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词汇对比(课堂PPT)

中日词汇对比(课堂PPT)

21
例10 王大妈刚走出劳动教养农 译文:王おばさんは労働
场的大门,腿一软,就坐在地上 教育農場の門を出ると、
起不来了。看着她那副悲痛欲绝 立っていられず、へなへ
的样子,我竟一下子找不出一句 なと座り込んでしまって、
安慰的话。
立ち上がることもできな
“安慰”词义为“ふだんの苦労 かった。彼女の悲しみに
赞赏——賞賛 语言——言語 搬运——運搬 盗窃——窃盗 寂静——静寂 命运——運命 缩短——短縮 积累——累積
修补——補修 急救——救急 黑白——白黒
痛苦——苦痛 直率——率直 脱离——離脱 设施——施設 过滤——濾過
20
上述词例字序不同而意思基本相同,然而还有一部分词语看上 去只是字序相反,而实际上与汉语词义意思有较大出入,或只有 部分意思相近,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如:
中国公布的简化字与日本的新字体有一部分是差 异较大,如:
气(気) 圆 (円) 樱(桜) 价(価) 归(帰) 龙(竜) 丰 (豊) 县(県)儿
(児) 从(従) 卖(売) 广(広) 战
(戦) 窗(窓) 检(検) 纵(縦)
6
汉日语中同形同义词汇比比皆是,翻译时应该不会 有大的问题。另外,即使词义相同,两国语在用法 上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要求译者不仅掌握它们 词义上的区别,还要掌握它们在用法上的不同。如 “要求”这个汉日语同形词,汉语的词义为“提出 具体的愿望和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日语 的词义是“ほしい、必要だ、または当然の権利だ として、相手にその実現を求める”,从以上的两 个定义来看,共同面是很大的,然而侧重点不同。 汉语的“要求”希望愿望得以实现,日语的“要求 する”强调实现正当的的权利,所以比如“中国 强烈要求加入WTO”一文就不能译成“中国はWTO への加盟を強く要求する”而应该译成“中国は WTOへの加盟を強く希望する(熱望する)”。因为 前一种译法似乎让人觉得WTO有义务让中国加入, 不让中国加入就好象欠了中国的债,这显然是有悖 原义的。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点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点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点
汉字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以中国的文字文化为代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化之一。

而日语文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字形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字有关联,它们的字形有的非常的相似。

然而,汉字和日语同形字间也是有很多差异的。

第一,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发音不同。

汉字完全发音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结合,而日语同形字发音主要是日语拼音,其中有些字即便在汉字拼音上也不一样。

例如,“写”这个字,汉字是“xiě”,而日语同形的字发音是“shì”,还有“英”这个字,汉字是“yīng”,而日语同形字是“ei”。

第二,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笔画数也不同。

汉字和日语同形字有些字是相同的,比如“木”这个字在汉字和日语同形字里面都是4笔画。

但也有些字不一样,比如“”在汉字里面是4笔画,而在日语同形字里面是2笔画。

第三,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意义不同。

汉字主要是表达概念,而日语同形字则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它们的意义就不同。

例如“止”可以代表“结束”,在日语同形字里它的意思是“暂停”。

同样,“言”可以代表“说”,而在日语同形字里它的意思则是“写”。

此外,汉字和日语同形字在拼写与书写方面也有所不同。

汉字因为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因此拼写也会有所不同,而日语同形字一般都是有一种固定的书写方式,拼写也会固定在一种形式之上。

以上就是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不同点。

这是由于汉字和日语同形
字不仅是形式不同,而且在发音、拼写、书写、笔画以及意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原因,让汉字和日语同形字之间能够形成了一种精彩的对比,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

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汉字词汇类比

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汉字词汇类比
字 词 汇 与 汉语 的词 汇进 行 比较 。 中找 出其 共 同性 及 差 异 性 . 从 对 于 正确 认 识 日语 中 的 汉 字 、 掌握 运 用 日语 中的 汉 字 词 汇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关键 词 :日语 教 学 汉 字 对 比
20 1) 10 3
分 、 以 ” 。而作 为 副词 它 有 “ 当 、 好 地 ” 意 思 。 些 词 可 等 相 很 的 有 语 光 看 表 面 意 义 , 能 会 引 起 误 解 。例 如 : 句 出现 在 日本 工 可 这 地 上 的 话 :油 断 一 畴 、 我 一 生 ” 从 字 面 来 看 有 点 让 人 “ “ 怪 仅 丈 二 和 尚 摸 不 着 头 脑 ” 翻译 成 中 文 应 该 是 “ 虎 一 时 , 伤 一 。 马 受 生 ” “ 独 ” 不 是 人 名 , 是 “ 德 ” 个 国家 ; 连 人 ” 不是 通 。 西 , 而 西 这 “ ,
中 1两 国有 着 一 衣 带 水 的 关 系 国 的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3 两 在 两 千 多年 的文 化 交 往 过 程 中 ,两 国 的 文字 更是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日本 曾大 量 引 进 中 国文 化 , 引 进 汉 字 的 同时 , 利 用 汉 在 还 字创 造 了 自己的 假 名 文 字 。日语 中大 量 的 1 文 汉 字 . 中国 学 3 对 习者 来 说 既 熟 悉 又 陌 生 。 可 忽 视 的 是 , 然 中 日两 国都 用 汉 不 虽 字作 为语 言 的标 记 符 号 ,但 日语 和汉 语 是 两种 不 同 民 族 的 语 言, 在使 用 汉 字 的 方式 上却 不尽 相 同 。 在 学 习 日语 的过 程 中 . 对 日语 汉 字 词 汇 的 准 确 把 握 是 学 好 日语 的关 键 之 一 。 本 文 通 过对 中 1汉 字 词 汇 进 行 比较 分 析 .让 学 生 在学 习 日语 的 过 程 3 中 , 解 这些 日汉 汉 字 词 汇 的 异 同 , 而 更 好 地 把 握 1语 中 的 了 从 3 汉字词汇 。 公元七世纪以前 , 日本 民族 没 有 自己 的 文 字 。 约 在 七 世 大 纪 后 ,也 就 是 在 我 国的 南 北 朝 至 隋 唐 时 期 ,来 自 日本 的 遣 隋 使 、 唐使 将 先进 的 中 国 文 明 带 到 日本 。 中一 部 分 就 是 语 言 遣 其 文字 , 日本 从 此 才 正 式 开 始 利 用 汉 字 记 载 自己 的语 言 日语 中 的 当用 汉 字 有 的 是 直 接 采 用 了我 国的 汉 字 ,有 的是 在汉 字 的 基 础 上 加 以变 化 发 展 而 来 , 的 是 他 们 自 己创 造 的 一 些 汉 字 。 有 但 数 量 较 少 。 其 他 国 家 1语 学 习 者 相 比 , 和 3 中国 学 生 学 习 日语 确 实 有 着 便 利 的 条 件 。 在 日语 教 学 中 , 发 现 学 生 将 日语汉 但 常 字 和 中 国 文 字 互 相 误 用 的 情 况 。 日语 汉 字 词 汇 和汉 字有 的形 同义 同 ; 的却 形 同义 不 同 ; 的 形 异 义 同 。 由 于受 母 语 的影 有 有 响 , 习 者 面 对 众 多 的 日语 汉 字 , 先 想 到 的 是 汉 语 词 汇 . 学 首 经 常 会 发 生 对 日语 词 汇理 解 上 的错 误 。 日语 入 门伊 始 , 学 者 从 教 应 该 把 中 日汉 字 对 比规 划 到 教 学 的 每 个 环 节 中 。如 果 不 进 行 中 日汉 字 词 汇 比 较 , 生 在 学 习 的过 程 中 , 往 会容 易 望 文 生 学 往 义 , 实 际 运 用 中 误 用 汉 字 , 至 闹 出笑 话 。 以 . 这里 有 必 在 甚 所 在 要 就 中 日汉 字词 汇 的 异 同 做 归 纳 探 讨 ,并 阐 明在 今 后 的 日语

日文中和中国人长得很像的字

日文中和中国人长得很像的字

日文中和中国人长得很像的字标题:中日字形相似之谜:汉字与日文中的相似之处在探讨汉字和日文之间的相似之处时,我们常常惊讶于它们之间存在的许多相似字形。

这些相似之处既是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的产物,也反映了历史上两国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接下来的1200字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并尝试揭示它们背后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相似字形。

在中文和日文中,有一些汉字的写法非常相似,甚至难以区分。

例如,中文的“人”在日文中被写作“人”;“山”在中文中写作“山”,而在日文中写作“山”;“口”在两种语言中都保持着相同的形状。

“火”、“水”、“木”等元素在两种文字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性并非巧合,而是因为日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吸收了大量的汉字,并将其融入了他们的语言体系。

这一过程始于古代,随着文化和学术的交流,日本逐渐汲取了中国的文字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相似的字形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

然而,这种相似性并非完全一致。

虽然有许多形状相似的字,但它们的发音和意义却可能截然不同。

例如,中文的“大”在日文中并非意味着“大”,而是与时间有关,表示“午后”或“下午”。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使得相似的字形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涵义,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深入研究时,我们还发现一些字形的演变和变异。

有些汉字在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一些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文写法。

这种演变既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也受到了日本本土发展的影响。

例如,中文的“心”在日文中写作“心”,虽然形状相似,但在书写风格和笔画上有一些微妙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文和日文之间的相似字形反映了两国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往。

这种相似性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运用上,也反映在双方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深层次联系中。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我们更能够理解两国之间共同的文化传承,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中、日、韩是东亚三个文化体系的代表国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其中语言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文、日文、韩文,三种文字虽然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中、日、韩语言文字的比较。

一、语言音韵差异中国的汉语是以音为主的语言,有四声和轻声的区别。

而日本的日语及其罗马字拼音中,音节强弱几乎没有区分,也就是说日语中没有汉语中的四声。

除此之外,日语中还有长音、促音等特殊发音,这些发音方式在汉语中很少用到。

韩国的韩语则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言。

韩语的音节中,辅音与元音交错排列,这是韩语独特的特点。

韩语中同一个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是紧密结合的,在发音时,这一组合就像是一种新的音素,称为立体音。

二、笔画顺序差异汉字、日语汉字及韩语汉字都源自汉字,并且在部分汉字上笔画的顺序与汉字相同,但在其他汉字上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写字时首先要写竖,再写横。

但是在日语汉字中,横先于竖,比如“书”的写法,汉字是从上往下依次写竖、横、横、竖,而日语汉字则是从左往右依次写横、竖、横、竖。

韩国汉字笔画的顺序与中文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一些具体汉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三、词语表达的差异中、日、韩三种语言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词语表达的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常使用四字成语或者俗语来传递思想或者言情,而日本的句子则经常带有诗意,通过细腻的词汇和曲折的句子表达出情感。

韩语则使用了大量的不合成的语素,由于受汉字的影响较大,所以韩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语法结构有很相似的地方。

四、文字书法的差异在书法方面,中国绝对是最受推崇的。

汉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书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和韩国也在书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日本的书法更加注重笔画的强劲与韵味,争取在如饮的笔画中表现出狂放不羁的气息。

而韩国的书法风格则更加温婉柔美,追求的是舒展典雅中流露出的内在情感,因此在书法中多了些特别的修饰法和插画加工。

中日汉字对照表

中日汉字对照表

中日汉字对照表说明:1.本表主要参考日本武部良明先生的资料编制而成。

2.原资料仅在日本《当用汉字表》所收1850字范围内对照。

本表在日本《常用汉字表》(1981年3月23日日本国语审议会通过)所收1945字范围内进行对照。

3.本表内日本汉字的分类一般都尊重原资料。

少数字的分类跟原资料明显不符时,加注说明。

中国汉字的分类,按我国整理和简化汉字的实际情况对原资料作了校订。

更改部分不另加注。

4.每栏并列两国汉字时,统一把中国汉字放在前面,把日本汉字放在后面。

各栏内的汉字都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先后。

一、中日简化相同的(61字):宝参蚕惨痴虫触宝参蚕惨痴虫触辞担胆当党灯点辞担胆当党灯点独断堕国号会挟独断堕国号会挟尽旧来礼励楼炉尽旧来礼励楼炉乱麦欧殴窃寝区乱麦欧殴窃寝区声湿寿枢属数双声湿寿枢属数双随台体条万峡狭随台体条万峡狭献写学医余与誉献写学医余与誉昼嘱装壮状昼嘱装壮状①宝、蚕、痴、触、辞、礼、炉、殴、寝、寿、条、写、誉等14字,武部良明列入中日简化相似栏。

这些字与中国简化字对比,仅在个别笔画的形状上略有差异,部件、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改列入中日简化相同栏。

②窃,武部良明列入“日本字体字画没整理,中国字体字画整理了”栏,不作为简化字。

二、中日简化相似的(24字):边变残禅称单弹辺変残禅称単弾对画姬践茎径举対画姫践茎径挙恋蛮浅厅团湾稳恋蛮浅庁団湾穏压隐栈圧隠桟三、中日简化不同的(114字):滨迟齿处传从递浜遅歯処伝従逓读恶儿贰发废丰読悪児弍発廃豊关观广归怀坏欢関観広帰懐壊歓绘击鸡剂济继价絵撃鶏剤済継価俭检剑将奖经据倹検剣将奨経拠觉矿扩览劳乐垒覚鉱拡覧労楽塁两猎灵龄龙泷卖両猟霊齢竜滝売满恼脑酿齐气钱満悩脳醸斉気銭纤轻驱权劝让荣繊軽駆権勧譲栄涩烧摄绳实释兽渋焼摂縄実釈獣丝肃铁听图为围糸粛鉄聴図為囲伪牺戏显险县晓偽犠戯顕険県暁续亚严盐验样谣続亜厳塩験様謡药艺译驿应樱萤薬芸訳駅応桜蛍营圆杂赞脏择泽営円雑賛臓択沢斋战证铸专转庄斎戦証鋳専転荘总纵総縦③発、鉱、霊、醸、聴、犠、臓、荘,武部良明列入“日本字体、中国字体各另外的”栏,作为异体字。

中日汉字对照

中日汉字对照

中日汉字对照一、中日简化相同的(61字):bǎocāncáncǎnchīchóngchùcídāndǎn胆担虫触辞宝参蚕惨痴hàodiǎndúduòguódāngdǎngduàndēngìuh当党灯点独断堕国号会màilóuluànjiùlǐlìjiāláilújìn挟尽旧来礼励楼炉乱麦shēngshòuqǐnshùōushīshūqièqūshǔ数属寿枢窃寝区声湿殴shuāngxiásuwàntǐsuíxiátiáotái nàxi双随台体条万峡狭随献zhuāngzhǔzhuàngxyǔyúiěyùyīxuézhòu写学医余与誉昼嘱装壮zhuàng状①宝、蚕、痴、触、辞、礼、炉、殴、寝、寿、条、写、誉等14字,武部良明列入中日简化相似栏。

这些字与中国简化字对比,仅在个别笔画的形状上略有差异,部件、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改列入中日简化相同栏。

②窃,武部良明列入“日本字体字画没整理,中国字体字画整理了”栏,。

化字不作为简中日简化相似的(24字)biānbiàncánchánchēngdāntánduìhuàjī姬画弹对变残禅称单边辺変残禅称単弾対画姫jiànjīngjìngjǔliànmánqiǎntīngtuánwān湾厅团浅径践茎举恋蛮践茎径挙恋蛮浅庁団湾wěnyāyǐnzhàn栈隐压稳穏圧隠桟中日简化不同的(114字):bīnchíchǐchùchuáncóngdìdúèér恶处齿读儿递传从滨迟悪浜遅歯処逓読児伝従huáiguǎngguīfēngguānguānhuàifèièfā怀贰发废丰归广关观坏懐壊関観広廃弍発豊帰jiǎnjiǎnjiàjìhuìhuānjījījìjì俭检剂绘欢击鸡济继价倹剤鶏済価継検絵歓撃lǎnkuàngláojiàojjiǎngjiànjiāngjīngùkuò览劳扩矿经觉据奖剑将覧労覚拠奨剣将経拡鉱màilièlínglínglónglóngmǎnliǎngllèěi卖泷龙龄两垒猎灵满乐売楽塁滝竜齢霊両猟満qūnǎonǎoniàngqīngxiānquánqiánqíqì权驱脑恼纤轻钱齐酿气駆斉醸脳悩軽繊権銭気shìràngquànshèshāoshéngsèróngshòushí释让劝绳兽实荣涩摄烧獣釈実縄摂焼渋栄譲勧.sīsùtiětīngtúwéiwéiwěixīxì丝肃铁听图为围伪牺戏糸粛鉄聴図為囲偽犠戯xiǎnxiǎnxiànxiǎoxùyàyányányànyàng显险县晓续亚严盐验样顕険県暁続亜厳塩験様yáoyàoyìyìyìyìngyīngyíngyíngyuán谣药艺译驿应樱萤营圆謡薬芸訳駅応桜蛍営円zázànzāngzézézhāizhànzhèngzhùzhuān杂赞脏择泽斋战证铸专雑賛臓択沢斎戦証鋳専zhuǎnzhuāngzǒngzòng转庄总纵転荘総縦③発、鉱、霊、醸、聴、犠、臓、荘,武部良明列入“日本字体、中国字。

日语中的汉字跟汉语的汉字有什么区别,日语中的汉字都代表什么意思

日语中的汉字跟汉语的汉字有什么区别,日语中的汉字都代表什么意思

日语中的汉字跟汉语的汉字有什么区别,日语中的汉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展开全文日语中汉字众多,关于日语汉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各种说法与考证不一而足,但其意思与中文意思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日语学习前首先要了解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的含义与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初学日语要了解日文汉字和中文汉字的区别。

笔者认为这些虽然都是权威之说,但都不利于初学者掌握,依我之见“日语汉字”与中国汉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特点:①日语中的“汉字”≠中国语中的汉字。

这是日本人民总结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结合自身生活需要,参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了中国语中没有的“日语汉字”。

这种“日语汉字”是土著的,无论字形、读音、意思都是独创的,在中国语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

如:畑(平仮名:はたけ/罗马自读音:HATAKE/汉字注音:哈她客/中国话的意思是:水田)、辻(平仮名:つじ/罗马自读音:TSUJI/汉字注音:刺激/中国话的意思是:十字路口)等等。

②有些“日语汉字”与简化后的中国汉字字形相同,但组合成的复合词在中国语的词典中找不到,让中国人学习日语时无从联想,只能机械记忆。

如:踏切(平仮名:ふみきり/罗马自读音:FUMIKIRI/汉字注音:夫迷凯丽/中国话的意思是:道口)等等。

③有些“日语汉字”,不但与中国汉字字形相同,而且组合成的复合词中国语中也有,只是意思却与中国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让人笑疼肚皮,不信请看例子。

如:手紙(平仮名:てがみ/罗马自读音:TEGAMI/汉字注音:太嘎蜜/中国话的意思是:书信)等等。

中国语中的“手紙”是俚语,俗气得只有在去厕所时才会让人想起,且还不愿提起——“擦屁股纸”。

日本人听了都很来气。

中国和日本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两国在自己发展基础上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汉字词汇,其中有些词汇大同小异,有些词汇则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如果你想避免因用错词语而弄得啼笑皆非的囧境的话,就看看我为你搜集的日语中与中文意思不同的汉字词吧!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在学习日语时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从文字的形成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研究从语言文字这一方面,探讨分析了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异同点。

1 日语当用汉字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已经研究证明,在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公元808年成书的日本《古语拾遗》一书中有这样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据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汉字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这一点也被日本最早的历史典籍所印证。

公元720年日本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白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二匹。

……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

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

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这里引文中所记载的“十五年”是指日本应神十五年,即公元284年。

这是现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传入日本的书面记载。

而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也有类似记载,该书中提到了王仁赴日时,一起带去了《论文十卷》、《千字文》一卷。

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414年到公元502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大和朝廷向中国的东晋、南朝等朝先后派遣使者朝贡多达13次。

公元七世纪开始迎来两国的交流高峰期,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4批遣隋使、17批遣唐使。

此外,还有许多的游学生专程来到中国留学。

通过与中国的长期交往,大量的汉文典籍被传入日本,随着日本社会对汉字的理解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汉字逐步成为日本贵族和文人记录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汉字。

2 中日汉字对比研究2.1 字形对比日本当用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日本当用汉字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借鉴造词法的同时又加以创新,既有“原汁原味”的中国汉字,也有通过简化、省略、添加、重组等方式自创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汉字。

2.1.1 原汁原味的中国繁体字随着时代的进步,中日两国在文字方面都进行了逐步简化,尤其是中国大陆已经全部使用简体字,中国台湾地区仍然在使用繁体字。

在日本,使用的大部分当用汉字中,仍无变化地保留了中国繁体字。

这种汉字共有440个,占日语当用汉字的22.6%。

例如,绞丝旁为“系”字,贝字底为“貝”字的員、賀、購、具、負、頁、見、給、絞、級、紅、終、紀等等。

2.1.2 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繁体字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根据日本人思维表达的需要,出现了许多利用中国汉字造字的方法。

根据实际应用、心理形态以及具体事物进行改造。

有一些当用汉字笔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如日语中的“歩”字比汉语中的“步”字多了一点;有一些当用汉字同中国汉字相比,笔画有所减少,如日语中的“器”比汉语中的“器”少了一点。

2.1.3 逐步发展的日本自创字日本人自己创造的字被称为“日本国字”,占日本汉字的0.2%。

这些字没有与之对应的中国汉字,有一些是日本人自创的。

例如,日语中的“峠”字,中国的《汉语大字典》中并无该字,但日本字典《同文同考》中把它归为国字,其含义为岭;日语中的“畑”字,《汉语大字典》为日本人姓名用字,但是在日本字典《汉字源》中却为“旱田”之意。

有些新字体,被近义字或者同音字取代。

例如,日语中的“欠”字与其对应的是汉语中的“缺”字,而在汉语中,“欠”与“缺”为不同字。

还有一些是从中国汉字中提取创造出来的,只有日语中才有的汉字,例如“芸”,日语中,该字保留了汉字的草字部与云字底,是“草”和“切”的合成词,是除草的意思。

2.1.4 变化与没有变化的日本简化字有一些基础词汇由汉语传入日本以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很多在今天的日语中仍然十分地常用。

例如,“日”“月”“天”“地”“山”“河”“星”“川”“木”“林”“人”“水”“米”字等等。

这些字不仅字形相同,而且字义也完全相同。

还有其他一些汉字,由中国传入后并加以适当地简化,例如汉语中的“假”字,日语简化为“仮”;汉语的“臭”,日语简化为“臭”等等。

2.2 字音对比在汉字的读音方面,日语的发音是用五十音图来标记,而现代汉语则用汉语拼音来标记。

汉字的发音是一个字一个音节,有高低升降之分,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日语的发音没有四声的变化,日语汉字分为音读和训读。

日语音读多是模仿汉字的读音,一般在构词成分或助数词时使用。

而训读则多表示意思,是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但读成日语固有的发音。

因为本来就是模仿,所以当时也并非和汉语发音完全一样,加上从中国引进的书写日语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自那以后日语和汉语的发音已经分别发生了变化。

由于引进的时期不同以及作为引进的汉语的使用地区不同等因素,使得现代日语汉字的音读同现代汉语普通话在发音上存在很大差异。

但另一方面,日语汉字的音读也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

比如保留了现代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的古汉语“入声”的痕迹。

下面这些读音以“き”“く”“ち”“つ”结尾的则为“入声”的汉字音。

如,式(しき)、六(ろく)、一(いち)等。

普通话以“-n”音结尾的汉字其日语读音落在“ん”音上;普通话以“-ng”音结尾的汉字,日语读音则落在“う”“い”音上,例如:本(ほん)、文(ぶん)、中(ちゅう)、経(けい)等。

与音读相对的“訓読み(训读)”,是将日语与意思相近的汉字相结合产生的,即汉字的日语译词。

如“山”这个汉字的日语读音“さん”同汉语发音相近,为音读,而日语“やま”的发音不同于汉语发音,为训读。

日语“やま”是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发音,其概念与汉语的“山”是同义的。

2.3 字义对比汉字虽然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文化中也继承了很多中国汉字文化,但是中国汉字和日本当用汉字在字体字义上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在研究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字义上的异同时,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2.3.1 字形相同在日语中,有一部分是完全传承于中国汉字,字形相同,字义也相同。

例如:在日语中“青春”一词,则等同中国“青春”一词之意,即为“比喻年轻时期;岁数”之意;又如“文化”一词,日语中也解释为“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等同于汉语中的“文化”之意。

此类词语还有“政治”、“学校”、“体育”、“上演”、“性格”等等,都与汉语字义相同。

在日语中,也有一部分词语,字形与汉字字形相同,但所表达的含义却与中国汉字大相径庭。

例如“人参”一词在日语中的意思是“胡萝卜”,而中文的“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又如“学长”一词在日语中是“大学校长”的意思,日语中的“先辈”才是学长的意思;如日语中“短所”是“短处、缺点”之意,“長所”是“长处、优点”之意;“大方”是“大概、大约”之意等等。

2.3.2 字形不同在日语中,有一部分当用汉字与中国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字形不同,但是与中国繁体汉字字形相同,且意思相同。

例如:日语当用汉字与汉语中,均有“雑談”一词,其意思均为“聊天,闲谈,津津乐道地谈论各种事情”;日语“運動“一词,其意思均为“运动”,表示物体随着时间推移改变空间位置的现象,物体移动;又如“騷動”、“時間”“意識”“規則”“雑多”等等。

在日语中,还有一部分日语当用汉字为中国繁体汉字,但意思与汉语意思不同,例如在日语中“手紙”一词是“书信,信函”的意思,但在汉语中却是“厕纸,卫生纸,人们的生活用纸”等意思;又如“勉強”一词在日语中是“学习”之意,但在汉语中却是“不是心甘情愿的,牵强,将就,凑合”的意思;“石頭”在日语中是“硬脑袋,死脑筋”的意思,但在汉语里却是“石,石块”之意。

又如日语中“名残”为“余波;依恋、惜别”之意;“世話”为“关照、照料”之意;“間尺”为“施工尺寸;比率”之意;“遠慮”为“客气;停止”之意等等。

2.3.3 字义相同,顺序颠倒的日语汉字在日语中,有些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字义相同,但顺序互为颠倒。

例如:日语当用汉字“運搬”,在汉字中写做“搬运”,日语和汉语中都是把物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意思;日语当用汉字“紹介”,在汉字中写做“介绍”,日语和汉语中都是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的意思。

与此相同的词语还有很多,如:“運命”、“品物”等等。

3 总结尽管中日两国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汉字却是两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坚固桥梁。

日本汉字来源于中国汉字,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中日两国的汉字又存在着较大差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许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都会感觉到日语中汉字和中国的汉语一样,许多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也会有同感。

这一点对于中国学习日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是很有利的一点。

这也正是我们对比研究两国语言异同的意义所在。

语言是文化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由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孕育出来的结晶。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两国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探讨两国汉字的对应关系,对弄清两国文化共性特征和汉日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本文在考察中日两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关系及日语中汉字特点的基础上,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对两国汉字的异同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比较,从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课题值得我们今后继续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北京市汉字文化杂志编辑部.汉字文化[J].200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