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级标准及饮用水源保护与管理需遵守的法律条例、技术规范是什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级标准及饮用水源保护与管理需遵守的法律条例、技术规范是什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是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且具有一定取水规模(供水人口大于1000人)的在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供水对象分为地级、县级、乡镇级、乡镇以下级,为市(州)政府所在地供水的称地级水源地,为县级政府所在地供水的称县级水源地,为乡镇政府所在场镇供水的称乡镇级水源地,为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农村地区供水的称乡镇以下级水源地;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强调的是供水规模,其按供水范围既可能是乡镇级、也可能是乡镇以下级。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是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之外的其他饮用水水源地。
饮用水源保护与管理涉及国家、省主要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政策文件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2)《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3)技术规范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编码规范》(HJ 747-2015)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3-2015)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 774-2015)6)《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7)《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2010年)(4)重要文件1)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执法〔2018〕142号)2)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环办环监函〔2018〕767号)3)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答复2019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环办执法函〔2019〕647号)4)四川省打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实施方案(川府发〔2019〕4号)5)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关于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环水体函〔2019〕92号)6)关于《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有关意见的复函(环办函〔2008〕667号)7)关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类建设项目管理的复函(环函〔2009〕33号)8)关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环评函〔2016〕162号)。
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方案

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方案
饮用水源保护是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饮用水源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对饮用水源地的地质、水文、水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了解饮用水源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后续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护饮用水源的关键。
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限,确保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同时,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也是保护饮用水源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可靠。
另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共同参与饮用
水源保护工作。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跨境饮用水源的保护。
饮用水源的
污染和破坏往往不受国界限制,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饮用
水源的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总之,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
的饮用水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通
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每一滴饮用水都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可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1. 引言饮水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农村地区针对饮水安全的问题尤为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缺乏科学管理和投资,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的水源受到污染或供水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准应运而生。
2. 目标和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提供干净、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具体来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准需要满足以下需求:1.保障水源的安全性:对于农村地区的水源,需要进行水质检测、源头保护等工作,确保供水源的安全性。
2.提供先进的处理技术:对于农村地区的水处理工艺,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处理技术,如过滤、消毒、除锈等。
3.建设安全的供水系统:建设农村地区的供水系统时,需要考虑水源地到用户的整个供水过程,从供水设备、管道、储水设备等方面保障供水的安全性。
4.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科学监测和管理体系,定期检测农村地区的饮用水质量,及时处理水质问题,并加强对供水系统的运维管理。
3. 技术标准内容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3.1 水质标准明确农村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包括水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定适合农村饮水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总大肠菌群、重金属等。
3.2 水安全设施标准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标准。
包括建设规范、设备选型、设备安装等内容,确保农村地区供水系统的安全性。
3.3 技术规范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包括水质检测、水处理工艺、供水管道等。
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饮水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3.4 监测和管理标准建立科学的饮水工程监测和管理制度,包括监测频率、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营。
4. 实施和应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标准的实施和应用需要多方合作。
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国家饮用水的标准一、水质安全国家饮用水的首要标准是确保水质安全,不受有害物质污染。
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定期接受检测,以保证水质安全。
二、水量充足水量充足的饮用水是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国家应确保饮用水源充足,满足人们日常饮用需要。
三、水质稳定国家饮用水应具备稳定的水质,以保证人民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环境下都能获得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四、水源可靠饮用水源应具备可靠、可持续供应的特点,避免因水源短缺导致饮用水供应中断。
五、水压适中水压适中是保证人民安全饮用的重要因素。
国家应确保饮用水供应系统水压稳定,既保证充足供应,又避免因水压过高导致水管破裂或损坏。
六、水温适宜水温适宜的饮用水能够提高人民的饮用体验。
国家应通过调节供水温度,保证饮用水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七、水质净化国家应建立完善的饮用水净化设施和工艺,对饮用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八、水处理工艺国家应积极推广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提高水处理效率,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性。
九、水源地保护国家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保证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水的质量。
十、水质监测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饮用水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对供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供水安全。
十一、环保要求国家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水质标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推广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十二、应急保障国家应建立健全的应急保障体系,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进行及时应对和处置,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十三、社会监督国家应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人民参与饮用水的监督和管理过程。
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十四、技术支持国家应加强饮用水的技术支持和研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饮用水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T338-200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农 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GB 15618 GB/T1484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 积的水域和陆域。 3.2 潮汐河段 指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 3.3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4 承压水 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5 孔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3.6 裂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6322依据地形条件分析法63221小型水库可将上游整个流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设定为二级保护63222小型湖泊和平原型中型水库的二级保护区范围是正常水位线以上一级保护区以外水平距离2000米区域山区型中型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库周边山脊线以内一级保护区以外及入库河流上溯3000米的汇水区域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
HJ/T338—2007 4.3 水质要求
4.3.1 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 4.3.1.1 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 GB 3838-2002 中的Ⅱ类标准,且 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4.3.1.2 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 GB 3838-2002 中的Ⅲ类标准,并 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4.3.1.3 地表水饮用水源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二级保护区水质标 准的要求。 4.3.2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水质各项指标不得低于 GB/T14848 中的 Ⅲ类标准。 5 5.1 一级保护区 5.1.1 水域范围 5.1.1.1 通过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 5.1.1.1.1 一般河流型水源地,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一级保护区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范 围内应满足 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二维水质模型及其解析解参见附录B,大型、边界 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 5.1.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 运用非稳态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 计算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的最大范围, 作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5.1.1.1.3 一级保护区上、下游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源卫生防护带1) 范围。 5.1.1.2 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同时开展跟踪监 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 5.1.1.2.1 一般河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 1000 米,下游不小于 100 米范 围内的河道水域。 5.1.1.2.2 潮汐河段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下游两侧范围相当,范围可适当扩大。 5.1.1.3 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 为 5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通航河道:以河道中泓线为界,保留一定宽度的航道外,规 定的航道边界线到取水口范围即为一级保护区范围;非通航河道:整个河道范围。 5.1.2 陆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一级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陆域 范围。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

附件2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水利部水资源司2015 年 4 月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4.1评估内容 (2)4.2评估程序 (2)5评估指标体系 (3)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4)6.1水量保障 (5)6.2水质保障 (6)6.3监控保障 (9)6.4管理保障 (10)7评估结果分级 (11)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赋分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T14848-9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2007)《水环境监测规范》 ( SL219-2013)《地下水监测规范》 ( SL183-2005)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
主要包括河道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
( 2)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为使水源地能持续满足一定供水保障率的水量和满足一定水质要求而采取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量水质监控及相关管理的保障措施的统称。
(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4)年度供水保证率:河道型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年度供水保证率为年度来水量(包括调水水量)与设计枯水年来水量的百分比。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年度供水保证率为年度实际供水量与设计供水量的百分比。
(5)应急备用水源地:在常规供水水源因自然灾害或突发水污染事件等特殊情况引发供水量严重不足或暂时停止供水情况下,能及时补充或替代常规供水水源,满足一定时间内生活用水需求,并具有完备的接入自来水厂的供水配套设施的水源地。
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

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篇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解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解读简单来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对保护区域内的污染防治做了相关规定,水源保护区域的具体划分则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发的《水源保护条例》执行。
一、水源地保护区域划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对其行政区域内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源保护地进行了划分,其划分范围详情可参照各省级行政单位下发的《水源地保护条例》,下面以《江苏省水源地保护条例》为例:对饮用水源地应当按照不同水域特点和防护要求,划定部分水域、陆域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不得小于下列范围:(一)长江干流:取水口上游五百米至下游五百米、向对岸五百米至本岸背水坡堤脚外一百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一千五百米、下延五百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上溯二千米、下延一千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
(二)其他河道:取水口上游一千米至下游五百米,及其两岸背水坡堤脚外一百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二千米、下延五百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上溯二千米、下延一千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
(三)省管湖泊、大中型水库: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五百米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外延一千米范围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外延一千米范围为准保护区。
(四)小型水库:整个水域为一级保护区,集水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在北京市、河南省的《水源地保护条例》中均对本省、市行政区划内的饮用水水源地做了详细的地理坐标。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条例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各保护区有明确的地理接线。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
安全饮用水标准

安全饮用水标准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制定和执行安全饮用水标准至关重要。
安全饮用水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防止水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保持水质清洁、卫生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下面将从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制定背景、内容要求和执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制定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预防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饮用水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对水源、水质、水处理、水供应等方面的要求,力求确保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
其次,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内容要求。
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质要求,包括对水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其次是水源地的保护要求,要求对水源地进行保护,防止受到污染;再次是水处理工艺的要求,要求对供水系统进行规范的处理和消毒,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卫生;最后是水质监测和评价要求,要求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最后,安全饮用水标准的执行意义。
执行安全饮用水标准,对于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维护公共卫生,预防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安全饮用水标准,才能保证人们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有效预防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安全饮用水标准的执行也有利于提高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保障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安全饮用水标准,才能有效预防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各国都应该高度重视安全饮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管理,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使水源地水体普遍受到污染,严重威胁着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约有3亿人饮水水质不
安全,其中主要由污染造成的约占2/3,自然条件差者约占1/3。要保障饮水安全、让人民群 众喝上放心水,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领域尚未建立专门的技术标准,亟待构建统一、规范和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 准体系以及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规范我国城乡饮水水源 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本文后续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美国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的基本概况,然后了简要介绍我国饮 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方面的基本情况,最后提出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亟待解 决的关键问题。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ource
Water Assessment Program.
http://www.epa.gov/safewater/protect/swap.html 4 Pontius,Frederick W:History of the Safe Drinking
2美国饮水安全保障措施概况
在美国涉及饮水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安全饮用水法案》,《清洁水法 案》,以及《安全饮用水法案》1996年修正案授权各州对各公共供水系统执行水源评价计 划。该法案最初于1974年在国会获得通过,该法案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公共饮用水供给的管 制来保护公众的健康。该法案分别在1986年和1996年两次通过修正,这些修正案要求采取 多种行动来保护饮用水及其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源泉以及地下水水井。该法案授权美 国环境保护署(以下均简称“环保署”)设定基于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来保护饮用水的 安全,以防止饮用水中可能发生的自然与人为污染,然后环保署、各州和供水系统要共同努 力以确保饮用水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最初,该法案把提供安全饮用水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处 理水环节上。1996年的修正案认可水源保护、经营者培训、建立供水系统维护基金以及公 共信息是安全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大大加强该法案的作用。这个修正案通过对从水源 到水龙头的饮用水的全过程保护来确保饮用水的质量。特别是在该修正案中提出了水源评价 计划。 《清洁水法案》(Clean Water Act)。该法案于1977年在国会获得通过,该法案涉及 的内容主要包括:为控制污染物排入水体制定了基本框架;授权环保署执行污染控制计划; 继续要求为地表水中的所有污染物设定水质标准;规定除非获得该法案规定的许可,否则任 何人从一个点源向可航运的水体排放任何污染物都是非法的。该法案要求各州和经授权的土 著部落设定水质标准,该标准由两部分组成: (1)各州和部落在他们的权限范围内对每一
染,阻止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根据水源地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以及地理
学特征等,研究降雨强度、周边地形坡度、植被类型和盖度、土壤类型、地质条件等对污染 物向水源地水体运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4)湖库型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定依据和方法研究
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域安全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水源地 水域安全不仅取决于水源地汇流区内污染源的位置,还取决于汇流区的流域面积、地形、坡
152
特征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湖泊和水库水源地的分类指标;对山区型和平原型水库的流域自 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质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降水)、人类活动特点以及产汇
流规律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山区型水库和平原型水库水源地的分类指标。
3)缓冲带对水源地水体水质保护作用机理研究 缓冲带是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一方面它能阻止水体的波浪或是洪水 对水域周边的侵蚀,保护和稳定堤岸,另一方面它能有效截留和吸收来自坡面带的非点源污
1前言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 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汪恕城部长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水 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要求把“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抓紧制 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搞好水源区安全防护、生 态修复、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 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的重 点任务之一。这充分说明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对保障饮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点源、 面源及内源污染日渐加剧,水域周边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质污染不断蚕食有限的淡水资源,
度、局部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与盖度、土壤特性等因素。在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基 础上,通过协调水源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划定的理论依据和 技术方法。 5)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依据和方法研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自然条件,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占有很大的比例。河道型饮用水 水源地上游排入的污染物,需要流经一定的过渡区之后,在水体的自净作用下,才不会危及 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以水源地上游控制断面处的入流水质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为目标,根据 河流水文条件(如水量、流速)和上游污染物排放方式(如排污口位置、排污总量、污染物 降解特性等)的差异,研究河道型水源地过渡区及上游控制断面划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还没有及时修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时的标准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5)由于缺乏水源地保护技术方法、技术指标、标准规范的指导,使得饮用水水源地安 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4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美国饮水安全的保障基本情况介绍可以看到,美国十分重视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这 表明保护好水源地是保障饮水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鉴于我国饮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在保 护水源地安全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迫切需要开展针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的相 关研究工作。目前,亟待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统一、规范和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 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二是解决制定技术标准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1)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若干技术标准。为了体现 这些标准与标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关系,构建饮用水水源 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是实现饮水安全保障的基础。内容包括: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标 准体系的结构形式,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2)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分类研究 对湖泊和水库的形成机理、形态特征、水域特点、换水周期、滨岸带及汇流区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2 U.S U.S
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Agency.Clean
Water Act.http://www.epa.gov/r5water/cwa.htm Water Act.
Agency.Safe Drinking
http://www.epa.gov/region5/defs/html/sdwa.htm 3 U.S
(2)
(3)确定公共供水系统对这些污染源的敏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向公众公布确定结果。在成功完成这四项工作后,社区就可以利用水源评价提
供的信息来确定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优先行动计划。
3我国饮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涉及饮水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管理散见于若干规章制度中,主要包括《生活饮用 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资 源质量标准》(SL63.9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城市供水水质标 准》(CJ/T206—2005)、《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卫法监发[20011161号)、《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 部~九八九年七月十日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部、卫生部令第 53号)、《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资源[20031233号)、等等,以及一些地方性的饮用水 水源地保护规定。这些规章制度主要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 地表水体,规定了饮用水、源水、地表水体等的水质标准、水质分级、水质检验、标准限值 等,有的规章制度也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必须设置水源保护区。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对饮用水 水源地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尚存在以下的明显不足:
15l
1)由于缺乏水源地汇流区陆域生态系统对水源地水质影响的定量研究,目前这些规章 制度中对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法多源于经验。如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集中式 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的规定是:l、“取水点周围半径100 m的水域内…”;2、“取水点 上游1000 m至下游100 m的水域…”。这种规定没有考虑不同水源地周边陆域生态系统的 差异,缺少科学性,范围模糊,可操作性较差。 2)由于缺乏对水源地的整体性认识,忽视了水源地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水体与 其周边陆域分离,主要局限于水体水质,降低了水源地保护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 3)由于河流型、水库型、湖泊型、河口型的水源地各自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地形特 征和生态系统组成特征,因而水源地周边环境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目前的相 关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没有明确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水源地。 4)涉及饮用水的规章制度修改相对滞后,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颁布的, 《水法》修订后,这些规章制度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 标准的需求分析
邹鹰陈敏建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是确保饮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之
一。本文首先对美国涉及饮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措施《安全饮用水法案》、《清洁水法案》以及 《水源评价计划》的目的及主要内容做了简要介绍,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十分重视水源的安全 保障。接着简要介绍了我国饮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的现状情况,并指出了这些技术标准在保 护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制定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 准亟待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统一、规范和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标准 体系,二是解决制定技术标准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饮水安全水源地技术标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