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乡土文化传承

合集下载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作者:王兰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引入新内生发展理论,提出认同、赋权、创新、合作四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理性认知村落的命运,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主体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通过确权、赋能提升村民可行性能力,进而将内外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参与政策、组织、业务和技术等的创新实践活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知识、部门、地区的联动。

四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农牧民的主体地位,激活内外发展动力,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脱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4-0065-10收稿日期:2019-12-21 DOI:10.13968/ki.1009-9107.2020.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MZ041)作者简介:王兰(1986-),女,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农村社会治理。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

尤其是2012-2019年,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 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1]。

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诸多实践经验都可应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

面对乡村出现的老弱化、空心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力和合作精神等问题,亟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欧美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

内生发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协同更新研究——以黄陂罗家岗村落为例

内生发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协同更新研究——以黄陂罗家岗村落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76-05 收稿日期 2023-06-13摘 要 随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以及保护历时长导致的村落风貌异化现象,部分城市边缘的传统村落呈现空心化,逐渐丧失了风貌特色基础。

严峻的现实保护压力推动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矛盾关系的解决。

该文以武汉市黄陂区的罗家岗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村落风貌的形成逻辑与现状,以风貌失序、民居空置、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提出协同人地关系与空间秩序的更新策略,以达到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恢复乡土秩序,增强村落居民保护发展的共同意识的目标,既而推动实现村落生活生态环境改善和整体风貌的提升,以期为其他村落更新提供引鉴意义。

关键词 协同 传统村落 风貌 罗家岗Abstract With the two-way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and the alienation of village appearance due to the long duration of conservation implementation,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s showing hollowness and have gradually lost the basi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 appearance. The severe pressure of conservation has pushed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Luojiagang Village in Huangpi District, Wu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sorting out the logic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we propose a regeneration strateg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and the spatial order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disorderly landscape, vacant dwellings and inactive public spa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ctivat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restoring the local order and enhancing 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of the village resident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li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verall landscape. The projec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other villages.Keywords Synergy, Traditional villages, Style, Luojiagang内生发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协同更新研究——以黄陂罗家岗村落为例The Collaborativ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aking Huangpi Luojiag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的指导意见[1],2022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2]。

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生态修复——以

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生态修复——以

146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1, 2023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生态修复——以民间手工艺为例朱 利 峰北京联合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101摘□要:当下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除了自治、法治、德治三个基本维度,还需要通过文化生态修复的维度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因地制宜地为村落探索其特色发展路径。

手工艺通过正确的步骤与方法介入乡村振兴,是修复文化生态、实现乡村综合治理的特色路径。

基于优先修复乡村文化生态理念,践行乡村文化艺术创新“六步法”,以创新服务驱动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以在地品牌打造修复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以手工教育体验修复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根脉。

激活乡村劳动者的自我造血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健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自治体系。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间手工艺;乡村振兴;治理体系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1-0146-11这三个维度之外,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生态修复也是乡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维度。

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百工与百业平衡发展的社会结构,农民掌握着全社会最为全面的生产劳动技能,纺染织绣、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剪纸刻绘、器具制作、食品烹制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则是这百工百业中最为重要的技艺手段。

民间手工艺以创新姿态介入当下乡村文化和经济的社会治理,是具有生态、环保属性的有效手段,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能够起到极为显著的贯通作用,对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优势。

一、乡村振兴与文化生态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经历过三次较大的振兴发展。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引发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真正实现农民基本土地权益的道路a;第二次,是1978年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发的乡村振兴,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基本经济体制和相应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民间手工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1YTB018)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1. 引言1.1 乡土小说的传统主题和新生态批评视角的结合乡土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一直以来都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重视和喜爱。

乡土小说的传统主题主要聚焦在农村生活和乡村风情,强调家园情怀和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

而在新世纪的生态批评视野下,乡土小说开始与环境、生态问题结合,呈现出新的创作形式和主题内容。

传统的乡土小说主题和新生态批评视角的结合,使得这一文学流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深度。

在过去的乡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并不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家更多地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作为背景和点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新世纪乡土小说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生态主题的探讨。

这种结合使得乡土小说的创作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启示意义。

1.2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地位和意义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地位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和人与土地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批评视角开始逐渐成为乡土小说的重要议题。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不仅仅关注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乡土小说呈现出对自然界美好的向往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乡土小说的主题,也使其更具时代意义。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生态批评的创新表现形式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作品更具有启发性和深度。

乡土小说作为生态批评的文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展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新方向。

生态批评视野为乡土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乡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乡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是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重要表现之一。

浅析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运用——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为例

浅析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运用——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为例

4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072浅析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运用——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为例张冠豪,陈铭忻(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本文以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为例,深入调查其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效与缺陷,评估乡土文化景观改造时的展现手法,尝试探索一条适合商业都市圈近郊区域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美丽乡村;高淳慢城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44-02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全国在2050年全面实现农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愿望[1]。

这项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乡村景观的整体营造,特别有利于营造具有地域性特色、乡风淳朴的乡土文化的乡村景观。

1 相关概念界定1.1 乡土文化的定义乡土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是一个界域模糊的地域性概念[2]。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视角为出发点,对乡村地区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最终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经验社会,它的联系是长期的,人们依靠长期的共同生活配合相互的行为,作为个人可以相信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相信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3]。

在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村落中自然山水、建筑遗迹、宗祠文化、村规民约、生产活动、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其区别于其他地区地域性的表现形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前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2020年10月12总书记赴广东潮州考察调研,察看潮州市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时提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化。

非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则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落实,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性发展。

乡村非遗作为区别于城镇地区、以农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民风民俗、文化结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推动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乡村振兴与乡村非遗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成为了当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社会热点。

本文将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非遗保护过程出现的新变化,挖掘乡村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失传、人才缺乏等困境。

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就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有关乡村非遗保护传承问题方面的研究林青(2018)从现阶段乡村非遗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找寻一些榜样经验,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展对策。

Karin,Richar(2001)探讨了非遗面临的潜在威胁,对非遗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责主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呼吁全民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有关乡村非遗传承发展新思路的研究黄朝斌、顾琛(2019.湖北经济学院)以傩雕工艺为例,探索“非遗”商品活化与傩雕工艺传承人困境,找出区域特色文化定位与“非遗”商品化构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宋立中(2014)关注非遗旅游中的权力关系,加强研究、拓展非遗旅游动力机制研究,加大立法保护这五个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探讨,可以挖掘出非遗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形态和内涵。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乡土小说也需要与时俱进,以生态批评的视野为导向,赋予其新的向度。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可从乡土小说中关注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乡土小说中通常描绘了农村的自然景观、农田耕作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农田开垦、农药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揭示,可以引发读者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思考,从而促进乡村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可从乡土小说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乡土小说中往往强调农民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依赖和尊重。

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的关系的描绘,可以引导读者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还可从乡土小说中关注农村社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乡土小说中往往涉及到农村社区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通过对社区关系的描绘,可以探讨社区韧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以及传统农村社区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还可从乡土小说中关注农民的权益和尊严。

乡土小说中往往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生活,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农民命运的呈现,可以引起对农民权益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推动农村发展的公正与可持续。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发展乡土小说,不仅可以丰富乡土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可以推动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应当以生态批评为指导,赋予乡土小说新的视野和新的向度。

生态美学视域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

村落。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也面临着被破坏和同化的风险。

针对这种现象,艺术介入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解决当前难题的有效手段,生态美学思想作为艺术介入传统村落中的指导理论,试图总结传统村落建设的有效策略,探索传统村落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传统村落注入活力。

2研究现状2.1生态美学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技术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继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后,我国近年来又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生态美学是在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下产生的。

它对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而探索地域生态环境的应用,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2艺术介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介入作为一种艺术实践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以公共艺术、绘画艺术、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介入乡村建设中。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传统村落为主体,营造乡村环境的舒适性和文化认同感,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美丽与富裕,使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自觉自主选择的居住栖息地。

摘要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生态美学注重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共生系统中追求生态关系之美。

对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介入作为手段,生态美学思想作为艺术介入传统村落的指导方法,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最后从村落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

关键词 生态美学;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0.02Abstract The intervention of ar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to deal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Ecological aesthetics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eco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symbiotic system among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t intervention is used as a mean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used as a guiding method for art interven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Chengzi ancient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finally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art interven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so as to realiz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ecological aesthetics; artistic interven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引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村呈现千村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视角下乡土文化传承近年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向农村地区挺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经历着变革和改造。

万顷良田变成高楼大厦,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工人,而更可怕的是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

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村扶贫项目的发展,帮助贫穷落后的乡村摆脱发展困境。

实践证明,扶贫项目重经济而轻文化,往往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关怀。

更有甚者,“文化扶贫”即是将所谓城市的先进文明引入到乡村社区,用城市“先进、科学、繁荣”的文化代替乡村“落后、愚昧、贫穷”的文化,完全否定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费孝通(20XX)在乡土文化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展示了乡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人‘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

现代化在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与意识的强大冲击。

资讯流动促进了社会变迁,而电视、互联等现代传播媒介更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乡土意识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原本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以淳朴、善良、亲情和伦常为乡土文化核心的生存价值理念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现代价值理念的冲击下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消逝在城市化的狂浪中。

由于乡村文化价值无法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一致,越来越边缘化便成为其最终的归宿。

与此同时,具有一定知识和素养的乡村知识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逃离乡土,加之乡村学校教育的落后和对乡土文化的忽视,造成乡土文化不仅失去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更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亲身实践的另类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工作案例来阐释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推动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关注乡土文化传承的研究学者和实务行动者提供借鉴。

一、共识与困境:乡土文化传承的综述费孝通(1998)深入中国社会的基层,用“乡土性”来概括中国的社会特征,他指出中国的社会生活与泥土息息相关,人们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在讲究礼俗的社会里,规范人们行为的不是法则、规范,而是人情、习俗;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活动范围有着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学者于建嵘(20XX)认为乡土具有文化意义,强调与传统农耕文明相的社会特性。

不同学者对乡土文化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朱方长、李红琼(20XX)从乡土文化产生的基础与主体的角度分析,认为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发于农业社会,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的农民文化传统,由方言、风俗、观念、信仰、宗教、社会组织等“文化因子”通过世世代代的相传和积淀逐步形成,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本质。

廖亚辉(20XX)从乡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出发,认为乡土文化是在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礼”的重要性,在内容上以等级制度和家族家法制度为主。

乡土文化保守而封闭,是一种融礼治文化、家族文化与安土重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

黄文彩(20XX)在乡土文化的呈现方式上有所突破,认为乡土文化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

有形乡土文化是指乡土各种生活用具和生活设施等有形的文化载体,无形乡土文化则包括价值观、传统风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形式。

谈朝晖(20XX)从农村与城市的地域差异出发,指出乡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与客观生活劳作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兼具中华民族的共性与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等。

他将城市文明作为参照,凡是在中国范围内,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有别于城市文明的文化即是乡土文化。

在乡土文化的研究领域,文化流失已经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文化流失的影响。

有学者侧重乡土文化主体的研究,认为农民是乡土文化活动参与和传承的主群体,也是新农村建设内生本源的主体,对乡土文化的忽视会削弱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刘广宇,20XX)。

刘铁芳(20XX)也认为乡土文化的流失将导致传承主体的文化认同困境,代表先进文明的城市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乡土文化秩序的土崩瓦解,乡村文化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了乡村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冷漠,在精神上没有文化寄托。

廖亚辉(20XX)从文化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乡土文化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作用,认为城市文明的冲击,经济观念的强化、家庭意识的淡化以及恋土情节的弱化等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结构,动摇农村社会的稳定基础。

黄文彩(20XX)侧重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城市化与现代化加速了乡土文化的败落。

由于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演变,乡村中古老的民俗风情、道德理念也濒临瓦解。

一旦乡土文化得不到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农耕文明将濒临灭绝。

在学者中有着这样一种共识,乡土文化流失对乡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乃至延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等;学者普遍认同将家庭、学校和社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冯增俊(20XX)关注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将教育上升为文化传承重要途径的高度,认为只有教育才能让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要实现文化的传承,必须把教育作为重要的载体和途径,通过教育来发展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

王军(20XX)认为文化知识的传承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是使个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

曹能秀与王凌(20XX)梳理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指出民族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三种形式来完成,强调通过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在三种传承方式中,黄胜(20XX)着重强调了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其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以及普及性、大众性、广泛性等特点。

王润平(20XX)注重传承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指出中国的文化传承应从自足式单一传承到参与式多样化传承,从全面泛化传承到有限强化传承,从正向传承到某种程度的反向传承,从机械传承到有机传承,从依赖性传承到建构性传承。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国外也有学者针对乡土文化传承的问题展开研究。

有学者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农民身份认同感普遍缺失的问题,强调应该重视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要让具有现代思想的农民通过乡土文化来明确自己多重的身份(汉娜?威特曼,20XX)。

国外的研究中,学校教育依然被认为是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式,埃德加?莫兰(1999)认为文化会不断被创造和再生,因此文化需要被传输、教授与学习,通过个体身上的学习、再生,从而实现文化的自我延续和发展,确保其异质性与多样性。

有学者从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出发,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都不应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是交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同时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去文化”现象不是教育期望的结果,学校教育应调节好地方文化与习得的主流文化的差异(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等,20XX)。

还有研究从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观点出发,认为地方文化要与全球化的大背景相适应,全球化、技术化、络化确实对地方文化带来冲击,但是地方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其他文化和领域进行交流,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方文化不应该成为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它是活生生的动态的演绎,也需要创造性地改变以应对外界的变化,文化的变迁将继续保留其原有的身份与价值(温迪?格里斯沃尔德,1999)。

国外的研究多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对与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校教育。

乡土文化流失的负面影响成为该领域的学者普遍的担忧,而加强乡土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更是一种共识。

但是,学界对于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却多集中于家庭和学校教育。

根据我国国情,家庭结构在乡村正在经历着演变,主要承担传承教育责任的父母一辈出于生计需外出打工,空心化的趋势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乡土文化的途径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学校在“唯分数主义”和“唯升学主义”的大旗帜下,多侧重应试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播并不注重,更别提被主流文化视为“愚昧落后”的乡土文化了。

而且,在师资严重缺乏的乡村地区,文化教育的推行更加举步维艰,乡土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困境。

鉴于此,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家庭和学校教育模式的另类的乡村文化传承方式、摸索我国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起初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所导致的现代农业对环境的破坏为目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被其他学者所借鉴和引申。

其中,费边社会主义者亚瑟(Arthur)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他创造了生态系统概念,并把有机界和无机界都置于一个复杂的唯物主义合成体之中(约翰?B 福斯特,20XX)。

生态系统的视角启发我们将宏观自然社会环境与社区日常生活辩证地统一起来思考,面对生态环境中人的问题,静态单向度的结构功能分析忽视了主体与环境的有机,强调应该借助生态中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困扰个体的社会政治生态根源,逐步回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以便系统整合地回应贫困及不可持续发展等关乎民生的重大议题(张和清,20XX)。

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将乡土文化流失与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割裂开来,把乡土社区文化流失当做社区本身的问题,因此难以回应乡土文化的流逝和没落。

相信乡土文化有其珍贵的价值,更相信文化流失不只是社区的问题,不只是社区个人的问题。

本文将以亲身经历的文化保护实践为基础,探讨生态系统视角下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1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能性。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文献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民族志田野调查法,强调研究场景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以提高研究的解释性和推广性。

(一)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掌握目前为止主题相关研究工作的全景,为研究奠定基础。

乡土文化传承的社区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先例很少,所以研究必须查阅相关文献,以形成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作出探索。

本研究主要从电脑数据库、国际互联、着作和专业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了相关资料,获得了较为全面的信息。

(二)民族志田野调查法民族志田野调查法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2。

笔者于20XX年7~10月参与到“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和文化———暨广州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3的行动计划中,主要负责“参与式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评价、保护与弘扬”的相关工作,扎根广州从化仙娘溪村,与村民同行,亲历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行动计划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