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19)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
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城镇和乡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乡空间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难度,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
3.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及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对地域文化进行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自然环境形成地域影响城乡传承文化体现景观发展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解析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综合思维:通过学习得出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感悟地域文化和城市的变化。
区域认知:(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语言、服饰、民居建筑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地理实践力: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地域文化差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关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地域文化1. 概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 景观(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3. 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主要作用文化理念我国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人地和谐我国南方传统土楼聚族而居,共御外敌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 地域文化与城镇建筑(1)为某种用途而建造: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外墙油漆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2)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2. 地域文化与城镇空间格局: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探究活动01 地域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

【探究活动3已知乡村景观联想地域文化】
乡村景观
乡村民居
乡村空间格局
乡村土地利用
地域文化
徽派建筑白墙灰瓦蕴含“自然和谐”
郭巨渔村枕山面海蕴含“海洋文化”
西递宏村宅高田低蕴含“人地和谐”
设置了三个不同的乡村景观,从乡村民居、乡村格局、乡村土地利用三方面体现地域文化影响乡村景观,并突出北仑乡村景观独特的海洋文化。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及地域文化概念
【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 :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进一步带领学生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后活动
课后探究“实地拍摄并设计一张北仑名片,要求体现北仑海港味道”
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品味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北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板书设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
目
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份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练习题,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景观,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地域差异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等,具有一定的地理素养。但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
-概述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征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表现;
-讨论地域文化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措施。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选取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分析,并完成以下任务: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资料,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高中地理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二、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赏图片,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的学习理解能力2、通过比较东北商品农业和南方梯田农业景观,培养学生说出各自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应用实践能力3、通过中外城市景观比较,培养学生说出不同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应用实践能力4、通过搜集资料,探寻海草房蕴含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难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五、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的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对区域有一定的认知,对城乡景观有一定了解。
虽然大多数学生来自同一个地区,但因生活环境不同,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不同生活经历对不同城乡景观认识与体会不同,因此学生间存在一定学习差异,但总体上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
针对这种现状,我让学生课前进行准备,农村的学生重点观察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继而分析地域文化在这些景观上如何体现;对于城市的学生重点观察城市建筑景观,比较分析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景观上是如何体现。
效果分析为达成教学目标,巩固教学效果,本节课设计了两组当堂测评练习。
第一组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为素材,通过分析剪纸反映的景观特征来推测其所体现的地域文化,难度适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个别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筑景观特色区分不太清楚,两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理解不够,经点播后能够理解。
第二组以海南岛特色民居建筑为考查对象,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景观特色分析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基本都能通过。
总体来看,两组练习紧扣本节课主题,学生理解与巩固效果比较好,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根据教材案例,分析我国特色民居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师:观察下图,思考,图示传统民居的分布地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地域文化又存在什么关联?生:(可能的答案)(板书)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4.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看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其中最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
(板书)①建筑空间布局师:下图为北京和华盛顿市中心主体建筑景观,思考其分布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简述其成因?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最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板书)②建筑结构师:下图为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思考中西方的园林景观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有何差异?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简述其成因?生:(可能的答案)差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法国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成因(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
(板书)③建筑风格师:出示中国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说出中西方宫廷建筑风格的差异。
杭州市生:(可能的答案)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
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3. 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4. 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5. 实践探究:家乡的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点。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城乡景观变化。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4. 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
2.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6课时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第7-12课时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13-18课时介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第19-24课时探讨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第25-30课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乡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讲解地域文化概念与特点:介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⑰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居民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⑱土楼景观特点、原因:圆形、方形的夯土群居建筑。
高三、四层,一、二层无窗,仅有一个大门等→防御盗匪、猛兽袭击;防震、隔热保暖;土楼最高处设有瞭望台→了解敌情。
⑲土楼选址原因:客家人为躲避战乱,选择在闽西山区定居,受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只能选择在山区小平地建屋。
⑳土楼选材原因:山区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造价低。
21土楼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兴旺团结,御外凝内的客家文化特色。
案例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读宏村景观及格局示意图,思考:以宏村代表的徽州文化村落,其整个村落布局的核心是?村落布局的核心是水。
分析宏村水系在村落中起到什么作用?22水系不仅能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调节气温,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3还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以宏村为例,说明应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景观。
24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态环境,使村落保持主持的生产、居住25保护祠堂、书院,保持村落文化的记忆,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色彩、色调、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1、城镇的色调、色彩体现文化底蕴26城市建筑:中国浙江乌镇(江南)27建筑色彩色调:粉墙黛瓦28原因:➢人地和谐方面:当地多山水,白灰抹墙,黑瓦遮房顶建筑,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传统思想方面:徽州深受儒家及老庄思想的浸润,当地人喜欢素雅洁净的色彩风格,黑瓦白墙对应“天地”之意。
➢建材选用方面:灰黑瓦由当地土壤烧制,刷墙用的白灰也取自本地。
➢采光角度方面:白色墙壁还能增加院落和室内的光线,适应徽州多云、光照不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图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图示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A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问题C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1)城市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①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③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市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布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微点1 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微点4 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
一般认为城市化比重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
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
微点5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微点6 自然环境对乡村景观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对乡村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乡村景观各不相同。
如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景观,我国南北方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微点7 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1)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
如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2)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
如以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城市景观大不相同。
城市化进程(2019·高考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回答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D 2.B3.A1.城市化进程及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3所示。
(2020·济南评估)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 )A.Q—P—N B.N—P—QC.P—N—Q D.N—Q—P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较完善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只有约35%和15%,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约为18%和32%,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Q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约为65%,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但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还没有达到最高,A错;N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郊农业并不是最发达的,C错;Q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成长阶段有所减少,但工业仍然不断发展,产值继续上升,B对、D错。
答案:1.B 2.B(2020·青岛质检)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
据此回答3~5题。
3.推测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辽宁B.上海C.湖南D.安徽4.2000-2005年,吉林的( )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5.图示时期,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解析:第3题,两个时段,M省级行政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普遍较低。
2000-2005年,M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该时期镇区人口减少,镇区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城化贡献率高;2010-2015年,由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镇区人口增多,镇化贡献率提高。
综上分析,上海符合该特点。
故B选项正确。
第4题,2000-2005年吉林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在增加,故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总数应该增加,故B选项错误;该图反映的信息是吉林省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增加,但不代表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故C选项错误。
第5题,城化贡献率与镇化贡献率呈负相关,城化贡献率越高,镇化贡献率相对越低。
读图可知2010-201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低于陕西,说明重庆的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故D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2000-200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高于陕西,即城化贡献率低于陕西,故A、C选项错误。
答案:3.B 4.D 5.D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高考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 km B.15~20 kmC.20~25 km D.25~30 km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B 2.C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城市水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噪声噪声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问题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深圳、厦门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展曲线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