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仲淹传作业

合集下载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D.“人”
是“不能堪”的主语,不可断,故选 B。
( 2) D.“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错,得此谥号的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
的文臣。
( 3) C.“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错,原文“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
非朝夕可革也” ,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 4)①“推” ,把……让; “食”,供养;“晏如”,安然自若。
)( 3 分)
A. “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B. 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宜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 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译为:(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轮换
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安然自若,不以为意。
②“更张”,改革措施; “规摹”,涉及面;“行”,实行。
译为: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 改革涉及面太大, 谈论此事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
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 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
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 多所举劾, 人心不悦。 会病甚, 请颍州, 未至而卒, 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 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

《周亚夫军细柳》《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题)

《周亚夫军细柳》《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题)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

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

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

仲淹曰:“将不择人。

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

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

”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⑧。

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砦,同“寨”。

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

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

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

⑤更:轮换。

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

⑦城:修筑城墙。

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自劳军_(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3)各将三千人(4)不如俟春深入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精选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精选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文言文《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迺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

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

日食齑①粥一角,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

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尝谒②相士问云:“能作宰相否?”相士云:“不也。

”再问:“能作名医否?”相士讶之曰:“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曰:“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宋史·范仲淹传》)注:①齑jī:韭菜的细末。

②谒:拜见。

③相士:算命的人。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求古仁人之心求: (2)不以物喜以:(3)日食齑粥一角日:(4)尝谒相士尝: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B.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C.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D.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9.甲文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一句?乙文通过哪两件事表现范仲淹的这一政治抱负?请简要概括。

(5分)答案:(二)(16分)6. (4分)(1)探求(2)因为(3)每天(4)曾经7. (3分)A8. (4分)(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句意正确给1分,“微”翻译正确给1分)(2)为什么之前问那么高的位置,而现在问如此低微(或:卑微)的呢?(句意正确给1分,“卑”翻译正确给1分)9. (5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分)范仲淹少时勤奋读书,就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

(2分)他的理想是当能救人的“宰相”和“医生”。

(2分)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穷。

《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宁波2018中考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宁波2018中考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省宁波市2018年中考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与知识连结,更懂“记”】14.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满井游记》⑤《小石潭记》A.①③/④⑤/②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④⑤/②③/①【与篇章连结,更懂“情”】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与材料连结,更懂“人”】16.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9分)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

②延州:地名。

③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 ) 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 ▲ )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流天下闻
——读《宋氏范仲淹传》有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最有名的一句话,而范文公用其一生将这句话持之甚笃,终身实践。

范仲淹出身于贫寒之家,关于他发奋读书的励志故事广为流传。

宋史中,这段经历却只用短短两句话一笔带过,“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范仲淹读的书有多么多,而是通过侧面描写,选取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冬天读书时,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第二个是没有食物,就“以糜粥继之”。

经过长期如此刻苦的学习,可以说范仲淹在儒家所强调的“修、齐、治、平”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在进士及第后,范仲淹走的是传统中国文人的老路,就是“学而优则仕”,待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的进入仕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本用来形容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名句用在范仲淹身上一点也不逊色。

首先,范仲淹是以一个文官的身份进入朝堂做官,在政务处理上,勤勤恳恳,忧国忧民。

像对江、淮京东蝗灾、旱灾以及对苏州水灾的处理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相当的成效。

“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

范仲淹治理水灾,以疏导为主要手段,将太湖之水引向大海,工程还没有建完,却又有调令,然而转运使却上奏请留,足见范仲淹在治水这一方面的才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件事上不仅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能力,还有做事有始有终的一种精神。

在进言进谏上,他敢于直言劝谏,用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敢于与朝廷权贵抗衡,如吕夷简执政时期,范仲淹曾上《百官图》,对当时近臣任用之权多由宰相掌控的现象提出意见。

他道:“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这样的话当然引起了宰相吕夷简的不悦。

而之后在仁宗与大臣论迁都之事的时候,吕夷简也毫不客气地指责范仲淹“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的说法为“迂阔之论”。

不过吕夷简的举措并没有另范仲淹就此罢休不语,相反他却上疏四篇文章以“讥切时政”,这更是引起了宰相的“怒诉”。

范文希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是锋芒毕露,没有采取任何婉言,直接与宰相叫板。

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范文正公的勇气必定可嘉。

同时范仲淹还敢于对皇帝直言进谏。

在又立太后这件事上,范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

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

”这个其实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已经涉及了皇室内部问题,范仲淹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采用的委婉进言的方式的,巧妙的运用“天下人”的评论,让皇帝心中自己衡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有特殊性的,因为这件事其实已经触及皇权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集权制度下,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不可能将皇权委于他人的,范仲淹很可能已经摸清楚皇帝的心思,才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范仲淹的进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历尚风节”,这些都“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除了在朝堂上有杰出的才能上,在战场上也别有其独特风姿。

他既注重用兵策略,又重视战争区域百姓(不分种族)日常生产、生活。

这是让我最为佩服范文正公的地方,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范仲淹一直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官形象,他在军事上的才能鲜有人知。

范仲淹不畏艰险,敢于上阵杀敌,保卫国家。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到了战地,“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

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

”范仲淹提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他有考量、有卓见,颇有大将之风。

“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

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

”军队与人民之间,互济互促,互通有无。

“春夏徙兵就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

”他抓住战机,胆大心细,勇中有谋。

“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不敢邀功,谦虚谨慎。

从上面的文字,我可以说是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范仲淹,文人的优雅与武将的武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完美而毫无瑕疵。

在《宋氏范仲淹》中,详细叙述了范仲淹“上十事”,他的“十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以及人才选拔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个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受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敢于用一种革命家的气质用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不仅是针砭时弊,而且将理论上升到一个实践的层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范文正公真正实践了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另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宋氏范仲淹传》)范仲淹谥号“文正”再恰当不过,其人格魅力至今还在影响后人,其人物风流至今还闻名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