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2000字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2000字以上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

人生之道”了。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

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

做出来的!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

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

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

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

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

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

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

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

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

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

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着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内

心的,为数不多。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过一遍《简爱》后的我,有幸在文学鉴赏的兴趣课上,欣赏到了电影版的《简爱》。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

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

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自古有言读书要“知人论世”,现在读《论语》就必须要了解孔圣人。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志于学”,好学上进,“三十而立”,创立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私塾,收徒讲学,传经授艺。50岁左右事政,颇有政绩,而后因不满鲁国国君的昏庸,带领颜回等弟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十四年并一路宣传他的“仁礼”主张。之后回到鲁国专心于教育工作,收授弟子3000人,其中贤者72人。孔子

一生为政教学贡献都很大,有人神化孔子,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话虽不

实且夸张,但也道出了孔子的思想和论著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

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

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

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

去应用。

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

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

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

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

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

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

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

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

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

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

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

提出来”不惑”。

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

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

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