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读后感1500字(共10篇)_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00字(共10篇)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ø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ø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ø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1 / 32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ø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ø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ø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ø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ø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ø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
于丹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
先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
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
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
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
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大学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精选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大学篇1刚进高中,对各种新奇的选修课程充满了好奇,看到国学一门科,却丝毫不知这教的是什么,直到发下一本《学庸论语》,才恍然大悟,原来教的是中国古代经典啊!其实,很早就接触过《论语》这本书。
小时候,妈妈听说读《论语》很有好处,就买来一本读。
那时候全然不知读的是什么意思,只管往下读,只觉得顺口。
每天半小时,读着读着,就变得滚瓜烂熟。
再读《论语》,感悟颇深,便写下了这篇作文。
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困惑,感觉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愿,太多的烦恼。
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心胸不够开阔吧?而《论语》却能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看懂生活,看透一切,不再为生活小事而烦恼。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那样兴盛过,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它成为了当时的正统思想。
但在新文化运动时,却有人喊起了“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而今,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在追求物质的现代,保持一颗宁静深远的心,一颗高洁的心,一颗不因外物而变得浮躁的心,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它对人生的解析、对道的解析,那样精美绝伦,深深吸引了我们。
《论语》告诉我们的知识,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坦然地对待一切,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也许我们一下子感受不到《论语》带给我们的进步,却可以得到心灵的平静,那就足够了,《论语》的作用是不会立刻发挥出来的,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什么比心灵的平静更重要的呢?心静下来了,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
既然作为学生,自然最关注学习,不妨就来谈一谈《论语》中讲学习的部分吧!我最喜欢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几句。
《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通用17篇)

《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通用17篇)《论语》1500字篇1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人为光阴而叹。
就像刘禹锡所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也就是说苍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却有很多悲怆。
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就像《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见,人生是短暂的。
我们应当对人生做一个规划。
可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人生的坐标,人生的规划。
在这个人生坐标上有几个事情被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出来。
“十五而志于学。
”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
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
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
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
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
”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
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
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
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
”还差得很远很远。
“三十而立。
”立的是自己的自信。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
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
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丑陋的。
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
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
”“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
孔子对“五十而知天命。
”的解释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是我要学习上达,让自己合乎大道。
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通用范文3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通用范文3篇)写心得需要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本文为你提供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写作技巧和示例!论语的读书心得1500字篇1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记录成一部书——《论语》。
《论语》在历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
直至今天,《论语》依然为人人所传颂。
而我却很好奇,我里孔子所说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于是我打开了《论语》。
读了《论语十则》的第一句,我觉得我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但却从未感受到那份快乐。
也许,只有真正热爱文学,求知若渴的人才会感受到那份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只是在同学之间玩些文学游戏吧。
“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来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
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却没有做到。
以后我也要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样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复习课文的时候,脑海中隐约会出现一些新的理解。
劳动要与休息结合,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做人就是要实事求是。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我们要像一切有优点的人学习。
虽然我没有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但我么还要为实现“任”的理想努力奋斗。
而在我所读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孔子对当时帝王的真心劝诫,可惜当时真正理会并使用的却不多。
他们依然是“己所不欲,施与人”在当时几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够明白的估计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吧。
而再看如今,却依然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论语》是当时思想的巅峰著作,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学习的做人准则。
《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16篇)

《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16篇)《论语》1500字篇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

《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500字1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
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
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
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
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己的心灵。
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学习。
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
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
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
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
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己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己动过脑筋自己思考。
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
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之中。
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
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
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 也,非求其报也。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说的是,先要懂得“ 孝悌” “ 谨信” “ 仁爱” 、、,然后“ 学文” ,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
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 的至理名言。
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 五德” 。
至于修智,论语》《不
仅指明了学习知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 举一隅”而“ 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 “治学” 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