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解析一、古诗词部分《观沧海》(曹操)1. 诗歌内容-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的画面,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了岛上生机盎然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写出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

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出来,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对沧海景色的描写中,通过描绘壮阔的大海,展现自己的壮志豪情。

-虚实结合:前六句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后四句则是诗人的想象,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 诗歌内容-诗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

“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龙标”指代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了对友人被贬的忧伤之情。

-想象奇特: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情感、陪伴友人的使者,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次北固山下》(王湾)1. 诗歌内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出旅途奔波,“客路”表明自己是羁旅他乡之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这两句意境开阔,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显露出新春的气息,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新旧交替的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篇章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篇章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篇章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文言文在语文课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在文
言文的研究中,篇章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部编版七年级语
文上册中,文言文篇章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以《孟子·公孙丑上》和《鸡肋之书·序》为主。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作者通过阐述“性善”这一理论,说明了人性的本质。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发现,全文分为五部分,
即开头的自序、中间的“性善”的讨论、孟子对公孙丑的质问、孟子
通过“性善”回答公孙丑的质疑以及结尾的结论。

在文章的开头,作
者藉由自己与公孙丑的对话,引出了接下来“性善”这一话题的讨论。

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上,作者运用质问和回答的方法,加深了对“性善”这一道理的理解。

《鸡肋之书·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
主要讲述作者在读了《老子》等书后的感受,论述了文学与文化的
重要性。

文章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过去的评价、
对《老子》等书的评价以及对文学和文化的评价,并以一个流传多
年的成语“牡丹亭上夜贾峨眉”来结尾,寓意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以上通过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篇章分析的文章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孟子·公孙丑上》还是《鸡肋之书·序》,结构上都比较清晰,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也非常巧妙。

通过篇章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文的结构和内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专题08 《诫子书》(典题精练)(解析版)

专题08 《诫子书》(典题精练)(解析版)

专题08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诫子书》『典题精练』一、(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子书》)(二)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

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①,竟不入学。

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②,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②受黜:受到罢免或遭到降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乎/ 夫君子D.夫君子之行./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这两封家书,劝勉对象有什么不同?作者信中强调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4.为了达到劝勉目的,两个文段的作者分别是怎样劝勉的?【答案】1.C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劝勉对象看,文段一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而文段二是曾国藩嘱咐弟弟的。

从内容看,都强调了进德、修业(或者说培养品德、学习)两方面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之《咏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之《咏雪》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之《咏雪》【文言文阅读考点】考点知识:1.实词与虚词(选择) 2.文学文化常识(选择 ) 3内容理解(选择)4.断句(课外)5.特殊句式6.句子翻译(简答)考查内容:考查课内文言文及课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考点复习方法:文言文以课内课文为主,拓展与课文有关的文段。

复习时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准确断句和翻译句子。

(2)分析与综合: 概括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评价: 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和写作手法。

(4)文学文学常识(5)特殊句式的判断一、《咏雪》【课文对译】谢太傅 / 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公 / 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差可拟。

”兄女/ 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

”公/空中相比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高兴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得大笑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文学常识】:1.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是中国最早的小说。

(《陈太丘与友期》《咏雪》分别出自《方正》篇和《言语》篇)【二、字词积累】:古今异义: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因:末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虚词:俄而.雪骤( 与“俄”连用,表时间,,一会儿,不久)其他重要的词:1.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2.俄而..雪骤. (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白雪纷纷何所似. ( 似: 像, 何:什么 )4.未若..柳絮因风起 ( 不如,不及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体可以相比。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代文言课内外对比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代文言课内外对比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代文言课内外对比阅读
本文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复期末语文考试中的古代文言课内外对比阅读部分。

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言文以及现代文的理解和转化能力。

课内
1.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
学生需要针对所给的古代文言文文章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此部分考察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需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2. 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
课内考查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主要集中在文章的段落理解、推理判断以及文学常识的考查。

此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对于现代文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

课外
1.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学生需要在课外阅读指定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

此部分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

2.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
课外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包括阅读理解、现代文写作和写作修辞三个部分。

此部分强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锻炼、逻辑思维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语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是一项需要学生具备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通过课内外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在进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之前,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主要流行于先秦至清初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史书、经典等大量文献。

其基本特点包括文字古雅、句法复杂、意蕴深远、具有时代特色等。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语文水平。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一些阅读技巧。

比如说,要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对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熟悉,以及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另外,还要注重文言文的背景知识,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意。

3.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文言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写作时,要注重选词用字,尽量使用传统的文言词汇,借助典故和成语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要注意句式的运用,可以借鉴古人的文风和写作技巧,使得文章更加凝练、深刻。

4. 典籍阅读与实践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孔子家语》、《论语》、《庄子》等经典典籍。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阅读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和运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的修养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5. 个人观点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把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精华吸收为己有。

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通过深入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我们深入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以及典籍阅读与实践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想以及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检测一:
一、小组代表展示,及时纠错,查漏补缺。 二、小练习:
1、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 中矣。
5、朋友长途来访,我们吟咏“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抒发内心的喜悦。
4、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 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那他一定会失败或遭受挫折。
做人(学习)要谦虚,脚踏实地。
课堂小练习二: 1、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 凭借。 3、去后乃至:才。 4、差可拟: 大致,差不多;相比。 5、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意:日期
6、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7、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8、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学而时习之:复习
(2)满则覆: 翻倒
2、翻译句子。 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
装满水后,器皿就会翻倒,装水到一半,器皿 就会端正,如果是空的,那器皿就会倾斜。
3、这几段文字都与学习有关,【甲】文谈的是 学习方法 【乙】文谈的是 学习态,度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学与 思应该相结合。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别人的)优点,就想着向他们看齐, 见到(别人的)缺点,就进行自我检查 (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以被 夺去志气。
6、人要进步,“俯而学”和“仰而思”不可偏废。 孔子用“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阐明了 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7、如何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孔子用“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一句,为我 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8、《论语》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意思相近,都表达看见好的一面向其学习,不 好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另一句是“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攲(qī,倾斜)器焉。孔子 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 宥(yòu,通“右”)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 满则覆,虚则攲,中(装水到一半)则正,有之 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 覆,中则正,虚则攲。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 恶(wū,哪里,怎么)有满而不覆者哉!”——《韩 诗外传》
题型: 直接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应用性默写
开放性默写
示例:我国的古诗文意蕴丰富,无不闪烁着 智慧的火花。请举一例,并简要说明其中蕴 含的道理。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易逝,要珍惜时光。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要积极向上
(时间过的快)。
复习二:
1、内容:《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 章重点词语解释; 2、方法:结合笔记及课下注释,独立给重点字 词归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后,与同桌交 流,识记重点字词; 3、时间:5分钟 4、要求:能正确解释字词。
以......为乐趣。
17、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学而时习之:表承接,“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 而 温故而知新:表递进,“进而”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复习三:
1、内容:《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 二章章重点语句翻译; 2、方法:结合笔记及课下注释,遵循"字 字落实,不落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运用”留、换、调、增、删”的基 本方法。 3、时间:5分钟 4、要求: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
复习四:
1、内容:《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 章课文总体把握; 2、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写景句,表达 作者观点倾向及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反复品读; 3、时间:5分钟 4、要求:能正确把握文意,并能由课内解读课 外。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随堂检测三: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谢太傅)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 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9、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10、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
彼此友好的人; 从
11、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1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1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15、不堪其忧:能忍受 1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的人;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
第一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 《论语》十二章
考查类型:默写、实词理解、句子
翻译、文意理解、拓展探究理解
复习目标:准确理解重点字词;正
确翻译重点句子;正确把握作者观点 及主旨
课前准备:笔记本、练习本
复习一:
1、内容:课文《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 二章及课外四则;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笔记,识记重点字词, 小组内提问,代表主动展示; 3、时间:5分钟 4、要求:能背诵课文,并正确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