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 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的大小比较。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卡片、课件、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数的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如位数比较、最高位比较等。

3. 实例讲解:通过PPT展示实例,讲解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具体步骤。

4.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游戏环节: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的大小比较。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2. 强调数的大小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总结实际例子。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比较两个整数,还可以比较几个整数的大小吗?2. 介绍比较多个整数大小的方法,如排序、画图等。

比较数的大小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能够正确排序一组由两个或三个数组成的数。

二、教学重点1.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认识和使用;2.数的大小的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难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使用需要一定的讲解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环节目标:了解今天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举例和贴上适当的图表进行引导。

如:今天我们要学习比较数的大小,那么你们知道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比较大小。

比如,购物时,你选的东西是200元,而你手里只有100元,你会怎么做?此时,老师贴上两张价签,一张写着“100元”,一张写着“200元”。

询问学生:“两张价签上的数字有什么不同?我们怎么称呼这个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不等于”的概念。

然后,老师再出示一组数字,询问学生谁的数值更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介绍比较符号(10分钟)环节目标: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含义。

老师可以使用示意图、实物例子等方式,介绍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

“知道什么是大于、小于、等于吗?”“举个例子,如果5大于3,我们该怎么表示呢?”“如果两个数相等,又该怎么表示呢?”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符号,并实现学生自己回答问题。

3. 举例练习(20分钟)环节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老师先给学生看一组数字,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比较选出更大或更小的数。

然后,老师再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出这些数的大小。

这个过程是交替进行的,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确定后再复习新的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例如:请你比较这两组数字:30, 55, 72和32, 61, 85。

(1)哪组数字中最大的数是几? [ ](2)哪组数字中最小的数是几? [ ](3)哪组数字更大? [ ]请使用比较符号(>、<、=)表示出两组数字大小关系:30, 55, 72 ______ 32, 61, 854. 数的排序(15分钟)环节目标:通过小批量练习,让学生学会对两个或三个数进行正确排序。

二年级下册《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四篇)

二年级下册《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四篇)

《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2)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方法以及逻辑推理判断能力,通过动手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现实素材,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0~9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熊大和熊二进城买手机,分别有四种不同品牌的手机,价格如下(课件展示):山寨机:998元华为:1799元三星:5188元苹果:5228元熊大问:“哪款手机最贵?”熊二问:“哪款手机最便宜?请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师小结:刚刚这些同学都用了一个字,那就是“比”,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比较,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大小。

二、互动新授:(1)教师出示最便宜的价格和最贵的价格: 998和5228请学生先说说它们的数的组成。

并标上数位顺序表。

998:由9个百、9个十和8个一组成。

5228:由5个千、2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数没有千位,所以1千都不到,肯定小于5千多。

学生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数位,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

(2)熊二疑惑:那1799和5188怎么比较呢?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都是千位。

学生建议从最高位比起,5个千>1个千,所以5188大。

引导学生小结:当数位相同时,应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小活动:抽卡片比大小。

每两个学生一组,从0~9中分别抽出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听老师指令抽卡片。

(4)熊二再次疑惑:5188和5288如何比较?请学生帮助解答,从而得出:如果最高位也相同,就比次高位,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从高到低比较大小?能不能从低到高比较呢?学生否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9篇比较数的大小 1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解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别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老师手里有很多雪花胶片,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发内的哪个数表示。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

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雪花胶片先猜一猜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

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图。

提问:今天小松鼠和小兔去海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能看着图说出它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你还看到了什么?看着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小松鼠和小兔比谁拾得多呢?你是怎样想的?(2)合作交流谈话:请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在班内交流)。

(3)谈话:在这道题里比较哪一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与46哪一个数大。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教师板书:46 38指定学生上黑板>。

全班学生读一读算式46>38。

1.教学“试一试”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14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二、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能回答吗?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4、“想想做做”第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2. 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一位数的大小。

2.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3. 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用“大于”、“小于”、“等于”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学生分组合作材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的数字。

提问:你们能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吗?怎样比较呢?2. 教学比较一位数的大小:出示一位数数字卡片,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表示关系。

总结比较一位数大小的方法。

3. 教学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出示两位数数字卡片,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表示关系。

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4. 教学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出示三位数数字卡片,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表示关系。

总结比较三位数大小的方法。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表示关系。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7.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掌握程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如购物时比较价格,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统计数据时,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找出最大值或最小值等。

小学数学教案:数的大小与比较(二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数的大小与比较(二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数的大小与比较(二年级)一、引言在数学教学中,数的大小与比较是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涉及到小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二年级数学教案中,我们应该注重教授给学生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本文将给出一份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的大小与比较的教案。

二、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使学生能够:1. 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时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2. 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这些符号进行数量大小判断;3.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值比较练习。

三、教学内容1. 引导讨论首先,为了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以及启发他们对数值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共同讨论:“如果你手上有2块糖果而你朋友手上只有1块糖果,那么谁拥有更多糖果呢?”在引导中,鼓励学生使用口头表达出“大于”这个概念。

进一步展开讨论后,提醒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点以备后续对比。

2. 比较大小活动为了巩固学生对比较符号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

例如,将几组数字写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并安排学生站起来判断每组数字中哪个数是最大的一个。

通过举手或站到相应位置等方式,观察并评估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回顾相关知识点在完成比较活动之后,需要进行一次简要回顾和总结。

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刚才的实践以及听取他们对比较过程的感受和总结,再次确认所学内容。

4. 数值大小排序游戏为了进一步巩固数值大小概念,在教案中加入一个小组协作游戏是个好主意。

教师可以将参与者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写上若干数字。

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并进行时间竞赛。

这样的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数值大小概念的掌握。

5. 巩固训练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的大小与比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供一些简单但有趣的练习是必要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 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际问题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任意抽取两张卡片,比较上面的数字大小,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即从高位开始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 实例讲解: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谁苹果多?”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4. 练习巩固:5. 拓展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如:“妈妈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爸爸买了4个苹果和1个香蕉,谁买的fruit 多?”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强调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情况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结果进行评价。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提高比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固比较方法的应用。

2. 比较分数大小:在分数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

3. 应用题教学:结合应用题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比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字卡片。

3.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字,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讲解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即先比较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方法。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比较方法,判断给出的两组数字哪个更大。

(2)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比较一些数字的大小。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尝试运用比较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比较两个整数大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灵活运用比较方法。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方法与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方法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2. 让学生尝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引导他们发现比较分数大小与比较整数大小的关联。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九、教学反馈:1.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听取学生的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巩固比较大小这一主题,引入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详细介绍:
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问: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贴着15的海龟年龄大,因为15比9大,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沙滩上又爬上来一只51岁的海龟,它和15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51岁的海龟年龄大,因为51比15大,先比十位上的数,51十位上是5,15十位上是1)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海滩上又爬上一只58岁的海龟,和51岁的海龟比,谁的年龄大?为什么?(58大于51,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58的个位上的数是8,51个位上的数是1)师说:我们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在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我们已经学过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个位上的数也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同样大.
下面我们再比较几个数:
61○5645○47100○98
师说:我们填好大于、小于号后,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检查符号写得对不对.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比较万以内的数,看谁学得快,学得好.
二、学习新课.
1.根据下面各数的位数分类.
出示:1230,965,395,1689,2019,470.
师问:这些数很大,谁能读读这些数?你们能根据百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知识推测出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哪个大?为什么?(四位数大,因为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不够一千)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数:
小结: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2.在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怎么比呢?(先比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同样多,先从最高位比起
练一练:
965○395395○470
1230○16891689○2019
(2)哪辆车载的汽水多?3864○3529
师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么比?(再比百位上的数)
3.小结.
师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398○4023940○52301020○999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941,893,1001,914
(2)3005,3050,3500,3049
3.找出下面各数中最大数、最小数.
463,9528,4000,2089,9030,8006.
最大数:_______
最小数:_______
4.写出相邻数.
5.在下面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5个数.
196,798,2999,1187.
6.由2,9,0,5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7.填表.
8.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453362>□79710>7□1
8□6<86152□>5261000>□99
9.思考题.
56-72=7()12-8>12-()405>()+4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探究活动
比比谁最高
活动目的
1.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熟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3.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协助的精神.
活动准备
准备若干米尺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发给米尺.
2.同组同学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姓名、身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3.同组同学对本组所有身高进行比较,评出小组最高和小组最矮.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4.将各组的最高与最矮分别比较,评出全班身高的前三位和后三位.
比较数的大小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