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汇总讲解

合集下载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的数量大约为400-50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的红细胞数量称为红细胞计数。

2.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功能与形态都非常特殊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凝血栓以防止出血。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3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血小板的数量称为血小板计数。

3. 白细胞白细胞是机体内最主要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细菌、产生抗体等方式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大约为4-1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的白细胞数量称为白细胞计数。

4.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态成分,其中含有水分、血浆蛋白、激素、糖类物质等。

在临床检验中,我们通常用离心法将血浆和细胞分离开,并对血浆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1. 氧气的输送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着大量的血红蛋白,能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2. 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中红细胞还能够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进行呼吸排出。

3. 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中能够输送多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保证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代谢。

4.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能够识别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并展开攻击,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5.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能够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以止血并修复损伤组织。

三、血常规检验项目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其测定能够反映机体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用于反映机体的贫血情况。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量,用于反映机体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用于评估机体的血液凝固功能。

5. 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比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对机体的贫血情况有一定的反映。

3.2 血液

3.2 血液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 但正常时RBC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红细胞的这一特性就称为~。 。。沉降率越快,代表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在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 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4. 血浆渗透压—约300 mOsm/(kg·H2O)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晶体渗透压是指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
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红细胞叠连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 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 有一定的抵抗力
同一个体内的红细胞对 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 不相同
0.85% NaCl溶液 <0.85% NaCl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 体积
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 血浆容量
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与细胞外液中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 等。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所以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低,但在调节血 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 不易通过细胞膜,但水分子可以通过,因此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 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血浆渗透压接近300毫渗透压摩尔浓度,主要来自于晶体渗透压,也就是 溶解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其中,约8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除晶体物质外,血浆还含有一定量的胶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其形成 了胶体渗透压。因为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形成的渗透压小, 仅为1.3毫渗透压摩尔浓度。其中,因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远多于 球蛋白,因此,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占据了血液总容积的55%左右。

它主要由水组成,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它们承担着维持渗透压、输送营养和激素等生理功能。

2.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悬浮在血浆中并参与了各种生理过程。

- 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血细胞,占据了血液的45%左右。

它们含有血红蛋白,能够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并携带二氧化碳返回到肺部进行排出。

- 白细胞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它们可以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分别承担着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体的任务。

- 血小板血小板能够帮助血液凝固,当血管受损时,它们会迅速聚集在受损部位,形成血栓,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通过携带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能够运输营养物质和激素,满足人体的需要。

2. 清除代谢产物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够吞噬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将它们清除出体外,起到了免疫防御作用。

3. 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血液能够通过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调节体温、将热量输送到体表,从而保持体温的恒定。

同时,血浆中的碳酸氢盐和氢离子等物质能够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4.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蛋白能够促进血液的凝固,当血管受伤时,能够迅速形成血栓,停止出血。

5. 激素调节和荷尔蒙分泌血液中还含有多种激素和荷尔蒙,它们能够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各种生理过程。

三、血液相关疾病1. 贫血贫血是最常见的血液疾病之一,它可以由于营养不良、慢性出血、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引起氧气供应不足和贫血症状。

2.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临床症状,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包括感染、骨髓疾病、药物反应等原因。

患者会出现易出血和瘀斑等症状。

3.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疾病,它能够导致白细胞数量过多、功能异常,严重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引起感染和出血等症状。

血液知识点总结

血液知识点总结

血液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约占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主要通过骨髓生成,并分别承担着氧气运输、免疫防御和止血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氧气运输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并将之运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细胞的呼吸需要。

(2)养分输送血液中还携带有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等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以供给细胞的能量和合成所需的物质。

(3)代谢产物运输血液还携带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将其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带至肺、肾等排泄器官处,从而完成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全身循环,将体内产生的热量分布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5)免疫防御白细胞在血液中扮演着重要的免疫防御角色,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免疫系统稳定。

(6)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受损时,它们能够迅速聚集、粘附,参与血栓的形成,以实现伤口的封闭和止血。

3. 血液的疾病和治疗(1)贫血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或者失调,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全身各种症状。

治疗贫血的方法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输血等。

(2)白血病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白细胞过多并占据血液的异常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3)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易出血、出血难止。

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输血、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等。

(4)感染性疾病血液中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菌血症、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4. 血液的常见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系统生理知识点总结

血液系统生理知识点总结

血液系统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通过携带氧气、营养物质、荷尔蒙和代谢产物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输送、保护、调节等功能。

二、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形成元素组成,其中血浆是无细胞部分,而形成元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每一种成分都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血小板起血液凝固作用。

三、血液的生成血细胞的生成称为造血,该过程主要发生在骨髓和淋巴组织。

在造血过程中,干细胞逐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形成元素。

而红细胞的生成受调控于红细胞生成素等激素的作用。

四、血液的功能1.输氧作用:血液运载氧气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维持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2.营养输送:血液通过携带营养物质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3.排泄功能:通过运送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到相应的排泄器官进行排泄;4.酸碱平衡:帮助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5.免疫功能:白细胞和血小板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6.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五、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心脏不断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然后再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到肺、肝和肾等器官进行再生和排泄。

人体血液循环主要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两部分。

六、血液凝固功能血液的凝固功能是机体对于血管损伤时的一种保护机制,其主要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黏附、凝血酶生成以及纤维蛋白生成等。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正常的关键成分。

七、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量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治疗需根据其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八、血液疾病1.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细胞分化及成熟发生异常所致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白细胞过多、造血组织增生活跃。

2.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生理学易错点整理血液(附思维导图与名词解释)

生理学易错点整理血液(附思维导图与名词解释)

以上,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水分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浆的酸无机盐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蛋白质糖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脂类0201030405血浆成分及作用红细胞形态与功能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

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器官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结构功能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与心室每收缩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收缩期,每舒张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结束到下一次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完整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心脏泵血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过程。

收缩过程是血液从心房泵入心室;舒张过程即抽吸血液的过程。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VS血管系统分布与特点血管系统分布血管特点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微循环淋巴循环凝血因子及其作用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最终形成共同的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

要点一要点二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内膜下组织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

两条途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确保凝血反应的迅速和有效。

凝血过程及机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了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过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抗凝物质含量以及纤溶系统活性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血液完整版(生理整理笔记)

血液完整版(生理整理笔记)

第三章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液(全血)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功能:运输、调节、防御和免疫。

二、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WBC、RBC、PTL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血浆:血液的无形成分,占全血容积的50%~60%。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多了凝血因子。

)三、血浆蛋白:①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②球蛋白(免疫功能)③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

四、1.晶体渗透压: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即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成分NaCl,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维持红细胞形态的作用。

2.胶体渗透压:血液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可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的作用。

3.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五、RBC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度变化。

RBC、HB正常值女:(3.5~5)*1012/L 110~150g/L男:(4~5.5) *1012/L 120~160g/LRBC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血沉(ESR):指红细胞下沉速度称红细胞沉降率。

男:0~15mm/h,女:0~20mm/h。

(ESR在月经期,妊娠期可加快)其意义为某些疾病血沉常加快,如活动期结核、风湿热,可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2.渗透脆性,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

3.形态可塑性(变形能力)4.红细胞膜通透性(负离子易通过细胞膜,久存血K+高)RBC生成:正常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生成原料:Fe2+的蛋白质。

成熟因子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六、WBC功能:1.吞噬:中性粒、单核(中性粒与细菌感染有关,嗜酸粒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嗜碱粒与过敏性疾病有关)2.免疫:淋巴细胞。

七、血小板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凝血功能、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血液 血液的组成课件 冀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血液 血液的组成课件 冀少版
血液的组成
上层:血浆 下层: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水和无机盐 水占血浆的90%以上,用以维持渗透压,实
现物质交换,保持体温。
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称为电解质,可以 维持组织兴奋性、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
血浆蛋白:以清蛋白最多,球蛋白次之,纤 维蛋白原最少。
其它有机物
在流出体外的血液中如不加抗凝剂和进行其他 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在室温 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并在血块周围 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清。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 2022 年2月1 6日星 期三202 2/2/1 62022 /2/16 2022/ 2/16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 22年2 月202 2/2/1 62022 /2/16 2022/ 2/162 /16/2 022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2/ 2/162 022/2 /16Fe bruary 16, 2022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 22/2/ 16202 2/2/1 62022 /2/16 2022/ 2/16
谢谢收看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 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9、 人 Wedne sday, February 16, 2022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2022/ 2/162 022/2 /1620 22/2/ 162/1 6/202 2 10:30:18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2/2/1 62022 /2/16 2022/ 2/16F eb-22 16-Fe b-22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2/2/ 16202 2/2/1 62022 /2/16 Wedn esday , February 16, 20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液的质量密度 ❖ 血液的粘滞性 ❖ 血浆渗透压 ❖ 血浆的pH
血液的质量密度
❖ 血液的质量密度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 浆蛋白质的浓度。
❖ 正常哺乳动物血液的质量密度为 1.050~1.060。
❖ 其中:血浆的质量密度为1.025~1.030, 红细胞的质量密度为1.070~1.090。
血浆
血浆蛋白的生理意义
❖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 持血液酸碱平衡 。
❖ 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 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
❖ 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 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 参与免疫防御. ❖ 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
稳态(homeostasis)
❖ 将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特性变动很小,经 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的稳态 (homeostasis),又称自稳态或内环境 稳态。
❖ 稳态的生理意义在于为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的维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细胞的正常代谢及功能活动,特别是酶的 活性和细胞兴奋性的维持等,都要求内环 境的理化特性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 电解质、营养物质、氧、二氧化碳、水分、 代谢产物等的性质、成分和含量维持恒定, 并能在一定范围内经常随细胞代谢水平的 高低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作较小幅度的变动, 即保持着动态平衡。
❖ 有2/3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 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得以进行的场所.
❖ 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 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
内环境
❖ 细胞外液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 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 血液又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沟通 各部分组织液以及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中间媒介。
血浆的pH : 哺乳动物一般为7.2~7.5
❖ 血液中的各种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种 弱酸强碱盐组成,它既能抗酸又能抗碱。
血液中的各种缓冲对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有: ❖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 K2HPO4/KH2PO4 ❖ KHCO3/H2CO3
❖ 血浆
❖ 悬浮于血浆 中的血细胞
2.1.1. 血液的组成
❖ 血浆中,水分占90%~92%,蛋白质占 6.5%~8.5%,低分子物质占2%。
❖ 低分子物质包括电解质、一些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和激素等。
❖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 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albumin)、球蛋 白(globulin)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称为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通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 溶液(如在哺乳动物中:0.9%NaCl 溶液 或5%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
❖ 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高渗溶液。 ❖ 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
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 NaHCO3/H2CO3 ❖ Na2HPO4/NaH2PO4 ❖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 人的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7,鱼类血 液平均pH为7.52-7.71。
❖ 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3/H2CO3
❖ 当它们的比值为 20/1 时,血液的酸碱度 也就恒定了。
第2章 血液
❖ 血液(blood) 是一种由血浆和 血细胞组成的流 体组织,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而复 始地循环流动 。
❖ erythrocytes = red ❖ 红细胞
❖ platelets = yellow ❖ 血小板
❖ T-lymphocyte = light green
❖ T淋巴细胞
❖ 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总称为体液(body fluid)
血液作为机体内环境的一部分,在 维持内环境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
1.血液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系统,具有很多的缓冲机 制和体系;有较大的比热。
2.血液在心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起到沟通、联系 身体各部份体液及外环境的作用,在与其进行物 质交换的过程中对内环境的其他组成部分起到一 种缓冲稳定的作用。
2.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HL + NaHCO3 HL: 乳酸
NaL + H2CO3
H2O+ CO2
❖ 动物剧烈运动后,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 酸(HL)进入血液中,通过缓冲系统进 行解离,最后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排除体内过多的酸,可使血液中的pH 保持相对稳定。
❖ 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为碱贮。
❖ 鱼类血液的碱贮较高等脊椎动物的低, 故其血液的pH不如哺乳类的稳定。
❖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 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 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 渗透压的大小是由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 数目所决定的。
❖ 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其溶质 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渗透(osmosis)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晶 体物质(如电解质)(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其中80%来自Na+和Cl-。由晶 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血液的粘滞性
❖ 血液或血浆的粘滞性通常是指与水相比的相对粘 滞性,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摩擦形成的阻力, 表现为流动缓慢、粘着的特性,称为粘滞性 (viscosity)。
❖ 血液的粘滞性——与红细胞的数量及在血浆中分 布的状态有关。
❖ 血浆的粘滞性——与血浆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浆中 所含液体量有关。
血浆渗透压
血量---动物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
❖ 哺乳动物的血量占到体重的5%-10%,真骨鱼类只 有1.5%-3%。
❖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贮备血量。 ❖ 通常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这部分
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 少部分滞留在肝、肺、脾(鱼类)、皮下静脉丛
等贮血库中,称为贮备血量。在剧烈运动、情绪 激动和应急状态下可释放出来,补充到循环血量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