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本章将考察若干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三个部分。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整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

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

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

(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3)中间突破战略: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生产基地,主张重点建设中部,带动两翼。

从总体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形式同时存在着3种: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其他推移方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时期。

(三)、中心—外围理论

使用“中心”和“外围”这一对概念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经济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并提出解决他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1)贸易不平等,推行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中心;(2)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均集中在中心,使外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

弗里德曼对中心与外围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还认为中心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移。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依赖理论

依赖是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早期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

2、相互依赖理论

1975年布鲁克菲尔德(H.Brookfield)《相互依赖的发展》指出:相互依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过金额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

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一般此用以下指标:①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②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③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的指标(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二、区际经济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他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1、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1)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区域之间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越长,可达性就差。

(2)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可传输性与被传输客体的经济运距有着密切的关系。

(3)区域之间是否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4)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交通联系方便、通畅,可达性就好。

干扰机会:两个区与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2、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通过实地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良进行调查而进行测算。

空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模式:

为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分别是、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经济规模等);

是、区域间的距离;是距离摩擦函数;

和分别是和的权重。

(二)、区域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的前提: (1)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2)交换的发展;

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业贸易的存在是发展的前提。

劳动地域分工: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