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文言文《范仲淹传·宋史》PPT

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 坏陛下家法。"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 4
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之,不可为后世法。"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 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法则。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 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 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 有怨恨。"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 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范仲淹传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文言文阅读《宋史 范仲淹传》

坚决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
巡视边防
推辞
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
参知政事。恰会逢王伦侵寇犯淮南,州县官有不出能发守者任命,
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忌讳讳言武备寇敌至人而专
责令 为国事而死
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范仲淹说:“治理国家可以由谏官的几句话就 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 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 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逢王伦进犯淮南, 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 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善武备,遇 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 吗?”因而这些不能坚守城池的人都没有被处决。
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守令皆得不诛。 因而守城州县官员都没有被处决。
4.选文中的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述。
(1)为将有方,善于带兵,纪律严明,爱护士 卒,诚恳待人; (2)为人正直,不存私心; (3)为官秉公处事,直言善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仲淹为将(担任) (2)遂改参知政事( 于是
)
坚决
恰逢
(3)固辞不拜( ) (4)会王伦寇淮南(
)
2.下面对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文言文阅读: 《宋史 范仲淹传》
担任
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因此他经常出现在语文文言文的阅读题当中。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题目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葛怀敏败于定川仲淹率众六千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全文及译文

葛怀敏败于定川仲淹率众六千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全文及
译文
以下是《宋史·范仲淹传》中关于葛怀敏败于定川的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
范仲淹知延州,驰往救之,贼已去,乃返。
召诸将议边事,曰:“今贼众我寡,又未得地利,宜缮城垒以待其至。
贼至则坚壁清野,勿与交锋,徐而图之。
”诸将曰:“贼众我寡,又闻贼善攻而难守,不若使兵民杂居城中,可为奇胜。
”仲淹曰:“不然。
上所以命我者,盖以我能安众也。
今使兵民杂居,若贼大至而莫之应,是弃城而走也。
安众何以为?”卒用其策。
当敌冲,遣将朱观、狄青将精兵四千,伏于霸桥之西,誓以必死战,由是贼不敢犯。
译文:
葛怀敏在定川被贼人打败,贼人大肆掠夺。
范仲淹担任延州知州时,立即骑马前往救援,但贼人已经离开,于是返回。
范仲淹召集众将商议边境防务,他说:“现在贼兵众多而我方兵少,又未占据有利地形,应当修缮城垒等待贼兵到来。
贼兵一到就坚守营垒,清除田野的粮食,不与贼兵交锋,慢慢地设法对付他们。
”众将说:“贼兵众多而我方兵少,又听说贼兵擅长进攻而难以防守,不如让士兵与百姓混杂居住
在城中,可以作为出奇制胜的办法。
”范仲淹说:“不行。
皇上之所以命令我守边,是因为我能使百姓安定。
现在让士兵与百姓混杂居住,如果贼兵大举进攻而没有人应战,这是抛弃城池逃跑啊。
安定百姓又从何谈起呢?”最终采用了范仲淹的策略。
面对贼兵的冲锋,范仲淹派遣将领朱观、狄青带领四千精兵,埋伏在霸桥的西面,誓以必死的态度作战,因此贼兵不敢进犯。
宋史·范仲淹传(4)原文

宋史·范仲淹传(4)原文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遣王怀德喻之。
仲淹谢曰:泾原地重,第恐臣不足当此路。
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凤.臣兼环庆。
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合秦风、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风、环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
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
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
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滕宗谅总之。
孙沔亦可办集。
渭州.一武臣足矣。
帝采用其言,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藉分领之。
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帝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
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
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内外须在职满三年,在京百司非选举而授,须通满五年,乃得磨勘,庶几考绩之法矣。
二曰抑侥倖。
罢少卿、监以上乾元节恩泽;正郎以下若监司、边任,须在职满二年,始得荫子;大臣不得荐子弟任馆阁职,任子之法无冗滥矣。
三曰精贡举。
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
进士先策论,后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赐第以上,皆取诏裁。
余优等免选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选。
进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责实矣。
四曰择长官。
委中书、枢密院先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御史台、开封府官、诸路监司举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知县、令。
限其人数.以举主多者从中书选除。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宋史范仲淹传翻译文言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随母姓,名说。
他自幼有志向,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便含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日夜不懈,冬天疲惫不堪,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不足,以至于只能以稀粥为食,别人都难以忍受,但仲淹并不觉得苦。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亲回家赡养。
后来又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才恢复了原姓,并改名为仲淹。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接受朝见,皇帝率领百官向太后祝寿。
范仲淹极力劝谏,说:“在宫中奉养父母,自有家规,但与百官同列,面向南方朝见,不可成为后世典范。
”他还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但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他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后来调任陈州。
范仲淹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朝廷,担任国子监判官,后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任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上呈《百官图》,指出官员升迁的次序,说:“这样升迁是按序进行,那样升迁是不按序,这样升迁是公正,那样升迁是私心。
至于提拔亲近的大臣,凡是超规格的提拔,不应全部委托给宰相。
”吕夷简对此不悦。
另一天,范仲淹谈论建都之事,说:“洛阳地势险要,而汴京是四面受敌之地,太平时期宜居汴京,有事时则宜居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询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迁阔的言论。
”范仲淹于是献上四篇论述,大体上都是批评时政。
他还说:“汉成帝信任张禹,不怀疑舅舅家,所以才有新莽之祸。
我担心……”范仲淹喜好施舍,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他去世时,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范仲淹传》原文及
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
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
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
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
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
吕夷简不高兴。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
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
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
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