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裂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D.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3.如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

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该历书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

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5.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比以前的狩猎行为的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

这些变化反映了()A.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6.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支撑古代中国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手工业经济C.商业经济D.重农抑商政策2.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个体小农经营模式,对这一模式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的是?铁农具的大量使用?牛耕的推广?各国变法从生产关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农民起义的斗争结果A.B.C.D.3.左图牛耕方式出现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东汉时期D.隋唐时期4.古代历朝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这一口号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沉重的力役B.泰半之赋C.土地兼并D.统治者的奢靡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6.古代中国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方式有?将煮盐、冶铁收归官营?实行工官制度?某些历史时期的"匠户"制度?禁止家族手工业A.B.C.D.7.在古代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的时期是A.东汉B.隋唐C.北宋D.明清8.从右图可以看出,扬州在唐朝后期城市发展方面形成"扬一益二"的原因之一是A.安史之乱后唐迁都于此B.靠近大海有渔盐之利C.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D.与长安一起号称两都政治地位显著9.明清在商业发展方面的表现有?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与百姓生活密切?突破了政府限制重农抑商政策不再起作用?区域性的商帮形成并获得发展A.B.C.D.10.有材料称"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均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不是手工业、商业或采集渔猎经济的代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2.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B.是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由渔猎经济向采集经济发展而来D.是畜牧业与采集经济分工的产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从而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原始农业诞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故B项错误;原始农业是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D两项均错误。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

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故B项正确;国家机器包括军队、监狱等,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法律,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涉及阶级,故D项错误。

4.研究发现,在苏美尔城市国家中,王似乎还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统治者,在他的身边有长老会和人民大会。

在有些城市国家,长老会的权力还比较大,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是( )A.在早期国家阶段还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B.苏美尔城市国家规模较小C.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苏美尔城市国家实行民主制,A项符合题意。

5.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出自于( )A.两河流域B.黄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小麦、水稻、苹果、葡萄、黄瓜、豌豆、甘蔗等。

这一状况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B.人们的饮食习惯得到根本改变C.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D.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2.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交流,下列对图中物种传播方向判断正确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A.甲:橄榄B.乙:番茄C.丙:咖啡D.丁:茶叶3.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

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

”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

”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4.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B.铁犁牛耕的应用C.生产能力的提高D.水利工程的修建5.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②中国发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④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④6.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目的在于鼓励百姓垦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级部班级姓名考试号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牛耕3、春秋战国吋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废除土地私有制C.取消农民赋税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 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9、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下列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A.二牛一人犁耕法B.骨耜C.翻车D.曲辕犁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7.下列哪一诗句描写了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 ( 2007 •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III 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W3)C.②④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一一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5. ( 2009 -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oA.都江堰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3. (2008 •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馋'”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卜•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①©③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 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最D. 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B. (2X3>®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前◊n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A.8. 灌溉工具B •冶金工具“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乂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C •农耕工具D •交通工具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御瓶A.东汉B.唐朝C.北宋D.明朝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8. 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 )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2. 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

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 固守农耕经济B 扩大商业往来C 规范商业行为D 发展对外贸易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A.飞钱B.柜坊C.交子 D.票号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B.文化的交流C.家对人民的统治D.商业的发展2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4、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6分)(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

(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市”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

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分)(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

(3分)参考答案1.【解析】B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通过“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炭化粟粒、粟壳遗存”确定①是对的; 通过稻谷遗存多在南方,粟粒遗存多在北方确定②是对的; 通过北方也有稻谷遗存和南方也有粟粒遗存确定③是对的; 至于④,材料并没有关于谁先谁后的说法,不符合,所以是错的。

2.【解析】A 古代社会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A图即是直接反映。

B图涉及的是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变化,C图表现的是古代的渔猎生产方式,D图表现的是古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3.【解析】A此题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这一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水利工程应为四川地区的都江堰。

4.【点拨】D “生活富裕”不符合小农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承担繁重徭役和赋税、贫穷易破产的特点。

5.【解析】D 从瓷器的名称“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可判断该瓷器属于青花瓷,元朝时才出现青花瓷,所以该瓷器不可能出现于元朝以前。

6.【解析】C 商周时期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

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畜力驱动(马排),后又改为水力驱动(水排)。

7.【解析】D,“商”的标志悬于官员的官袍之上,商人缩在官袍的阴影下,旁边堆积了大量财富,现象的表明明清商帮对官府的依赖性。

明清商帮只是商品经营的一部分,不会成为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各地商人以地缘关系聚合而成的商人群体,不是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颠覆明清专制统治的是辛亥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