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孔子思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名著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名著阅读,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通过名著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品德教育。
三、利用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启蒙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启蒙教育,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这些故事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适合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四、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课堂、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几点方法和建议:一、选取适合的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或者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材料作为阅读内容。
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以及一些著名的古诗词、童谣等。
这样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利用名言警句和成语教育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和成语,它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成语,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和思考,理解其中的深意,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表达中。
通过学习名言警句和成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注重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注重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
在春节期间可以教授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民间故事,在清明节可以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孔子的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深意,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师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也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渗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传统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梳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他们讲解传统文化背景,尤其是与所学语文内容相关的部分。
比如,讲解古人用于描写风景的词句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山水诗派》、《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与山水诗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解成语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和历史典故,培养学生语文的文化修养。
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选材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好能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进行讲解。
比如,选择《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古代经典作为基础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选择《红楼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进行朗诵并探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人情世故、文学的丰富性等,从而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领悟大众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传统民俗、中国茶道等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文化遗址,从而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渗透,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中华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让它得以承传和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呢?以下是几种有效的策略。
一、通过选材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中,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经典教材,通过教学内容来传授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选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儒家经典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代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通过课堂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如诗词朗诵比赛、假如我是古代诗人、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学习和了解古代诗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通过情境教学引入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引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在写作课上,可以以传统节日为题材,引导学生设计和撰写一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小作文,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韵味。
四、通过传统文化故事启迪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故事来启迪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故事来感悟语文的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故事如《孔融让梨》、《三打白骨精》等,通过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故事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学生对语文的思考和感悟。
五、通过名人故事感悟传统文化又如,可以将名人故事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名人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名人故事感悟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
一、注重教材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取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课文和教材。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言联璧》等经典文化读物。
通过这些经典文化读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
二、结合学生生活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例以及走进社区、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古迹名胜,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或者通过实地采风、画山水、写景观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就可以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可以通过讲故事、赏诗词、学成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汉字、了解传统的文学艺术,感受诗词的美妙与情感。
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歇后语、谚语等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茶文化体验活动、汉字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更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比如《孟子》、《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多用经典诗词教学经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汉语言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用经典诗词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
可以选用《静夜思》、《将进酒》等经典诗词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在中秋节这一天,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尝月饼,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开展经典故事阅读经典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之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经典故事融入到课堂中,或者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注重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规范和历史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逐步加大文言文教学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六、培养传统文化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供多种文化展示形式,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艺术的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一、采用故事讲解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故事,如孔子的故事、孟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人生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故事讲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春节前,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通过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一些体验活动,比如舞龙、耍花灯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五、提倡传统文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六、注重文化内涵的课文选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用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课文,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突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一些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一、选用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选择上,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通过教授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等,进而认识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注重诗歌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诗歌学习中,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特点、意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三、讲解成语和典故成语和典故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通过讲解其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和记忆。
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寓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这些故事和寓言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和寓言,以及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生活等重要问题。
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能够以视听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设置线上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七、利用文化素材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素材,如名人传记、文化名城介绍、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文化素材,学生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对历史、人文和艺术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乾县一中陈森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其观念,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其知识结构是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自2004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我认为:1、教师要有较好的古代文学的修养和艺术修养。
这是个人能力。
2、教师要有鉴别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的能力。
这是个人素养。
3、语文教材要涵有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
语文教学,教材是根本。
4、引导课外阅读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人最缺少阅读,爱好文化快餐。
而优良传统文化往往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5、借助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生诞纪念日、传统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等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
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
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
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
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
“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
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
《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朱熹解释说:“宁,安也。
谓问安也。
”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
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
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
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
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
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
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置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高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
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
我们布置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相信,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将在美丽的校园里,广大的学生中,发出新芽,抽出新绿,开出新花,结下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