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探索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探索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探索本文将围绕“《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探索”展开,分步骤探讨其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课程背景《天线与电波传播》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电磁波的基础知识以及天线的设计与应用。

本课程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步骤1. 打造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开展课程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益。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落实到能力、知识和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3. 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电磁波的特性、天线的设计原理等。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突出实际应用,如对天线的具体设计和应用进行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和实际应用。

4. 常态评估和反馈在课程的教学中,常态评估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学习策略。

三、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步骤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效果:1. 学生可以对电磁波的特性、天线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日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2. 学生对于天线设计和应用有更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应用和掌握。

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探索要注意课程目标的明确、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常态评估和反馈等因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为日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改实践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改实践
【 改创新 】 教
《 天线与电波传播》 课程的教改实践
雷文太
(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 院 , 湖南
长沙
40 8 ) 10 3
摘要 : 为通信 工程 专业 的一 门必修课 ,天 线与 电波传播》 作 《 在教 学过程 中存在 学生学习兴趣 不高 、 无法正确 把握该课程在无 线通信领域的地位 与作 用等 问题。为改善这一 问题 , 笔者在《 天线与 电波传播 》 的教 学过程 中, 通
教学 。
理 、几何等具体实例 的分 析和数学抽象 ,将 其归纳为 “ 函数 平均变化 率 的极 限 ” 这一数 学模型 , 从而导 出导 数概念 ;继而将这一模 型和解决 问题 的思 想应用到诸 如“ 经济 函数 的边缘 分布” 等实际 问题 的解 决与分析之 中; 不仅仅使 导数 的定义形成得 自然 , 也促 进 了学生对 导数定义 的深刻理解。 ( ) 二 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校《 数学分析 》 程的考核方式 一向采用传统 的 课 考试模 式 , 平时成绩 ×2%+ 末成绩 ×8%= 即“ 0 期 0 最终 成 绩” 这 种考核 方式 的缺点 日益 凸显 出来 , , 现在学 生

基 础理论的推导有畏难情绪 ,无法正 确把握该课 程在 无线 通信 中的重要地位 。 笔者尝试开展天线测量实验 ,
二、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 一 — - +
- + - +- —一 +
-・ 一 + ・ — - — r
( ) 一 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 到数学分析 的教学 中 在《 数学 分析 》 教学 中渗人数 学建模 思想方 法 , 结 合适 当的数 学模型 , 展现数学思想 的来 龙去脉 , 枯燥 把 的知识和丰富 的现实架起桥梁 ,既有利于展现知 识发 生的过程 , 又能增强数学知识 的 目的性 , 体现数学 知识 的应用价值 , 对培养学生 的兴趣 、 提高数学 素质有 重要 意义。在教学 中, 我们通 过将数学建模思想与具体教学 内容互相贯通 , 对培养学生 的数学建模意识 , 到了重 起 要 的作 用 。例 如在 “ 数 的定 义 ” 导 的教 学 中 , 通过 对物

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习体会

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习体会

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习体会
随着全球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作为未来个人通信主要手段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整个无线通讯系统中,天线是将射频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的关键器件,其性能的优良对无线通信工程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

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系统需要的是小型化、宽频带、多功能(多频段、多极化)、高性能的天线。

微带天线作为天线家祖的重要一员,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移动终端中采用内置微带天线,不但可以减小天线对于人体的辐射,还可使手机的外形设计多样化,因此内置微带天线将是未来手机天线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其固有的窄带特性(常规微带天线约为百分之二左右)在很多情况下成了制约其应用的一个瓶颈,因此设计出具有宽频带小型化的微带天线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
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也成为当前国际天线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天线问题的严格分析是一个电磁场边值型问题,需要根据其边界条件确定麦克斯韦方程的特解。

因此微带天线的严格分析将是非常复杂的,而通常根据微带天线的实际特征做某些方面的假设和近似进而得出分析模型则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手段。

由麦克斯韦方程的不同解法发展了多种分析微带天线的解析方法,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模型,它们由于其简单实用而在规则贴片天线的分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中运用电磁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中运用电磁

2022年11月第44期Nov. 2022No.44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中运用电磁仿真的探索郑月军,丁 亮,陈 强,付云起,刘 燚(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摘 要 ]“天线与电波传播”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深化与应用拓展,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课程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程度,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电磁仿真模型、图片、动画、现象对抽象概念和烦琐公式进行具象讲解,让学生掌握使用电磁仿真进行天线仿真设计的方法。

通过在课程中运用电磁仿真有利于化抽象的概念为具象、动态的图像、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拓展课程形成性评价的维度,有利于学生运用电磁仿真强化课程知识理解,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消除对课程学习的恐惧情绪。

运用电磁仿真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和兴趣,使学生走出课堂就能走向工程应用。

[关键词] 天线与电波传播;电磁仿真;HFSS[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基于电磁超构表面的阵列天线辐射散射一体化调控技术研究”(61901493);2020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天线辐射与反射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2020JJ5676)[作者简介] 郑月军(1989—),男,江西玉山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功能材料与低可探测天线研究;丁 亮(1985—),男,浙江嘉兴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相变材料与可调天线研究;陈 强(1991—),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电磁功能材料与低可探测天线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44-0114-04 [收稿日期] 2021-11-12“天线与电波传播”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天线辐射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典型天线及阵列、电波传播的基础方法及手段等。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80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一、引言天线是任何无线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能量转换的作用。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专业的必修课。

该课程以“高等数学”“场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为先导,为“雷达原理”等专业背景课夯实理论基础,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天线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典型天线的结构特点、辐射特性及应用;第二部分为电波传播,主要讲授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

该课程理论性强,并且涉及大量公式、物理概念抽象,因此对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功底要求较高,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课程。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学习并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教师作为整个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近几年的“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真思考并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情况,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数的矛盾突出随着国家高等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本科院校学生所学的课程总量普遍增加。

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都进行了一定的压缩。

以“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为例,经调整,课程学时数由50学时变为40学时,压缩了20%。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作为通信、雷达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进入通信、雷达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不同天线辐射特性以及不同电波传播方式的特点,因“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此该课程的知识点多且理论性强。

此外,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形式由纯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逐步加重实践教学的权重,理论授课学时也将进一步压缩。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孙豪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25
【摘要】《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学习和掌握好该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人以该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该课程教学的心得:重视复习高等数学,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适应社会时代,教学侧重应有所不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入英文教学,加强对专业英语的掌握;关心学生成长,不仅成为知识上的领路人,还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总页数】2页(P565-566)
【作者】孙豪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通信电子教研室陕西西安710105【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探讨 [J], 叶志红;李强;邵羽;廖希
2.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改革——本科《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改革的尝试 [J], 杜惠平
3.《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J], 于臻;冉小英
4.《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J], 于臻;冉小英
5.HFSS软件在《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谭明涛; 殷建军; 曾海芹; 许红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邮微波测量实验+实验总结-(天线与电波传播)

北邮微波测量实验+实验总结-(天线与电波传播)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班级:姓名:学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实验七.天线与电波传播一、 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信号发生器及测量放大器的使用方法。

(2)了解水平面接收天线方向性的测量方法。

二、 实验仪器标准信号发生器、选频放大器、喇叭天线、波导调配器、可变衰减器、波导元件。

三、 实验原理及步骤对于辐射波传输方式,最重要的是测试其辐射场幅值分布的方向性,其表征量是天线方向函数及方向图。

1.系统组成图1-1 系统组成原理框图2.喇叭天线工程上常用的喇叭天线是角锥喇叭,原因是其匹配较好而效率接近100%(G ≈D )。

但是由于其口径场的幅值、相位不是均匀分布,虽然其辐射主向仍是口径面法线方向(波导轴线方向),但是主瓣宽度、方向系数的计算很复杂。

可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E 面(yoz 面)主瓣宽度bE λθ5325.0= (1-1)H 面(xoz 面)主瓣宽度15.0802a H λθ= (1-2)方向系数(最佳尺寸的角锥喇叭)211451.0λπb a D = (1-3)图1-2是角锥喇叭的三维标高方向图。

具体参数喇叭口径1a =5.5λ,1b =2.75λ;波导口径a=0.5λ,b=0.25λ;虚顶点至口径面距离ρ=2ρ=6λ。

1 Array图1-2 角锥喇叭的三维标高方向图图1-3为本实验所用喇叭天线示意图:图1-3 实验所用喇叭天线3.测水平面接收天线方向性图1-1为测量喇叭天线方向性的系统组成情况。

测量时改变接收喇叭天线的方位角,可测出喇叭天线水平面的方向性(按接收到信号的强弱)。

严格的测量应在微波暗室中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反射波影响。

但在微波段,因其传播方向性较强,而且房屋墙壁吸收较强,地面影响也可略去,因而这样在普通实验室内测量偏差也不很大。

测天线方向图应有专用天线转台,它有精确的角度(水平面方位角,垂直面俯仰角)刻度指示。

本实验主要测水平面即方位方向性。

四、实验内容及数据处理(1)微波天线方向图测试报告旁瓣宽度-3.0db : 26.33 -6.0db : 39.82 -10.0db : 54.30 -15.0db : 225.13五、心得体会本实验即天线与电波传播实验由老师演示,我们只需了解其原理并会分析其数据即可。

天线与电波传播

天线与电波传播

智能天线的研究及改进摘要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期望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智能天线分为两大类切换波束智能天线与自适应阵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智能天线技术将会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在简要介绍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智能天线的自适应算法和技术优势及其在中的应用。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用户的飞速增长,市场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改进和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如何提高无线频谱的使用效率成为近些年来各种新技术所面临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正在全力投入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智能信号处理模块将成为它的基本功能模块,实现基于话音业务为主的多媒体数据通信。

目前最典型的智能天线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扩大通信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智能天线技术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并通过对无线数字信号的高速时空处理,极大地改善了无线信号的传输,成倍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从而极大地改善了频谱的使用效率。

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智能天线, 即具有一定程度智能性的自适应天线, 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 每一个天线后接一个加权器即乘以某一个系数, 这个系数通常是复数, 既调节幅度又调节相位,而在相控阵雷达中只有相位可调, 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输出, 这种结构的智能天线只能完成空域处理同时具有空域、时域处理能力的智能天线在结构上相对复杂些,每个天线后接的是一个延时抽头加权网结构上与时城均衡器相同。

自适应或智能的主要含义是指这些加权系数可以恰当改变和自适应调整。

上面介绍的是智能天线用作接收天线时的结构,当用它进行发射时结构稍有变化,加权器或加权网络置于天线之前,也没有相加合并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程定位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是一门电子和电信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天线及其传播特性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关于天线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详细介绍了天线的设计原理,计算其特性,以及在电磁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实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如何使用电磁软件设计,仿真,分析和优化天线。

课程教学内容
《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首先介绍了电磁波传播和天线基本原理,包括电磁场的单位和构成,电磁波的传播方程和波功率传播模型,以及四维、相干电流和接收信号等概念。

这些理论知识为以后探究天线和传播特性提供了基础。

然后,课程介绍了天线的基本类型,如螺旋天线,圆柱天线,三叶片天线,耳朵天线,分段水平反射天线,半波天线,喇叭天线等。

每一种天线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应用。

随后课程介绍了天线特性,如天线指向波束特性,天线辐射效率,VSWR和转换损耗,以及近邻和自耦等,并通过公式和图表精确描述了天线的特性。

然后,课程介绍了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应用天线的办法,如过境天线,基本栅格天线,径向,低阻等。

另外也会关注天线的安装,信号及背景融合,以及E型反射面阵和Yagi阵列技术等。

实践思考
本课程以理论解释和实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入掌握天线及其传播特性。

在理论方面,课程介绍了天线基础理论,分析了各种天线的特性,以及天线在不同场合的应用等。

这些理论让学生掌握如何设计一款合适用途的天线,从而更好地应用天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该课程还教授实验技能,以及使用电磁软件进行设计,仿真,分析和优化天线。

这些实验技能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设计天线。

因此,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经验,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天线及其传播特性,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