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历史3.1顺乎世界之潮流集体备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共29张ppt)

条约》签订
1897年开始,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七: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 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技术
制度
核心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 士救亡图存的信心。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一有闲空, 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毛泽东这样 形容早年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的感受:“我正 像黄牛闯进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吃。”胡适说:《天 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青少年人的心和血。”
难点探究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
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 体和纲常名教。
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
“呜呼! 予与魏,……可谓海 外同志矣!”
顺应潮流、接纳新知、与时 俱进
学史感悟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 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 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冲击
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 睹圆明园的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力排众议, 小第(心二18翼次56鸦—翼片18的战60争)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
——冯天喻《中华文化史》
4.实践及结果: 戊戌变法, 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 变而失败
1897年开始,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七: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 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技术
制度
核心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 士救亡图存的信心。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一有闲空, 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毛泽东这样 形容早年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的感受:“我正 像黄牛闯进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吃。”胡适说:《天 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青少年人的心和血。”
难点探究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
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 体和纲常名教。
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
“呜呼! 予与魏,……可谓海 外同志矣!”
顺应潮流、接纳新知、与时 俱进
学史感悟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 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 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冲击
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 睹圆明园的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力排众议, 小第(心二18翼次56鸦—翼片18的战60争)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
——冯天喻《中华文化史》
4.实践及结果: 戊戌变法, 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 变而失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三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共25张PPT)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基础检测】
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 料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变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 C.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据材料,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 相比有何进步之处。(3分)
(1)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 国民素质才是治本; (3)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 兼治,重在治本 。
(三)甲午痛国心,维新以救国
阶派 代表 级别
顺乎世界之潮流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与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 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 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 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既而试 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 (注:“发” 指太平天国, “捻”指北方的捻军起义) ,可以 勤远略(注:“远略”指列强侵略)。”——曾国藩
【基础检测】
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 料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变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 C.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据材料,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 相比有何进步之处。(3分)
(1)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 国民素质才是治本; (3)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 兼治,重在治本 。
(三)甲午痛国心,维新以救国
阶派 代表 级别
顺乎世界之潮流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与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 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 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 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既而试 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 (注:“发” 指太平天国, “捻”指北方的捻军起义) ,可以 勤远略(注:“远略”指列强侵略)。”——曾国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 (共34张PPT)

推进新课
问 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 题 情 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境 教 师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 讲 的软弱与保守; 解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推进新课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 材 这则材料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主张? 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料 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推进新课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 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 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
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 材 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 料 的启蒙书? 《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
推进新课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重 要著作,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 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 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
“托古改制”。康有为把孔子奉
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 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授课课件(24张)(共24张PPT)

宁晋中学 王海辰
当时人们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呈现了怎样的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自学互学一提示】
时间 鸦片战争后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 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代表人物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是律当例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中“那时 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实质上是承 认“中体西用”适合当时的环境,选C。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国旗代表德国、 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 中部酣睡,寻欢作乐,搜括民 财的是清政府
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民族危机加深
三、人物及主张
代表
康有 为
梁启 超
谭嗣 同
严 复
地位
主要思想
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 维新变法 宣扬变法理论. 第一人 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
潮流。
维新思想 曾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 主要宣传 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
者 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当时人们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呈现了怎样的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自学互学一提示】
时间 鸦片战争后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 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代表人物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是律当例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中“那时 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实质上是承 认“中体西用”适合当时的环境,选C。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国旗代表德国、 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 中部酣睡,寻欢作乐,搜括民 财的是清政府
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民族危机加深
三、人物及主张
代表
康有 为
梁启 超
谭嗣 同
严 复
地位
主要思想
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 维新变法 宣扬变法理论. 第一人 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
潮流。
维新思想 曾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 主要宣传 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
者 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质教学课件(22张)(共22张PPT)

----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
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等为 代表的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 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 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C.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D.启蒙与救亡并重
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 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 ,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 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 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 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 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我们得到什么教训?
战争1以8世及纪法后国期的,大英革国命经制的济度,工::深业民工刻主业革地化化命改、、、变法市美了制场国化化人的类独文立明 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观念代:化理,性已化成、为科不学化可阻挡的 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
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 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
?
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等为 代表的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 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 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C.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D.启蒙与救亡并重
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 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 ,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 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 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 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 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我们得到什么教训?
战争1以8世及纪法后国期的,大英革国命经制的济度,工::深业民工刻主业革地化化命改、、、变法市美了制场国化化人的类独文立明 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观念代:化理,性已化成、为科不学化可阻挡的 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
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 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44张PPT)

民资产生、初步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
2、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火山”“飓风” “距今(1984年)九十年前, 几乎中国所有赞成维新的人, 都把康有为当作自己思想上 的领袖和导师;也几乎所有 主张守旧的人,都把他骂作 洪水猛兽,乱臣贼子。”
——钟书河《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 西方的历史》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前后)
1、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 西方的侵略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思想
①林则徐: 《四洲志》、《华事夷言》 ——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先进中国人… •向西方… •维护… •局限…
4、影响
推动维新变法 爱国救亡
顺应历史潮流,进步的
思想启蒙,客观推动资级革命思想传播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 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 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amp;&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 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 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 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 《群己权界论》——密尔《论自由》 《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及其他论文》
3、主要思想:
托古改制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变法通议》 激进 《天演论》等
洋务运动失败
2、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火山”“飓风” “距今(1984年)九十年前, 几乎中国所有赞成维新的人, 都把康有为当作自己思想上 的领袖和导师;也几乎所有 主张守旧的人,都把他骂作 洪水猛兽,乱臣贼子。”
——钟书河《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 西方的历史》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前后)
1、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 西方的侵略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思想
①林则徐: 《四洲志》、《华事夷言》 ——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先进中国人… •向西方… •维护… •局限…
4、影响
推动维新变法 爱国救亡
顺应历史潮流,进步的
思想启蒙,客观推动资级革命思想传播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 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 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amp;&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 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 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 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 《群己权界论》——密尔《论自由》 《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及其他论文》
3、主要思想:
托古改制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变法通议》 激进 《天演论》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课 件 (共34张PPT)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 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 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 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维新变法留给了我们什么????
(5)、影响 签订《辛丑条约》 爱国性: 挽救民族危机 进步性: 改革、建立、发展、顺应 启蒙性: 传播、宣传、批判、冲击 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大胆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严
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 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 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 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 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 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 化演进的。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为何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1)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 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是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人,想以此来减 少变法阻力。) (2)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局限 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舆论界天之骄子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代 表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谭 嗣 同 严 复 著作 思想主张或特点
1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 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 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 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维新变法留给了我们什么????
(5)、影响 签订《辛丑条约》 爱国性: 挽救民族危机 进步性: 改革、建立、发展、顺应 启蒙性: 传播、宣传、批判、冲击 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大胆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严
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 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 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 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 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 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 化演进的。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为何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1)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 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是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人,想以此来减 少变法阻力。) (2)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局限 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舆论界天之骄子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代 表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谭 嗣 同 严 复 著作 思想主张或特点
人民版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15张PPT)

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
维新派
革命派
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
历史背景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代表人物 三、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重要代表: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思想主张 严复遗嘱:“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
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严复遗嘱:“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 必不可叛。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 宜励业益知。三、两害相权,己轻群重。”
走向共和:
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的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一些知识分子的认识变化:要摆脱帝和封的压迫……
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 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器物”:器具和货物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
/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维新思想总纲:教材49页最后一段
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维新派
革命派
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
历史背景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代表人物 三、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重要代表: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思想主张 严复遗嘱:“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
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严复遗嘱:“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 必不可叛。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 宜励业益知。三、两害相权,己轻群重。”
走向共和:
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的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一些知识分子的认识变化:要摆脱帝和封的压迫……
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 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器物”:器具和货物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
/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维新思想总纲:教材49页最后一段
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海国图志· 议战>>
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御外侮的思想和 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为 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 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 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代 表 作:《华事夷言》《四洲志》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军事技术)
“是书何以作?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 序>>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 之;善师四夷者,能制 四夷。“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
然则欲制外夷者, 必先悉夷情始;欲悉 夷情者,必先立译馆, 翻译夷书始。
• (1)引进近代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2)对外国经济扩张也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 (3)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指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留美幼 童),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 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 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 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 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周兴旺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 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洋务思想
• • • • • •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2、概况: 人物:奕䜣、曾、李、左、张。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结果: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3、影响: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2)迈出了向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最终 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主题: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济政治)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革命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 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 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 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 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 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 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 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 “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 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 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 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 无过于此!”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 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 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 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 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 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屠龙大会
杨芳,他是晚清的一位能臣,比其他官吏更有方略。鸦片战争中, 他由湖南提督升任参赞大臣,于1841年3月先于奕山到达广州。经过 一番考察,他错误地认为洋人的枪炮实为邪器,我方只有以污秽之 物才可制之。据此,他制定了一套“以邪制邪”的战术。杨芳广贴 告示,搜集全城的粪桶和秽物,载于木筏之上,顺水漂流,希望用 臭气熏走英军,这种战术,古今中外实属少见。可见,当时中国人 思想之落后。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背景
A、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C、鸦片战争的影响。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
—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 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 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 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 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 支“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的新式海军。
——李鸿章
讨论:从以上材料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 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末)
1、维新思想的早期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 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 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课堂探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 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 定为天子祭天地 ” ——康有为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 有不容少缓之 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伊尹曰: “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变法通议》自序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 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 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 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 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御外侮的思想和 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为 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 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 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代 表 作:《华事夷言》《四洲志》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军事技术)
“是书何以作?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 序>>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 之;善师四夷者,能制 四夷。“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
然则欲制外夷者, 必先悉夷情始;欲悉 夷情者,必先立译馆, 翻译夷书始。
• (1)引进近代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2)对外国经济扩张也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 (3)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指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留美幼 童),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 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 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 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 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周兴旺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 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洋务思想
• • • • • •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2、概况: 人物:奕䜣、曾、李、左、张。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结果: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3、影响: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2)迈出了向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最终 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主题: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济政治)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革命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 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 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 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 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 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 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 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 “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 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 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 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 无过于此!”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 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 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 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 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 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屠龙大会
杨芳,他是晚清的一位能臣,比其他官吏更有方略。鸦片战争中, 他由湖南提督升任参赞大臣,于1841年3月先于奕山到达广州。经过 一番考察,他错误地认为洋人的枪炮实为邪器,我方只有以污秽之 物才可制之。据此,他制定了一套“以邪制邪”的战术。杨芳广贴 告示,搜集全城的粪桶和秽物,载于木筏之上,顺水漂流,希望用 臭气熏走英军,这种战术,古今中外实属少见。可见,当时中国人 思想之落后。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背景
A、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C、鸦片战争的影响。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
—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 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 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 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 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 支“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的新式海军。
——李鸿章
讨论:从以上材料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 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末)
1、维新思想的早期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 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 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课堂探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 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 定为天子祭天地 ” ——康有为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 有不容少缓之 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伊尹曰: “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变法通议》自序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 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 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 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 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