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胚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组织学研究内容和意义一组织学定义: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细胞群组织器官系统细胞外基质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第二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一.光镜技术:(0.2um)i.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HE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苏木素是蓝色碱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质染为蓝紫色。

伊红是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如细胞核染为粉红色。

ii.涂片、铺片、磨片术。

二.电镜技术:iii.透射电镜术(0.2nm 内部切片)iv.扫描电镜术(5-7nm 表面不制片)PAS(过碘希夫酸):是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组织化学反应,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

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醛复合物(希夫试剂)反应,形成的中产物为紫红色沉淀。

第二章上皮组织组织:由大量形态、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组成。

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与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所组成。

(二)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5、细胞排列紧密,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细胞。

(三)上皮组织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

(四)上皮组织根据细胞排列层数和垂直切面表皮细胞的形态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二、上皮组织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和其他单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被覆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上皮变移上皮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一)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分布:1)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endothelium)2)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间皮(mesothelium)3)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作用:1.被覆作用 2.分泌作用 3.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或减小器官间摩擦。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笔记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一、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组织学定义组织定义二、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LM技术(0.2μm)(1)石蜡切片术(最常用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定义嗜碱性:嗜酸性:在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均为嗜碱性,故当这些细胞器丰富时,细胞嗜碱性;而溶酶体和线粒体为嗜酸性,故他们丰富时细胞嗜酸性。

硝酸银染色:异染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成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2)其它常用的制片方法:冰冻切片:用恒冷切片机,将组织迅速冻结之即切片,他能保留组织细胞内的脂类成分和某些酶活性,可做细胞酶化学染色观察。

涂片:将体液成分或器官组织的刮取物涂在载玻片上,制成薄膜,经过固定染色后进行观察,如:血涂片、骨髓涂片等。

2、电镜技术:EM技术(0.2nm)(1)透射电镜术:用来观察组织细胞内部结构;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在电镜照片上呈黑色或深灰色,称该结构为高电子密度,反之呈浅灰色,为低电子密度。

(2)扫描电镜术:观察组织表面形态结构3、组织化学技术:(1)一般组织化学术原理:在切片上加某种试剂,和组织中的待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最终产物为有色沉淀物或重金属沉淀,以便用显微镜观察。

PAS反应: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2)免疫组织化学术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使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特异性结合,检测标本中的抗原。

(3)原位杂交术原理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4、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1、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手段是用显微镜观察器官,组织和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结构2、组织:有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以及多少不等的细胞外基质构成的结构是组织。

人体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HE染色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使用苏木精和伊红为染料,称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为H-E染色法,其中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细胞和等酸性物质染成蓝紫色4、嗜酸性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被染成红色,这种现象为嗜碱性5、嗜碱性能与碱性染料苏木精结合,被染成蓝紫色,这种现象为嗜碱性6、中性什么叫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内那些结构呈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核、RER、游离核糖体:嗜碱性;其余大部分细胞器、细胞质和细胞膜:嗜酸性第二章上皮组织概述1、一般特点:(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规则(2)有极性:游离面。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总结重点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总结重点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总结重点内容期末总结重点内容:1、组织的概念和构成2、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骨和软骨的够成和共同特征4、气血屏障的组成5、血-睾屏障的组成6、心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7、血液组成、数量和百分比8、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的光、电镜结构9、毛细血管的种类和管壁的构成10、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11、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和功能12、胸腺的组织结构和胸腺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的区别13、肾单位的构成和各结构的结构特点14、混合腺和浆半月:15、肾上腺皮质的分部及各部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16、精子的发生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

17、上皮的结构和分类18、子宫内膜的构成与功能分层和结构特点、周期性变化。

19、动脉血管壁的构成和与功能的关系20、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形态结构单位和构成21、肺巨噬细胞和肝巨噬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2、胃粘膜和胃腺的构成细胞和功能23、肝内血液的来源和去向24、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基本形态结构25、突触的概念和构成以及神经传导过程:26、组织液的来源和去向27、各种血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

28、肝小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9、淋巴结和脾脏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0、胎盘的构成和功能,可分泌的激素。

31、黄体的种类和存在时期32、卵黄囊的概念、分化和功能33、什么叫蜕膜?分部、什么叫蜕膜反应34、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的过程和作用35、受精卵分化发育成胚泡的基本过程期中考试内容:第一套:1、浆半月2、同源细胞群3、郎飞结(Ranvier node)4、髓鞘5、微循环6、胸腺上皮细胞7、红髓8、肝小叶1、叙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种上皮的主要分布部位;2、叙述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3、叙述胸腺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4、叙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5、叙述胃底腺的细胞构成和功能;6、叙述小肠内表面积的三级放大结构的构成组织。

第二套:1、趋化性2、间质性生长3、哈弗斯系统4、尼氏体5、环层小体6、胸腺小体8、门管区1、疏松结缔组织由哪些成分构成;2、写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百分比;3、叙述脾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4、什么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哪些成员;5、叙述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6、叙述胃黏膜自我保护机制的构成和作用原理第三套:1、嗜酸性2、血像3、三联体4、轴丘6、毛乳头7、生发中心8、血-胸腺屏障、1、叙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种上皮的主要分布部位;2、叙述长骨干的一般组织学结构;3、叙述神经元的光镜与电镜结构特点;4、什么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哪些成员;第四套:1、嗜碱性2、组织液3、纹状缘4、血-脑屏障5、神经纤维6、胸腺依赖区8、皮质淋巴窦1、疏松结缔组织由哪些成分构成;2、写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百分比;3、叙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与电镜结构;4、叙述中动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第二章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成分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有极性。

有神经末梢,无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连结结构2根据功能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3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

4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胆囊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5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共同点:均为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成的突起不同点:微绒毛纤毛大小细小粗大结构微丝微管功能扩大表面积运动分布小肠(纹状缘)呼吸管道肾小管(刷状缘)5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过。

6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7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8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9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的作用,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10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

11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

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

12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第1章组织学绪论1. 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组织的概念: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及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

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2. 常用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苏木精(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紫蓝色——细胞核中的DNA、RNA,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这种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称H-E 染色嗜碱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

嗜酸性: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伊红染成红色。

第2章上皮组织1. P9 上皮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极性无血管分布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 P10 杯状细胞的分布、光镜特点和功能位置:肠道单层柱状上皮、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功能:分泌粘蛋白,与水结合成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4. P10 内皮与间皮的概念和光镜特点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5. 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从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园,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第一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主要分为被覆上皮(保护为主)、腺上皮(分泌为主)以及感觉上皮(感受刺激)等。

2、上皮组织的特点:①上皮组织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别;③上皮组织内一般无血管。

3、上皮组织的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4、杯状细胞的特点是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5、人体内最耐摩擦的上皮组织是复层扁平上皮。

6、与纤毛摆动有关的蛋白质有:动力蛋白、微管蛋白。

7、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8、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9、半桥笠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10、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的结构基础是什么?答: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的结构基础:①上皮厚,细胞层数多;②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角化,胞质充满干硬的角蛋白;③细胞之间有大量的桥粒,而桥粒是很牢固的细胞连接;④基底层的细胞与基膜之间有半桥粒,加强了上皮与基膜的连接;⑤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凹凸不平,扩大了二者的接触面,使连接更加牢固;⑥基底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细胞不断上移,补充表层衰老脱落的细胞。

第二章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其特点:①细胞数量少,种类多;②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③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1什么是桥粒?桥粒又称黏着斑,常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桥粒呈大小不等的斑状;连接处相邻细胞之间细胞间隙稍宽,约20~30 nm,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丝状物,细胞间隙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沉积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并呈袢状返回细胞质;另外还有一些跨膜细丝连接附着板与中间线.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常见于易受牵拉和摩擦的组织,如复层扁平上皮。

2。

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上皮组织由许多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部分上皮组织覆盖于身体表面,或趁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称为被覆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腺上皮.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被覆上皮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两种。

单层上皮:A:单层扁平上皮:如血管管腔面的上皮B:单层立方上皮:如甲状腺滤泡上皮C:单层柱状上皮:如胃粘膜上皮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如呼吸道上皮复层上皮:A: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B:复层柱状上皮,如眼部睑结膜C:变移上皮,如膀胱、输尿管粘膜上皮,变移上皮可随其所覆盖器官的胀、缩程度而改变其形态与层次.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

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上皮常以某种功能为主,例如身体表面上皮的功能主要为保护作用,消化管腔面的上皮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腺上皮的功能主要是分泌。

一、选择题(一)A型题1.对于间充质细胞的错误描述是 DA。

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B。

细胞核大,染色浅,核仁明显C。

分化程度很低,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D.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E。

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含大量间充质细胞2。

巨噬细胞的前身细胞是 CA.淋巴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

单核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中性粒细胞3.以下哪一种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 DA。

巨噬细胞B。

肥大细胞C。

浆细胞D。

成纤维细胞E。

脂肪细胞(二)简答题.试述肥大细胞的来源、光镜、分布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胚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组织学研究内容和意义一组织学定义: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细胞群组织器官系统细胞外基质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第二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一.光镜技术:(0.2um)i.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HE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苏木素是蓝色碱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质染为蓝紫色。

伊红是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如细胞核染为粉红色。

ii.涂片、铺片、磨片术。

二.电镜技术:iii.透射电镜术(0.2nm 内部切片)iv.扫描电镜术(5-7nm 表面不制片)PAS(过碘希夫酸):是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组织化学反应,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

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醛复合物(希夫试剂)反应,形成的中产物为紫红色沉淀。

第二章上皮组织组织:由大量形态、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组成。

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与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所组成。

(二)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5、细胞排列紧密,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细胞。

(三)上皮组织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

(四)上皮组织根据细胞排列层数和垂直切面表皮细胞的形态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二、上皮组织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和其他单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被覆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上皮变移上皮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一)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分布:1)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endothelium)2)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间皮(mesothelium)3)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作用:1.被覆作用 2.分泌作用 3.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或减小器官间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垂直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于细胞中央分布:肾小管、小叶间胆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作用:1.分泌作用 2.吸收作用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垂直观:细胞呈柱状,核长圆形,靠近基底部分布:胃、肠、子宫等作用:1.分泌作用 2.吸收作用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 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基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

柱状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

这几种细胞形态不同,高低不等,但细胞基底底部均在基膜上,细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因此,由垂直切面观察其形似复层上皮,实际为单层上皮。

(二)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基底细胞多边形细胞扁平细胞复层扁平上皮角化的分布于皮肤等处。

复层扁平上皮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阴道、食管等处。

2、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特点: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而改变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表面细胞。

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盖细胞:当膀胱空虚时,变移上皮细胞最外侧的表皮细胞变厚,细胞核变大,覆盖几个中间细胞层。

3、复层柱状细胞分布: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

三、腺和腺上皮(以下所将为外分泌腺)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 (gland) 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腺泡泡状或管泡状分泌部称腺泡细胞索与表面的联系被保留并发育为腺的导管,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泌到体表或器官的腔面,称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 ).若深陷的上皮细胞索与表皮上皮的联系退化消失,则不能形成腺体导管,称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 )1.分类(2)导管直接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将分泌物排出至体表和器官腔内。

粘蛋白:分泌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又叫粘蛋白粘液:糖蛋白与水结合成的粘性液体。

四、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一)上皮细胞游离面1.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2.纤毛(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3)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2.中间连接(1)位于紧密连接下方(2)细胞间隙里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3)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3.桥粒(黏着斑)——最牢固(1)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成附着板其上有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成袢状返回胞质(2)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摩擦(皮肤、食管)4.缝隙连接(1)结构:2—3m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对接,食腔连通(2)功能: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是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常见于心肌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与神经细胞之间(3)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叫做连接复合体(三)基底面1.基膜(1)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之间形成的薄膜(2)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细胞)(3)EM:基板+网板基板:紧贴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薄层透明质和其下的密度高的致密层构成(透明层+致密层)——上皮细胞分泌网板:网状纤维+基质有时有少许纤维(4)功能:支持与固着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分化2.质膜内褶(1)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这项细胞所形成的许多内褶。

常见于肾小管,内含长杆状线粒体(2)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底部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运输3.半桥粒(1)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2)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3)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6.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防御等。

(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1.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2)细胞外间质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A.细胞a.成纤维细胞LM:胞体较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结构:LM : 圆形或不规则形,可有伪足,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EM :有微皱褶和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功能: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分泌功能(分泌上百种活性物质——溶酶体、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非特异性吞噬:直接粘附被吞噬物(粉尘、死亡的自体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抗原呈提)吞噬细胞吞噬了抗原以后,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簇,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T淋巴细胞,故为抗原提呈细胞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c、浆细胞结构:LM:核小、圆或卵圆形,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丰富,多聚集在核周围并向核中心呈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胞质强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称核周晕EM 丰富的RER平行排列,发达的Golgi C.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参与体液免疫来源:B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结构:LM :胞体大,圆或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

e、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布在小血管周围,在形态上很难与成纤维相区分。

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参与创伤修复。

f.白细胞存在血液中。

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B纤维:1、胶原纤维:(白纤维)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特点:韧性大,抗拉性强。

无弹性。

2、弹性纤维:(黄纤维)LM: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醛复红染色为紫红色。

直径为0.2——1um。

细丝状,折光率强,分支交叉成网。

EM: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弹性大。

3、网状纤维LM: HE染色淡红色,直径为0.2——1um。

镀银染色呈黑色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

组成:由III型胶原蛋白组成,表面覆盖糖蛋白。

物理特性:有韧性,无弹性。

C、基质由生物大分子构成不定型胶状物1、蛋白多糖结构:蛋白和糖胺多糖。

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等。

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于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2、糖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为结缔组织最主要的糖蛋白。

具有多种细胞、胶原、蛋白多糖结合的作用。

是三种有机物连接的媒介。

对于细胞分化和迁移有一定的作用。

E、组织液在动脉端血浆成分渗出,在组织中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回流静脉端,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功能:构成细胞核赖以生存的微环境。

产生或回流阻碍,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二、致密结缔组织特点:(1)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粗大,排列紧密(2)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小,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据纤维排列是否规则分为: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肌腱、肌膜;大量密集平行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其间有肌腱细胞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器官皮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