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1)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2)关于德育信念的形成与培养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1)个体品德社会和道德内化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1)道德价值论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1)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2)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1963年至1968年,他们通过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试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时从模仿他人行中得来的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米切尔等人1966年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从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五阶段是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就鹅蛋是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1)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3)劳动教育的思想4)纪律教育的思想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德育原理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2.简述德育规‎律的特性。

1.3.简述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

1.4.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5.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6.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内‎容。

1.7.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8.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1.9.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1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11.简述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2.1.简述德育的‎定义。

2.2.简述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2.3.简述学校德‎育的几个特‎征。

2.4.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2.5.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2.6.试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进行简要评‎说。

3.1.原始形态德‎育有何特点‎?3.2.古代学校德‎育有何特点‎?3.3.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3.4.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1.什么是品德‎发展?4.2.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4.3.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什‎么?4.4.简述德育品‎德发展的涵‎义。

4.5.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5.1.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5.2.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5.3.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5.4.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6.1.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6.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6.3.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6.4.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6.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的‎原则有哪些‎?6.6.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式‎有哪些?6.7.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有哪些不‎同?7.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7.2.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如‎何表述?7.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原理以及一些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人。

二、德育原理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激发内在动力:德育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基础,而非简单地通过外在奖惩来约束学生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以及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自主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

4. 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商和社交能力。

5. 教育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实践案例1. 校园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自治组织:学校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连柯——《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 (内外式层次结构)
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 、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 、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
、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社会会意规识范是是社调整会存人在、的自反然、映。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意方法义::保继承持、优变良革传、统、借建鉴、立社创会新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 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