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古代散文4.3自主赏析2项羽之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1张ppt)

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1张ppt)

1.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 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 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 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例如:
2.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
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
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 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 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学了没 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
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
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与司马光并 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龙争虎斗,楚汉相争 项羽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 前 206 年 10 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 12 月项 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鸿门宴”揭开了“楚汉 战争”的序幕。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 ( 今陕西临 潼东 ) 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2.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词碰巧连在了一起,但不是词组, 只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昨日入城市”中“城”是
“城市”义,而“市”是“做买卖”的意思。
3. 古代是一个词,现代是词组。如“布衣”,古代指 “平民”,现代指“布的衣服”。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翻译,高考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 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 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具体来说,应“留”“换”“补”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4单元 自主赏析 2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4单元 自主赏析 2 项羽之死 司马迁

二、自主梳理:开动你的脑筋
• 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表格,分析项羽形象。
主要情节 项羽主要行为 项羽主要语言 项羽形象
8/23/2018
小结
这篇文章刻画了项羽的“精神血气”:有 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 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 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 豪侠意气。文中所写诀别美人名骓时的 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 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 无不令人难忘。
(3)乃分其以为四队 (4)吾知公长者
•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 古义: 有德行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高的人

8/23/2018
6.明句式
判断句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___ 被动句 (2)然今卒困于此。 ___
被动句 (3)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______
状语后置句 (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_____ 宾语前置句 (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_____
8/23/2018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王安石认为: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向东走 东: ___________
(3)左,乃陷大泽中
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左走 左:___________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让……做王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__
5.分古今
(1)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 • • 为三处 •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古义: 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8 项羽之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8 项羽之死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 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 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作者 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
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到底) (1)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士卒、士兵)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死亡,去世)
与其骑会.为三处(会合,会聚) (2)会与 会.天 秦大 王会 雨.渑,池道(不会通盟()适逢,恰巧遇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副词, 应当,应该)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副词,就) 平明,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3)乃乃 至.陷 东大 城泽 ,乃 中.有 (二 副十 词八 ,骑 却( )副词,只,仅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 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 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 西都不能代替的。
——池田大作 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托·伍·威尔逊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识作者]
[常识·速览]
司马迁(约前 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人,我国古代著
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做太史令。司马
迁 10 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4自主赏析2 项羽之死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4自主赏析2 项羽之死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4自主赏析2 项羽之死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垓.(hái)下骓.(zhuī)马数阕.(què)B.和.(hé)之麾.(huī)下绐.(dài)之C.骑能属.(shǔ) 刈.(yì)旗瞋.(chēn)目D.(yǐ)船披靡.(mǐ) 被创.(chuānɡ)【答案】D(A垓:gāi;B和:hè;C属:zhǔ)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大方,不吝啬B.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C.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D.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办法【答案】A(慷慨:情绪激昂)3.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乃.大惊曰B.平明,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BC(BC都当“才”讲,A于是,D竟)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故汉追及.之。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及.抛江过其下。

C.望尘莫及.。

D.始见庐山及.大孤。

【答案】C(都当“赶上”讲)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 以故.汉追及之若非吾故.人乎C.⎩⎪⎨⎪⎧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小则获邑.,大则得城D.⎩⎪⎨⎪⎧ 期.山东为三处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答案】 A(都当“跟随”讲)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B.⎩⎪⎨⎪⎧ 以.故汉军追及之不忍杀之,以.赐公C.⎩⎪⎨⎪⎧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然今卒困于.此籍独不愧于.心乎【答案】 B(B :①因为,②把;A 你;C 助词,取独;D 在)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 .项王则夜.起 C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 .江东虽小……亦足王.也 【答案】 AD(AD 名词活用作动词,B 名词作状语,C 使动用法)8.下面对“霸王别姬”一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2)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2)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塑造人物形象,诗文有别是单元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区别,在第二课时中,本人将《垓下歌》从课文中节选出来,让学生借助背景音乐反复的品读,体味项羽在吟诵这首诗时的内心活动,感知人物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诗与文虽体裁不同但都塑造了人物形象,但有何区别?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项羽之死》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人教版
章节
选修
学时
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区别。
2.指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所获得的启示。
三、学习者分析
《项羽之死》这篇古文,文意较为浅显,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二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此,第一课时,学生主要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旨意,教师引导其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把握项羽的形象特征,明确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文言并举,透过司马迁精心安排的文字看内涵。学生在课下做好对项羽生平相关资料的收集,如鸿门宴,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从而为第二课时中讨论做好了准备。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
0’03”—2’01”
回顾上节课内容
总结项羽的主要人物特征
回忆旧知
配乐营造课堂氛围展示
整体感知
2’05”—3’50”
引出《垓下歌》把握基调
介绍背景联想阅读
学生个体朗诵配乐朗诵学生评价
配乐名家示范朗诵
3’59”—5’28”
2.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中,项羽为何会获封英雄的称号,他到底是不是英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4单元《项羽之死》课文文言知识归纳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4单元《项羽之死》课文文言知识归纳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课文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作动词,西行、西征4、期山东为三处期, 名词作动词,约定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名词作状语1.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二、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饮帐中=饮(于)帐中,“(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构译:在军帐中饮酒2、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3、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二)定语后置句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译: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三)被动句1、所当者破(被动句)译: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译: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四)判断句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五)固定结构1、无以渡“无以”,固定结构。

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成,没有用来...的办法译:没法渡过去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为什么。

三、通假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四、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山东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2.地方千里地方古:山地纵横今:某一区域。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第四单元第3课 项羽之死(共23张PPT)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第四单元第3课  项羽之死(共23张PPT)

•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 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 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 爱女人是重情 • 爱战马是重义 •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 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 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 末路英雄。
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 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 三十世家 括 十二本纪、 、 七十列传 、 十表 、 八书 、 共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 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总 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 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 启示今人。
题乌江亭
பைடு நூலகம்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 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 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 杂的心里?
•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 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 命安排。
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 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 • • • •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深入探究 1.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 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 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 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 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 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3)骑①②骏乃马有名二骓十,八常骑.骑.之_名__词___,__动__一__词__人__,__一__骑__马__马__为___一__骑_____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___随__从___ ②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4)属③则__恐__国__人归__之往__属,.__耳向__目往__于__我__也_______专__注____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__“__嘱__”__,__嘱__咐__,__托__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_类__,__等__辈__ 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归__属__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 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译出大意给2分;“凶 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B级。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 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注意留( 官职、姓 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删( 不需要翻译的虚词 )、补( 省略的 成分 )、换( 古词换今词 )、调( 倒装句的语序 )、选( 词义的选 择 )、固( 固定句式 )、意( 意译 )。
7.了解背景 项羽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与之同 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 派兵据守函谷关。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不久, 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篇记叙的是 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 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二)实词 (1)幸①②有大美王人亦名幸.虞赦,臣常幸_.幸_从_而_____宠__幸__
③则幸.得脱矣 ___侥__幸____
①常幸从. ___跟__随____ (2)从②③沛臣公从.旦其日计从.百_听__余从__骑,__来依__见从__项王 __使__…__…__跟__随__
④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__介__词__,__从__
者:忠厚的人。今天指年长的、有威望的人。 )
3.下列句子中的“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 BC( BC都当“损失,失去”讲,A使……灭
亡,D同“无”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乌江亭长 船待( “ ”通“舣” )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故①②以若故非.汉吾追故.及人之乎
_缘__故___ _旧__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 _所__以___
①吾为若.德 _你__ (2)若② ③若 天.涯能以若.吴比越邻之众_动_与_词__中,__国像__抗衡 __如__果__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__代__词__,__这__个__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精彩描写,吸取文学营养;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垓.( ɡāi )下
骓.( zhuī )马
数阕.( què)
麾.( huī )下 绐.( dài )曰 刈.( yì)旗
披靡.( mǐ ) 瞋.( chēn )目 2.掌握通假
( yǐ )船
(1)骑皆伏.曰( “伏”通“服” )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 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 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 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 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 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 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①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__就____ (3)乃②③至家祭东无城忘,告乃.有乃.二翁十八_你__骑的____才__,__仅____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_是____ 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__受__,__遭__受____ (4)被②③闻将妻军言身,被.如坚被执.冰锐霜_通___“__覆__披__盖__”___,__穿____ ④忠而被.谤 __被__,__表__被__动__
2.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 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 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 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 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 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 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 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 归。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 直夜溃.围.南出 溃围:突围。 B.骑能属.者百余人 属:追随。 汉军皆披.靡. 披靡:溃散。 C.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快:快速。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惊吓后退。 D.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项王自.度.不得脱 自度:自己揣摩。 【答案】 C( C项,快:痛快,畅快。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句中关键词 语的翻译。(1)军旅,军队。咨,叹息。怨,怨恨。游幸,指皇 帝外出巡游。(2)凶逆,凶恶悖逆。王室,王朝,朝廷。泉壤, 黄泉之下,地下。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 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 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左,乃陷大泽中 【答案】 A( A项与例句句式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B 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 )
课堂互动
(一)自主思悟 1.“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让汉军在夜 里唱楚地的歌谣,目的是瓦解楚军的士气。读课文第①段,你 认为这一计策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汉军中楚人 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起身在帐 中饮酒,慷慨悲歌。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1.1.1 集合的概念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
1.1.1 集合的概念
1 高考导航 2 学习目标 3 课前预习
4 课堂互动 5 随堂练习 6 课后强化作业
高考导航
(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 原文在《过小孤山大孤 山》上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
A.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答案】 D( D项,慷慨:情绪激昂。A项,山东:这里
指山的东面。今天指山东省。B项,地方:土地方圆。今天指
处所、地域,也指与中央相对应的下面的行政区域。C项,长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 帝 到 汉 武 帝 时 长 达 三 千 年 的 历 史 。 全 书 130 篇 , 包 括 本 纪 12 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 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 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
A.今且籍人与有江大东功子而.弟击八之千,人不渡义江也而.西
B.军汉中军无至.以,.为无.乐以.,渡请以剑舞
C.沛骓公不大逝惊兮,可曰奈.:何.“为之奈.何.?”
D.乃乃..令自骑刎皆而下死马步行
【答案】 A( A.而:①表转折关系,却,②表顺承关 系,不译。B.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怎么办。D.于是, 就。 )
4.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名词活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 (2)项王则夜.起(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 (3)直夜溃围南.出( 名词作状语,往南 )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 (5)此天之亡.我( 使动用法,使……灭亡 ) (6)亦足王.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 ( 7 )渡江而西.(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征战 ) ( 8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动用法,使……为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