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交流充电桩设计[论文]
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毕业论文

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2充电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研究现状 (2)1.3研究主要方案简介 (3)1.4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4)第二章锂电池充放电特性及模型分析 (4)2.1锂电池的介绍 (4)2.1.1工作原理 (4)2.1.2结构 (5)2.1.3充放电特性 (6)2.2充电技术 (6)2.2.1理论依据 (6)2.2.2充电方式 (8)2.2.3锂电池的充电方式 (9)2.2.4极化现象 (9)2.3电池模型 (10)2.3.1阻模型 (11)2.3.2 Thevenin模型 (11)2.3.3四阶模型 (11)2.3.4 PNGV模型 (12)2.3.5 GNL模型 (12)2.4本章小结 (13)第三章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基本原理与建模分析 (14)3.1 PWM整流器基本原理概论 (14)3.2可逆充放电装置中PWM整流器的选择 (16)3.2.1 PWM整流器的分类 (16)3.2.2 PWM整流器的选择 (17)3.3三相PWM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17)3.4三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20)3.4.1三相VSR一般数学模型 (20)2.4.2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4.3基于旋转坐标的数学模型 (23)3.5三相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25)2.5.1间接电流控制 (25)2.5.2直接电流控制方式 (26)2.5.3电压定向的空间矢量控制 (27)3.6本章小结 (29)第四章应用于充电桩的双向DC-DC变流器的研究 (30)4.1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选 (30)4.1.1单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30)4.1.2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31)4.2双向DC/DC变换器的原理介绍 (32)4.2.1双向Buck/Boost变换器 (32)4.2.2双向半桥变换器 (33)4.2.3双向Cuk变换器 (34)4.2.4双向SEPIC变换器 (34)4.3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35)4.4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39)4.4.1控制双向功率流的两种方法 (39)4.4.2双向DC/DC控制变换器控制策略 (39)4.5本章小结 (40)第五章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仿真 (41)5.1充电桩控制系统总体控制策略方案研究 (41)5.1.1几种充电模式比较 (41)5.1.2充放电控制策略 (43)5.2充放电系统主电路参数选取 (45)5.2.1 IGBT的选取 (45)5.2.2整流器交流侧电感的选取 (46)5.2.3整流器直流侧电容的选取 (47)5.2.4 DC/DC储能电感的选取 (48)5.2.5电池的选取 (48)5.3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系统设计 (49)5.3.1电流环设计 (49)5.3.2电压外环设计 (51)5.4双向DC/DC控制系统设计 (52)5.4.1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52)5.5充放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54)5.5.1充电桩充电状态仿真结果分析 (55)5.5.2充电桩放电状态仿真结果分析 (57)5.5.3充电桩充放电状态仿真结果分析 (59)5.6本章小结 (61)第六章设计总结与展望 (62)参考文献 (64)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摘要: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最常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电动汽车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充电交流技术的智能充电桩设计

充电交流技术的智能充电桩设计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重要设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电交流技术是目前充电桩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技术,本文将探讨充电交流技术在智能充电桩设计中的应用。
一、充电交流技术概述充电交流技术是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供电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技术。
在充电桩中,交流电源通过充电桩的电源输入端口,经过变压器的变换和整流电路的转换,最终输出为直流电供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充电交流技术具有充电效率高、工作稳定可靠、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
同时,交流电是目前供电的主流形式,充电桩采用交流电源可以便捷地接入现有的供电网络,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二、智能充电桩设计要求智能充电桩作为充电设备,具备以下设计要求:1. 安全可靠性:智能充电桩必须保证用户充电过程中的安全,包括电流、电压和温度的保护控制,以及故障监测和报警功能。
2. 充电效率:高效的充电过程对用户和充电桩都非常重要,可以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3. 通信互联:智能充电桩需要具备与电动汽车或其他远程控制系统进行通信的能力,以实现远程监控、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4. 用户友好性:充电桩的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方便,用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主操作。
三、充电交流技术在智能充电桩设计中的应用1. 充电控制模块:充电交流技术需要通过充电控制模块实现对充电过程的控制和监测。
该模块可以控制充电电流和电压的输出,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2. 通信模块:充电桩需要与电动汽车或其他远程控制系统进行通信,通过将充电信息传输给用户或监控中心,实现对充电过程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通信模块可以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或有线通信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安全保护装置:智能充电桩应具备防雷、过流、过压、过温等安全保护装置,以确保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4. 用户界面设计:充电桩的用户界面应设计简洁明了,包括显示屏、按键、指示灯等,方便用户进行充电操作,并显示充电状态和充电信息。
电动车充电站毕业论文

电动车充电站毕业论文电动车充电站毕业论文电动车充电站充电电路设计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动车充电站充电电路设计[摘要]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电动车充电技术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的电动车用动力蓄电池大多为铅酸蓄电池,这主要是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电池容量大、跟随负荷输出特性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但传统的常规充电时间过长,快速充电技术至今仍未能完全解决,严重地制约着电动车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智能充电设计方案,针对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解决方法,提出一种可对铅酸蓄电池实现四段式慢脉冲充电的智能充电设计方案。
控制开关电源的脉冲频率和占空比,从而调节充电电流和电压,实现对蓄电池的分级慢脉冲充电。
这个方案不仅可实现快速充电,同时可以减少析气,消除硫化,进行均衡充电,从而大大地延长了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慢脉冲充电;蓄电池;单片机;智能Charging Circuit Desig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electric car,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technology is also got the concern of the public.In our courtry, lead acid battery which is used as electric vehicle power battery occupied a very big market.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lead-acid battery has mature technology, low cost, battery capacity, with load output characteristics and no memory effects, etc.But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al charging time is too long,fast charging technology is still not fully resolved,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car. Based on this status, it puts forward a kind of seal free maintenance lead-acid battery used for intelligence charge design scheme in this thesis.With regard to all sorts of problems for battery charging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analyzes the existing solutions, and put forward a kind of lead acid battery to realize four stages of intelligent charging slow pulse charger design scheme. Control of switch power pulse frequency and duty cycle, which regulates charging electric current and voltage, and to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battery charging with slow pulse. The scheme not only make rapid charging,at the same time could reduce gas chromatography, eliminate vulcanization, charging for equilibrium, thus greatly extended the lead acid battery service life.Key words:Slow pulse charging;storagebattery;single-chip microcomputer;intelligent目录1 引言 0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0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2 充电原理 (1)2.1 蓄电池与充电技术 (1)2.2 蓄电池的充电原理 (2)2.3 充电方法研究 (3)2.3.1 恒流充电法 (3)2.3.2 恒压充电法 (3)2.3.3 阶段充电法 (4)2.3.4 四阶段充电法 (5)3 总体设计方案 (5)3.1 系统设计 (5)3.2 方案比较与选择 (6)4 充电电路的硬件设计 (8)4.1 电路总体设计 (8)4.2 芯片选择 (8)4.2.1 AT89C51型单片机 (8)4.2.2 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 (10)4.2.3 LM324是四运放集成芯片 (12)4.3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12)4.3.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12)4.3.2 充电主电路设计 (13)4.3.3 单片机电路设计 (14)4.3.4 信号采样与放大电路设计 (15)4.3.5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17)4.3.6 电源电路设计 (18)5 充电电路的软件设计 (20)5.1 主程序设计 (20)5.2 充电电路软件设计 (20)5.3 ADC0809软件设计 (21)5.4 电源通断控制软件设计 (22)结束语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25)1 引言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电动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中短途日常交通工具,电动车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能源和环境两大难题,因此,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充电桩分析与设计研究

充电桩分析与设计研究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的加快,新能源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相关基础设施也迅速发展。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充电设施之一,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充电桩的分析和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一、充电桩的分类充电桩按照其充电方式分为三类: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和无线充电桩。
1、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充电设备之一,其充电速度比较快,通常能够在半小时内充满电。
并且,直流充电桩一般可以向各种类型的电动车充电,是现阶段亟需建设的充电设施。
2、交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基于电网交流电压(AC)进行充电的设备,它需要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才能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交流充电桩的充电速度比直流充电桩慢一些,但是它可以为所有类型的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
3、无线充电桩无线充电桩在实际应用中尚不完善,但它具有很高的便利性,能够避免人为插拔电缆的操作。
无线充电桩的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传输到电动车的电池中,从而进行充电。
二、充电桩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全球充电桩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100万台,在全球充电桩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但是,充电桩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充电桩的分散布局由于充电桩的建设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目前市面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类型的充电桩,导致充电桩的分散布局。
很多充电桩的地理位置不太合理,导致了充电桩的利用率不高。
2、充电桩缺乏互联互通目前,很多充电桩之间存在互不兼容的现象,使得不同品牌的电动车在不同品牌的充电桩上无法充电,用户的便利性也受到了影响。
3、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不够快充电桩的充电速度是影响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桩充电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
三、充电桩设计的改进方案为了提升充电桩的使用体验,需要对充电桩的设计进行一些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建立统一充电标准充电桩的建设标准应该得到统一,不同类型的充电桩应该具有互操作性,实现不同品牌电动车之间的互联互通。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一、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概述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是专门为电动汽车设计的一种充电设备,它使用
交流电源将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以便电动汽车可以正常运行。
电动汽车
交流充电桩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被广泛应用在车站、超市、公园等地。
二、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结构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由交流电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安全模
块和直流输出模块组成。
交流电源模块用于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能;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充电的过程;通信模块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
的充电请求;安全模块保证充电的安全;直流输出模块将转换后的直流电
能输出至电动汽车。
三、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特点
1、充电效率高: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采用交流电源,可以有效提高
充电效率,实现高效的充电。
2、可拓展: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采用模块化设计,它可以根据电动
汽车的不同型号定制特定输出功率,从而改善充电服务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并可在不同场所调整。
3、安全可靠: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采用安全模块,可以有效保证充
电过程的安全,在高低压短路保护,过载保护。
充电桩设计方案范文

充电桩设计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和目标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建设更加智能、高效、方便的充电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本设计方案旨在设计一种高效、可靠、安全的充电桩,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该充电桩将具备充电速度快、安全性高、操作便捷等特点。
二、设计原则1.高效性:提供快速充电功能,缩短用户等待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2.安全性:确保充电过程中的电气、机械等安全性能,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
3.可靠性:提供稳定可靠的充电服务,减少设备故障率,避免因故障而无法充电的情况发生。
4.便捷性:方便用户使用,操作简便,充电流程智能化、无接触式等。
5.可持续性: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要点及功能1.充电速度快:采用高效充电技术,支持快速充电功能,提供高功率充电接口。
2.智能识别:充电桩能自动识别充电车辆类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并根据车辆类型自动调整充电功率,避免过充或过放。
3.充电状态监控:提供充电状态监控功能,包括电池状态、电流电压等信息的实时显示,用户可以随时了解充电进度和电池状态。
4.安全保护功能:充电桩具备过压、欠压、过流、过温等多重安全保护功能,确保用户和设备的安全。
5.用户身份认证:支持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例如IC卡、手机APP等,确保充电过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6.故障自诊断:自动检测和诊断设备故障,及时报警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减少故障排查时间。
7.远程管理: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维护和管理,以提高维护效率和服务质量。
9.用户导航:充电桩配备导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地图选择离其最近的充电桩,并导航到该充电桩。
四、充电桩结构和外观设计1.结构设计:充电桩主要由基座、充电头、控制器、显示屏等组成,确保设备的结构牢固、稳定,易于安装和拆卸。
2.防水设计:采用防水设计,确保设备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外观设计:时尚简洁的外观设计,材料使用环保耐用,符合城市公共设施美观的要求。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优化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优化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建设便捷高效的充电设施成为推动电动车普及的关键环节之一。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优化是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提高电动车充电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原则、优化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充电速度快、兼容性强、安全可靠。
充电速度快是电动车充电桩设计的核心要求之一。
目前,快速充电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直流快速充电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为电动车充电80%的电量。
因此,合理布局快速充电站点,提高快速充电桩的数量和功率是解决充电速度快的关键。
兼容性强是电动车充电桩设计的另一个关键考虑因素。
随着各种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不断涌现,电动车充电桩应具备多种充电接口,以适应不同电动车的充电需求。
为了实现更好的兼容性,电动车充电桩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充电接口标准,如中国的GB/T、欧洲的Type 2等,以方便电动车用户进行充电。
安全可靠是电动车充电桩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
电动车充电桩需要具备过电流、过温、过压等多重保护功能,以确保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充电桩应设置监控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防止电动车充电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其次,电动车充电桩的优化方法包括:智能化管理、节能减排、智能调度。
智能化管理是提高电动车充电桩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引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充电桩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集中管理和数据分析,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
智能化管理还可以实现用户认证、支付等便利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节能减排也是电动车充电桩优化的重要方向。
电动车充电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需要尽可能减少。
采用高效的能量转换技术、合理控制充电速度,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都可以有效降低对电网的负荷,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此外,智能调度也是提高电动车充电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合理规划充电设备的布局,可以减少充电桩之间的空闲时间,避免出现充电桩过度拥挤或充电需求过大导致的充电故障。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实现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与实现。
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从充电桩的类型、功能、接口,到充电桩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才能为广大电动车用户提供贴心、安全、便利的充电服务。
一、充电桩类型电动车充电桩主要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
交流充电桩通常用于充电功率较低的电动车,充电速度较慢,需要充电时间较长。
直流充电桩则用于充电功率较高的电动车,充电速度更快,充电时间更短。
充电桩的类型选择要根据使用环境和用户需求来决定,以提供用户最好的充电体验。
二、充电桩功能电动车充电桩的基本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除此之外,充电桩还有许多其它的功能,比如支付、预约、查询、统计等。
支付功能是充电桩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扫码或刷卡等方式进行支付,方便快捷。
预约功能则可以帮助用户预订充电桩,有效的避免了充电桩的占用问题,提高了充电效率。
查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查询充电桩的使用情况,了解当前的充电状态和当前还能容纳多少车主充电。
统计功能则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充电桩进行管理,知道当前充电桩的使用量和使用情况,为充电桩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三、充电桩接口电动车充电桩的接口主要分为两种:国内标准接口和国际标准接口。
国内标准接口是国内电动汽车行业标准,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GB/T标准,充电功率为3.5kW或7kW。
国际标准接口则是采用国际标准,充电功率常见为50kW或100kW。
充电桩接口的选择要根据电动车的类型和市场需求来决定,从而实现最优的充电桩布局设计。
四、充电桩安全性充电桩的安全性是任何一种充电桩都无法忽视的一个因素。
充电桩在设计和实现时,需要考虑极限负载、安全电压、漏电流等因素。
此外,在安装充电桩时,也需要合理的安排使用场地和布局,避免过度拥挤,确保充电桩的顺畅运作和用户的安全。
五、充电桩便利性充电桩的便利性是用户选择充电桩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车交流充电桩设计
摘要:简要介绍电动汽车交流电桩的技术研究,研发一种新型的交流充电桩。
提出完整的设计技术方案,并提出交流充电桩的主要技术标准。
该系统包括人机交互、充电控制、计量收费、票据打印、运行状态监测、充电保护等多种完善的功能,满足充电过程的要求。
关键词:交流充电桩 tms32f2812 充电桩
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25-02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地碳经济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电动汽车将最为我国新能源战略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及汽车产业普遍认识带节能和减排将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
主要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则是重中之重,也是汽车工业应对能源危机,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张的最佳途径。
电动汽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交流充电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因此开发该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给社会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未来三年我国计划“形成50万辆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作用”。
根据当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设计方案。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其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内部资源以及功耗低等特点,已在控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hdsp-core2812作为核心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pwm控制技术,利用智能模块设计一种电动车交流充电桩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交流充电桩的控制原理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是一种辅助设备,与交流电网链接在一起,专门为电动汽充电机提供电源的供电装置,并具备相应测控保护功能的专用装置,功率一般不大于 7kw。
充电桩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计量计费、和通信管理的电动汽车专用交流供电装置。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严格考虑了交流充电桩的实用性、安全性、智能化和可靠性。
本系统的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它呈现了一些参与者和一些用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对系统、子系统或类的功能行为进行建模。
用流程图展示了系统工作的原理以及同用例参与者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充电桩的正常运行如本图1的运行流程图。
设备上电后,通过系统自适应调整,进入工作状态,用户使用时,若操作不合法或校验不通过,则重新刷卡。
若操作合法,则显示器上显示用户信息,保护查询余额。
账号明细等;用户正确连接后,选择充电模式既按电量充电,按时间充电,按金额充电和自动充电进行充电,计费表开
始上传直到用户结束充电。
同时,在充电过程中,dsp实时监控系统并显示相关信息,判定充电结束或用户定义的任务完成后则结束充电,另外,在充电过程中,用户可随时结束充电过程。
2 系统设计
dsp控制系统用于实施监控交流充电桩的运行,并通过人际交互界面向用户提供人工接口。
整个系统按不同的功能科划分为人机交互单元,控制单元,计量单元,安全防护单元组成。
其中,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桩体、lcd触摸屏、读卡模块、充电插头;控制单元主要包括:主监控与辅助模块;计量单元为电能表;安全防护单元包括;漏电保护开关、防倒开关以及急停开关、过压保护功能、欠压保护。
人机交互单元主要用于充电桩的工作信息显示和控制参数的输入,控制单元式系统的核心,控制充电桩的运行,计量单元用于计、量所用电能,安全防护单元主要用于系统的安全保护。
3 硬件构成
本产品主要采用微电子技术,采用ti公司的高速数据处理器dsp (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结合强大的外设功能(包括威伦通的人机界面、微型打印机、非接触式ic卡读卡装置、多功能智能电能表等)完成计量收费、安全保护、系统通讯等功能。
为此,需要一些基础的电气试验和测量器材和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系统的相关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构成示意图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研究,硬件设计
完成后应具备以下功能:
3.1 计量功能
充电桩应为计量表计预留电气接口和安装空间,计量表计应采用电子式有功电能表。
电能表的通讯规约应符合dl/t 645-1997或
dl/t 645-2007,电能表有功计量精度不低于1级。
充电桩应能通过rs485/rs232总线读取在充电前后电能表的电量止度,结合用户选用的充电模式计算出相关数据(包括电能使用量、消费金额、充电时间等等),并将该数据上传给后台系统存储显示。
3.2 人机交互界面功能
(1)具有液晶屏显示,显示面积应大于3.2寸;
(2)具有运行状态指示灯,能对应显示交流充电桩各状态下的相关信息;
(3)具有查询功能,可通过人机操作界面进行相关信息查询;(4)查询余额:使用普通卡能够在充电桩上查询用户账户内的剩余金额;
(5)查询里程:使用里程卡能够在充电桩上查询用户账户内的剩余里程;
(6)消费明细查询:充电桩应采用lcd显示屏,能够显示用户最近一次充电的时间、金额(普通卡)、里程(里程卡)、电量等信息;
(7)具有不同充电服务选择,交流充电桩能显示各种充电模式,并进行充电服务,充电桩应具有以下多种充电模式:
模式1:定电量充电,即在人机界面上输入所需电量,充电桩开始充电直到达到电量设定值。
模式2:定时间充电,即在人机界面上输入设定时间,充电桩开始充电直到达到时间设定值。
模式3:自动(充满为止)充电,即在人机界面上选择自动充电,充电桩会开始充电直到用户手动结束充电为止。
显示的字符应清晰、完整,没有缺损现象,不依靠环境光源即可辨认。
键盘能正常输入,并拌有按键声。
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桩显示时间(已充电时间、剩余时间等)、电量(已充电电量、待充电电量)等信息。
充电结束后,充电桩显示用户的用户号、剩余金额、剩余里程、本次充电金额等信息。
3.3 非接触式ic卡功能
交流汽车充电桩配备非接触式ic卡读卡装置,能够识别符合iso 14443标准的非接触ic卡。
用户能够在交流充电桩完成充电等各项功能。
3.4 通讯功能
交流充电桩能利用can总线技术完成与bms和集中器的通讯,以及和人机界面、智能电能表、ic卡模块、微型打印机的实时在线通讯。
3.5 安全防护功能
充电桩应具备急停开关。
按下急停开关后,应能立刻切断充电桩内整个供电回路的电源。
充电桩应具备平衡开关。
充电桩在受外力
(如被汽车撞断)破坏时,应能立刻切断充电桩内整个供电回路的电源。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包括充电电缆的控制导引单元、紧急停止单元、电气防护及静电防护单元,倾斜保护单元。
电气防护单元能够通过断路器、漏电保护装置、电涌保护装置等相关装置实现过流保护、漏电保护、防雷击功能。
静电防护功能主要从接地和电路抗静电放电(esd)设计两方面着手。
3.6 故障及报警功能
充电桩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充电桩应能及时作出故障报警动作。
充电桩控制器应具有自检功能,自检程序应能实时检测内部和外部电路或通讯通道,确保充电桩可靠工作,当自检程序发现错误或故障时,应能立刻做出故障报警动作。
4 结论
该交流充电桩具有丰富的系统功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由于其体积小,容易建设,方便可靠的特点,可方便的安装于小型服务网点、停车场、街道边、居民小区等地。
用户在较长时间停放车辆时,可使用充电桩进行充电。
在我国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市场背景下,交流充电桩将成为消费者主要的充电选择之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可以弥补企业此块的空白,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胜民.新能源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3-32.
[2] 鲁莽,周小兵,张维.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状况研究[j].华中电力,2010,23(5):16-20.
[3] 程博,叶敏.电动汽车电池管理can总线通讯系统设计[j].电源技术,2012(8):1096-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