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初中语文文言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1.衡阳雁:谓南归之雁。

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

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明春即北归。

2.燕然未勒:谓功业未就。

《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击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未勒:未曾刻石纪功。

【译】塞外秋天的风景,与内地迥然相异。

就连鸿雁也陆续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只听胡笳吹动,牧马悲鸣、四面边声,连同军营的鼓角,此伏彼起。

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烟气笼罩着大地,在重重叠叠的险峰里,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吱呀呀地将城关紧闭。

饮一杯,消愁的浊酒,唉!归乡之路呀,千里万里。

唉!我还没能像东汉的窦宪,在燕然山刻石铭记。

是谁吹起那悠悠扬扬的羌笛?月华如霜铺满大地。

映照着,那失眠的将军,白发如银,泪花闪动在眼眸里。

【赏析】《渔家傲》词调不见于唐、五代人词,一般认为始自晏殊。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延安市),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魏泰《东轩笔录》)。

此词描绘了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的边塞风光,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豪放阔大、遒劲苍凉。

范仲淹此一组词作,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这说明此四字的内涵是词人感发诗兴的原因,它是词人创作此组词的背景,也是每一篇词的眼目。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秋来”二字点醒时间,此四字组合在一起就立刻有莽原浩野、肃穆萧杀之气。

其中“秋来”二字,尤为全篇之脉络,以下,无论是“边声连角”、“羌管悠悠”的听觉描写,还是“衡阳雁去”、“长烟落日”的视觉描绘,都以“秋来”二字主旋,倾诉词人一腔心曲。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渔家傲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翻译二】:边塞的秋天来了,风景异乎内地,雁群南归,义无返顾地去了衡阳。

四面一片边塞之声,与号角互相呼应,层层叠叠的群峰之中,晚霞映照,烟埃迷蒙,孤城紧闭。

在离家万里的边关端起浑浊的酒杯,尚未刻石燕然,无法返回故乡。

寒霜铺满大地,羌笛是那样悠扬,难以入眠呀,将军白了头发,战士泪洒衣裳。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自] 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
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
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
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