可以提供功能代谢,同时一次性扫描完成全身检查,对其诊断、分期、疗效评价预后等作用优于CT、MRQ病例1中CT、MRI增强显示最大的肿瘤边缘呈环形进行性强化,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呈“晕环征”,与转移瘤的“牛眼征”,难以在影像上区别,而行PET/LT检查提示病灶呈轻中度摄取,延时呈高摄取,符合肝EHE征像;同时全身其他部位扫描未见高摄取原发肿瘤病灶,基本可排除转移瘤。

病例2中CT、MRI增强显示肝内多发病灶呈弥漫性,边缘欠清,中心呈低密度,包膜呈环形强化,考虑为肝包虫病可能,而行PET/LT病灶部位摄取呈不间断环形增高,可排除肝包虫病,高度提示肝EHE诊断。

由此可见PET/LT在肝EHE诊断中较普通CT、MRI存在一定优势,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3诊据统计⑷肝EHE的初次正确率仅为25%,肝包虫病、转移瘤、胆管细胞癌等疾病与肝EHE在影像学较难鉴别。

随着PET/CT的应用广泛,虽其能提高术前诊断率,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与其~相似疾病相鉴别:1)转移瘤:转移瘤一般有恶性肿瘤病史,肝肿大并触及包块常提示为肝转移瘤,在PET/CT多数可发现原发性病变。

肝EHE病灶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周围可见晕征,放射性呈环形增高,延时像呈高代谢,两者相似。

存在一定的误诊可能性;2)胆管细胞癌:好发肝左叶,沿着胆管生长,大多数情况下在PET表现呈环状FDG摄取,虽与肝EHE表现相似,但胆管癌呈高摄取居多,伴存病灶远端肝内胆管扩张,而EHE患者呈轻中度摄取;3)肝包虫病:病灶边缘存在不同数量的小囊泡,18( FDG在病灶边缘摄取不是完全环绕,而是大部分为半环、结节样浓聚,小囊泡聚集区域呈摄取不高,可与之鉴别;4)肝癌:好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肝癌PET/LT放射性摄取与肝实质一致,少数放射性增高,可与之鉴别。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影像学特点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观察,包括超声、CT和MRI等。

以下是肾母细胞瘤的常见影像学特点:1. 肿块:肾母细胞瘤通常呈现为肾脏内的一个实性肿块,大小可以不同。

在超声影像中,肿块呈现为高回声区域,与周围正常肾脏组织相比较明显。

2. 范德堡现象:肾母细胞瘤在超声影像中常呈现为内含有大量富血供的血管,形成所谓的范德堡现象。

这是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

3. 异常血流:超声多普勒可以观察到肾母细胞瘤内的异常血流信号,表现为异常的血液运动模式,如高速度、低阻力等。

4. CT表现:CT扫描可以显示肾母细胞瘤的更详细的解剖结构。

肾母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强化的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肿瘤呈现出更明显的强化。

CT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边缘特点,如分叶状、充血等。

5. MRI表现:MRI同样可以显示肾母细胞瘤的详细解剖结构,并提供更多的成像信息。

在MRI影像中,肾母细胞瘤通常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肿瘤呈现出轻度到明显的强化。

诊断方法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上述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下是常见的肾母细胞瘤诊断方法:1. 超声检查:超声是肾母细胞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肿块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精细的解剖结构和对肿瘤的强化特点进行观察,是确诊肾母细胞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3. MRI扫描:MRI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像信息,对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肾母细胞瘤诊断方法,可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组织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级。

结论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肿瘤,影像学在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观察到肾母细胞瘤的形态、血流和强化特点。

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初步进行肾母细胞瘤的诊断。

肾母细胞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肾母细胞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肾母细胞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杨丽丽;许晓燕;张银华;房新志【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34)7【摘要】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肾母细胞瘤中15例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胚叶性间质和上皮成分组成;5例肿瘤由2种成分组成,3例肿瘤由1种成分组成.CT表现大部分见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肿物,包膜完整.部分有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部、囊肿壁及其纤维间隔有强化,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边缘强化征.B超检查肾脏外形增大,上极探及实性回声肿物.结论对病理及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肾母细胞瘤的诊断率,避免误诊错治.【总页数】4页(P752-755)【作者】杨丽丽;许晓燕;张银华;房新志【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T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1;R730.41【相关文献】1.卵巢二元碰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J], 倪丽欣;夏玲燕;贾传海;丁庆国;黄丽娜;邱佳明;马华纯2.节细胞神经纤维瘤1例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J], 徐佳;李贵春;彭斌峰;苏铁3.节细胞神经纤维瘤1例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J], 徐佳;李贵春;彭斌峰;苏铁4.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分析 [J], 毛雅琪5.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J], 叶茗珊;刘梦秋;李君君;邓克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班级 09统招影像姓名陈宏强学号 25 指导教师二○一二年1摘要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Wilms瘤,起源于未分化的后肾胚基,可形成肾的各种成分。

肾母细胞瘤占15岁以下小儿恶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的80%以上,约占小儿实体瘤的8%。

统计国内6所儿科医院2133例恶性实体瘤中,有肾母细胞瘤503例(24%),诊断时年龄为1~5岁占75%,年龄最高峰是1~3岁,平均年龄是3.1岁。

90%病例诊断时年龄小于7岁,罕见于成人及新生儿。

男女性别及左右侧别相差不多,双侧占1.4%~10.3%,诊断时平均年龄是15个月。

腹部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约75%患者均以腹部肿块或腹胀就诊。

由于肿块在较小的时候不影响患儿营养及健康情况,也无其他症状,故多因家长在给小儿沐浴或更衣时被偶然发现,且常因此不被家长重视而延误治疗。

后期肿瘤增大,小儿受巨大肿瘤压迫,可有气促、食欲不振、消瘦、烦躁不安现象。

肉眼血尿少见,但镜下血尿可高达25%。

25%至63%的患者可有高血压的表现。

极少数肾母细胞瘤自发破溃,临床上与急腹症表现相似。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B超、CT、MRI 的影像学综合表现。

方法:对8例患者分别进行上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及增强情况。

结果:各项检查结果有相同之处,但显示程度和细微结构有所差异。

结论:通过医学影像均能对上述各项检查均能对此病作出诊断,MR最具诊断价值。

综合各项资料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本文着重介绍了肾母细胞瘤的形成原因及最新的医学治疗方案。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医学影像C T MR I 治疗方案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例分析11.1 (1)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2)第2章............................................肾母细胞瘤的医学影像表现32.1 (3)2.2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4)2.4 (5)2.5 (6)第3章 .......................................................肾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63.1 (7)3.2 (7)3.2.1....... (8)3.2.2 (9)3.2.3................................................................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5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6. (11)3.2.7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14)第一章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肾母细胞瘤(n e p h r o b l a s t o m s简称N B)又称W i l m’s瘤,是一种复杂的胚胎性肾肿瘤,占所有肾肿瘤的6%,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0%。

本病的诊断一般来讲不难,在检查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确诊率明显提高。

但综合影像资料很少,尤其是M R报道更少。

本文就该病的C T、M R I、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作一探讨。

1.1一般材料本文8例患儿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入院,均经C T、B 超及MR I检查,后经手术、穿刺或尸解病理予以证实。

年龄8月—11岁,男5例、女3例,肿瘤发生在左侧6例,右侧2例。

1.2 方法CT检查用机为西门子公司PIUS4C型螺旋CT机,采用自膈顶向下连续扫描至双肾或肿块下方,层厚/层距10/10m m或10/5m m,静脉注射碘造影剂(2M L/K g),B超使用日立E U B—4型。

M R I采用P H I L I P S G Y R O S C A N N T1.0。

T S E序列,压脂(S P I R)层厚/层距8/0.8m m。

1.3结果CT扫描肿块密度多不均匀,C T值10—30H U,略低于正常肾密度,肿瘤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还可见高密度钙化影及脂肪密度影。

注射造影剂后肿瘤边缘及残肾强化明显,肿瘤实质强化较轻。

2例见肿瘤侵犯肾门血管,肾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后腹淋巴结肿大。

B超检查因肿瘤内部结构不同,而出现高低不同回声,回声不均匀。

钙化病灶出现高回声光斑,后部出现声影。

又可见肾积水、腹水、瘤栓及肝转移。

MRI 检查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T2WI以高信号为主,囊变部分呈更高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囊变信号更低,出血灶为较高信号,MR I显示正常肾与受累肾组织界限分辨较清,对肾肿瘤的邻近关系显示强于C T 及B超,淋巴结肿大、瘤栓、脂肪侵润均得到满意图像。

讨论肾母细胞瘤系恶性胚胎性混合瘤,可发生于肾的任何部位,大多于肾内生长,极少数发生在肾外。

临床表现为腹部无痛血尿、高血压、尿血、消瘦等症状,N B起源于后肾胚芽,病理典型组织图象由肾胚芽上皮细胞及肉瘤样间质细胞二者构成,即在分化不成熟的肉瘤样间质中混杂一些发育不全(胚胎性)的肾小球和(或)肾小管。

此外,N B还含有骨、软骨、神经组织和横纹肌等多种分化的组织,因而影像表现复杂多样。

囊性部分分化性N B是较特殊的类型,以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为特征,晚期N B侵润并穿破肾包膜,直接扩散到肝或其他器官者死亡率高,侵犯淋巴结及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者约50%有发生远处(肺、肝)转移的危险。

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形成的瘤栓,可脱落引起肺功能栓塞至猝死。

影像学检查N B各有所长,应用中应相互补充,B超价廉、经济、快捷、安全、无损伤,可将之作为诊断N B和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缺陷是对骨转移、肾功能囊性鉴别有困难。

C T分辨力高、瘤栓检出率高,尤其对出血及钙化鉴别有其长处。

M R I以其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而使定性、定位准确,对肾组织及肿瘤内部结构及出血、坏死、液化、囊变等极具鉴别意义。

N B主要与肾癌、多房性囊性肾瘤、多囊肾、畸胎瘤及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关于N B的预后,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血管受侵、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预后好,肿瘤大小、部位及是否有钙化与预后相关性差。

第二章肾母细胞瘤的医学影像表现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是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小儿腹部肿瘤中占首位。

肿瘤主要发生在生后最初5年内,特别多见于2~4岁。

左右侧发病数相近,3~10%为双侧性,或同时或相继发生。

男女性别几无差别,但多数报告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个别病例发生于成人。

1899年德国医师Max Wilms首先报告此病,后以该氏姓氏命名而为人们所熟知。

近代称为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因从胚胎发生上由后肾发展而成,且肿瘤由极其类似肾母细胞的成份所组成。

形成2.1肾母细胞瘤是怎么形成的,酸性体质与肾母细胞瘤的关系2.1.1肾母细胞瘤发病的原因一是来自母体,其实由于父母的体质不是特别好,造成精子和卵子结合后,胎儿发肓不正常,胎儿在母体里就酸碱就不平衡,最后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低下。

出生以后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常细胞容易突变,而在酸化体液里,这种突变的细胞会迅速繁殖,最后形成肿瘤。

2.1.2与肾母细胞瘤有关的先天畸形包括:①W AGR (Wilms tumor, aniridia, genital anomalies, mental retardation)综合征,表现为Wilms瘤、无虹膜、生殖泌尿道畸形和智力迟钝。

病人常发生染色体11p13的缺失;②Denys-Drash综合征,特点为性腺不发育、肾脏病变并导致肾功能衰竭为特点。

遗传学异常主要是WT-1基因的突变;③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特征为器官肥大、偏身肥大、肾上腺皮质细胞肥大,并容易发生Wilms瘤和软组织肉瘤,常出现染色体11p15.5的缺失。

WAGR综合征和Denys-Drash 综合征与Wilms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均与位于11p13的抑癌基因WT1(Wilms’ tumor associated gene -1)的缺失或突变有关。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病人具有11p15的缺失,许多散发性肾母细胞瘤也具有11p15的杂合性缺失,而11p13位点未被累及。

因而推测在11p15具有另一个与肾母细胞瘤有关的基因WT2,但有等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2肾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点及临床表现2.2.1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是具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细胞成份具有三相性,包括胚基幼稚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间叶组织的细胞,反映了组织发生的不同阶段。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间叶的胚基细胞向后肾组织分化障碍,并且持续增殖造成的。

2.2.2病理变化肾母细胞瘤多表现为单个实性肿物,体积常较大,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

少数病例为双侧和多灶性。

肿瘤质软,切面鱼肉状,灰白或灰红色,可有灶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有的可见少量骨或软骨。

组织学特征是具有幼稚的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

细胞成分包括间叶组织的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幼稚细胞三种。

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圆形、多边或立方形,可形成小管或小球样结构,并可出现鳞状上皮分化。

间叶细胞多为纤维性或粘液性,细胞较小,梭形或星状,可出现横纹肌、软骨、骨或脂肪等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