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合集下载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第1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期望的场景。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并不那么专注,书声也并不那么朗朗。

这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呢?我们需要明白,语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只有当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真阅读课文,用心体会其中的韵味。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代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进行实地体验,去博物馆、古迹等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贴近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灵活多样,无论是课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还是作文的写作、讨论,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表达。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习,比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观念。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以及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第2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作者:何君玲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28-02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1.有针对性地诵读,理解文章大意要感知文本,观其大略,最实用的办法是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文本。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通畅了,文章大意自然而然就了然于胸了。

我在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再反复朗读课文:自读、小组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等。

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在师生心中蔓延开来……在诵读的催化下,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为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2.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

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

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安陆市烟店镇水寒小学沈芝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奠基石”。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

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这样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下面结合着平时收集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重视范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能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这样示范朗读——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学生读得有些重)师:气重音可不能重。

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

因为它那么娇小,那么怕人的,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老师读得“小心翼翼”。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这段话,通过老师的范读,一下子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调,学生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2、体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让语文课奏响诵读的乐曲

让语文课奏响诵读的乐曲

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 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 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 更崇 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 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
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
独特美感。陶渊明的名篇
去来兮
辞》 、王羲之 的传世极品 《 兰亭集序》 均采用了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 ,间以 自然而又和谐的押韵,读起来如闻天 籁 。学生于朗读中 自 可体验句式错落
表情,听到他们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的朗读语调 ,我欣慰地感到 :我的语 文教学有 了收获 , 阳光一片灿烂 。
我重 视诵 读 ,每讲一篇新 课文 , 我都会和学生打开 书本 ,放开声音 , 读 !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 和欣赏音
乐 的感 觉相通 。语气 、语调 、节奏 、
然要让学生 “ 人乎其 内,如入无人之 境 ”的诵读 , 头晃脑地尽情 朗读 , 摇 读 出文章 的音韵 气势 ,读 出抑扬顿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表现在整齐美 和参差美 。如王勃 的 《 滕王阁序》运 用四六式进行铺排 ,对仗工整 , 平仄
相 间,词采华丽 ,有一种整齐和谐的
《 高中语 文课 程标准 ( 验) 实 》 中明确指出 : “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
人的知 、 、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 情
所以 , 我鼓励学生读 ,引领学生 读。朗读让我们读 出了文字美 , 更读 出 了情感美 。我 们读 出了 “ 大江东 去”的豪放 , “ 柔情似水 ”的缠 绵 , “ 满地黄花堆积 ”的凄凉 , “ 九死其 犹未悔”的执着 ;读出了 《 的空中 我 楼 阁》 的缥缈 , 《 荷塘 月色》 的 清 新 , 做 都的秋》 的忧郁 ;更读出了
挫 , }原汁原味来 。 读 } {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论文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论文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朗朗成韵的诵读,是一项重要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题记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课堂朗读有一段精彩的,记忆深刻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人定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小人歯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一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抬仰来,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课堂朗读的描写,这里极精彩,及细致的,在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也多见才子们摇头晃脑极为投入的读书姿态,由此可见,我国自古是非常重视朗诵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有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朗读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一般的阅读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在课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朗读的好处: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文字,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

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

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

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读感和情感。

朗读时语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朗读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而时下的语文课堂已很少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提问与引导。

学生的议论纷纷,历史的满堂问,满堂灌,将文本解剖的支离破碎,学生没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没有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
的 美好 境 界 是 怎样 得 来 的 , 水到 渠成 地 揭 示 出本 文 的 中
心 : 赖 , 造 出美好 的境 界 。 信 创
调 把 自己感 受 的 生动 场 景 “ 绘 ”出来 。如 读 “ 风 徐 来 ” 描 轻 便 应 稍慢 , 缓 , 人 感 受到 晚 风 轻 轻 飘 来之 感 。 如 读 稍 使
理 体 验 , 受 愉 悦 美 。如 《 底 世 界 》 教 学 , 课 一 开 感 海 的 上
始 . 先 用 多媒 体 课 件 展 示 海 底 五 彩 斑 斓 的世 界 , 放 我 播
舒 缓 优 美 的音 乐 , 用 导语 激 趣 : 蓝 的 大 海像 摇 篮 , 再 蓝 白
色 的浪 花 是 它 快 乐的 节 奏 , 彩 鲜 艳 的 海 鱼 自由 自在 地 色
“ 动 ” 重 读 , 人 体 会 到 “ 灯 倒 映 湖 中的 动 态 美” 游 要 让 华 。
五 、 开 想 象 , 验 美 展 体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象 是 必不 可 少 的 , 象越 丰 富 , 想 想 由
语 言 文 字所 唤 起 的形 象 也 就越 深 刻 。教 师 要 引 导学 生 展 开 想 象 , 而 加 深 学 生 对 语 言 文 字 的理 解 和 感 受 , 会 从 体
邃 。我 们 要 让 学 生 体 会这 一 意 境 , 教 学时 . 必须 引导 在 就 学 生 充 分 发 挥 想 象 , 充 诗 中 蕴 含 的 内 容 , 再 现 当时 补 以
启 发 学 生 去 揣 摩 , 味 , 现 美 。在 朗 朗 的 读 书 声 中 , 品 发 语
言 所 蕴 舍 的 音韵 就 会 像 溪 水一 样 流 入 孩 子 们 的 心 田 . 诱
发 学 生情 感 的 波 澜 。 三、 品词 赏 句 , 赏 美 欣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训练。

而如何才能使这一条件具备呢?我以为首先在于教师要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富有魅力。

所谓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采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即以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技能。

具体讲,就是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引入、讲解、提问、小结、结束到教师自身行为的表现:课堂口头用语及语音、声调,表情眼神,举手投足,板书,都要准确得体而富有动人的力量,要具一种美的感染力,以使学生这一主体被深深吸引住。

随着作品与教师的情感或喜或悲,全部感知系统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大脑思维亦处于最佳状态,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或情感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尽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效益。

为此,我与同仁们在这方面逐步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围绕重点,旁征博引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人对自己不曾听过看过的新东西似乎都有种新鲜感,特别是求知欲较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教科书上没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学生就爱听书上没有的”恐已非个别现象,学生喜欢和敬佩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的老师恐怕也基于此种心理。

那么,我们就需适当给予他们些许新的刺激,以促进求知欲,培养其对语文的情感、兴趣。

所以,若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补充与课内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就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学与思,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应学会的东西。

二、精心设计教学细节要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就须在引入、提问、讲解、小结、结束等环节上动脑筋,精心搞好细枝末节的设计。

这是微格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精心备课”,常指这方面。

我就文章思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启发性提问,提问紧扣课文,难易适中,语言反复斟酌,力求准确而简洁,流畅而具有吸引力。

提示小结性的语言亦如此,并力求富于美感。

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概括,思路能紧跟教师。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相关推荐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1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

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以下是我的述职述廉报告: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

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

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

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

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

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下堡坪中小学何君玲
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一、有针对性地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要感知文本,观其大略,最实用的办法是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文本。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通畅了,文章大意自然而然就了然于胸了。

我在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再反复朗读课文:自读、小组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等。

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在师生心中蔓延开来……在诵读的催化下,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为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

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

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生字,对课文也读得熟练了,初步体会到荷叶的美丽。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在做示范引领的时候,故意把“小”字读掉了,引得学生急得争相指出:“何老师,你把‘小’字读掉啦!”
“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故作惊讶。

“小水珠多可爱呀!去掉‘小’就不可爱啦!”
“那‘鬼’可爱吗?”
“不可爱!”学生异口同声。

“那‘小鬼’呢?”’
“可爱!”
“‘家伙’可爱吗?”
“不可爱!”
“那‘小家伙’呢?”
“可爱!”
看到学生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可爱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角色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练习朗读并准备比赛朗读。

小家伙们一个个攒足了劲,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通过分角色读、比赛读,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

读完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这颗小水珠,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呀?”
“我觉得荷叶好温柔,像妈妈一样抱着我!”
“荷叶好大呀,它是我们蜻蜓的停机坪!”
“荷叶真好玩,我们可以在它下面捉迷藏呢!”
“荷叶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她!”
……
看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差不多了,我趁机布置任务:尽情地大声读课文,读出荷叶的美丽,读出你们对荷叶的喜欢,读出你们的可爱!于是,学生端起书:“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教室里响起朗朗的“娃”声一片……
三、有目的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朱作仁教授说过:“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朗读才是最佳途径。

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到非洲的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是彩色的,人文景观(服饰、器物)是彩色的。

但由于生活地域和文章中的非洲相隔遥远,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他们还不能体会到非洲的美,还不能切身感受到非洲的迷人。

当时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声音等资料把非洲的美丽和异域风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自然而然如身临其境,不禁陶醉于非洲的五彩斑斓,惊叹非洲如此美丽,朗读得更带劲了。

“耳醉于音,心同其情”,有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华少年》这首诗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欣赏图片初步领会到祖国山河的广袤美丽、历史的峥嵘变迁、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迅速发展。

我让学生反复潜心诵读,及时组织全班进行配乐集体朗诵。

精美的图片,催人奋进的音乐,学生高昂饱满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

他们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急促的速度变化,轻重得当的语音,无所畏惧的气势,把对祖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活脱脱就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有激情、勇于奋进的中华少年啊!我们都被感染了。

美妙的课堂,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奋发,在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先生说过:“我们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作者创作的时候注意了文字的声音与音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重现文字的音韵美,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去触摸角色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