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巷道设计

合集下载

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

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

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一、引言采区巷道是矿山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着矿山的生产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根据《采区巷道方案设计课件》,探讨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以期为矿山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指导。

二、采区巷道设计的重要性采区巷道设计关系到矿山的生产布局、运输效率、安全疏散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巷道设计可以提高矿山资源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安全。

三、采区巷道设计策略1.设计原则:遵循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设计原则,确保巷道设计满足矿山生产和安全需求。

2.巷道布局:根据矿山地质条件、资源分布和开采工艺,优化巷道布局,提高运输效率。

3.巷道结构:考虑巷道的稳定性、支护方式和施工技术,确保巷道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4.安全设施:在巷道设计中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如通风、排水、照明等,提高巷道的安全性能。

四、采区巷道实施方案1.施工准备: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巷道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3.施工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4.施工监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理,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五、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1.组织架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的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设计计划: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包括设计时间、设计内容、设计人员等,确保设计的有序进行。

3.施工方案: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条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的针对性。

4.经费保障:确保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六、结论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是矿山企业进行巷道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遵循设计原则、优化巷道布局、考虑巷道结构和安全设施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能。

同时,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和施工方案,确保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工作落到实处。

采区巷道设计说明书

采区巷道设计说明书
3.2煤质、煤种
3.2.1煤的物理性质
1、17号煤层
根据 109地质队《大雁三矿精查地质说明书》资料及大雁煤业公司中心化验室提供的煤层煤样报告资料,17号煤层共有煤样化验点10个(钻孔4个、采样6个),其中+350水平以上煤样化验点4个,最大灰份为37.55%,取自三矿大井+350轨道大巷5号点,煤样最小灰份为17.55%,取自76-207 钻孔煤样,其平均(加权平均值)灰份为:25.22%,+350水平以下煤样化验点6个,最大灰份为40.97%,取自西二回风下山8号点煤样,最小灰份为25.01%,取自75-253钻孔煤样, 其平均(加权平均值)灰份为34.53%。
2.00
31.55
18
6
+350以下
2.05
31.34
17
7
+350以下
1.30
39.09
18
7
+350以下
1.50
29.88
17
8
+350以下
2.40
40.97
18
8
+350以下
2.00
24.01
17
9
+350以上
2.42
32.30
18
9
+350以上
2.00
46.36
17
10
+350以上
2.00
19.60
2.1采区的位置及范围
2.1.1、位置:西二采区位于雁南矿井田内第23—27勘探线之间。
2.1.2、范围:该采区东起+350水平以上23勘探线以西280米及+350水平以下23勘探线,西至第27勘探线;南起各小井开采18号煤层+550水平以下,北至18煤层+100水平等高线。该采区平均走向长2.40km,平均倾向宽1.20km,面积2.88km2。

采矿学巷道设计

采矿学巷道设计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1.1 采区概况1.1.1、采区位置1、采区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位于井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10°10' 10.00"—110°11' 00.00",北纬30°10'00.00"—40°10'00.00"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东部以东二采区边界线为界。

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采区运输大巷位于3号煤层中,采区倾斜长度为500m,走向长度为3000m。

本采区含煤层有1、3层,对1、3煤层的特征叙述如下:1号煤层:位于上部,1号煤层为中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属于可采煤层,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

煤层厚度平均为3.5m。

煤层结构简单,煤的容重为1.40t/m3。

煤层平均倾角为15°3号煤层:位于下部,3号煤层厚煤层,属于可采煤层,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

且属于较稳定煤层。

煤厚平均为4.0m。

煤层结构简单。

煤的容重为1.50t/m3。

煤层平均倾角为15°距1号煤层20m左右,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1、3号煤层的层间距离较小平均为25m1.1.2、与地面关系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采区东部有村庄,目前村庄尚未搬迁,西邻河流,由于地面有交通线路,所以要留设道路保护煤柱,按照当地地质资料,煤层埋藏深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加,平均按100m,150m,200m,250m 的埋藏深度计算,在道路两旁各留10m后以60°的垮落角计算保护煤柱宽度。

1.1.3、采区内煤系产状煤层平均倾角为15º,根据地面钻孔揭露地质资料分析,该采区煤层厚度分别为3.5m和4.0m1.2 地质特征及煤层情况1.2.1、采区地质构造本采区内地质结构单一没有或者很少断层。

采矿工程井巷课程设计

采矿工程井巷课程设计
2.2.6选择支护参数
由于要设计的巷道在碎花岗岩脉内,且该地段受到多次构造作用,围岩易冒落塌陷,滋味时间24小时,此时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掘进与支护平行作业,锚杆与其穿过的岩体形成承载加固拱,喷层的作用则在于封闭围岩,防止风化剥落,并和围岩一起提高岩石拱的承载能力
锚杆参数计算
①锚杆长度 L=L1+H+L2
查表2.12得水沟深400mm,水沟宽400mm,水沟净断面面积0.16 ;
水沟掘进断面面积0.203 ,
每米水沟盖板用钢筋1.633kg,混凝土0.0276 ,
水沟用混凝土0.133 ,
盖板长500mm,厚50mm
3.2.管缆的设计
管子悬吊在人行道一侧,动力电缆挂在非人行道一侧,通信电缆挂在管子上方,电缆悬挂高度为1.8m,电缆到巷道顶板的距离不小于300mm;电缆两个悬挂点的间距不大于3.0m
架线式ZK10-9/550
4500
106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50
600
1800-2200
1300
矿车
底卸式MD3.3-6
3450
1200
1400
600
----
1500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取巷道人行道宽c=900mm,非人行道一侧宽a=400mm.又查表2.1知该巷道双轨中线距b=1500mm,则电机车之间距离为
=【1.57×(4.45-0.15)×0.15+2×1800×0.15】 ×1m
=0.03
4.4每米巷道喷射材料消耗(不包括损失)
V=V2+V4=1.55265 +0.03 =1.58
4.5每米巷道锚杆消耗
N =

采矿学(2)-4大巷布置方式

采矿学(2)-4大巷布置方式

4、大巷布置方式一、缓斜及其以上煤层的大巷布置方式这类大巷布置有3种基本方式,即单层布置、分组布置和集中布置。

1.单层布置(分煤层大巷与主要石门布置)单层布置的特点是在开采水平内,在各可采煤层中,或在煤层底板岩层中都布置大巷,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各煤层之间用主要石门联系。

由于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就每个采区而言,准备工程量较小,各分煤层大巷之间只开一条主要石门,石门的开拓工程量一般不大;由于建井时首先在上部煤层进行开拓准备,初期工程量较少;如果各分煤层大巷是沿煤层掘进,则施工速度较快,初期投资较少。

其缺点是,每个煤层均布置大巷,总的开拓工程量大和维护工程量大;大巷沿煤层布置,维护困难,维护费用高,煤柱损失大。

因此,在建国初期,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不高时,它适用于煤层间距大,井田走向长度和服务年限短的中小型矿井。

2.集中布置(集中大巷与采区石门布置)集中布置的特点是在开采水平内只布置一条或一对集中大巷,用采区石门联系各煤层。

这种布置方式的大巷工程量较少;大巷一般布置在煤组底板岩层或最下部煤与岩石坚固的煤层中,维护容易;生产区域比较集中,有利于提高井下运输效率;由于以采区石门联系各煤层,可同时进行若干个煤层的准备和回采,开采顺序较灵活,开采强度,较大。

其缺点是矿井投产前要开掘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和采区石门,煤系地层厚度大时,初期建井工程量较大,建井工期较长;每一采区都要开掘采区石门,煤层间距大时,采区石门总长度大。

故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井田走向长度大,服务年限长,煤层数目较多,层间距不大的矿井。

3.分组布置(分组集中大巷与主要石门布置)分组布置的特点是将煤层划分为若干分组,每个分组开掘十条集中大巷,分组内用采区石门联系,分组集中大巷之间用主要石门或分区石门联系。

这种布置方式总的巷道工程量较少;生产比较集中,大巷容易维护。

其缺点是总的石门长度较长。

因此,它适用于可采煤层数较多,层间距大小不等的矿井。

特别是由于井筒布置要求,当井底车场落在煤层组的上部或中间时,采用分组布置,初期工程量少,建井工期短。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3)缺点: l 岩石工程量大; l 需岩石施工能力强的队伍。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 联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岩石施工能力强;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层或 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提高采出率,煤损少;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 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 轨距一致。
矿车:1t、1.5t、、3.0t、5.0t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刮板输送机
型号 下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下面; 上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上面。
平八矿:上链式刮板机: 电机:1544kW; 长: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下链式刮板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 刮板机: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 输可靠。
1.6
800
2.0
1000
2.5
1200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 间联系方式
(district sublevel gathering entry)
区段集中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 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 层生产服务的巷道
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 巷。
(rise haulage in district)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随着矿业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软岩矿井的开发和采矿也逐渐成为矿业领域的热点。

软岩矿井采区的巷道设计是软岩矿井开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巷道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矿井开采效率和安全生产。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的优化设计,需要兼顾科学技术和实际情况,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提高开采效率。

本文将从巷道设计的影响因素、优化设计的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巷道设计的影响因素1.地质条件软岩矿井采区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巷道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地下水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2.采矿方式软岩矿井的采矿方式有液压控制长壁采煤、矿场开采、房柱法采煤等多种方式,不同的采矿方式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巷道。

液压控制长壁采煤需要设计支护良好的巷道,以保证矿井的安全稳定。

3.巷道用途软岩矿井的巷道用途多种多样,包括通风巷道、采空巷道、运输巷道等。

不同的巷道用途对巷道的设计参数和要求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用途进行优化设计。

4.支护技术软岩矿井采区巷道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支护技术来确定巷道的尺寸、形状和支护措施。

采用岩体注浆支护的巷道与采用煤柱支护的巷道在设计上有所不同。

5.巷道交通软岩矿井的采区巷道需要适应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巷道交通的畅通对于矿井的生产和管理都至关重要。

二、巷道优化设计方法1.合理确定巷道断面软岩矿井的巷道断面形状和尺寸的选择需要结合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来进行合理确定。

需要考虑到巷道的稳定性、通风、运输等方面的需求,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的断面形状和尺寸。

2.优化支护措施软岩巷道的支护措施是巷道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巷道用途、支护材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确保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合理布置巷道软岩矿井的巷道布置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进行合理布置,避免因为巷道布置不当导致巷道的塌方、垮塌等问题。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地下煤炭开采时,往往将开采水平沿走向划分为若干采区,作为矿井的基本生产单元。

在采区范围内开掘一系列巷道,构成完整的采掘、运输、通风、供电和排水等生产系统,称为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根据煤层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一煤层巷道布置、煤层群分组联合布置;根据煤层倾角大小分为:采区(盘区)巷道布置、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是矿井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上山位置、数目、相对位置确定;上部车场、中部车场和下部车场形式选择;岩石集中巷或底板瓦斯抽采巷道布置;联络巷道布置设计;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布置;采区煤仓、溜煤眼设计;进、回风斜巷设计;顶板瓦斯抽采巷道或瓦斯排放巷布置设计等。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对采区巷道布置总的要求是;安全可靠,环节简单,运输、通风线路顺,巷道工程量省,设备占用少,车场线路布置和巷道断面有利于提高单产、单进水平,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巷道层位的选择有利于掘进和维护,在整个服务期限内维护费用低。

但生产矿井采区巷道布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岩石巷道位置不合理为采区服务的上下山、进风、回风大巷位于构造带附近或应力集中区,在巷道层位的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顶底板岩石性质,巷道位于整体岩性较差的层位中,施工和维护成本高。

底板岩石巷道距离煤层的距离要么太近、要么太远,没有综合考虑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导致与煤层相联的巷道工程增加,瓦斯抽采的穿层钻孔工程量增大。

2.设计内容不全设计中图中没有水沟、管线吊挂位置,没有考虑施工时风筒吊挂尺寸、瓦斯抽采时钻机安装尺寸,没有考虑电缆和穿墙管的位置、数量,没有轨道和道岔铺设内容,没有巷道转弯曲线或曲线半径太小;没有考虑巷道中设备安装位置和安装尺寸需求,巷道施工完成后,无法安装设备。

图纸中不标注巷道坡度和坡向,也不标注巷道方位角。

3.巷道断面设计不合理巷道断面设计没有考虑服务期间巷道变形因素、设备与巷帮距离不够,行人安全间距不够,巷道高度、宽度不能满足设备布置和瓦斯抽采钻孔施工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1.1 采区概况1.1.1、采区位置1、采区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位于井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10°10' 10.00"—110°11' 00.00",北纬30°10'00.00"—40°10'00.00"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东部以东二采区边界线为界。

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采区运输大巷位于3号煤层中,采区倾斜长度为500m,走向长度为3000m。

本采区含煤层有1、3层,对1、3煤层的特征叙述如下:1号煤层:位于上部,1号煤层为中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属于可采煤层,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

煤层厚度平均为3.5m。

煤层结构简单,煤的容重为1.40t/m3。

煤层平均倾角为15°3号煤层:位于下部,3号煤层厚煤层,属于可采煤层,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

且属于较稳定煤层。

煤厚平均为4.0m。

煤层结构简单。

煤的容重为1.50t/m3。

煤层平均倾角为15°距1号煤层20m左右,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1、3号煤层的层间距离较小平均为25m1.1.2、与地面关系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采区东部有村庄,目前村庄尚未搬迁,西邻河流,由于地面有交通线路,所以要留设道路保护煤柱,按照当地地质资料,煤层埋藏深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加,平均按100m,150m,200m,250m 的埋藏深度计算,在道路两旁各留10m后以60°的垮落角计算保护煤柱宽度。

1.1.3、采区内煤系产状煤层平均倾角为15º,根据地面钻孔揭露地质资料分析,该采区煤层厚度分别为3.5m和4.0m1.2 地质特征及煤层情况1.2.1、采区地质构造本采区内地质结构单一没有或者很少断层。

1.2.2、煤层情况(1)煤质1号和3号煤层为黑色、线理状结构,块状构造,金属光泽,属光亮型、半光亮型煤。

均为低硫分煤;且都为低中灰分,发热量大的优质煤,是工业、民用、动力燃料和良好的化工原料。

(2)瓦斯瓦斯涌出量较少,属低瓦斯矿井。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CH4,从煤层中会涌出,其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5%-16%),在有氧和点火源情况下便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应当注意通风。

瓦斯含量与煤层的埋深有较大的关系,所以在采煤时应当根据埋深制定相应的通风时间与工作时间,在瓦斯浓度低于危险浓度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工作。

(3)煤的自燃倾向性1号、3号煤层均无自燃倾向性,不易自然。

1.2.3、煤尘煤尘具有一定的爆炸性,当悬浮于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到引燃爆炸的高温热源时便可发生爆炸,颗粒越细的煤层,其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越大,越容易飞扬,所需点火能量越小,越易发生爆炸,所以在采煤是应当适当的向煤层注水,可采用湿式凿岩等方法降低煤尘。

1.2.4、地温本煤田经钻孔测量地温资料,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其中500m以上深度地温梯度为平均每百米1.1~1.5℃;500~900m深度每百米增温1.5~2.5℃。

1.3采区水文地质1.3.1、地表径流本采区属江河支流,井田内无河流,井田方圆三十公里内没有大型水库,水源大多来自于自然降雨。

1.3.2、含水地层特征井田内含水岩层自下而上有奥陶系石灰岩承压含水层、石灰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含水层。

1.3.3、充水因素及威胁程度该矿井的充水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对矿井的正常生产有影响,所以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尤其要加强雨季防治水管理工作,确保井矿安全生产,其充水条件如下:(1)大气降水大气降雨是井下开采涌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沿风化裂隙、构造裂隙、采空区裂隙渗入矿井,这种充水方式属于正常地质现象,对矿井的正常生产有一定影响将会对回采工作面有安全威胁。

(2)采空、古空积水本矿采空区有一定的积水,对矿井采空区的积水进行调查,掌握采空区和古空区积水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1.4 采区储量1.4.1、采区工业储量本设计中采区的投影面积为s=3000*500*cos15°=1440000m2工业储量Q1=S×M×γ÷αcos=1440000*3.5*1.4÷cos15=735万吨工业储量Q3=S×M×γ÷αcos=1440000*4.0*1.5÷cos15=900万吨采区的总的工业储量为:Q1+Q3=1635万吨1.4.2、采区采出率采出率是指工业储量中,设计或实际采出的那一部分储量,约占工业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本设计条件下1号煤层取80%,2号煤层取75%。

采区的采出率为:(采区工业储量-开采损失)/采区工业储量×100%采区的工业储量为1635万吨;开采损失主要有:工作面的落煤损失为3%;采区内煤柱的损失为2%。

所以总的工业储量损失为82万吨所以采区的采出率为:(1635-82)/1635×100%=94.0%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根据采区所处的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的限制设定为该采区的年产力为120万吨所以根据工业储量可以计算开采年限为: T=1635* 94.0%÷120=12.8a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3.1 采煤方法选择本采区综合煤层特点不适合布置带式开采,因此决定采区采用走向长壁布置,采煤工艺选取的方法有综采和普采两种。

(1)普采此采煤工艺用机械方法破煤和装煤、输送机运煤、单体支柱支护顶板,普采适合面长120~150米,年推进度不小于600米/年;年产量在30—60万t,且支护和处理采空区工序,需要人工完成,年产量达不到要求,所以不宜采用此法。

(2)综采此采煤工艺是机械方法破煤和装煤、输送机运煤和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机械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面长150~200米,年推进度900~1200米/年,且安全系数也高,所以采用此法比较合理。

3.2 采区参数3.2.1、采区的倾斜长度与走向长度本采区倾斜长平均为500m,走向长平均为3000m,煤层平均倾角为15°,为缓斜煤层,开采条件较好,采掘机械化程度高。

3.2.2、煤柱尺寸1号煤层的平均厚度3.5m,属于中厚煤层;3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0m,属于厚煤层,因此采区采出率应不低于75%,综合考虑采区的实际情况。

留设20m的储量作为采区西面的保护煤柱;采区的东面是东另一采区,因此在此处留设20m的储量作为采区右面的保护煤柱;大巷和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层中,有一定的岩柱厚度,所以不必留设保护煤柱,但是上部风化带应留设20m的保护煤柱,下部留设20m 的保护煤柱,其煤层倾向长度共有:500-20×2=460m的长度,走向长度3000-20×2=2960m。

3.2.3、区段斜长和数目区段斜长=工作面+区段平巷宽+护巷煤柱宽区段数目=采区斜长/区段斜长采区的倾斜长度为460m,所以将采区划分为2个区段,每个区段的倾斜长度为230m,区段斜长内一般设置一个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护巷煤柱取20m,综采工作面长度为150~200m,巷道宽度为4m~5m,本采区选取5m,且采区生产能力为120万t/a,一个中厚煤层的一个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最终选定2个区段,采用沿空掘巷方式,采用抽出式通风。

故工作面长度为:L=230-5×2-20=200(m)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4.1 采区巷道布置初选及可行性方案确定4.1.1、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本采区为低瓦斯矿井,只需要布置两条上山,一条轨道上山和一条运输上山,其中轨道上山的作用是轨道上山用作运料、排矸、人员的进出、通风;运输上山的作用是将煤仓的煤运输到地面。

因为两层煤之间的间距为20m,且设计开采的最下一层煤的厚度为4.0m,属于厚煤层;该矿井的瓦斯涌出量较少,煤层的赋存比较稳定,结合本采区的实际情况,该采区的上山布置类型,采区运输大巷位于3号煤层底板岩层当中,,将回风上山布置在3号煤层底板20m处,同时将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布置在3号煤层底板20m处,两条上山布置在了同一水平。

4.1.2、区段平巷的布置1、分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有单巷布置和双巷布置两种方式(1)单巷布置综采工作面采用单巷布置时通常区段轨道平巷超前运输平巷掘进,便于辅助运输及排水,但维护比较困难,当瓦斯含量不大、煤层埋藏较稳定、涌水量不大时,一般采用单巷布置,但是须加强掘进通风管理,减少井筒的漏风量。

(2)双巷布置采用双巷布置时,减少巷道断面,将输送机和电气等设备分别布置在两条巷道内,将电气设备平巷作为下一区段的回风平巷。

但是它的缺点是配电点至用电设备的输电点缆需穿过联络巷,这就要求进行移置和重新拆接电缆和油管等工作,给生产、维护带来了不便,最终确定采用集中上山联合双巷布置。

2、区段无煤柱护巷的选择(1)沿空留巷沿空留巷一般适用于开采缓斜和倾斜、厚度为2m以下的薄及中厚煤层,这样的方法与留煤柱护巷比可以减少保护煤柱的损失量,而且可以减少平巷的掘进工程量。

沿空留巷时区段的布置主要采用的是后退式沿空留巷的方式这种方式,可克服前进式回采时前方煤层赋存情况不明和留巷影响工作面端头采煤等缺点。

(2)沿空掘巷沿空掘巷就是沿着已采工作面的采空区边缘掘进区段平巷,这种方法利用采空区边缘压力小的特点,沿着上覆岩层已垮落稳定的采空区边缘掘进,有利于区段平巷在掘进和生产期间的维护,多用于开采缓斜和倾斜的中厚煤层和厚煤层。

沿空掘巷虽然没有减少区段的数目,但是不留或少留保护煤柱,减少了采区内煤炭的损失量。

又由于巷道布置在采空区的边缘,这样巷道的维护相对要简单许多。

所以该采区区段采用沿空掘巷。

4.1.3、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的联系方式;采区内煤层间的联系方式采用石门联系各煤层。

4.1.4、采区车场形式的确定由于轨道上山布置在3号煤层的底板岩石中,煤层倾角为15°,故选用中部车场的形式为甩入石门的中部甩车场,采区下部车场采用顶板绕道式。

第五章采区生产系统5.1.1、采区运输系统1.运煤系统1号煤层:工作面-5-10-3-12-13号煤层:工作面-7-3-12-12辅助运输系统:材料与设备-1-2-4-9-6-工作面1材料与设备-1-2-4-9-8-工作面25.1.2、通风系统略第三节供电系统说明变电所位置,供电地点和电压等级及供电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