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在中考试题中常考
化学中考“溶液”考点归类评析

化学中考“溶液”考点归类评析结合典型化学中考试题,从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辨析,溶解时的热效应实质探究,基础性实验步骤原理,物质溶解性及其应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等多个维度归类评析“溶液”考点,比较分析试题特征,概括归纳解题策略.关键词:溶液;溶解性;溶解度;化学中考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分散体系,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和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等都在溶液中进行,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也都离不开溶液.因此,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专门安排一个章节从定量、定性等不同维度讨论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物质溶解的限度和溶液的配制等,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也彰显了化学课程的学科价值.本文拟梳理中考有关“溶液”的高频考点,助力广大师生学习备考.1 溶解与乳化、溶液与浊液等基本概念的辨析例1 (2019 广西梧州)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取少量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醋B. 食盐C. 白糖D. 植物油评析试题联系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考查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与水混合后,食醋、白糖等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食盐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分散,最终都形成溶液.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细小的固体颗粒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沙等加入水中;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小液滴则形成乳浊液,如植物油、牛奶等与水混合.正确选项:D.例2 (2018 湖北江汉)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评析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其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不会有分层、沉淀等现象.但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参见例6评析),均一、穩定的液体也不一定都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是溶液).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所以要比固体物质间反应速度快得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悬浊液有沉淀、乳浊液易分层.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去除油污,但二者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油渍而将衣服洗净;洗涤剂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乳化是在乳化剂(如洗涤剂等)作用下,将一种液体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乳化后的混合物仍然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正确选项:A.2 考查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实质例3 (2017年四川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Ⅴ.【实验结论】(1)如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如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Ⅵ.【拓展实验】按照如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填序号).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Ⅶ.【反思交流】(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2)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评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是当前中考化学试题命制的经典题型.围绕“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主题(实验目的),试题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侧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迁移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正确解释及准确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等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完整阅读试题文本,结合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分析试题的问题设计,梳理出试题的大致架构,以便在整体上把控好题意;此阶段对“查阅资料”应特别留意,资料呈现的内容多为“新信息”——课程标准、教材中都未涉及但又与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密切关联,意在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分析和加工等关键能力.如审题时只有理解了资料中“物质溶解于水包括吸收热量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的水合过程”信息的涵义,才能为【反思交流】第1小题找准解题思路:溶液最终温度的变化取决于Q吸与Q放大小的比较.其次要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深入分析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准确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厘清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间的因果关系.如本题中只要理解了两种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根据水状态的改变推测溶液温度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则不难得出【实验结论】:加入a物质后溶液温度降低;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再次要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试题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答题.如本题【拓展实验】问题的解答即为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NaOH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装置内气压增大,U型管内液面左降右升;反之则说明物质c溶于水使得溶液温度降低;【反思交流】(2)小题的解答则不仅需要把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前面探究过程中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溶液沸腾,后面继续加入b物质后溶液为何不再沸腾呢?“烧杯中出现固体”这一情境揭示了答案:烧杯中出现固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继续加入b物质不再溶解,亦不再放热.参考答案:Ⅴ.(1)降低(2)升高Ⅵ.低于;②Ⅶ.(1)<;=(2)参见评析3 结合粗盐提纯与配制溶液等基础性实验,考查常见仪器、实验操作与误差分析等例4 (2017 湖南邵阳)某同学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操作过程如图4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2)如图4所示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A.10mLB.25mLC.50mLD.100mL(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A.氯化钠固体不纯B.用生锈砝码称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评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个基础学生实验[1].其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粗盐的初步提纯都在其列.此类基础性实验的考查形式上比较稳定,考查的重点都是课标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等.如小题(1)问题设计即基于“计算→称量→溶解(配制)→装瓶贴标签”这一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展开,其中每个操作步骤又涉及:①常见仪器的名称(小题(2))、用途及使用方法;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如固、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小题(3))和物质的溶解等.考查内容多为记忆性知识、常识性技能,提高得分率的关键是复习时系统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小题(4)考查的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误差分析,问题设计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化学教师,应准确把脉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尤其是8个基础性实验,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实验,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学生在平时有针对性训练的基础上,能形成“在配制溶液过程中,可能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是溶质或溶剂(水)的质量”这一认知模型,则本题的解答就很容易找准方向:选项A溶质质量偏少,最终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B溶质质量偏多从而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大;选项C会使配制后的溶液质量减小而对其质量分数无影响;选项D溶剂质量偏多,也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参考答案:(1)②①⑤③④;①(2)广口瓶(或试剂瓶);3 (3)C;凹液面最低处(4)AD例5 (2018 辽宁本溪)某化学兴趣小组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实验过程如图5所示.(1)步骤①的名称是.(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3)步骤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时,停止加热.(4)将氯化钠与泥沙分离所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具有的性质.评析粗盐提纯是初中化学8个基础性实验之一,试题本身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这类基础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操作细节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粗盐提纯主要实验步骤有: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结晶);每个步骤中涉及的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是考查的热点.如三个步骤中都使用了玻璃棒,但作用各不相同:溶解时其作用是搅拌以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滤时其作用是引流;蒸发时其作用是搅拌以使液体均匀受热.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固体烘干.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实验操作,本实验中即利用了氯化钠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差异.“一贴、二低、三靠”等过滤操作要点、过滤后溶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分析等也是同类试题命制时关注的热点.参考答案:(1)溶解(2)引流(3)较多量固体(4)易溶于水4 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例6 (2017 江苏苏州)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见表1)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實验,(见表4)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表4实验操作图示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选填“分层”或“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表4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评析试题以高锰酸钾、碘等固体溶质在水、汽油等溶剂中溶解性差异为情境素材进行对比实验,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际问题作为测试任务,既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溶液的正确命名和物质溶解性强弱的比较方法等;也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对化学实验现象的科学观察及准确表达的能力,文本素材的阅读理解和提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引导一线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初中化学中有特征颜色的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蓝色的硫酸铜(或氯化铜、硝酸铜)溶液,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硝酸亚铁)溶液,黄色的硫酸铁(或氯化铁、硝酸铁)溶液等.溶液的正确命名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当溶剂是水时“水”可省略不写,如问题(4)中紫红色溶液是“碘的汽油溶液”.物质溶解性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描述物质溶解性强弱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描述即如问题(3),碘是紫黑色固体,其与水的混合物仅呈淡黄色,由此判断碘微溶于水;定量描述即“溶解度”,可参考例7评析.比较碘在汽油、水中溶解性强弱,应基于实验2中的现象:加入汽油后原本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中,水的混合物由淡黄色变成接近无色、上层无色汽油变成紫红色溶液,所以汽油溶解碘的能力比水强.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是中考命题的趋势,这类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问题(2)即要求学生能在分析比较前述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准确、完整描述实验现象,学生主要失分就是分析不透彻导致描述不完整.实验2中问题(5)①若以酒精代替汽油,则会出现有趣现象:碘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酒精中,酒精又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所以混合物“不分层”.问题(5)②是以高中化学中“萃取”原理設问——即利用物质(如碘)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如水、汽油)中溶解能力不同,使溶质(碘)从一种溶剂(水)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汽油)中去,所以能代替汽油的溶剂需具备“能溶解固体碘且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条件.参考答案:(1)紫红(2)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固体全部溶解(3)微(4)碘的汽油溶液;强(5)①不分层②参阅评析5 综合考查固体物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应用等例7 (2019 青海西宁、湖北随州)如图6所示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P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2)t2℃时,将a物质20g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3)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4)若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最好采用的方法提纯b(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B.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c>b>aC.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少评析中考兼具毕业认定和升学选拔功能,保证基础性、突出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应有之义.“溶解度(符号“S”)——用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概念,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表征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通常为水);③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克(g).基于此,根据“溶解度”推测某温度下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等都是此类试题设问重点,如问题(2)先查出t2℃时Sa为30克,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30g,推知同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15g,所以将20g的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饱和溶液,仍有5g剩余,最后所得溶液质量是65g.利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①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两支曲线的交点即表示同一温度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如问题(1)P点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问题(5)中选项B,先比较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为a>b>c,可判断t2℃时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其溶解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则100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b>c,所含溶剂质量为a<b<c,说法正确.②可以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从而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s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般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即降温结晶)的方法使a物质从溶液中析出;sb随温度升高也增大但受其影响小,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从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s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都会有晶体析出.问题(4)b物质中混有少量a,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若是a物质中混有少量b,则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通俗地说就是混合物中哪种物质含量多即选用该物质的结晶方法予以提纯);③可以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改变温度的方法,如问题(3)溶液降温后,a、b中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仍然饱和,比较t1℃溶解度为b>a,可知t1℃时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降温后c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即t1℃时c 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其饱和状态的值,而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b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升温使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温过程中无晶体析出、水的蒸发可以忽略,即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问题(5)中A选项错误.c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2℃时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液质量也减少,问题(5)中C选项正确.参考答案:(1)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65 (3)c<a<="" p="">“溶液”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基本概念、基础实验等双基比较集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计算比较复杂,图像题、综合实验题等题型灵活多变.重视核心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重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能力,重视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一般的答题方法和解题模型,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是组织本章节教学的有效策略.。
(必考题)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13361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D.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2.(0分)[ID:133614]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C.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量分数相等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3.(0分)[ID:133611]某同学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80克,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时,他把食盐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1克以下用游码),则实际上他所配制的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8.5%B.7%C.14%D.8%4.(0分)[ID:13360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原子5.(0分)[ID:13360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B.食盐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C.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增加食盐的溶解的质量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6.(0分)[ID:133606]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④X水水水双氧水Y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二氧化锰A.①B.③C.②③D.②④7.(0分)[ID:13359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B.t2℃时,将1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降温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t2℃时,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丙8.(0分)[ID:133586]将6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如图是测得的溶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常考题》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1)t1°C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t2°C时,完全溶解a物质25g至少需要水___________g;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D.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新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8.(0分)[ID:133572]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
②
③
④
X
双氧水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0分)[ID:13355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0分)[ID:133609]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蒸发足量的溶剂一定可使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将t1°C,55g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C时刚好成饱和溶液
C.t1°C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大小顺序一定为乙>甲=丙
D.t2°C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一定为乙>甲=丙
①食盐和水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
⑤硝酸铵和水
⑥铁与稀硫酸
A.①②④B.①②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11.(0分)[ID:13364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湖南省中考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试题(含五年真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第九单元溶液命题点1 溶液的组成、吸放热现象、乳化作用1. (2017某某4题2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食盐B. 葡萄糖C. 氢氧化钠D. 植物油2. (2015某某21题2分)“恒大冰泉”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性⑤稳定性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③④⑤3. (2013某某8题3分)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 夏天喝的汽水不是溶液B. 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口味变淡C. 鱼塘中放置喷水泵的作用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D. 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4. (2014株洲6题2分)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B. 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C. 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D. 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5. (2014某某10题3分)溶液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面粉与水混合一定能形成溶液B.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C. NH4NO3、 NaCl、 CaO三者分别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D.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6. (2017某某17题2分)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B.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D.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7. (2014某某23题4分)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___(填“会”或者“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________。
8. (2017某某13题2分)往适量的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 浓硫酸B. 氢氧化钠C. 氯化钠D. 硝酸铵9. (2014某某8题2分)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
中考化学溶液的浓度(基础) 知识讲解附答案

中考化学溶液的浓度(基础) 知识讲解附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选择题1.氢氧化钡是合成酚醛树脂的催化剂,下表中列出了氢氧化钡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04080溶解度/g 1.678.2210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可使氢氧化钡溶液由不饱和变成饱和B.40℃时,100g氢氧化钡饱和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为8.22gC.40℃时和8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氢氧化钡溶液D.40℃时,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7.6%【来源】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勒白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2.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B.常用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C.40℃时,将35 g硝酸钾晶体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来源】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化学(带解析)3.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B.将℃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液质量不变C.℃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bD.将℃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化学(带解析)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源】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黑龙江哈尔滨卷)化学(带解析)5.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中考)《溶液》专项训练模拟测试(含答案) (277)

初中化学专项训练2019-2020初中化学《溶液》专项训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若分别采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之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 A溶液 B. C溶液C. C溶液 D. B溶液2.(2008年汕头)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3.(2008年太原市)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木糖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3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是70gB.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50℃时,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饱和溶液D.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不会析出木糖醇晶体4.有3g 白色粉末,溶于10g 热水中冷至室温析出2g 晶体,将析出的2g 晶体再溶于10g 热水中,冷至室温则析出1.5g晶体。
可知此白色粉末是()A.纯净物B.混合物C.化合物D.不能确定5.在t℃时,100g水加入mg Na2CO3或加入ngNa2CO3·10H2O 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则m和n的关系式正确的是()A .m =106n 286B .m = 1060n2860+18n C .m =1060n 2860+10.6n D .m =1060n 2860+28.6n6. 某金属的氯化物溶液 200g, 洛质质量分数为 5.55%g 向其中滴加 AgN03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干燥A .NaC1B .MgC12C .CaC12D .FeC137.将少量的生石灰加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再恢复到室温(不考虑水的蒸发)。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浓度(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浓度(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1.如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0克【来源】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溶解度大小比较需要指明具体的温度,故A错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蒸发或降温,故B正确;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g×100%<15%,故C错误;100g+15g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此温度下,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为130克,故D错误。
故选B。
2.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象如图一所示。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变曲线如图二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C.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来源】湖北省黄石市2018年中考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烧杯乙中上层清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有未溶解晶体,故A 正确;B、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T1℃时氯化钾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故B正确;C、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于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甲中全部溶解,乙中部分溶解,故C正确;D、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一定全部容解,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T1℃时氯化钾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氯化钾已全部溶解,T2℃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硝酸钾也一定会全部溶解,故D错误点睛∶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

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碘酒B.牛奶C.白酒D.生理盐水【答案】B【解析】【详解】A、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溶质是碘,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B、牛奶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符合题意;C、白酒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D、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溶质是氯化钠,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2.如右图为市售浓盐酸的部分标签内容,多次打开瓶盖倒出部分盐酸后,不能精确表示剩余盐酸信息的数字是( )A.500mL B.1.19g/cm3C.36.5D.37%【答案】A【解析】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C、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不选;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不选。
点睛: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答案】A【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011.泸州市)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8.(2011.桂林市)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 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 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
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C
34.(2011.滨州市)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 .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
C .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D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29.(2011盐城市)右图为A 、B 、C 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t 1℃时,三种物质中
B 的溶解度最大
B .t 2℃时,取三种物质各a g 分别放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只有
C 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 .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 2℃降温到t 1℃,A 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 .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9题 30题 31题 32题
30.(2011.泉州市)右图是X 、Y 两种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t 1时,X 物质和Y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X 物质和Y 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将Y 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到t 1 有晶体析出
D .t 2时,X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Y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31.(2011.无锡市)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 .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t 3℃时B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变成不饱和溶液
D .若要将组成在N 点的A 溶液转变为M 点的A 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32.(2011.烟台市)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1℃时,50g 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 甲
C.t 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2121
33.(2011.合肥市)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的小
B.将蔗糖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恢复至原温度,有结晶现象
C.温度升高,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t1度和t2度时的两份蔗糖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
38.(2011.巢湖市)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 .把40℃时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
67.(2011.南昌市)(3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 、B 、C 烧杯中分别加入10g 、25g 、25gNaNO 3
固体,充
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 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A .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 .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 .溶液质量:甲>乙
D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3.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
右图是KNO 3的溶解度曲线。
(1)从右图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参照右图在常温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明观察到A 中所加固体全部溶解,则B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_。
D 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10天津市23).请根据下列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g/cm 3)
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
(2)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