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二十四史》好句摘抄大全

合集下载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及翻译1.求二十四史中的名言◎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鹫咚臁!逗蠛菏椤?br>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晋书》◎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明星大小事 2019-10-11 16:40一、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水深了,鱼就会纷纷聚集;树林茂密,鸟兽就会争相前来。

比喻领导者德政广施,民心就会归附。

二、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百里奔袭敌人而追逐战功的,会使上将受挫折;追击敌人五十里而想立功,军队只能到达一半。

此言长距离追击敌人的不利与不可取之处。

三、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作,耕作。

百日,泛指多日。

不食,没得吃。

这句话强调不违农时、勤于农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性。

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因为贫困而求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而做工又不如经商。

此言经商是发家致富的最好途径。

这话今天看来还是对的,真是经典!五、深耕諩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耕田歌。

深耕密种,立苗要稀,不是禾苗,把它锄掉。

六、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

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七、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

说明商业流通是十分重要的。

八、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收藏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收藏

【0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0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0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04】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坐别人的车,就要承担他的祸患;穿别人的衣,就要考虑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饭,就要为他的效命。

俗话说,拿别人手短,吃别人嘴软,人活着,还是要学会自食其力。

【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06】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李斯列传》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0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做聪明;能自我反省,叫做明智;能谦虚克己,叫做强者。

善于倾听、自省、自胜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鸟儿将要死去,它的鸣叫声是很哀伤的;人即将死去之时,他遗留的话语多是诚恳善意的。

【09】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0】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作文】3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作文】3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3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1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2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4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刘隗列传》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5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原出《论语·卫灵公》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原出《论语.秦伯》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10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11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2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2020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

2020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在《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的文字里,听书君为你精选了这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绝对值得收藏!一、100句精华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二十四史》102句精华和古文对偶189句总结

《二十四史》102句精华和古文对偶189句总结

《二十四史》102句精华和古文对偶189句总结《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作文素材积累:二十四史精华100句、诺贝尔奖得主名言105句

作文素材积累:二十四史精华100句、诺贝尔奖得主名言105句

作文素材积累:二十四史精华100句、诺贝尔奖得主名言105句二十四史100句精华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释义: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做人要懂得知行合一。

2、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释义:古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释义: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释义: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

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相应的,后发制于人,就是说后行动的就被人控制,后下手就被动。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释义: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7、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释义: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释义: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10、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释义:指从言谈上识别人才。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貌似有才,实则饭桶一个,这样的人不可大用,用之必受其害。

因为这种人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相反意见,遇事不调查研究,主观武断。

11、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释义: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指恶名比善名传得快,千万要谨慎。

1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魏书》释义:之前一直误入歧途现在醒悟过来往正道上走离你得到的日子就不远了。

得道就是到达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思想认识、品行之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

《晋书》
4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

《晋书》
43、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宋书》
44、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宋书》
45、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46、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南齐书》
47、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梁书》
48、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梁书》
49、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陈书》
50、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陈书》
5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魏书》
5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魏书》
53、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魏书》
54、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北齐书》
55、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北齐书》
56、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周书》
57、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

《周书》
58、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周书》
59、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

《周书》
60、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

《周书》
61、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
62、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

《南史》
63、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史》
64、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
65、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北史》
66、时不可再,机不可失。

《隋书》
67、因人成事,其功不难。

《隋书》
68、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

《隋书》
69、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70、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旧唐书》
71、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新唐书》
72、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新唐书》
73、在善用,不在众。

《新唐书》
74、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

《新唐书》
75、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旧五代史》
76、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
7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
78、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

《新五代史》
79、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新五代史》
80、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宋史》
81、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

《宋史》
82、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宋史》
83、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

《宋史》
84、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

《辽史》
85、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辽史》
86、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金史》
87、政令乖失。

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金史》
88、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

《金史》
89、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金史》
90、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元史》
91、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

《元史》
92、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

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

《元史》
93、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

《元史》
94、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95、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

《元史》
96、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明史》
97、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

《明史》
98、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明史》
99、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明史》
100、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