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一、引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要环保措施。
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水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二、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是将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采集到一个集中处理站进行处理。
该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污水采集、初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污水采集通过管道网络将农户的污水集中到处理站,初级处理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备去除大颗粒物和悬浮物,二级处理通过生物滤池、活性污泥法等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三级处理通过消毒等方法杀灭细菌和病毒。
集中式处理模式具有处理效果好、可控性强、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但需要投资大、运维成本高,适合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三、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是将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在源头进行处理,每一个农户都有独立的处理设备。
该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沉淀池、生物滤池和消毒等。
沉淀池通过重力沉淀去除大颗粒物和悬浮物,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消毒通过紫外线或者氯化等方法杀灭细菌和病毒。
分散式处理模式具有投资小、运维成本低、灵便性强等优点,但处理效果受农户自身管理水平和设备性能影响,适合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
四、湿地生态处理模式湿地生态处理模式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该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人工湿地构建、植物种植和水体净化等。
人工湿地通过构建适宜的湿地环境,提供适合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氧化作用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水体净化通过湿地过滤和沉淀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
湿地生态处理模式具有自然、环保、景观效果好等优点,但处理效果受湿地植物生长状态和水体流速等因素影响,适合农村环境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五、农田灌溉利用模式农田灌溉利用模式是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初级处理后,用于农田的灌溉。
农村污水处理标准

农村污水处理标准一、背景介绍农村污水处理是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如果不加以处理,将对农田、水体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农村污水处理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农村污水处理标准的目的1. 保护农田:通过合理的污水处理,减少农田受到的污染,保护土壤质量,维护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水体:经过处理的农村污水排放到水体中,应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以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3. 保障人民健康:合理处理农村污水,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污水处理标准的内容1. 污水采集与输送标准:(1) 农村污水应按照规划要求进行采集与输送,确保污水能够有效进入处理设施。
(2) 污水管道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保证污水的畅通和无泄漏。
(3) 污水采集系统应设置检修井和排气装置,方便维护和处理过程中的气体排放。
2. 污水处理工艺标准:(1)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应采用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等。
(2) 处理工艺应具备稳定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适应农村的水质特点和变化。
(3) 污水处理设施应设置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处理效果,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3. 污水排放标准:(1) 农村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水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以保护接收水体的水质。
(2) 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
(3) 污水排放口应设置在线监测装置,监测排放水质,确保达到标准要求。
四、农村污水处理标准的执行与监督1. 农村污水处理标准的执行应由相关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2.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设施进行整改或者关闭。
3.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确保处理效果和排放水质符合要求。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预的良好氛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引言概述:随着农村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效的污水处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还可以提供可再利用的资源。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一、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1.1 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农村各家庭的污水集中处理。
处理厂通常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等工艺。
1.2 优点: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可以集中处理大量污水,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保护水资源的安全。
1.3 缺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建设难度较大。
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2.1 家庭式污水处理设备: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通过在每一个家庭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将污水在源头进行处理。
常见的设备包括生化池、厌氧池和人工湿地等。
2.2 优点: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不需要大规模的集中处理设施,适合于农村地区分散分布的特点。
同时,处理设备的运维成本相对较低。
2.3 缺点:分散式处理模式对于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家庭进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同时,处理效果受到家庭用水量和水质波动的影响。
三、湿地处理模式:3.1 人工湿地:湿地处理模式通过利用湿地植物对污水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通常包括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和湿地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3.2 优点:湿地处理模式对土地资源要求较低,同时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农村环境。
3.3 缺点:湿地处理模式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同时处理效果受到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四、生物质燃烧处理模式:4.1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处理模式通过将污泥和有机废弃物进行燃烧处理,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热能和灰渣。
4.2 优点:生物质燃烧处理模式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热能,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体积,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4.3 缺点:生物质燃烧处理模式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和灰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15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详解

15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详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保障农村环境卫生的重要一环,有效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可以避免污水对环境和人员的损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15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供参考。
1.明沟排放法明沟排放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处理方式,即直接将污水通过明沟排入农田或水体。
这种方法成本低,但不适用于人口较多、土地受限的地区。
2.人工湿地法人工湿地法通过构建湿地植被系统,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去除。
这种方法技术要求较高,但处理效果好。
3.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一般适用于中小型农村污水处理厂,通过投加活性污泥,利用污泥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但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污泥的后处理问题。
4.序列生物反应器法序列生物反应器法采用多级生物膜反应器,通过氨氧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氨氮和有机氮转化为硝酸盐形式,达到去除氮的目的。
5.高效生物滤池法高效生物滤池法是利用滤材上的生物膜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
这种方法技术简单,但需要定期更换滤材。
6.固定化生物膜法固定化生物膜法是将微生物附着在固定载体上,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种方法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固定载体。
7.植物滤池法植物滤池法在污水处理系统中设置人工湿地,并栽种具有吸附和降解作用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降解和水质过滤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8.面源排污处理技术面源排污处理技术主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无法集中处理的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将分散的面源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9.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将家庭生活污水进行分流收集,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如沉淀、生物降解等,以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人口较少、分散的地区。
10.近零排放厕所近零排放厕所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厕所处理系统,通过对粪便和尿液进行分离处理,并进行资源化利用,达到减少污染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和农田灌溉等活动,如果不妥善处理,将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一、自然湿地法自然湿地法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的方法。
农村地区的自然湿地通常有着较大的面积,可以利用这些湿地来进行污水处理。
自然湿地法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分解能力,将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从污水中去除。
同时,微生物也能在湿地中繁殖,进一步净化水体。
自然湿地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在农村地区被广泛应用。
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适用于小型农村污水处理厂,具有处理效果好、可靠性高等优点。
然而,活性污泥法的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调控。
三、人工湿地法人工湿地法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过程来处理污水。
农村地区常常有一些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建设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法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相比于自然湿地法,人工湿地法可灵活控制处理效果,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建。
因此,它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磁化污水处理技术除了上述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还有一种新兴的磁化污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磁场作用,改变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和结构,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和氧化。
磁化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
它特别适用于污水中富含有机物质的情况,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
然而,磁化污水处理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自然湿地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法和磁化污水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引言概述: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向来是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传统的中央处理方式并不适合。
因此,农村地区需要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包括人工湿地处理、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处理系统、农田灌溉利用和生物气化处理。
一、人工湿地处理1.1 概述:人工湿地处理是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方法。
1.2 工作原理:生活污水经过人工湿地,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去除其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1.3 优点:成本低、运维简单、对环境友好。
二、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 概述: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指将生活污水在家庭内部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
2.2 设备组成:家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通常包括沉淀池、生物滤池、消毒装置等。
2.3 优点: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
三、分散式处理系统3.1 概述:分散式处理系统是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分散采集并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
3.2 处理过程:分散式处理系统通过将生活污水分别引导到不同的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如沉淀池、滤池等。
3.3 优点:适应性强、减少污水输送管道的建设、减轻中央处理厂的负担。
四、农田灌溉利用4.1 概述:农田灌溉利用是将经过初步处理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一种方式。
4.2 处理过程:经过初步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灌溉系统,提供养分和水分供农作物生长。
4.3 优点:资源利用充分、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产量。
五、生物气化处理5.1 概述:生物气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方法。
5.2 处理过程:生活污水经过初步处理后,进入生物气化装置,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5.3 优点: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可再生能源。
结论: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来选择。
农村污水处理标准

农村污水处理标准引言概述:农村污水处理标准是指对农村地区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农村污水处理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正文内容:1. 污水处理工艺标准1.1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标准-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标准主要包括预处理、沉淀池、好氧处理、厌氧处理、二级处理等环节。
- 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大颗粒物质和沉淀物,通常采用格栅和沉淀池等设备。
- 好氧处理通过增氧设备促进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常用的设备有曝气池和曝气塔。
- 厌氧处理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物质和产生沼气,通常采用厌氧池和沼气池等设备。
- 二级处理主要是对一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
1.2 农业污水处理工艺标准- 农业污水处理工艺标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
- 沉淀是将农业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颗粒物质沉淀下来,通常采用沉淀池和沉淀池等设备。
- 过滤是将沉淀后的污水通过过滤设备去除细小颗粒物质,常用的设备有滤网和滤池。
- 消毒是为了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和氯消毒。
2. 污水处理设备标准2.1 设备选型标准- 设备选型标准主要包括处理能力、出水水质、设备稳定性和运行成本等因素。
- 处理能力是指设备每小时能够处理的污水量,需要根据农村污水产生量进行合理选型。
- 出水水质是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的标准,需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要求。
- 设备稳定性是指设备在长期运行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设备。
- 运行成本是指设备的投资、运行维护和能耗等成本,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环保性。
2.2 设备安装和运行标准- 设备安装标准包括设备布置、管道连接和电气接线等方面,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操作规范。
- 设备运行标准包括设备启停、运行参数调整和设备维护等方面,需要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维护。
3. 污水排放标准3.1 出水水质标准- 出水水质标准是指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到环境中的水质要求,需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要求。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引言概述: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是解决农村地区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有效地净化污水,保护农田和水源的环境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相关内容。
一、物理处理工艺1.1 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到底部,净化水质。
1.2 过滤器:利用过滤材料,如砂石、活性炭等,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和有机物。
1.3 管道系统:合理布置管道,将污水引导到处理设备,方便后续处理工艺的进行。
二、生物处理工艺2.1 厌氧消化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沼气和稳定的有机肥料。
2.2 活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净化水质。
2.3 曝气池:通过曝气装置向水体中注入氧气,提供好氧环境,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加速有机物的降解。
三、化学处理工艺3.1 水解酸化池: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酸化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有机酸。
3.2 沉淀池:利用化学药剂,如聚合氯化铝等,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沉淀下来。
3.3 中和池:通过添加碱性物质,如石灰,调节污水的酸碱度,中和污水中的酸性物质。
四、人工湿地处理工艺4.1 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4.2 水生植物: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利用其根系和叶片的吸附作用,净化水质。
4.3 水流控制系统:合理设计水流的流速和流向,保证污水在湿地中的停留时间,增强处理效果。
五、高级处理工艺5.1 膜分离技术:利用微孔膜或超滤膜等,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截留下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5.2 活性炭吸附:通过活性炭吸附剂,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5.3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污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包括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和高级处理等多种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的工艺组合和运行管理,可以有效地净化农村污水,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污水处理1、农村污水中氮磷的主要来源农村污水的概念及其特点: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
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的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
农村生产污水是指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包括:(1)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体,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2)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3、农村污水处理法律方面水安全的主要立法依据来自《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各个法律之间互为补充。
随着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将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纳入管理范围,因此对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通过采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对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国外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启示、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基础理论。
认为应当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和环境公平理论这五个理论依据为切入点,对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目的和意义进行界定,分析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为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体系应包括以下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区域环境限批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同时认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和环境公平理论应当作为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分析和完善的基础。
2.国外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启示。
分析荷兰、瑞典、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先进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主要涉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地表水污染税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认为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制度,完善农村工业的环境监管制度,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水污染防治等。
3.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分析。
认为应当认识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从不同层次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指导思想错位;立法技术不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不全面;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体系化是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的主要障碍;从执行方面来看,农村水污染防治以政策意见为主,缺乏长效机制;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违反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导致责任人难以确认;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权利义务的规定不对等,使得相关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同时认为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是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
4.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认为应当从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防治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引入“保障水源安全”作为立法目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应包括环境公平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激励约束并重原则和分类治理原则。
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方面应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建立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制度,加强我国农村工业的环境监管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和排污费使用管理制度。
通过对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使得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规划,为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提供有力法律保障4、国内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开展研究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逐步认识到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
主要有以下一些处理技术。
4.1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在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
它将污水处理与其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
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和观赏用水。
在农村有大量可以成为沼气利用的原材料: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
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发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烧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饲料可以使其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过厌氧发酵过的粪便(沼液、沼渣),碳、磷、钾的营养成分没有损失,且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态养分———农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
沼气池工艺简单,成本低(一户约需费用一千元左右),运行费用基本为零,适合于农民家庭采用。
而且,结合农村改厨、改厕和改圈,可将猪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
4.2稳定塘处理技术传统稳定塘处理技术优点是:运行维护费低,系统基本不耗能;可充分利用地形,节省投资;无需污泥处理;可实现污水资源化。
但也存在诸多缺点,比如:处理效果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有机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等。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了很多新型塘和组合塘工艺,进一步强化了稳定塘的优势。
如高效藻类塘、水生植物塘、多级串联塘和高级综合塘系统。
在中国,特别是在缺水干旱地区,稳定塘是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成为中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技术。
4.3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湿地是指每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具有浅的表面水层,能维持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是根据自然湿地模拟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种由人工制造和监督控制的、类似沼泽地的地面,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按水流方式可分为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人工制造的湿地系统,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并处于人为控制之下,综合处理污水的能力受到人为设计控制,处理能力较强[8]。
资料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的BOD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
对N、P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潜流湿地中脱氮效率在30%~40%间,对磷的去除率变化较大,从40%~90%;表面流系统脱氮效率大于50%,对磷的去除效果要好于潜流式,出水中的总P 含量一般小于1mg/L。
4.4土壤渗滤处理系统土壤渗滤处理系统是利用自然系统的净化功能,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层中,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的吸附、固定,对污水资源及N、P等营养元素再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将复杂的有机污染物变成可利用的简单有机物,从有害到无害,防止了食物链和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将污水净化,可以再利用。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具有不影响地面景观、基建及运行管理费用低、氮磷去除能力强、处理出水水质好、可用于污水回用等特点[9]。
包括慢速渗滤处理系统和快速渗滤处理系统。
4.5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苏东辉等人提出的[10],适用于50户~300户的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已经在太湖流域农村建立了示范工程。
该示范工程将农户现有的化粪池改造后,或直接加以利用,用强化沟替代农户的沟渠或排污管,出水进蚯蚓生态滤池。
该技术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滤池主要由布水装置、生态滤床和排水装置三部分组成。
生态滤床从下层依次往上是:大石头(鹅卵石,直径4cm ~7cm),小石头(直径1cm~3cm),沙子和土壤层,此层也可以是蚓粪层,是蚯蚓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上面可以种植一些植物。
现已进行蚯蚓生态滤池的中试研究,根据运行试验的情况来看,此系统很适合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4.6“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东南大学李先宁等人,针对低处理成本、高氮磷去除要求,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沿太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14个村,具有明显的冬冷夏热气候特征等条件下,采用“生物”和“生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开发和研究“厌氧水解、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折流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塔式蚯蚓生态滤池组合技术”及“厌氧发酵、生态土壤及蔬菜种植组合技术”3项污水处理核心技术为中心,结合7项辅助技术,把污水处理与农村村落微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净化、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在示范区复杂条件下研发的针对性较强的各单项技术,根据不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形成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初期地表径流的“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系统。
4.7农田退水减排技术湖南农业大学杨仁斌等人,针对农田污水,研究了在不影响农作物(水稻)生长的情况下,采用水田调水减排、固源免排、浅水控排、节水缓排等农田水控制技术,将农业污染物滞留消解在农田生态循环之中,从而降低水体中污染负荷达到大量减排农田排(退)水实现减排污染物的目的。
通过研究水田调水减排、固源免排、浅水控排、节水缓排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N、P、农药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的定性定量减排效能,可确定实现在该区域农田排(退)水污染物负荷最小的适用性减排技术。
5、一点建议(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的人才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的人才建设,一是“引”,就是引进一批愿意在基层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使其为农村的环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是要“培”,就是要对干部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加强村领导的环境意识。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环境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有环境意识强的领导,要使领导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环境建设好。
(2)因地制宜,选取合理方法。
村镇污水解决应该遵循因村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农村污水建设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贪图速度。
一次性建设数量要少,设计工作要做细致,要有针对性,前期调查工作要做好。
不可以为了省事而采取短期应付的工艺或手段,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3)落实污水站运行费用。
不管是政府还是村里,应较好地落实污水站的后期维护管理的费用问题。
并相应的对村中的上水问题先行予以解决。
还要对从上到下一直到村的各级干部进行素质教育,让大家都理解污水治理的重要性,以保证污水治理的效果,做到治理一个用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