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人物形象与性格浅析

合集下载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

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

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

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

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1、尊敬老师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

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该剧以华丽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戏剧结构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研究。

剧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形象,通过他们的塑造,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世界观。

下面将对《牡丹亭》中的人物进行略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出的作品。

柳梦梦:《牡丹亭》的女主角,剧中的第一主角。

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良端庄的女子。

柳梦梦大胆主动,不甘于现实生活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理想。

她在牡丹亭中偶遇张择端,对他一见钟情,并决意放弃现实生活,选择牡丹仙子的身份去追求爱情。

在牡丹亭时,她对张择端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愿意牺牲一切去追求爱情。

但最终柳梦梦意识到爱情和现实之间的隔阂,回归现实生活。

她是一位独立自主,勇敢爱情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感情波动的形象,这使得她成为这部剧的核心人物。

张择端:是一个多情而又忠诚的男性形象。

他因一纸官司不得不放弃真情,穿越时空与柳梦梦相遇并不可自拔地投入爱河。

张择端在柳梦梦表白之后,心中陷入了困扰,他既渴望爱情的美好又害怕世俗的责任。

在柳梦梦回归现实后,张择端依然念念不忘,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

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有责任感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之一。

牡丹仙子:是牡丹亭的主人,她是一个遭受宿命束缚的形象。

她生性自由潇洒,热爱自然,却被宿命绑定,只能在牡丹亭中过永恒不变的生活。

当张择端和柳梦梦进入牡丹亭后,她的生活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她和柳梦梦形成了对比,她深感自己的宿命束缚和对现实世界的渴望。

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她的心灵世界既潇洒自由又忧郁绝望,是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莺莺:是牡丹仙子的侍女,她是一个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奔放的形象。

莺莺善良耿直,深爱牡丹仙子,对柳梦梦也充满热情。

她在牡丹亭中为了牡丹仙子的自由而担忧,也在柳梦梦的启发下,对自己的宿命生活产生了质疑。

她是一个典型的为爱而奋斗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一位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物。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

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

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

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

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

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

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

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

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

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

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

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

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广受欢迎。

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包括柳梦梅、杜丽娘、张生、孟丽君等一众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性格、命运和情感在戏剧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略论,以期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戏剧。

柳梦梅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也是这部戏剧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古代女子,本有一段美好姻缘,却因宿命不变,与曹国舅的儿子曹文才擦身而过,而陷入骨肉相残的悲剧之中。

柳梦梅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受宿命制约、无法自由选择命运的女性形象。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了严格的束缚,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因此柳梦梅这一角色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命运困境。

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最终却被现实所束缚,最终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了爱情。

整个故事通过柳梦梅的身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限制,引起了人们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杜丽娘是柳梦梅的姐妹,她在《牡丹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杜丽娘是个性格刚烈、决绝果断的女子,她勇敢地站出来为柳梦梅伸冤,最终与张生一起策划逃亡。

杜丽娘的形象展现了另一种女性的形象,她不甘受制于命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坚毅不屈和义气令人敬佩,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封建社会的重重桎梏之下,杜丽娘代表了另一种女性形象,她的形象给人启示,教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追求真爱。

张生是《牡丹亭》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诗书能精、品行高尚的书生,他和柳梦梅一见钟情,在他的劝说下,柳梦梅策划了逃亡的计划。

张生的形象展现了一个真挚、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人。

在整个故事中,张生的形象充满了浪漫气息,他对柳梦梅的爱是坦诚而执着的,他愿意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甚至不惜与世长辞。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牡丹亭》是一部中国元曲戏剧作品,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

该剧以唐代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悲剧。

下面将对《牡丹亭》中的人物进行略论。

1.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却因为嫁错了人,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她的性格坚强,对爱情充满渴望,她为了追求真爱,勇敢地离开了丈夫,进入牡丹亭寻找柳梦梅。

她最终在牡丹亭中与柳梦梅共度一夜,但最终被迫离开柳梦梅而选择了自杀。

2.柳梦梅柳梦梅是《牡丹亭》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回家奔丧,途中遇见了杜丽娘,并爱上了她。

他的性格冷静理智,他在牡丹亭中与杜丽娘相遇,拉着他的手,与她消磨时光,但最终面对命运的安排,他只能愤怒地接受袁崇焕的命令,让杜丽娘一生孤独。

3.袁崇焕袁崇焕是《牡丹亭》中的反派角色,他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将军,具有强大的权势和野心。

他追求杜丽娘,却因为她已经有了夫人,对她的侵犯至极,后来还利用权势迫害凌黛娥,使得整个剧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凌黛娥凌黛娥是《牡丹亭》中的配角,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最终也遭到了袁崇焕的迫害。

她在柳梦梅被命令送到剑阁时,为了寻求帮助,拖着一个已经使用了的柳梦梅的香囊,却被袁崇焕逮住,面临被害的危险。

5.伯光伯光是《牡丹亭》中的另一个男主角,他是一个诗意义的人,与柳梦梅一样出生于富贵人家,与柳梦梅相交甚是投机。

6.王熙凤王熙凤是《牡丹亭》中的女配角,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对自己有绝对信心,对人总爱挖苦,对待他人则自以为高人一等,她是凌黛娥的朋友,出于对朋友的爱心,多方协调,期望原原本本地照顾女子,却无疑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恋情推向毁灭,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她是一个复仇心切的女子。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

《牡丹亭》人物略论《牡丹亭》是元朝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写的一出传统爱情故事戏曲,是明代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作品。

剧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符合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塑造的特点。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略论。

1. 柳如是柳如是是《牡丹亭》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善歌善舞。

她是一位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人物,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充满热情,这种热情对于她的爱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有着坚定的信仰,不愿意被强制命运所左右,她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求真正的幸福。

在她的强烈追求下,她终于换来了长夜漫漫、终身孤寂的残酷命运。

2. 刘姥姥刘姥姥是本剧中的爱情助手。

她贴心、善解人意,在柳如是面临难处的时候,给于她热情关爱和建议。

刘姥姥的角色给剧情注入了几分轻松幽默的元素。

尽管她在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锦衣卫,可是她毕竟是一个规劝人要“安分守己”的女性,她的出现也代表了传统道德的声音。

3. 王英王英是本剧男主角,也是当时的花魁,他是一个具有感觉和信仰的复杂性人物。

在与柳如是相遇之前,他埋在春闺之中,过着放纵的快乐生活。

他终于因为柳如是的热烈追求而被策略为枕头,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王英在《牡丹亭》中起到了被动的作用,柳如是是整个事情的主导者,而王英则是案件的被告。

他虽然是主角,但是却骨子里略带懦弱和柔情,他的个性塑造给本剧增加了几分复杂性。

4. 贺吉贺吉是《牡丹亭》中的反派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权贵。

他欲擒故纵、设局陷害柳如是,他不顾柳如是的追求,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谋利益。

在他的追求中,他的性格暴露了出来,这个角色是根据明前贤的形象改编而来的,贺吉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他加入了一些当时流行的同性恋和离间情节,为戏曲增加了几分揭示封建社会内部黑暗的意味。

5. 大夫大夫是《牡丹亭》中的一位代表性角色,他具有深厚内涵和超越时代的人格特质,他将义、仁和情与文化相融合。

在他作为人物级别的界定中,他具有对柳如是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具有对孟光的羞辱和唾污。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最新整理)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最新整理)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内容摘要汤显祖的作品给人沉思与启迪,他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并用写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本文旨在对《牡丹亭》文本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内涵,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性格特征序言《牡丹亭》的故事题材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汤显祖把一个几千字的话本小说敷衍成长达55出的传奇作品。

倾注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蕴含了深沉的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

《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杜丽娘的情感历程: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魂游、幽媾、回生--在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奇幻历程中,汤显祖洞幽烛微地展现了这位怀春少女的内心世界,从而宣告了人类真情至性的不可抗拒和不可抑制性。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牡丹亭》写于明历二十六年,当时明代社会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为挽救这种即将灭亡的局面,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把“三纲五常”定为“天理”把人民的生存欲求,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视为“十恶不赦”的人欲,把“情”看作不可理喻的东西,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教人们牺牲自己的现实幸福,以封建纲常为准则,维护封建道德纲领,这种情况下,汤显祖提出了“情至”的观念,肯定歌颂“情”和“人欲”背叛理学揭露“理”的罪恶,提示“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合的矛盾,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牡丹亭》的创作。

讲述的是:南宋时南安府太守杜宝和夫人甄氏,膝下无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杜丽娘,杜丽娘的面貌端妍,精巧过人,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在“娇莺如语,眼见春如许”的大好时光里,终日独居绣房,内心蕴藏着隐隐的苦闷,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杜丹亭畔,后因极度思念梦中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三年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杜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杜丽娘鬼魂欢聚,杜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开棺使得丽娘复生,结为人间夫妻,携其赴京应试,柳中状元,却被杜宝当做盗暮贼予以惩办,后在皇帝干预下,翁婿相认,一家团圆。

浅谈《牡丹亭》柳梦梅形象

浅谈《牡丹亭》柳梦梅形象

浅谈《牡丹亭》柳梦梅形象摘要:本文试着分析剧作文本从两个方面解读剖析柳梦梅的形象特点,具体表现为柳梦梅外在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关键词:牡丹亭柳梦梅形象一、柳梦梅外在形象特征(一)容貌俊秀在《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游园有感:“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

此佳人才子……”,可见杜丽娘心中的理想配对就是“才子佳人”,柳梦梅作为杜丽娘心目中理想的化身,自然得是“才子”。

《牡丹亭》作为“才子佳人”的代表作,柳梦梅的外在形象不必过多提谈就可以从以往的才子佳人作品中总结出来。

(二)才华横溢在《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提及到柳梦梅才华的句子并不多,只侧面描写了柳梦梅“学问渊源,琴棋书画,下笔成文”,最后考取进士功名。

而在《牡丹亭》中,汤显祖也没有过多的去描述柳梦梅的才高八斗,只因柳梦梅作为杜丽娘的理想情人,不仅外貌要俊美,也得腹中有墨才行。

二、柳梦梅的性格特点对柳梦梅这一形象来说,作者再创造的重点放在了塑造他的性格特点上,具体表现为柳梦梅对功名的热衷、对爱情的“痴”以及对封建道德与势力的反抗。

(一)对功名的热衷1.客观原因《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一作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来的,原话本对柳梦梅的仕途只是简单提及:“径入试院,三场已毕,喜中第二甲进士,除授临安府推官”,并不像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那么花篇幅去描写。

当然,既有加工,就有创造,所以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中肯定不免加入他本身所在时代的特色,更不能避免的是在柳梦梅身上融入自己的影子。

2.主观原因柳梦梅作为书生,热衷功名是时代赋予他的男子使命。

在《牡丹亭》一书中,他受功名所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现实逼迫柳梦梅于《言怀》一出初登场,此出是他的自我介绍。

他出身河东旧族,柳氏名门,“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苦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未遭时世,不免饥寒”,这写出了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

窘迫的生活让这个名门后裔不得不面对现实,历史大背景下,他只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才能改变这种境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人物形象与性格浅析
一生一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生死相随。

生不得相爱,死亦要相随。

《牡丹亭》这个故事充分的展示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对自由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声有力的反抗。

本文着重分析杜丽娘与侍女春香的形象与性格。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分析,反应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被抑制的自由精神,从而凸显女性需要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解放的迫切性。

标签:《牡丹亭》杜丽娘春香性格
在我国古代,曾创作出许多歌颂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和婚姻自由的文学作品。

《牡丹亭》当属其中最为优秀的戏剧作品之一。

所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虽算得上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但是却把这种相爱由现实生活中邂逅相遇转变为梦中相恋。

而因这一个梦,并决定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

一、杜丽娘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核心人物,汤显祖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着重描写她是如何追求幸福,反抗封建礼教的。

并且以一个温顺少女,名门之秀的形象出现,故事突出了这种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

父母要求她做一个三从四德的淑女,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

”她便偏要追求真爱,因个“他年若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而香魂陨落。

1、生前的形象。

太守之独生女,年十六。

因游园感伤而逝。

三年后,丽娘梦中情人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与梦梅结成连理。

丽娘的出身地位,就规定了她必须要遵从的礼仪法度。

名门闺秀,三从四德,必定是找得个门当户对之人,做个贤妻娘母。

于是深居闺阁十六年的丽娘,从来不知外面世界有多么精彩。

当看到园中春景,自有“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的伤感。

被压抑的少年之心就像是被冰冻起来了一样,一旦被阳光照射,就会迅速融化。

丽娘的青春之心,也随着游园而渐渐的融化,于是伤春而梦,因梦而病,寻梦无果,抑郁而终。

由此来看,生前的丽娘是被禁锢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她是被关在无菌盒子里的细胞,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细菌,游园伤春,丽娘被细菌感染,无药可治,最后悲伤而死。

除此外,还可以理解为,丽娘游园,寻春无果,是因为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而后的抑郁而终,则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封建束缚的反抗。

2、死后的丽娘形象。

丽娘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不再受到现事的礼教束缚。

在冥界,向胡判官陈情,不卑不亢。

因故事感人,博得同情,遂被准许还魂。

还魂后的她,可以随心所欲,委身于柳梦梅,与他交好。

这人鬼之恋,在丽娘看来,只是虚幻世界中取得的“虚情”,她不甘心于此,而是要求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真意”。

于是丽娘为了得到这真情真意,并央求柳梦梅掘墓开棺,使其能还阳为人。

表现了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的丽娘对待真爱的执着。

这就与作者在题词中所说的“生而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非所至也”相呼应了。

这就也体现出了丽娘的本性——渴望自由和爱情。

3、还魂后的形象。

柳梦梅在丽娘的提示下,掘墓开棺,使得丽娘重生。

重生后的丽娘又回到了这个充满礼教束缚的社会。

她又必须去遵守属于这个社会的规则。

杜丽娘为鬼时,可以自媒自婚。

而做为实实在在的人时,就必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做人就得活在现实社会的规则下,就得受到森严的礼教束缚。

这也是丽娘性格的又一发展。

在受到父亲的阻挠时,丽娘表现出的仍是对这份爱情的坚持。

最后,在金銮殿上,将自己与柳梦梅的故事细细讲述,感动皇上,才使得这对历经波折的才子佳人,喜结连理。

综上所述,杜丽娘是被上天眷顾的女子,虽在地府走了一遭,却又复生;虽生前因爱而死,没能如愿与所爱之人在一起,但是死而复生,终与所爱之人共结连理;虽历经波折,差点与父断绝关系,但是,最后还是以大团圆结局。

作者汤显祖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杜丽娘形象,以此来表达当时青年男女对于个性解放、爱情婚姻自由的呼声,并暴露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束缚以及美好理想的摧残。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但是她要柳梦梅去探望杜宝,就含有以期取得父亲同意的意思。

她鼓励丈夫获取功名富贵,也含有促使父亲承认他们婚姻的心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杜丽娘虽有着突破封建束缚的思想觉悟,但她的思想仍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所不可摆脱的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使故事更具现实感。

在当时的社会,仍是封建思想统治,所以没有绝对的思想解放,而杜丽娘只是反封建法度的一个萌芽。

通过这样的安排,更加凸显出杜丽娘的人物性格,是她更具人性化。

二、春香
通过春香这一形象的塑造,可以凸显出杜丽娘的形象与个性。

与《西厢记》中的红娘一样,春香一出场,就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活泼可爱。

尤其是在《闺塾》这一部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春香活泼可爱的形象与陈最良腐儒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某种意义上,春香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丽娘性格中所不敢直露的成分。

作为大家闺秀的丽娘,调皮、直率是不被看好的,但是作为丫鬟的春香却是可以有的。

因此,在“闹学”中,春香对私塾老师陈最良的态度,也是隐藏在丽娘内心深处的态度。

即春香是闹学的主角,但后台是丽娘。

当春香发现花园—“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呢”,才使得丽娘走出闺阁,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美。

在这里春香又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也正是这次游园,才使得丽娘因游园感春,想自己大好年华尽归于这深闺大院之中,只等春尽花败。

是春香一步一步的带着丽娘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因此,春香既可以看作是被压抑了的丽娘的反抗面,又可以看作是丽娘性格蜕变的推动者。

春香如红娘一样,在各自的故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分析春香,其实就是为了更加有力的突出丽娘。

通过春香这个世俗丫鬟的形象,对比出丽娘这个大家闺秀的温柔姣好。

也正是这个丫鬟的世俗性,使她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呈现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子。

同时,也反映出,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和压抑的丽娘,则是由于被压
制太久,内心的欲望难以实现,才会出现伤春而逝之情景。

三、小结
总评《牡丹亭》中的这两个人物,她们是相互支撑的。

虽然在整个戏剧中,春香的戏份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丽娘的性格通过春香的陪衬而显得格外的鲜明,使人读后便能感受到其强有力的反抗精神。

虽是纤纤弱女子,但对自由的追求却是坚定无比的,可以因爱而死,也能因爱而生。

通过对《牡丹亭》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人格的压迫。

也能从这些人物角色中看出女性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倪复贤.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
[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3]王忠禄.试论《牡丹亭》与古典诗词[J].青海师专学报. 2003(04)
[4]朱鸿.生命激情的绚丽虹彩——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J].龙岩师专学报.199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