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市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附答案

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温馨提示: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已经掀开了它美丽的面纱。
是苦?是乐?个中滋味惟有我们知晓!青春正值,我们明白初中正是我们人生大厦的基石。
相信同学们能打好基础,接受挑战。
请同学们认真、规范答题!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一、积累运用(共3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窠.(kē)巢酝酿.(liàng )着.(zháo)急澄.(chéng)清B.发髻.(jì)黄晕.(yùn)贮.(chù)蓄莅.(lì)临C.仿膳.(shàn)匿.(nì)笑着.(zhuó)落菡萏..(hàndàn)D.高邈.(miǎo)絮.(xù)叨咄.(duó)咄逼人分歧.(qí)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B 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
C 这次考试,我居然考了90分,真的让我喜出望外。
D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3.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 ) (3分)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掉“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 D.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4. 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依次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
(4分)繁花嫩叶暖和安适淅淅呖呖披蓑带笠顷盆瓢泼高邈深远呼朋引伴秋风箫瑟(2)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闻道龙标过五溪。
(完整版)部编版七下语文试卷.doc

2018 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次月测题一、知识积累(5*3 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群蚂排衙( yá)兀兀( wù)穷年刮(guā)目相待弥(ní)高B. 气冲斗( dòU)牛鲜(xi ān)为人知锋芒(máng)毕露校(xiào)对C. 锲(qi è)而不舍迥(jiǒng)乎不同义愤填膺(yǒng)深邃(suì)D. 警报迭( díe)起踌(chóu)躇不前蓬(péng)断草枯宰(zǎi)割2.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马革果尸妇孺皆知心会神凝彷徨B.感情震荡嫣然勒功凌乱不堪徙劳C.一拍即合当之无愧惹人注意磐石D.和矮可亲死而后己无暇顾及滑稽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本,要记得在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B.他炯炯有神地弹奏着《命运交响曲》。
C.奥本海默是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辍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与同学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核心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B.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C.我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D.去年,全国有1000 多名万考生参加高考。
5.根据语境补充横线部分所缺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着玫瑰。
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第一个学生回答:“虽然花儿美,但是它有刺,我要远离它。
”第二个学生回答:“虽然花儿有刺,但是它很美,我要欣赏它。
”第三个学生回答:“”多年以后,前两个同学都无所作为,第三个同学却培养玫瑰的新品种而二、语文基础知识(20 分)1.填空( 12 分)1.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 故园东望路漫漫,。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考试卷含答案.doc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考试卷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1题) 1.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打开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共同体验“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____________③不幸而在穷僻之____________域:____________ ④终无____________⑤父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⑦父____________ ⑧泯然____________”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4、从乙文来看,孔子自认为能比其他的圣贤略强一点的原因是什么?5、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文段的内容,谈谈各自强调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惜时、勤奋好学名言警句?请各写出一个。
【答案】1、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⑤感到诧异 ⑥有的人 ⑦认为……有利可图⑧普通人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③从此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就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4、犹好学。
5、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即要接受后天的教育;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乙文答出两点即可得)6、可围绕学习要勤奋,要与人研讨,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开阔视野等方面谈。
例:惜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宁夏银川市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宁夏银川市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以头击楹yíng臧亡匿死cáng枹鼓不鸣fúB . 以遗权贵yí贵戚宦官huàn恶吏苛刻èC . 主上宵旰gàn立斩以徇xùn每调军食diàoD . 天地崩坠zhuì日月星宿xiù躇步跐蹈cǐ2. (2分)(2016·东营)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_____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让创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A . 挽救贯串传扬B . 拯救贯串传扬C . 拯救贯穿弘扬D . 挽救贯穿弘扬3. (2分) (2017九上·江苏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将适度消费、低碳发展等理念当作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才可能成为时代的名片,进而为我们的后代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B . 靖江宝卷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完整、原生态的传承的原因,得益于这方水土的良好文化生态。
C . 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让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D . 我们要涵养“人心齐,士弘毅,敢争先”的靖江品格,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和宽广坚韧的人格魅力。
4. (2分)(2012·曲靖)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姓名: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愧作(ZUO)拮据屏气凝神(bing)莫名其妙B.商酌(zhuo) 聪慧栩栩如生(xti)手不释卷C.鄙薄(boo) 热忱拈轻怕重(nian)重峦叠障D.魁梧(kui) 桑梓前瞻后顾(zhan)自出心裁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逞能(cheng) 瞥见(pie) 冠冕(gudn)自吹自擂(Ei)B.字帖(tie) 豢养(huan) 娉婷(ping) 间不容发(jian)C.吮吸(shun) 模样(m6)恪守(ke)自惭形秽(hui)D.发酵(xiao) 应酬(ying) 濡养(ru)不省人事(xlng)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连云港“准海戏”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B.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研究学术也不可缺少。
D .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一一“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布谷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用意义。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一一“抓” “贴”动作描写十分逼真,表现作者阔别十年后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一一“怒不可遏”在文中是指愤怒到了极点。
D.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一一两个“最”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对派暗杀李公朴先生暴行的无比痛恨之情。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七年级下第一次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握笔凝思,盘点一个多月的收获,与老师一起来评判自己的得失,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吧!在动笔之前,老师有礼物要送给你,还是三千万的大礼哟:千万要放松,千万要细心,千万要微笑!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mu òsu ō( ) n ǜe ( )待 w óchu ó( )n ì( )味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作别字并改正。
(4分) 不能自已 万籁具寂 喧然大波 轻装淡抹 人迹罕致 面面相觑 人声顶沸 相得益彰 错字 改正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7分)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 。
② ,潭影空人心。
③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④油蛉在这里低唱, 。
⑤《登岳阳楼》一诗有两句,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这两句是5.修改下列病句(在原句上修改,每句只修改一处)4分) ①、我们应该努力完成一切老师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②、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编队“海口”舰凯旋而归。
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参加口语交际及实践活动。
(3分)英子要参加省里举行的钢琴比赛,为此她每天练习到很晚。
一天,邻居张大妈对她说:“英子,你练琴可真刻苦,每天晚上11点多了,我们都睡下了,你还在奏乐。
”英子谦虚地回道:“大妈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要再练。
” 张大妈说话强调的意思是 英子理解的意思是 英子得体的回答应该是7.用手机短信交流信息,便捷又时尚。
短信的编写,要求语言简练,精美。
如下面这条教师节短信:“您是一把伞,为我遮风蔽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这不仅符合短信编写的要求,而且很好地表达了学生的心意。
请你仿用这条短信的修辞手法(比喻),给你的妈妈拟写一条母亲节短信。
(4分)学号 姓名 班级…………………………装…………………………订………………………………线……………………………………………二、现代文阅读(22分)(一)(9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武英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初一语文试卷考试日期:2019.4.3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分4分。
注意事项:为保证答题时间充裕,请务必直接将答案答至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
(38分)1、完成填空。
(5分)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鞠躬尽cuì( ),为国献身的科学家邓稼先;有锲.()而不舍、大勇无畏的诗人闻一多;有夜以jì( )日,笔耕不辍.()的文学家鲁迅……家国情怀,更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从《黄河颂》中,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坚不可cuī()的民族精神;读《土地的誓言》,我们体会到东北同胞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读《老山界》,我们感受到了____ ____。
①结合语境,在下列括号中写出汉字或拼音。
(3分)鞠躬尽cuì( ) 锲.()而不舍夜以jì( )日笔耕不辍. ( ) 坚不可cuī()炽.( )痛②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2分)读《老山界》,我们感受到了。
2、古诗句背诵填空。
(每空1分,共12分)①,弹琴复长啸。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④,惟解漫天作雪飞。
⑤,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⑥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坚毅勇敢的性格的诗句是,。
⑦描写木兰不慕名利、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⑧通过战友们的惊叹,侧面描写木兰机智谨慎的句子是,_____ __。
3、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展现了生活中的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做事严谨的鲁迅形象。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A.同学们给住院的小华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
”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5、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和平可期,,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C.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D.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6、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5分)①下边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3分)②根据示例,将下表中A、B两处空格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
(2分)名人主张读书方法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A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B7、《骆驼祥子》名著考查。
(5分)①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3分)②小明同学想和你交流阅读《骆驼祥子》的体会,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分)小明:“名著中不乏以小人物的可悲命运来折射社会制度的罪恶,请你结合祥子的经历进行分析。
”你的看法:8、材料探究分析题。
(5分)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小记者走进同学当中进行采访,下面是几个典型记录, 请找出当前中学生爱国意识存在问题的三个原因,并提出一条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学生甲:我觉得除了枯燥的政治、历史书之外,我们接触的爱国题材的书几乎没有。
图书馆的这类书只适合给小孩子讲故事,根本就不吸引我们。
学生乙:每天老早上学,回家还有好多作业,老师、家长天天跟我们要成绩,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爱国呀。
学生丙:我觉得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本就不适合我们中学生,那些给小学生似的宣讲我们早听腻了。
原因:办法:二、阅读理解(3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9、请用/ 画出下列句中的朗读停顿。
(限四处,多划、划错不得分)(2分)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但当涉猎..()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愿为市.鞍马()④对镜帖.花黄()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2、《孙权劝学》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若需复印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归还原处办理借印登记办理归还手续读者离馆13、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2分)(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12分)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⑨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4、选文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2分)15、“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16、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17、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8、分析“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9、从文章题目来看,“根”“兰花”分别比喻什么?整个题目如何理解?(3分)20、作者“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为什么“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2分)21、“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与哪句话相照应?对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3分)22、文章结尾援引郑思肖画兰的故事做结有什么作用?(2分)23、请找出能作为文章主旨句的两个句子。
(2分)三、作文(40分)24、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为冷清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再画上一张床……画上母亲安详的姿态,还有橡皮能擦去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