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应用统计学英文Applied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适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包括专升本和高中起点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
它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一门共同必修的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认识工具。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为学习后继的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1)使学生理解统计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基本方法;(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分析社会经济信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教学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统计学的应用;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理解统计的三种含义,了解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及作用;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及工作过程;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
重点:统计的含义及特点,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难点:变量、标志和指标。
第2章数据与数据收集教学内容:数据;数据的收集;调查问卷。
教学要求:理解数据的测量尺度、数据的常用类型、数据的来源;掌握各种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了解调查问卷的结构及设计方法。
重点: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及特点;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难点: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第3章数据整理教学内容:数据整理的方法;统计指标;统计图表。
教学要求:理解数据的概念、步骤及作用;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应用;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概念、种类、计算方法及应用场合。
重点:数据分组整理的方法;统计图表的制作;统计指标的种类。
难点:数据分组的方法。
第4章数据分布特征的度量教学内容:集中趋势的度量;离散程度的度量;偏态和峰态的度量。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区域化发展、事业管理等学科中有关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科学。
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在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量和处理量,学习和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时数:54学时。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2. 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3. 区分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4. 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二、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分科一、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二、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第三节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二、概率论习题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了解统计调查方式3.了解数据的搜集方法4.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5.了解数据误差及数据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一、数据的计量尺度二、数据的类型和分析方法三、统计指标及其类型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三节调查方案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涉及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方案设计中的其他内容第四节统计数据的质量一、统计数据的误差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习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整理与显示方法2.掌握Excel作频率分布表和图3.合理使用统计表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的审核与筛选二、数据的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定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二、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数据的分组二、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三、频数的类型第四节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构成二、统计表的设计习题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表和图形3.掌握偏态与峰度计算方法4.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并进行分析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一、定类数据:众数二、定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三、定距和定比数据:均值四、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一、定类数据:异众比率二、定序数据:四分位差三、定距和定比数据:方差及标准差四、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度的测度一、偏态及其测度二、峰度及其测度习题实验一:统计数据的整理及特征数的计算(3学时)用Excel作频率分布表和图形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事件的关系和运算2. 理解概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3.理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种分布的概率计算第一节概率基础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二、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第二节用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一、随机变量的概念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三、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习题用Excel计算分布的概率第六章抽样与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抽样和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2.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一、总体、个体和样本二、关于抽样方法三、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四、样本方差的分布五、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六、T统计量的分布第二节总体均数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一、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三、样本容量的确定第三节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一、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估计二、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正态总体方差及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习题用Excel求置信区间实验二:概率和抽样分布(3学时)第七章假设检验(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3.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一、假设检验的概念二、假设检验的步骤三、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四、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五、两侧检验和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总体方差已知的均值检验二、总体方差未知的均值检验三、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第三节两个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两个总体参数之差的抽样分布二、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假设检验中相关样本的利用四、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第四节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一、用置信区间进行检验二、假设检验的P值三、如何建立假设习题用Excel进行假设检验第八章方差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方差分析原理2.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3.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一、方差分析的内容二、方差分析的原理三、F分布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二、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三、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其他问题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二、数据结构三、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四、应用实例习题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第九章列联分析(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一致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的原理和方法2.分析列联表的相关性第一节列联表一、列联表的构造二、列联表的分布第二节x2分布与x2检验一、x2统计量二、x2分布三、自由度的确定四、x2检验第三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一、φ相关系数二、列联相关系数第四节列联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习题用Excel进行x2检验实验三:统计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3学时)第十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相关系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3. 掌握回归的显著性检验4.了解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5.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变量相关的概念二、相关系数及其计算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二、参数β0,β1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四、预测及应用第三节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一、指数函数二、幂函数三、双曲函数四、对数函数五、S形曲线习题用Excel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方法2. 掌握长期趋势分析的方法3. 掌握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4. 掌握循环波动分析的方法第一节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第二节长期趋势分析一、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二、线性趋势三、非线性趋势四、趋势线的选择第三节季节变动分析一、季节变动及其测定目的二、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三、季节变动的调整第四节循环波动分析一、循环波动及其分析目的二、循环波动的分析方法习题用Excel进行季节变动分析实验四: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3学时)第十二章统计指数(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2. 掌握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4.了解实际中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第一节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一、指数的性质二、指数的分类三、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加权指数一、权数的确定二、加权综合指数三、加权平均指数第三节指数体系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四节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二、几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习题三.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四.参考书目:1. 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2. 袁卫等编著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3. 何晓群编著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应用统计学英文Applied

课程名称
中文:应用统计学
英文:AppliedStatistics
课程编号
24070699
学分/学时
3学分/48学时
所属教研室
应用数学教研室
前后课程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授课对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教学目的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SPSS解决统计问题的相关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编辑方法,数据的预加工处理;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特别是比例p的假设检验;二维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相关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定量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的回归以及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吴喜之,2009年9月。
参考书:
[1]《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薛薇,2014年7月。[2]《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王学民,2009年8月。
教学内容
学时
基本要求
第一章 一些基本概念
2
基本要求:
难点:对于比例p的假设检验, Nhomakorabea维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自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的回归、Logistic回归、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的思想和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对这些方法的SPSS操作以及对输出结果的解释,还有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9111课程名称:应用统计学英文名称:Applied Statist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4 上机学时:8)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应用统计学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特别侧重于统计方法在工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木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释和使用常用的统计指标;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工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计算机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
要求学生在本课之前,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技术、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后续课程:质量管理、基础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设计。
本课可为后续课程提供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统计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毕业要求指标点2.1、2.2、23)2.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工业工程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3.培养学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点2.3、4.1、4.2)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毕业要求指标点5.1、5.2、5.3)五、其他教学环节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平时作业、综合测试、上机以及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应用统计学中的各种理论方法,掌握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工业工程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生课程课程纲要-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课程纲要Course Outline of Applied Statistics一、课程概况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和统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特别侧重于统计方法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释和使用常用的统计指标;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熟练运用SAS或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等。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tudents. The main task is to trai 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and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follow-up cours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course introduces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 of statistics mainly, especially lay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tatistics, explain and use the commonly used statistics index correct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llect and deal with statistics data; us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SAS or SPSS to carry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 skillful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parameter estimate and hypothesis testing, regression analysi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experimental designs, multivariate analysis,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and so on.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三、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1.教学方式与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小组讨论和上机实验。
应用统计学(第四版) 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此课程是针对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又是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
为了强调应用,本课程将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计算机、信息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
通过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统计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统计思想,树立起概率观、总体观、数据观与综合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收集数据,结合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显现与分析,探寻数据内在的规律。
提高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训练获取数据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显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屏障统计方法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科学地解释统计输出结果,揭示其蕴含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现上述1与2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升课程的现实感,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经济与生活,引发思考、调研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各种各级竞赛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顺序前进地训练获取数据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显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屏障统计方法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并科学地解释统计输出结果,揭示其蕴含的实际问题。
同时,借助来自实践的经典案例,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经济与生活,引发思考、调研现实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级竞赛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讲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布置课前预习材料,培养同学们文献检索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抓住要点的能力。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交替进行的方式,理论讲授部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预测,重点讲授各种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统计工作过程的实验、Excel等电子表格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个实验。
二、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开设此课旨在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在Excel等统计软件中的运用,达到能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2.教学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备课,认真准备实验,对课程内容要融会贯通,切忌照本宣科。
授课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典型实用案例和相关统计软件,理论讲授与上机操作交替进行。
做到授课内容与大纲相符,注重全程考核,最终成绩由考勤、调查方案设计、实验报告撰写、调查报告撰写、上机测试及期末考试构成,成绩评价体系标准真实、严谨、公平、公正、公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2)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先修课程包括《概论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
4.教学方式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理论授课32学时,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实验操作24学时,包括统计工作过程实验、Excel等统计软件的运用及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实地调查为辅。
5.实验环境和设备1)硬件环境:每个学生一台微型计算机。
2)软件环境:Windows 7、Office 2007(或以上版本)(Excel需安装数据分析及规划求解功能)软件包、卓越班学生还需SPSS、DPS软件包。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及治理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是其它专业的选修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把握各类调查、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以后前景预测的方式,本大纲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基础理论上重点论述统计工作各时期的实际操作方式,力求表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把握统计学的大体理论和大体方式;并能灵活运用统计大体方式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运算机基础课程以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统计课程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经济与治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
二、课程的大体要求本课程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吸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功效,不断提高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丰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本着简练而具体的原那么,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术的培育,扩展知识面,以培育学生灵敏的定量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部份教学进程建议一、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要紧面授系统教学《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专门是作业练习的讲评和模拟实践的指导(包括上机操作)。
由于本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学生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
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份,即作业练习与实践考核成绩记入平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二、学时分派本课课内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具体如下表:学时分派表第三部份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熟悉并了解统计的大体概念和特点,明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把握统计整体和整体单位,标志和指标,变异和变量等几组重要的概念,了解统计工作全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Logistic回归分析和各种回归方法的SPSS输出结果的解释。
第八章列联表、检验和对数线性模型
2
基本要求:
1、了解列联表数据的形式;
2、掌握二维列联表独立性的检验;
3、了解高维列联表和多项分布对数线性模型;
4、理解Possion对数线性模型。
重点:二维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的SPSS操作和结果解释。
难点:
对于比例p的假设检验,高维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自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的回归、Logistic回归、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的思想和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对这些方法的SPSS 操作以及对输出结果的解释,还有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
难点:对数线性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第九章寻找多个变量的代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4
基本要求:
1、理解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因子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够读懂输出结果的含义。
重点:因子分析的SPSS操作和对输出结果的解释。
难点:主成分和因子的选择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含义的解释。
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
SPSS数据的预处理
6
基本要求:
1、掌握SPSS进入和退出等基本操作,了解SPSS的基本窗口和菜单安排;
2、熟练掌握建立SPSS数据文件以及管理SPSS数据的基本操作;
3、熟练掌握数据预处理的一些方法,包括排序,变量计算、数据选取、拆分、加权等。
重点: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编辑方法,数据的预加工处理。
拟稿(签名):陈明年月日
核稿(签名):年月日
审批(签名):年月日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应用统计学
英文:AppliedStatistics
课程编号
24070699
学分/学时
3学分/48学时
所属教研室
应用数学教研室
前后课程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授课对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教学目的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 SPSS 解决统计问题的相关技能。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吴喜之,2009年9月。
参考书:
[1]《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薛薇,2014年7月。
[2]《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王学民,2009年8月。
教学内容
学时
基本要求
第一章一些基本概念
2
基本要求:
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3、掌握比例p的检验。
重点: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和比例p的检验,SPSS操作方法和对检验结果的解释。
难点: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方法,对两类错误的理解。
第七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6
基本要求:
1、了解几种相关系数的概念;
2、掌握定量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3、了解自变量中有定性变量的回归;
4、了解Logistic回归。
2
基本要求:
1、复习概率的相关知识;
2、掌握几个重要的分布,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等。
重点:根据分布计算概率的方法,几类重要的分布。
难点:运用小概率事件进行判断。
第五章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估计
2
基本要求:
1、了解衡量估计量好坏的标准,理解点估计的优缺点,熟悉常用的估计量;
2、理解置信区间和置信度的概念;
3、掌握正态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SPSS软件实现置信区间的计算。
重点:熟悉常用的估计量,正态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
难点:对置信区间和置信度概念的理解。
第六章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4
基本要求:
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2、掌握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
第十章把对象分类:聚类
分析
4
基本要求:
1、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距离的概念;
2、掌握K均值聚类和分层聚类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利用SPSS软件进行这两种聚类分析。
重点:K均值聚类和分层聚类的操作和对结果的解释。
难点:分层聚类中点间距离和类间距离的选择,以及聚类数目的确定。
第十一章把对象归到已知
的类中:判别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编辑方法,数据的预加工处理;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特别是比例p的假设检验;二维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相关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定量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的回归以及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2、掌握变量和数据的基本概念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难点:变量和数据的分类。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2
基本要求:
1、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个体、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3、掌握几种误差的概念以及各种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误差的概念。
难点:抽样调查。
补充:
SPSS统计软件概述
4
基本要求:
1、明确判别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掌握Fisher判别法及逐步判别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练掌握判别分析的SPSS操作,能够正确解读分析结果。
重点:Fisher判别法的基本原理、SPSS操作和解读分析结果。
难点:对SPSS输出结果的解释。
有关说明:
本大纲安排3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12学时上机实践以及4学时上机考试。难点Biblioteka 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预处理方法。
第三章数据的描述
6
基本要求:
1、掌握用SPSS绘制统计图表的方法;
2、掌握定量变量的描述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和SPSS操作方法。
重点:直方图,散点图,饼图和条形图的绘制方法;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含义。
难点:对统计图形的解释。
第四章机会的度量:概率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