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范仲淹苦学的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苦学的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人。

少贫力学,常读书夜分,或至漏尽。

以书为命,昼夜不辍。

母忧,哀毁骨立,读书如故。

其友或劝之,曰:“子之志则嘉矣,然毁伤太过,恐伤身体。

”仲淹答曰:“吾志未遂,安忍伤生?吾读《礼记》有云:‘哀毁者,所以尽哀也。

’吾虽毁,非真哀也,聊以示吾志耳。

”既仕,益力学,夜常读书至鸡鸣。

或问之,曰:“子何自苦若是?”仲淹曰:“吾性本懒,非苦学也。

但学无止境,吾恐后学之人或轻吾所学,故不敢懈怠。

”一日,仲淹读《论语》,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乃大感悟,遂废寝忘食,昼夜攻读。

人或怪之,曰:“子何苦自苦?”仲淹曰:“吾知孔子之教,学思相辅,不学则无以思,不思则无以学。

吾今始悟,故不敢一日废学。

”居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

虽位高权重,仍勤学不辍。

每有闲暇,即读书自娱。

人或笑之,曰:“子位至显贵,何苦自苦?”仲淹答曰:“吾闻之,君子之学,无有止境。

吾虽显达,犹有未达之处,故不敢自满。

”晚年,仲淹家居,仍手不释卷。

一日,友人来访,见其藏书满架,问曰:“子何以学而不厌?”仲淹笑曰:“吾老矣,犹力学不已,岂有厌时?吾以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吾虽老,犹当勉力前行,以免落后。

”仲淹苦学,终于成就一代名臣。

其学问广博,政事卓越,世人称颂。

虽身经百难,终不改其志,真乃古今之贤人也。

《范仲淹苦学》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吴郡人。

他年轻时就贫困力学,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甚至到夜半。

他把书籍当作生命,日夜不停地学习。

母亲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形容憔悴,但仍然坚持读书。

他的朋友中有人劝他,说:“你的志向是值得赞扬的,但你过于哀伤,恐怕会伤害身体。

”范仲淹回答说:“我的志向尚未实现,怎么忍心伤害自己的身体?我读《礼记》上有这样的话:‘哀毁者,所以尽哀也。

’我虽然憔悴,但并非真正的哀伤,只是借此来表达我的志向而已。

”他做了官以后,更加努力学习,夜晚常常读书到鸡鸣。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自苦,他说:“我天性懒惰,并不是刻意苦学。

范仲淹传整首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传整首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其先,唐末为邠州节度使,因避乱,徙家吴中。

仲淹幼孤,母遗训曰:“吾儿当求大志,勿以贫贱自辱。

”仲淹承母训,励志向学,遂以文才名动天下。

仲淹少好学,昼夜不辍。

年十五,游太学,见天下之忧,遂有志于天下。

太学诸生争相与之游,仲淹乃与诸生论道,辩难无算。

一日,有客至,问仲淹曰:“吾闻君好学,然所学何事?”仲淹答曰:“吾学圣贤之道,欲以报国。

”客曰:“然则天下何为而忧?”仲淹曰:“天下之忧,在于民不聊生,国不富强。

”客曰:“然则君将何以救之?”仲淹曰:“吾将求治国之道,以安民生,强国家。

”仁宗即位,仲淹入为枢密使。

时辽国犯边,仲淹请缨,率师北伐,屡破辽军。

仁宗闻之,嘉其功,封为枢密副使。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屡进直言,劝仁宗改革政治,整顿朝纲。

仁宗纳其言,罢黜贪官,选用贤能,国家政治为之一新。

仲淹任事,勤勉不懈。

一日,仁宗问曰:“朕闻卿任事勤勉,然劳苦何为?”仲淹答曰:“臣闻国者,天下人之国也。

为天下者,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仁宗深然其言,益加信用。

仲淹在朝,以直道事君,以正道化民。

一日,仁宗问曰:“卿以为何为正道?”仲淹答曰:“正道者,诚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仁宗曰:“然则卿如何以诚待人?”仲淹答曰:“臣以诚待人,故人亦以诚待臣。

人君以诚待天下,天下自安。

”仲淹居相位,深得人心。

一日,仁宗问曰:“卿居相位,有何感?”仲淹答曰:“臣居相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恐负圣恩。

”仁宗曰:“卿何忧?”仲淹答曰:“臣忧者,忧天下之民不得安生耳。

”仁宗闻之,为之感动,赐金帛以慰之。

仲淹晚年,以病告归。

仁宗遣使慰问,赐以御膳。

仲淹谢恩,上疏言事,劝仁宗重用贤能,轻徭薄赋,以安民生。

仁宗纳其言,国政益修。

庆历五年,仲淹病逝。

仁宗闻之,痛哭流涕,辍朝三日。

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仲淹平生以天下为己任,忠君爱国,直道事君,以诚待人,堪称一代名臣。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

他的祖先是唐朝末年的邠州节度使,因为避乱,迁家到吴中。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是一篇励志典故,有两个版本,作于宋代。

版本一个侧重于少年努力刻苦成才经历。

版本另一个侧重于仕途不顺却有抱负理想。

但它们都强调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1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

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此文为欧阳修著)注释1、啖:喝2、以:用3、食:吃饭4、贬:贬官5、给(jǐ):供应6、谗(chán):说别人坏话。

7、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8、既(仕):考取功名后。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糜:稠粥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2【注释】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适,嫁。

再,第二次)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家世:身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去。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

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

文言文范仲淹苦学翻译

文言文范仲淹苦学翻译

昔范仲淹少孤,家贫不能自给。

其父仲博,好学不倦,常以诗书自娱。

仲淹年幼,见父好学,遂发愤读书。

每当夜深人静,仲淹便独坐案前,苦读诗书,孜孜不倦。

一日,仲淹读至《史记·孔子世家》,见孔子一生勤奋好学,虽身处困境,亦不忘初心。

仲淹深受感动,遂立志效仿孔子,苦学成才。

于是,他更加刻苦地读书,不问寒暑,不辞劳苦。

时值仲淹年幼,家道中落,生计维艰。

其母见仲淹如此勤奋,便劝他放弃学业,从事农活,以维持生计。

仲淹闻言,泪如雨下,坚称:“吾志在孔孟,非为功名利禄。

纵使饿死,亦不放弃读书。

”其母见状,无奈叹息,只得任由仲淹苦学。

仲淹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经史。

他不仅熟读《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还涉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以及《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

在苦学之余,他还关注时政,关心民生,立志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岁月如梭,仲淹渐渐长大。

他勤奋好学,名闻乡里。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他曾自述:“吾平生所学,无一事之长,唯有勤奋二字。

”此言一出,举世皆惊。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他历任地方官,政绩卓著。

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至边关。

在边关,他依然勤奋好学,研究兵法,为我国边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范仲淹晚年,官至宰相,辅佐仁宗皇帝治理国家。

他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爱戴。

在他执政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仍以勤奋好学为己任,不断充实自己。

范仲淹一生勤奋好学,历经磨难,终成一代名臣。

他被誉为“范文正公”,其事迹传颂千古。

今人若欲效仿范仲淹,唯有勤奋好学,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愿世人铭记范仲淹苦学之事,以此为鉴,努力前行。

宋史范仲淹传翻译文言文

宋史范仲淹传翻译文言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随母姓,名说。

他自幼有志向,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便含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日夜不懈,冬天疲惫不堪,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不足,以至于只能以稀粥为食,别人都难以忍受,但仲淹并不觉得苦。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亲回家赡养。

后来又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才恢复了原姓,并改名为仲淹。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接受朝见,皇帝率领百官向太后祝寿。

范仲淹极力劝谏,说:“在宫中奉养父母,自有家规,但与百官同列,面向南方朝见,不可成为后世典范。

”他还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但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他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后来调任陈州。

范仲淹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朝廷,担任国子监判官,后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任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上呈《百官图》,指出官员升迁的次序,说:“这样升迁是按序进行,那样升迁是不按序,这样升迁是公正,那样升迁是私心。

至于提拔亲近的大臣,凡是超规格的提拔,不应全部委托给宰相。

”吕夷简对此不悦。

另一天,范仲淹谈论建都之事,说:“洛阳地势险要,而汴京是四面受敌之地,太平时期宜居汴京,有事时则宜居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询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迁阔的言论。

”范仲淹于是献上四篇论述,大体上都是批评时政。

他还说:“汉成帝信任张禹,不怀疑舅舅家,所以才有新莽之祸。

我担心……”范仲淹喜好施舍,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他去世时,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文言文原文:
呜乎!吾道夫见于未成之时,其名为素,其名为玄;见于盛时,其名
为华,其名为彩。

而今吾往矣。

吾知足而止,吾壹日不见於公庭,则群英
所议涣如风露,无复续者。

吾身既不改,吾名岂能全乎!一群滥吏,得欲
辱我。

吾岂肯以此搏人之口实,矜己之大名哉!
中文翻译:
唉呀!在未成功之时,我的名字是素净的,是神秘的;在成功的时候,我的名字是繁华的,是多彩的。

而现在我要走了。

我知道满足并停止,如
果我一天不出现在公共场所,则名誉将像风露一样消散,没有继续。

我的
身体没有变化,我的名字怎么能保全呢!一群腐败的官员想侮辱我。

我怎
么能以这个打击自己的名字为傲呢?
注释:
1.“未成之时”,指范仲淹年轻时还没走向政治巅峰的时候,他的名
声是素净的和神秘的。

2.“盛时”,指范仲淹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时刻,他的名声是繁华的
和多彩的。

3.“群英所议”,指在时局的变迁中,他的名声不再如“风露”般的
持久,不得人心、落寞无助的处境。

4.“身既不改而名岂能全乎”,指他自己的素质和成就并没有因为名
声的消失而有所改变,但是名望就是会这样,不可避免的。

5.“滥吏”,指腐败无能、特权横行的官员。

6.“以此搏人之口实、矜己之大名”,指显示自己的名望和自尊心。

文言文少年范仲淹的翻译

文言文少年范仲淹的翻译

仲淹性刚毅,不喜与世俗为伍。

少时,尝从父宦游京师,见权贵之家,车马盈门,歌舞升平,而百姓疾苦,乃叹曰:“吾欲以文章报国,非为富贵也。

”于是立志,发愤读书,以期有所作为。

一日,仲淹与友游于西湖之上,见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心有所感,遂作《苏幕遮》一词,以抒怀古之情。

词中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仲淹既长,乃入仕途,历官大理寺丞、右司谏。

时值北宋中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仲淹深知国事日非,遂上疏言事,力主改革。

其言曰:“今朝廷政事,积弊甚深,百姓困苦,国势危亡,非痛加改革,不能救矣。

”仁宗皇帝览疏,深以为然,遂拜仲淹为参知政事,命其主持改革。

仲淹不负众望,力行新法,整顿政治,减轻赋税,抑制豪强,使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仲淹所行新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一时间,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仲淹,一派反对。

仲淹孤军奋战,屡遭贬谪,但仍不改其志。

仲淹在贬谪期间,仍关心国事,屡次上疏,力陈己见。

其言曰:“臣虽远谪,心系国家,愿陛下勿以臣言为迂阔,当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

”后因新法之争,仲淹被贬至湖南零陵。

在零陵,仲淹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

零陵之地,山川秀丽,仲淹寓居于此,心旷神怡,遂作《岳阳楼记》,以抒胸臆。

《岳阳楼记》中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传颂千古,成为千古名言。

仲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念,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晚年,仲淹历任江宁、润州等地知府,继续推行新法,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由于新法之争,仲淹心力交瘁,病逝于润州。

范仲淹一生,勤学好问,忠心报国,虽屡遭挫折,仍矢志不渝。

其一生事迹,令人敬佩。

后世之人,多以仲淹为楷模,传颂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①范仲淹,字希文。

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

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
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

②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以殊荐,为秘阁校理。

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注释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部儒家经典。

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参考译文:
考取进士,做广德军司理参军。

因晏殊举荐,担任秘阁校理。

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③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注释: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平静,安定。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

参考译文:
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

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④召为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

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juān)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注释:
(1)宫掖,是皇宫的意思。

(2)折役茶,茶农生产的茶叶有一部分以折税茶的形式代替租税缴纳官府外。

就是用茶叶抵充租税的,这种上交的茶叶叫做折役茶。

宋朝折役茶以外剩余的茶叶全数由官府所设的山场收买,不准自由出卖。

(3)丁口:①户政名。

即男女人口。

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

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②意为"子",子在古代指儿女,所以丁口也代指子的意思。

(4)丁盐钱:古代盐税的一种。

由“蚕盐法”演变而来,主要推行于五代、两宋时期。

每年向业蚕人户“预依”“蚕缫之用”盐,事后敛取蚕盐钱或由蚕盐钱“折变”为绸绢等物。

参考译文:
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

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

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

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

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

⑤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明年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参考译文:
元昊反叛时,范仲淹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

第二年正月,上奏请求修筑承平、
永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羌族和汉族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

⑥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

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参考译文:
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

范仲淹到任后就奏请巡视边境,他以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给他们订立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诏命,自此开始为宋朝效力。

⑦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帝再赐手诏
..,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注释:
,皇帝亲笔写的命令。

手诏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意义非凡。

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由人代笔,手诏
..
因此出现了御笔手诏之说,手诏的珍贵性也有所降低。

参考译文:
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

皇上当时正决心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

”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皇上正信任范仲淹,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凡应该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

⑧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
..。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
部尚书,谥文正
..。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注释:
①“规摹”同“规模”。

②更张,改施弓弦,重新张设,比喻变更或改革。

③阔大,形容知识、气度、性格等方面宽博。

④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⑤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参考译文:
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

等到吕夷简被罢官,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等到按察使出巡,许多问题被检举弹劾,人人都对(范仲淹的改革)不满。

恰逢范仲淹病情严重,请求调任颍州,还没到任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

朝廷加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起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