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人物故事
历史清廉人物故事1800字

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七、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欢迎借鉴!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象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历代名人廉洁故事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都以廉洁自持著称。
据传,孔子曾经在官场中担任过几个重要职位,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不接受贿赂,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他的廉洁行为深深影响了后世。
2. 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他是刘备蜀汉的创立者。
刘备一生都以廉洁自守著称,他在担任官职时,不接受贿赂,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他对待下属宽容大度,重用人才,深得人民的爱戴。
3. 文天祥: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名将和文学家,他以其廉洁正直而闻名于世。
在担任官职期间,文天祥坚决抵制贪污腐败行为,他曾多次上书反对贪官污吏,为民众维护利益。
最终,文天祥因为他的廉洁品质而被朝廷贬斥,但他的名声却流传至今。
4. 赵括:赵括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以其廉洁正直而闻名。
据传,赵括曾经在魏国担任官职,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接受贿赂,不徇私情。
他在军事上也一直秉持正义,不滥杀无辜。
赵括的廉洁品质使得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5. 陆游: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廉洁自守而著称。
陆游在担任官职期间,坚决抵制贪污腐败行为,他曾经多次上书反对贪官污吏,为民众维护利益。
他的廉洁品质使得他备受人们景仰和敬重。
这些历代名人的廉洁故事,都是他们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不接受贿赂,不徇私情,以廉洁自守的典范。
他们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历史廉洁故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
“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
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明万历进士范景文,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
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
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
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
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生活俭朴,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
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致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
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历史廉洁故事之三【发布时间:2010-08-31】【作者:宣教室/来源:】【阅读:179 次】【字体显示:大中小】【打印】【关闭】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
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同僚们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房梁挂钱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
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四年级清廉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清廉名人故事:
1.包拯: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
而著称。
包公在担任官职期间,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拒绝接受贿赂,为百姓伸冤平反,深受人民爱戴。
2.海瑞: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一生清正廉洁,执法严明,
严惩贪官污吏,为百姓谋福祉。
海瑞的清廉风范深受后人敬仰。
3.焦裕禄:焦裕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优秀党员干部,他在担任河南
省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和盐碱地,为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
焦裕禄生活简朴,廉洁奉公,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这些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形式,向四年级学生进行清廉教育,培养他们的廉洁意识和道德观念。
古代廉洁小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廉洁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廉洁小故事篇一:父清子廉的胡质、胡威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
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
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
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
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
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
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
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
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
”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
”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
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
”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古代廉洁小故事篇二: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

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1. 明朝的况钟:况钟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在他临终时,皇帝问他的身后事如何安排,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子一婿,都是我的亲人。
”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深深表达了一个清官对家人的深情厚爱。
2. 包拯: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经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感。
3. 海瑞: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他曾经说过:“为政者,不能取悦于一时,而要以德政泽民。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执政理念和道德标准。
4. 于成龙: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经说过:“勤政爱民,是我做官的本分。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从这四个清廉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感悟和心得:1. 廉洁公正是一个官员应有的基本品质。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接受贿赂,不滥用职权,不偏袒任何一方。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 亲情和家庭是每个人的重要支撑。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把家庭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能为亲情所左右。
在面对亲情和工作的抉择时,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因私情而违背职责。
3. 执政为民是一个官员应有的执政理念。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对待工作,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4. 勤政爱民是一个官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勤勉工作,尽职尽责,不懒政、不怠政,为人民谋福利。
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标准的树立,做到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历史上的这四个清廉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接受贿赂,不滥用职权;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标准的树立;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是一个官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历史上的清廉故事

历史上的清廉故事一、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廉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许多历史人物都以清廉著称,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这些清廉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历史上的清廉故事1、包拯: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著称,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他严格执法,不畏权贵,曾多次弹劾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去世后,宋仁宗赐予他“清风亮节”的谥号。
2、于谦:于谦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清廉正直著称。
他在官场中始终保持廉洁,曾多次拒绝贪官的贿赂。
在明朝政治腐败时期,他坚持己见,为国家尽忠职守,最终被奸臣陷害,以“谋逆”罪名处死。
3、海瑞: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和刚正不阿著称。
他在官场中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讳地抨击贪官污吏。
尽管因此遭受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被百姓称为“海青天”。
4、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和文学家,他以清廉和刚正不阿著称。
他曾担任过知县等职务,在任期间坚决反对贪污腐败。
他关心民间疾苦,曾多次为百姓伸冤,深受百姓爱戴。
三、结论这些历史上的清廉故事告诉我们,清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清廉的理念,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才能在官场中立足,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仍需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积极倡导清廉文化,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清廉人物故事——况钟
刚正廉洁,孜孜爱民
——苏州知府况钟
况钟(公元1381年—1442年),字伯律,号龙冈。
江西靖安(今江西西北)人。
祖上是一个士大夫之家,到祖父况渊时全家十余口都在战乱中丧生,只剩下况钟之父况仲谦。
因年幼无依,被况渊友人黄胜祖收养,况仲谦也改姓黄,后来况钟任礼部郎中时奏请宣宗批准他恢复了况姓。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况钟二十四岁。
这时靖安县来了一个新的知县俞益,为官清正,想选用一个能干的书吏。
有人推荐了况钟。
俞益一下就选中了文理通达、书法端正的况钟,于是正式任用况钟为县衙礼曹,管理礼仪、祭祀一类的事务。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况钟赴京到掌管任免和考核官员的吏部去考绩。
因为考核优秀,被破格提拔为正六品,朝廷任命况钟为礼部仪制司主事。
况钟在礼部任职最后考核结果是“以贤劳著称”,提升为礼部仪制司郎中。
后况钟又被选中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到达苏州府就深入了解情况,当时苏州贪赃枉法的奸吏横行,人民苦不堪言。
况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开始装作糊涂,故意向左右之人询问该如何处理案卷,并按他们所说的方法给批文。
实际上况钟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私行察访,将他们的种种表现记录在案,全面地掌握了这些奸吏的罪行。
过了一个多月,况钟开始采取行动了。
他命令左右手下准备香案,把学官子弟及僚属全部叫来,对他们宣读皇帝“敕书”,奸吏吓得惊恐万状,浑身发抖。
况钟雷厉风行地撤换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重视办学,兴修太湖水利、
设济农仓、主修桥梁、古迹等,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人公正,不谋私利,苏州百姓称况钟为“况青天”。
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三次离任,三次又被留任。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况钟积劳成疾,于十二月底病逝于任上。
噩耗传出,百姓痛哭流涕,罢市停业,以示哀悼。
苏剧《十五贯》塑造了况钟这个历史人物。
虽然在《十五贯》这出戏中况钟已是个艺术形象,但为民伸冤,伸张正义的特点与历史上的况钟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