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错误的六种类型
第6章认知症介护

第6章认知症介护认知症的护理1认知症护理的目的创造安定的生活医学上,一般采用大脑彩超成像和智力测验对认知症进行判定。
在介护学中,相比关注大脑的变化、智力测验的分数,更重视患者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状态。
比如,患有严重认知症的老人,如果能够平静地生活,也是没有问题的。
相反,患有轻微认知症却无法正常生活的老人,BPSD(伴随着认知症的行动、心理症状。
参照上面的专栏)症状明显,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XXX的目的不是治疗认知症,而是要把BPSD症状消除,让老人的心情平静下来,每天能够安定地生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必要找出BPSD出现的原因并制定对策。
为了让患认知症的老人平静地生活,介护工作者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上一图显示了认知症的轻重程度与BPSD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认知症越严重,BPSD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医疗的职责就是通过药物抑制认知症的发作。
但是,根据在介护现场的实际感受,几乎没有通过药物让老人的症状发生好转的情况,有时甚至让人怀疑药物是不是诱发认知症的原因之一。
另外,过度依赖医疗而疏忽介护。
即使是稍微症状的患者,也会出现情绪不稳。
所以,重要的不是认知症的轻重,而是我们要重视BPSD,本章将展示对认知症介护的实际操作过程。
XXX对认知症白叟的感化BPSD发生的比例严重认知症轻微认知症健康第六章1BPSD问题行动正如“痴呆”能够和“认知症”互换说法一样,过去的叫做“问题行动”的说法被认为不合适,目前在医疗和介护领域平时使用的是英语的“BPSD”减轻BPSD症状对认知症老人进行护理,不是要治疗认知症,而是要减轻BPSD症状。
如果发现老人徘徊或异食等情况,一定要找出原因并制定对策。
相反,即使得了严峻的认知症,却没有明显的BPSD症状,并能够正常生活的老人,也是没有问题。
第六章2认知症的护理2医疗和XXX对于认知症研究的不同假如把认知症的发生原因限定于大脑病变,那么介护人员就无能为力了。
原因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医学上认为,所谓认知症是一种脑部疾病,伴跟着身体老化,脑部机能衰退而引发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2.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提示: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4.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
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6.评价(evaluation)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做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提示:评价,估计,评论,鉴定,辩明,辩护,证明,预测,预言,支持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设计问题的启发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l 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例谈小学六年级数学典型错例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2014·9六年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后阶段。
由于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加深、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进入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错误较之中低年级更多了,错误面更广了。
面对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各种错例,我们有必要对错误成因作理性的分析,并寻求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数学错误,我们发现有些错例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其错误的人数多、频率高、纠错难等,姑且把这类错例称之为“典型错例”。
而有些错例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其错误是极少数学生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偶尔错误,这些错例产生的频率低且容易纠错,姑且把这类错误称之为“非典型错例”。
由此可见,分析典型错例的成因,对于我们改进数学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对六年级数学典型错例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五种典型错例的类型。
一、概念模糊型概念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解题的重要依据。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的认识不清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
【错例1】判断题:两条绳子同样长,第一条剪掉它的27,第二条剪掉27米,两次剪掉的长度一定相等。
()学生错解:√。
成因: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以为题中的“27”和“27米”是一样长的。
对策: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教师要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加以引导,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上述判断题,首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既可以表示“率”,即表示一种关系,题中的“27”表示剪掉绳子长度是全长的27,又可以表示“量”,即表示具体的数量,题中的“27米”,表示剪掉的长度是27米。
再从三种不同情况的两条绳子长度入手,通过具体的计算,体会三种不同的结果。
当两条绳子的长度都大于1米时,第一条剪去的长;当两条绳子的长度都是1米时,剪掉的一样长;当两条绳子都小于1米时,第二条剪去的长。
二、认知干扰型认知干扰是指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干扰想法。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笔记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阅读记录1. 内容简述在《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探讨了人类认知偏差和判断失误的心理机制。
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大认知错觉,这些错觉往往导致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失去客观性。
作者介绍了代表性启发式,即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做出判断。
投资者可能因为一个行业的成功而低估另一个行业的风险,确认偏误使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相反的证据。
锚定效应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评估,很多时候人们只记得验证自己的假设,而忘记了对整个情况的客观分析。
作者还讨论了过度自信,包括对自身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选择偏差使得人们过分强调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其他重要的数据。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卡尼曼不仅揭示了认知错觉的本质,还提出了如何避免这些错觉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为改善我们的判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很多是关于视觉错觉的。
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的错误判断。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视觉错觉并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还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视觉错觉与人类的行为、认知和决策密切相关。
人们在购物时可能会受到广告中的视觉错觉影响,从而导致购买行为的发生;在驾驶过程中,司机可能会受到道路标志的视觉错觉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视觉错觉还在心理学、神经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一书详细阐述了6种常见的视觉错觉现象,包括大小错觉、颜色错觉、形状错觉等。
通过对这些错觉现象的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视觉错觉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生理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个现象。
名词解释认知的偏差

名词解释认知的偏差认知的偏差是指在人类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知错误或倾向。
由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局限性,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不是客观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各种认知偏差的存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名词解释认知的偏差。
一、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时产生的偏见和错误。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先验偏差”,即我们往往依赖于先入为主的信息或既有的信念来评价他人。
这种偏差在许多情境下都存在,比如招聘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候选人,而忽略那些可能拥有更优秀能力却与自己不同的候选人。
二、记忆认知偏差记忆认知偏差与人们对于过去事件的回忆和记忆有关。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选择性回忆”偏差,即我们更倾向于回忆那些符合自己意愿或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矛盾或不符合自己意见的信息。
这种偏差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倾向于记住对我们有益的信息,从而维护自己的认知一致性。
三、注意力认知偏差注意力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对外部刺激进行注意和处理时,往往会因为某些特殊的因素而偏离正常认知。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确认偏差”,即我们倾向于注意和记住那些支持和确认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挑战和反驳我们观点的信息。
这种偏差在面对争议问题时非常常见,我们更容易接受和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对自己观点构成挑战的证据。
四、决策认知偏差决策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的心理偏差和误导。
其中一个经典例子是“可得性偏差”,即我们倾向于根据容易回忆起来的例子或经验来做决策,而忽略了那些不容易回忆起来的例子。
这种偏差导致了我们对于概率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了错误的偏见,因为我们更容易想起那些稀有或突发事件。
五、情感认知偏差情感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出现偏差。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情感陷阱”,即我们在情绪高涨或低落的状态下,往往对信息的处理存在倾向性。
比如,在愤怒的情绪下,我们更容易接受和相信控诉他人的言论,而在悲伤的情绪下,我们更容易相信和接受安慰和支持的言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会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纠正这些错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
一、概念理解错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比如,他们可能会混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误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对于这种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巩固基础概念的教学来进行纠正。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水果时,告诉学生倍数是指一种数量可以被另一种数量整除的关系,而因数则是指能够整除某个数的全部因数。
二、计算符号错误计算符号错误也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例如,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学生可能会忽略或错误使用运算符号,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计算符号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运算规则。
三、解题方法错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错误的解题方法,导致最终答案错误。
例如,在解决一个多步骤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错漏其中的一步,或者将解答思路弄混。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解题示范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解题方法,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四、口算错误口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进行口算时出现错误。
例如,在进行乘法口算时,学生可能会忽略进位或忽略十位数的计算。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口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可以设计一些快速计算的练习,例如口算竞赛或计算速度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图形认知错误学生在小学六年级阶段需要学习图形的性质和分类,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图形认知错误。
例如,在判断图形属性时,学生可能会混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
变态心理学期未考试

一、填空1、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和人本主义模型。
2、心境障碍的治疗方法:(一)、生物治疗:电抽搐治疗、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精神病药)、光疗法、维持治疗;(二)、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三)、家庭教育。
3、变态心理学的创始人希波克拉底或克雷丕林;?被认为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4、来自亚关于异常行为的主要理论观点:森田疗法、认识领悟疗法。
5、变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6、临床心理评估方法有:观察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7、常用心理测验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和临床评定量表。
8、变态心理学评价标准:1)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进行判别;2)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
在中国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在美国有《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世界卫生组织则有《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
9、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
单被试实验设计:ABAB设计、多种基线设计、变化标准设计和同时治疗设计。
二、名词解释1、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2、流行病理学方法:变态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3、认知行为治疗:很多临床心理学家在理论上和治疗中结合了认知和行为的因素,这种结合行为和认知的治疗理论和实践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
行为主义的治疗是应用学习理论增加适应行为、减少异常行为;认知的治疗是找到扭曲的认知过程,对其进行纠正。
4、社交恐怖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5、学习障碍: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
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错误思维

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错误思维认知偏差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或错误导致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和决策产生误差。
这些认知偏差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决策。
一、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我们更倾向于寻求和接受与自己已有信念和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会使我们形成“看到什么都是我想看到”的倾向,进而加深对某些观点的坚持,限制我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
二、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指我们容易根据个别案例或样本来判断整体或群体。
当我们遇到一个和某一类别特征相似的人或事物时,就会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判断。
这种偏差会忽视统计规律和大众数据,给我们的认知带来误导。
三、可利用性偏差可利用性偏差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和重视那些容易被回忆起来的信息。
我们常常根据经历过的情感化事件来源来判断某个事件的可能性和概率。
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高估某些事件的发生概率或风险,并忽视那些相对无足轻重或容易被遗忘的信息。
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分自信,使我们对情境和决策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
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低估挫折和失败的概率。
五、情绪影响情绪影响是指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时,更倾向于对信息进行乐观的解读和判断;而在消极情绪下,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悲观或压抑的解读和判断。
这种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和决策的结果。
六、确认偏见确认偏见是指我们根据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进行认知和决策,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见来源于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记忆,进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他人的评价。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和错误思维是我们思维和判断过程中的固有弱点。
了解这些偏差,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减少主观倾向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错误的六种类型
选择性归因(有时也被称为忽略证据或心理过滤器):
定义:在看到了一小部分可得信息之后就得出结论。
为了确认对某种情况有偏见的观点,过滤或者忽略了显而易见的资料。
举例:一位低自尊的抑郁的人在未能收到一位老朋友的节日贺卡之后,想:“我正在失去所有的朋友;没有人再来关心我了。
”他忽略了这样一些事实:他收到了许多其他朋友的贺卡,也忽略了在过去的15年里,他的这位老朋友每年都会寄给他一张贺卡,他的这位老朋友在过去的1年里在忙于搬家和适应新的工作,他与其他朋友的关系也都还不错。
武断推论:
定义:在面对相反的证据或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得出结论。
举例:一位害怕乘电梯的妇女预测当她乘电梯时这架电梯会掉下来的可能性。
她回答说电梯掉下来并伤害到她的可能性为10%或更高。
许多人曾试图说服她发生灾难性电梯事故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过度概括:
定义:就一项或更多孤立的事件得出结论,再把这项结论不合逻辑地推广到很多领域。
举例:一位抑郁的大学生在一次测验中得了80分。
他觉得不满意。
当他产生诸如“我在这个班级遇到麻烦了……在我的生活中,不管在哪里我都不如意……我不能把事情做好”这样的自动思维时,他就是在过度概括。
夸大和缩小:
定义:一种特质、一个事件或一种感觉被夸大或极小化。
举例:一位患有惊恐障碍的妇女在一次惊恐发作的过程中头昏眼花。
她想:“我会晕过去的……我可能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了。
”
个性化:
定义:在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认为外部事件与自己有关。
对于消极事件过分地承担责任或感到自责。
举例:经济低迷,一个先前成功的企业现在为达到年度预算而挣扎。
企业在考虑裁员。
许多因素导致了预算危机,但是有一位经理却这样想:都是我的错……我应当看到危机的来临并加以应对……是我让公司的每个人都失望了。
绝对化(非此即彼、全或无):
定义:把自己、个人经验或他人的判断归入两个类别中的一类。
例如全好或全坏,完全失败或完全成功,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
举例:患有抑郁症的大卫把他自己与泰德比较。
泰德是他的一位朋友,婚姻美满,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也不错。
尽管这位朋友家庭幸福,但他的生活离理想中的情形还差的远。
泰德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麻烦,经济拮据,有身体疾患,还面临许多其他困难。
当大卫告诉自己:泰德什么都有……我却什么都没有时,这就是绝对化。
摘自《学习认知行为图解指南》P202,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