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3.5《体温的控制》教案 浙教版教学内容
3.5体温的控制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表是在一个身体健康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得的),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观察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图像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人的体温不是固定值,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变化的教师总结: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这三个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都可以代表被测人的体温。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人体存在体温说明什么?生:人体会发热 夏天人靠得近一些会觉得热说明什么?生:人体会散发热量 思考讨论:人类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生:是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测量部位 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0——37.4 °C 36.7——37.7 °C36.9——37.9 °C 正常范围1.产热过程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下的产热量百分比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生:安静时主要产热的是内脏;运动时主要是肌肉活动:请你用柱状图来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生:画出柱状图并展示,相互评价活动:请你用扇形图来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生:画出扇形图并展示,相互评价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有哪些方式散热呢?展示皮肤散热图片生: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直接散热原理是什么? 产热量%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脑 内脏 肌肉和皮肤 其他 16 56 18 10 18 90 1生:热传递思考与讨论:常温情况下和高温情况下分别以哪种散热方式为主?生:思考讨论在常温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浙教版科学八上《体温的控制》word教学设计

《体温的操纵》教案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稳的调剂过程。
4、以体温调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稳调剂。
难点:体温平稳调剂的操纵过程。
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1、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如何样来操纵自己的体温的呢?2、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是从我亲小孩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我亲小孩的体温呢?【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因此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可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畴,一样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样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样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教师活动】(设疑)坚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活动】学生摸索、讨论,明确: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不管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畴。
【教师活动】(设疑)人类什么缘故能够坚持恒定的体温呢?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形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
科学八年级上浙教版3.5体温的控制教案2.

体温的控制学习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学习设计[科学探究]一、恒定的体温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相对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三、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体温的控制说课稿

《3.5体温的控制》说课稿王店镇建设中学金梦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说我这节课: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体温的控制》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完“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后给出的一个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的例子。
我认为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对动物进行分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动物的分类,对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自学部分;二是:恒定的体温及体温为什么恒定。
《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体温恒定”的含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表、作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过程,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会生命生存的复杂性,提高生命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仍偏向感性,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
而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皮肤内的结构、血管、血流量等较为抽象,因此将“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和体温调节的过程”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确立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遵循“生本教学、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作图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观察、交流、总结,进行意义建构。
在遵守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围绕“人体体温为什么能维持在37℃左右”展开学习。
通过测体温,感知人体体温恒定但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问题“额温是皮肤的温度,皮肤为什么会有温度?”引出产热,,继而追问“你知道人体是怎么产热的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一些产热与散热的方式,但是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内部器官或组织如何产热学生是不知晓的,给出表3-6,通过“画一画”将表格统计法转化为扇形图统计法,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认真的态度,通过比较感受扇形图统计的形象直观性。
《第三章第5节体温的控制》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体温的控制》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体温的控制”,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体温的生理机制、体温调节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体温异常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学会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体温生理机制的理解程度。
2. 过程参与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 作品呈现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如何保持健康体温”的小论文,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关于体温的话题,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讲解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体温变化,并记录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方法。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体温异常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体温生理机制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健康体温”的小论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有逻辑性、条理性。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课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反馈如何等。
2.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情况等,并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与不足。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1. 教学资源:本课需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视频资料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5节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教学过程【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也可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一)恒定的体温这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的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那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解答: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1. 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 恒温动物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答: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都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体温恒定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也有利于扩大活动的范围。
4. 人体温的测量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总结:1.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
2. 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 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略高于男子。
4. 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5体温的控制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
1.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
2.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
3.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4.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吗?为什么人体需要保持恒定的体温?
2.实践与创新: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4.素质教育:结合体温调节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体温调节案例进行分析,如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体温变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体温调节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体温调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体温调节的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体温调节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了沟通与协作能力,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了从实际情境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35 体温的控制 学案.doc

体温的控制【学习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方法。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因此称为。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和这两个生理过程的结果。
3.散热有和两种方式4.测量体温并分析数据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测量部位______________ )(1)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比较自己和同学的体温可得出什么结论?(3)比较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产热量16%18%二、合作探究(一)恒定的体温某小孩在同一时间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 7 °C37. 2 °C37. 4 °C讨论:维持恒定体温有什么好处/(二)产热和散热1.比较在安静和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分别是什么?产热量%安静劳动或运动时脑161内脏568骨骼肌1890其他101作图:如何能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各器官的产热情况?A脑内脏骨骼肌其他(安静时)2.讨论:冬天和夏天手背上的皮肤血管有什么不同么?正常体温高温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散热量,低温Qrz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量(三)体温受脑的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来调节和控制的O思考:1. 还有哪些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2. 寒冷或炎热时,如果体温调节不及时,人体会有什么表现?【达标检测】1. 下列对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并且保持不变B. 人体口腔中测出的温度最接近人体体内的温度C. 人的体温昼夜会有波动,一般清晨略低,傍晚略高D. 体温升高一定是病理性的发热2. 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 A.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 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保持平衡 C. 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保持平衡 D. 以上说法都对3. 人体在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时,常常会汗流淡背,这主要是 () A.排出多余的水分 B.排出多余的无机盐 C.保持人体正常体温D.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4. 当环境温度达到35°C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 进行;在冷得“发抖”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3.5《体温的控
制》教案浙教版
课题:3.5体温的控制
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难点: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一、恒定的体温
这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36.7 ℃ 37.2 ℃ 37.4 ℃
解答: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1、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答: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4、人的体温测量的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总结: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P110图表分析】
1.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安静时(内脏)
运动时(肌肉和皮肤——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
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
2.散热: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血管的口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讨论】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暑现象
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对策: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讨论】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结论: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
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三、体温受脑控制
【提问】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答:读图3-37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
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思考1】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答】: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
【思考2】: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答: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附讲】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
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体温过低是不是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 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
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
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
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
、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
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
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
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