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环境学

合集下载

食品环境学 多环芳烃的危害

食品环境学  多环芳烃的危害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指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化合物,是目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质。

此类化合物对生物及人类的毒害主要是参与机体的代谢作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生物难降解的特性。

多环芳烃按照芳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稠环芳烃,即相邻的苯环至少有2 个共用碳原子的多环芳烃,其性质介于苯和烯烃之间,如萘、蒽、菲、丁省、苯并[a]芘等;第二类是苯环直接通过单键联合,或通过一个或几个碳原子连接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孤立多环芳烃,如联苯、1,2 - 二苯基乙烷等。

目前已知的PAHs约有200多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如大气、水体、土壤中。

据研究[1],我国主要城市的大气中BaP的含量较高,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抚顺等城市工业区大气中BaP的含量分别高达11.45μg/1000m3、29.3μg/1000m、5.8μg/1000m3、36.7μg/1000m3、10.63μg/1000m3,我国主要河流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PAHs 的污染。

王平等[2]的研究表明,在黄河兰州段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均有检出,总PAHs 浓度范围分别为:水中,2920~6680ngPL;表层沉积物中,960~2940ng/g(干重);悬浮物中,4145~29090ng/g(干重)。

杨敏等[3]测定了辽河干流15个沉积物样品中16种EPA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辽河沉积物中总PAHs含量介于2718~1479 ng/g,平均值为28515ng/g,其中蒽、菲、芴含量较高。

土壤中PAHs 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据研究,天津市土壤中的PAHs 含量为20 ~ 704 μg/kg[4];环渤海地区西部表层土中PAHs平均含量为(546±8.54)μg/kg[5];东莞市农业土壤中的PAHs 含量29 ~4079 μg/kg,平均含量413μg/kg[6]。

食品环境学复习资料

食品环境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WHO):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现实或远期影响。

2、健康(WHO):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身体健壮,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可持续发展: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生物化学需要量(BOD):表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经热分解所需的氧量。

5、食品掺杂:在食品中非法加入非同一种类或同种类的劣质物质。

食品掺假: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同种物质。

食品伪造:指人为的用若干种物质经加工仿造充当某种食品销售的违反行为6、辐照食品:指用钴60,铯137两种元素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兆电子伏的电子束辐照加工出的食品。

7、转基因食品:指用转基因生物创造或生产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

8、环境标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环境为目标而制定的统一规范。

9、“三品”的定义:⏹无公害食品: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规范,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粗加工的使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指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A级绿色食品: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指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不适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环境毒理学则是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科学领域。

这两者的结合,即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评价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重金属等因素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环境毒理学为食品安全评价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支持。

首先,通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评估其潜在的致病风险。

例如,某种农药残留在食品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环境毒理学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物模型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帮助监管机构确定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

其次,环境毒理学能够帮助监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是常见的食品污染物之一,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被广泛认可。

通过环境毒理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地测定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从而评估其潜在风险。

例如,过量摄入含有铅的食品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因此,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督生产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帮助评估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人们对于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担忧。

通过环境毒理学方法,可以评估基因工程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例如,将转基因作物中的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出来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等问题。

这种基于环境毒理学的评价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然而,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环境毒理学研究通常以动物模型为主,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因为不同物种在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和敏感性上存在差异,所以动物模型无法完全代表人体的反应。

其次,环境毒理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而且往往不能立即得到结果。

食品环境学读后感

食品环境学读后感

食品环境学读后感以前我去超市买东西,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只关心哪个好吃、哪个便宜。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食品背后的环境事儿可太多了。

比如说那些水果和蔬菜,以前觉得只要洗干净就能吃了。

但实际上,它们生长的土壤要是被污染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就像住在一个脏脏的房子里的人,怎么能健康呢?那些土壤里的重金属啊,就像隐藏的小怪兽,悄悄地钻进蔬菜水果里,要是我们不小心吃下去,它们就在我们身体里捣乱。

还有水的问题。

书里提到水对食品的影响,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喝的水要是不干净,灌溉到农田里,农作物也跟着遭殃。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水不好,食物就不好,我们吃了不好的食物,身体也不好了,然后又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方式。

说到食品加工环境,那也是相当有讲究。

那些小作坊,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生产出来的食品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

我就想起有一次吃了路边小摊贩的小吃,结果肚子疼了半天。

那时候还怪自己肠胃不好,现在才明白可能是食品加工的环境太差,细菌啊什么的都在食物里开派对呢。

从大的方面看,全球气候变化也在影响着食品环境。

温度变了,降水变了,有些地方的农作物都不知道该怎么生长了。

就像一个习惯了在温和气候下生活的人,突然被扔到了酷热或者严寒的地方,肯定会不适应。

农作物也是一样,它们不适应了,产量就下降,品质也可能变差。

这时候,我们的食物供应就可能出问题,说不定哪天我们爱吃的某种水果就变得超级贵,或者干脆就买不到了。

不过这本书也不完全是在吓唬我们。

它也给了很多希望。

比如说有机农业,就像食品环境界的一股清流。

有机农业注重土壤的健康,不使用那些乱七八糟的化学药剂,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物就像在健康环境里长大的健康宝宝,对我们的身体也好。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有机食品,这也是大家对食品环境意识提高的表现。

《食品资源与环境》课程规范

《食品资源与环境》课程规范
掌握食品卫生标准的概念,环境评价的主要分类,食品安全危险性缝隙的基本概念与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为香型评估;了解食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
3.0
掌握
“要求”指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填写:了解、熟悉、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按章节顺序填写)学时:16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掌握环境基本概念、环境对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食品环境学科的研究内容、对象及学习方法
知识单元描述
知识点
对应能力
学时
要求
1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科学、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
掌握环境基本概念、环境对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0
了解
2
第二章
环境学基础
环境,环境要素,生态系统,时滞性
掌握环境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各种问题,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5
掌握
3
第三章
环境与食品原料
刘超巨主编《环境学基础》2003年
杨春华主编《食品环境学》2016年,科学出版社
备注
主要介绍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环境与食品原料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掌握了解了解水体污染及污染源,大气主要污染物环境干扰及其来源;掌握食品原料质量与水、土壤、大气的关系,对粮食、蔬菜、水果、畜禽肉及水产品等食品原料安全性的影响。
1、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环境对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章思考题
环境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主要
参考资料
张建新、沈明浩主编《食品环境学》2006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环境学(“环境”相关文档)共101张

食品环境学(“环境”相关文档)共101张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
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
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大气
生物体
水体
水圈
大气层
大气圈
生物群落
生物圈
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的特性
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
”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
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
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
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
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
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
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天灾、人祸图片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天灾: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人祸: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 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
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
环境破坏问题;
•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
和破坏问题。
天灾,常常因人祸而增强。

绪论(食品环境学)

绪论(食品环境学)

• 3. 食品加工环境 • 是指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那些环境因素。 • 主要包括: • 加工场地的环境卫生和布局 • 人员卫生状况与管理 • 生产用水 • 加工设备环境等
• 可见,食品环境囊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 方面的内容。
• 一切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因素都可视为食 品环境。
二、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
绪论(食品环境学)
※课程说明
• 1.课程性质 • 2.课程目的和任务 • 3.教材和参考书目 • 4.教学和考核方式 • 5.课外自学及作业要求 • 6.能力要求
1.课程性质
• 食品环境学是研究食品安全与环境关系的科 学,是食品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 新学科。
• 探讨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食品 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规律。
• (3)对由于食品加工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 的预见性;
• (4)了解目前国际国内食品工业中,为解决由于环境 污染而造成的食品污染,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方法和 解决途径。
主要内容(章次)
• 第一章 绪论 • 主要介绍国内外食品环境概况,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食
品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任务。 • 第二章 环境科学基础 • 主要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生态系统。
• 2.食品原料生产环境(农业)
• 是指食品生产要素投入的资源环境(如土地质 量、灌溉用水、大气污染物的数量等)。
• 食品原料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影响,是一个对立统一关系。
• 也就是说,环境对食品原料生产具有两重性, 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 3.食品加工环境 (工厂) • 是指食品加工和贮运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 得到了一个安全的加工原料,如何确保原料在

食品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食品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食品与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B2、课程英文名称:Food Environment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4、课程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0)5、学分:26、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7、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食品环境学是研究食品安全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通过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食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规律。

明确食品安全与环境科学,食品工业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研及生产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成功的完成这门课程,能够了解食品环境科学的重要性,深入理解食品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食品工业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

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课后练习与习题课相结合,学生自学内容研讲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上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科学的进行食品工业的环境治理。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了解环境与环境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源、内涵与特征;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

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问题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食品环境学的研究任务及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的关系;环境与环境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与环境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等;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1.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专业、年级、姓名和学号。

2.考试时间共100分钟。

3.本试卷需A4演草纸(0 )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食品环境学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健康等。

2.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3.土壤污染的特点是蓄积性、隐蔽性、潜伏性、地域性等。

4.食品工厂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和光污染检测。

5.根据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6.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区域性自然环境。

7.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8.谷类食品容易发霉,其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是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

9.环境标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和具有法律约束力。

10.食品生产投入品指的是添加剂。

二、判断正误,正确在括号中划“√”,错误的划“×”,并在下面写出正确答案。

(每题2分,共10分)1.转基因作物可以申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但不能申请成为有机农作物。

(x )2.食品工厂的废弃物比较容易的在环境中降解,因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x )3.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尽量保证环境的稳定性,严格避免环境的变动性。

(x )4.环境承载力指的是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x )5.动物福利的目的是提高对动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x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食品原料生产环境农业初级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长区域内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及水域、上游、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对该区域构成污染威胁。

使该区域内的大气、土壤质量及灌溉用水、养殖用水质量均符合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

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2.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归根结底是一套管理性质的标准。

它是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经验的结晶,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又考虑到了不同国家的情况,尽量使标准能普遍适用。

它的意义在于ISO14001标准可以促使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负荷;促使企业节约能源,再生利用废弃物,降低经营成本;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增强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促使企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树立企业形象,使企业能够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4.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1]5.环境干扰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 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2.你认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如何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

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

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

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就是要及时坚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

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3.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4.简述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大气污染特点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是指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超过了大气环境的容许量,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对人类生活、生产和身体健康等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有的是由于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及动植物腐烂等产生的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则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目前受到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多种,按照它们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

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些污染物都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各种程度的危害,如硫酸烟雾强烈刺激和损害皮肤、眼结膜、鼻黏膜、咽喉等,煤烟引起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大气污染除直接造成破坏和影响外,还会通过间接的环境效应而带来危害,这种环境效应的危害有时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如大气污染所衍生出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效应。

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二、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而且对植物也有很大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表现为三种情况:(1)在高浓度污染物影响下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称坏死斑),或者直接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2)在低浓度污染物长期影响下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3)在低浓度污染物影响下产生所谓不可见伤害,即植物外表不出现受害症状,但生理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大气污染除对植物外形和生长发育产生上述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减弱植物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使植物病虫害危害加重,从而间接引起危害。

5.对食品造成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对食品安全有何影响主要有细菌、霉菌等,这些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并不断地利用食品中的丰富营养进行入侵、生长繁殖,最后导致食品发生腐烂。

6.简述食品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1.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考察及环境本底特征调查2.环境质量调查及优化布点、采样3.调查资料及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4.选定评价参数、评价的环境标准5.建立评价数学模式并进行评价6.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7.提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贮藏运输等环节中食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

(15分)食品来源于是农作物,农作物的生长必须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就是只有环境好,食品质量才能保证。

环境不好,污染严重,农作物变异,发生基因变化或者长出来的果实含有害物质,污染的农作物生产出来的粮食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食品是不安全的。

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食品安全建立于环境之上。

故需要保护环境,倡导大众保护环境。

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生产出好的食品。

生产一切食品都要按照食品卫生标准生产,食品卫生标准是国家提出的各种食品都必须达到的统一卫生质量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对食品有关的强制性标准,包括食品卫生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容许量标准按食品毒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生产食品要有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包括:①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和保藏的化学和生命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

②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保藏等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和生物毒素以包装材料的溶出物、放射性物质和食品器具的洗涤消毒剂等。

③新食品资源及其成分。

④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食品安全性评估程序适用于所有的食品危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

按照CAC规定,危害风险评估按以下4个步骤进行: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其余三步采用定量方法。

2.请对我国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它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和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