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合集下载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变革。

在唐朝末年,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诗歌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情感表达的能力。

北宋初年,文人开始追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于是诞生了宋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文学变革。

二、宋词的发展1. 宋词的初期发展(北宋初年)北宋初年,宋词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当时的词人主要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追求古朴、简约的表达方式。

他们以唐代的诗歌为基础,借鉴古文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宋词的中期发展(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宋词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的表达,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词的内容,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和自然景物,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宋词的晚期发展(南宋时期)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三、宋词的特点1. 真实感和情感表达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成为独特之处。

词人们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词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2. 音乐性和韵律感宋词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词人们通过对词的音韵美的追求,使词的表达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从其起源、发展到衰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宋词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时的诗歌形式以律诗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人的审美需求,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宋词。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当时的文人开始在律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抒情的诗歌形式。

他们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北宋初年,有两位重要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分别是苏洵和黄庭坚。

苏洵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形式上较为自由,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对后来的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则是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更加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美,对于后来的宋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期的繁荣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词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流行的文学形式。

北宋中期,宋词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有许多优秀的词人相继涌现出来,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在形式上,宋词开始注重词牌的运用和改编。

词牌是宋词中的一种特殊的韵律格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宋词词牌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也给词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内容上,中期的宋词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表达。

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词人是辛弃疾和李清照。

辛弃疾是北宋中期的军事将领,他的词作以慷慨激昂、豪放不羁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背景下的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李清照是北宋中期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细腻婉约、柔情似水为特点,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后期的衰落与继承随着南宋的建立和社会的变迁,宋词逐渐走向衰落。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泛博读者的爱慕。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北宋初期的宋词发展1.1 唐代绝句对宋词的影响唐代的绝句诗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句的短小精悍和压韵规律的运用,为宋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词吸收了绝句的形式特点,使其更加自由灵便,富有变化。

1.2 词牌的创作与发展北宋初期,词牌的创作和发展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词牌是宋词的基本形式,它既限制了词的创作,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初期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3 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北宋初期的词人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使宋词逐渐从宫廷文化走向民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中期的宋词发展2.1 词牌的丰富和变化北宋中期,词牌的丰富和变化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新创作的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宋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多样化。

2.2 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追求北宋中期的词人注重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深沉。

词人辛弃疾、陆游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词人的社会关心与时代意义北宋中期的词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量和关心。

他们通过词作表达对战争、灾难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南宋的宋词发展3.1 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南宋的词牌如《渔家傲》、《西江月》等,更加注重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绘,使宋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 词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辜鸿铭、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的发展脉络二、宋词的发展脉络:1、主要时期、风格、代表: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2、词的兴起:词,是诗歌的一种,词起源于隋唐。

先是流传于民间,大多数由民间不知名的人氏所写,所用的音乐,融合了古代的乐曲、民间的歌谣、以及外来的胡乐,为歌女、伎工传唱于歌楼酒肆之间,后来经由文人的指涉,以及唐宋时国家音乐机关如教坊。

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3、词的别称。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6、作品:宋词现存二万多首,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

宋词佳作如林,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风流蕴藉,珠圆玉润;有的痛快淋漓,酣畅恣肆;有的沉郁豪放,雄深雅健;有的清空骚雅,瘦硬峭拔……但最主要的是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三、宋词的风格及流派: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

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

婉约词多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格调委婉含蓄,和谐优美,富于阴柔之美。

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这种特点比较显著。

豪放词题材比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苏轼、辛弃疾等人这类作品较多。

1、关于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

婉约是词的正宗。

1)“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

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

2)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2、关于豪放派1)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的发展脉络:

4、宋词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 另外如互文和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 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 难的修辞手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千古传诵的名句, 仅仅十字就写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且既有声响,又有色彩;既有 远景,又有近景。没有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 作尽在此中;未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与言 外。 2)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朦胧淡约的情思
三、 新 妇 的 柔 情
妩媚、娇憨、 多情婚后的幸 福与欢乐
四 、 少 妇 的 幽 思
2)代表人物:柳永 秦观 李清照 周邦彦 姜夔.
2、关于豪放派 1)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 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词风转变。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
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又惠 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 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这说明了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 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 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颇具阳刚之美。
3、词的别称。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 子词”; 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6、作品: 宋词现存二万多首,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 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 宋词佳作如林, 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风流蕴藉,珠圆玉润;有的痛快淋漓, 酣畅恣肆;有的沉郁豪放,雄深雅健;有 的清空骚雅,瘦硬峭拔……但最主要的是婉 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宋词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宋词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宋词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第一篇: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 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 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词发展脉络
晏几道(1038—1110) ——人间自是有情痴
宋词发展脉络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李 煜 : 皇 帝 身 , 文 人 心 。
宋词发展脉络
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词发展脉络
—读词,享受人间之美
宋词发展脉络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 又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有固定的曲调,即词牌名。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和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上下阕之分。 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词发展脉络
词的发展: 敦煌曲子词——唐文人词——晚唐五代词(花 间词&后主李煜)——宋词——清朝纳兰性德
宋词发展脉络
•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 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 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 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 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 实。”
宋词发展脉络
温庭筠,字飞卿。温词的风格并不 单一,但最能代表温词风格的是《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来)一类 作品。
宋词发展脉络
• 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韦词有花间词的共同特征。但是韦庄经过乱离苦 痛之后,把粉泽之气冲淡了,这在他的一些抒情 词里表现尤为突出。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形成阶段(10-11世纪):这个阶段的词主要是汇编自
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乐府诗,但受到了唐诗的影响。

这些词多以民谣和曲子为背景,内容多与生活和爱情相关。

2.黄庭坚、苏轼创作阶段(11-12世纪):黄庭坚是宋初著名
的词人,他的词作品主题丰富多样,词风独特;苏轼则以豪放、灵巧的字句和思维著称。

黄、苏两人的词对后来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李清照等女词人创作阶段(12-13世纪):宋代女词人的作
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的词以自然、抒情为主题,深受后人喜爱。

4.辛弃疾等赋词人创作阶段(12-13世纪):辛弃疾是宋代著
名的赋词人,他的词作品大都带有激昂豪迈的气势,表达了作者的抗争精神和对时局的关注。

综上所述,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从古乐府诗和唐诗的影响开始,逐渐形成了以民间乐府传统为基础,并融合了豪放、抒情和女词人的特点的词体。

此外,在宋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赋词人也纳入了词的创作,使得词的题材更加广泛,风格更加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

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

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温庭筠的风格以绮怨的风格为主,隐曲密丽,特别注重对于物象的细腻描摹,善于从精心碉楼中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

不愧为“花间鼻祖”。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李清照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婉约豪放并举。

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八声甘州》,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共赏、“天下咏之”的文艺形式。

刘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北宋词新天地的作家。

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坛主将欧阳修去世后,从四川盆地冲出的大才子苏轼在欧阳修生前的大力扶持下继起而执掌文坛。

他以文坛领袖特有的胸襟和悍然不顾一切的气魄对词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
拓和变革,"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

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

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词是抒情的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以后的南宋词坛,主要有两种创作趋向,并形成两大派系: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

前者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词;后者是知音识律者的"乐化"词、"风情"词。

前者以苏轼为宗,后者以周邦彦为祖,前者习惯上称为"苏辛"派,后者习称"周姜派"。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作为一大词派的领袖,给后代词人提供的抒情范式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重音律。

二、重法度。

三、言恋情四善咏物
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

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李清照在词坛上以婉约著称,又兼得豪放之长。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才思和志向的女作家,她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细节来展现自
我内心世界,工于造语创意出奇。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认为词与诗不同是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以使“可歌”才为词。

前期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后期多写国破家亡后的凄凉和身世遭遇。

第三阶段:到南宋前期壮怀高唱,代表词人是辛弃疾和陆游。

这一时期社会动乱,时势造英雄,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

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善于意象的转换。

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第四阶段:南宋后期词风以为哀感低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和张炎。

姜夔代表的姜派词人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

恪守词必须合乐的准则,力求保持雅正婉约的传统格调,用字精微细深,造句圆美醇厚。

姜词兼具清空,瘙雅之长。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词的发展虽亦源远流长,但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是一家”,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令人刮目相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