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的经商之道

合集下载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作者:来源:《商业文化》2016年第04期吕不韦(公元前292~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史记》中亦有明确记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出身为商人的吕不韦,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甚至说他改变了中国历史。

他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生意就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投机家,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他的一生经历,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权术、公关手段、自我炒作的广告宣传等做法,仍然是比较前卫的,是梦想成功的人士学习的楷模。

吕不韦绝对是一个千古奇人,古今中外第一的风险投资商。

囤积居奇、贩贱卖贵——赵国巨富战国时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私营商业日益兴盛,商人十分活跃。

此时的赵国,疆域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以及陕西东北角一带,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上处于六国直接面对强秦的桥头堡,战国的政治风云变幻,使邯郸发展成为各国进行情报活动和合纵连横的重要基地。

在这里,各国使节和商贾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

外交的繁荣和各国使节的聚集吸引了大批来此淘金的商人,于是吕不韦来到了赵国,打算在赵国经商。

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深知经商之道,作为商人,仅仅囤积货物是不行的,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卖出去,才能获利。

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他为了自己经商的需要,还与赵国的达官贵人来往密切,不但能抬高自己的身价,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做生意的好机会。

在邯郸经商不久,就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经商时特别留心观察商情,分析影响生意的各种因素,以便确保决策准确无误。

吕不韦

吕不韦

一代传奇之吕不韦战国时期是群雄并起的时代,也是豪杰辈出的时代,他们的出现,使战国的历史更加辉煌壮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吕不韦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不仅促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而且也是成就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关键人物。

吕不韦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有敏锐的商业眼光,他腰缠万贯,是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不被人所看起,吕不韦不干现状,要改变这种命运,而且也在积极的寻找机会。

他为了改变命运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有幸结识赢异人,并慧眼识珠,认为奇货可居。

这是吕不韦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也是走出了成功的的第一步。

吕不韦的眼光很独到,他在赵国经商时,首先认识了在赵国作人质的嬴异人,发现了他的价值,并主动去求见赢异人。

很自信的说:“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且自大子之门,而乃大吾之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之门大也。

”吕不韦的话说完之后,异人也看出吕不韦也不是等闲之辈,邀请就坐,与之长谈。

吕不韦给赢异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其一、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已老矣,这就意味着他的国王当不时间长。

其二、秦国的大太子早逝,而二儿子安国君就捡了大便宜,成了太子,而赢异人正好是安国君的儿子,先不说受不受宠,是皇子不假,就有为太子的机会。

其三、安国君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无子。

其四、赢异人作为赵国的人质,没有钱来包装自己,去结识诸侯和英才。

赢异人叹息曰:“为之奈何。

”吕不韦曰:“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嗣。

不管吕不韦能不能真的帮助赢异人当上国君,这话听了让身为人质的嬴异人是大为感激呀,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子楚这话很具有杀伤力的,分半个国家给吕不韦,是多大的诱惑呀。

其二、吕不韦开始为自己和赢异人的大业而向秦积极奔走。

吕不韦首先给赢异人500金,来包装自己,结交兵客。

然后拿重金西去秦国。

吕不韦不知是商业的精英,也是政坛的精英,不但善于谋略,而且也很善于外交。

商界奇才的养成之路!看吕不韦是如何实现“小投资,大回报”的?

商界奇才的养成之路!看吕不韦是如何实现“小投资,大回报”的?

商界奇才的养成之路!看吕不韦是如何实现“小投资,大回报”的?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人,年轻时颇有商业头脑,经常往来于各国之间做买卖,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赚取利润,慢慢地,他积累了千金家财。

吕不韦善于识人观相,喜好结交,为人又慷慨大方,所以身边的朋友非常多。

商业奇才吕不韦有一次,他去赵国邯郸做生意,路途中看见一个人,生的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着残破神态落寞,但隐隐让人感觉有王贵之气。

吕不韦感到很惊奇,于是就问周围这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异人。

异人历史剧形象异人是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因为母亲夏姬不得宠,异人就被安国君送到赵国作人质,以求两国百年之好。

然而现在秦赵两国交恶,赵王迁怒于异人,几次想要杀掉他,他的生活也日渐窘困。

安国君在位仅三天吕不韦知道这是秦王的孙子后感到十分欣喜,他回到濮阳老家后私下对父亲说:“我在邯郸看见了奇货,我要发财了。

”父亲不解。

吕不韦又说:“拼命耕地最终能获利多少呢?”父亲答曰:“十倍。

”吕不韦接着问:“贩卖珠宝美玉能获利多少呢?”父亲答道:“百倍。

”吕不韦洋洋得意的又问:“那么帮助一个人坐上国君之位,又能获利多少呢?”父亲回答:“帮助一个人当上君主,就可掌握山河,可获利无数啊!”吕不韦笑着说:“对,我要做第三种买卖。

”确定了要做的事后,吕不韦就开始步步为营实施自己的计划。

一,与合伙人谈论商业计划,小笔资金投入吕不韦找到自己的好友公孙乾,让他帮忙引荐异人,三人在一起喝酒谈天说地,公孙乾上厕所时,吕不韦低声对异人说:“秦王已老,您的父亲安国君日后必定继承王位,您兄弟有二十人之多,日后必定会争夺太子之位。

您又远离秦国,宫中无人可以依靠,倘若以后秦赵开战,您必定会有杀身之祸啊!”异人和吕不韦相识异人听后满面愁容,但又无可奈何。

吕不韦接着又说:“我可以帮助您脱离困境。

”异人急忙问有什么办法。

吕不韦说:“我听闻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膝下无子,您若能依靠她登上太子之位,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关于吕不韦做生意的故事

关于吕不韦做生意的故事

关于吕不韦做生意的故事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商人。

他最出名的就是通过卖草鞋而累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除此之外,吕不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商业经验和成功秘诀。

吕不韦在做生意方面具有极强的商业头脑和洞察力。

他通过深入研究市场和消费需求,不断地发掘新的商机。

比如他发现没有人销售草鞋,就决定尝试生产和销售这种鞋子。

结果草鞋成为吕不韦的经济支柱,成为他财富的主要来源。

在经营草鞋生意的过程中,吕不韦还采取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策略。

他通过制定价格政策,让他的产品在市场上得以更好地竞争。

比如,当时市场上的草鞋都是4个贯一双,吕不韦决定每双卖5个贯。

这虽然价格稍高,但由于吕不韦的草鞋质量更好、更耐穿、更舒适,因此受到了市场欢迎。

吕不韦还采用了独特的营销策略。

他不仅仅是通过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赠送礼物来提高销售。

他会把一些有用的物品,比如它人买之,赠送一些昂贵的礼品,例如华美的木质衣柜。

这样一来,他的赠品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能增加他的草鞋销售量。

除了以上这些策略,吕不韦在做生意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秘诀。

首先,他非常重视质量,始终坚持做出优质的产品。

他的草鞋是用新鲜的草制成,而且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术来加强它们的耐用性。

其次,吕不韦重视品牌形象和信誉度。

他经常自带一批客人到自己的工厂参观,从而增加客户对其产品的信任和信心。

最后,吕不韦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商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学习各种管理技巧和贸易知识。

他也努力与其他商业领袖保持联系,以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吕不韦曾经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请教如何管理国家,而那位老人就用蚂蚁的生活来解释。

这种精神展现了吕不韦处事的谦虚品质和永不停止学习的态度。

综上所述,吕不韦做生意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典范。

他不仅具有商业头脑和洞察力,还善于制定策略和营销,并始终努力提高自己的商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此外,他还注重质量和品牌形象,体现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品质。

吕不韦的经营管理之道

吕不韦的经营管理之道

吕不韦的商场绝招二
高屋建瓴﹢把握信息﹢科学部署
•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 就会滚滚而来。这个法则意思即你能得到多 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这个法则强调了收集和分析信息情报的重要 性。这一点吕不韦就做得很好。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 不足以谋一时。”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经营管理之道
第四讲
——吕不韦的经营管理之道
主讲: 曹光求
商业奇才 吕不韦
吕不韦,约公元前 290~公元前235年, 卫国濮阳人(今河南 濮阳西南) “吕不韦者,阳翟大 贾人也。往来贩贱卖 贵,家累千金。” ——《史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风险投资家——吕不韦
奇货可居
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已经日渐衰败。秦国 的王孙嬴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经过 多方探听,把嬴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 前处境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当他见到这位落 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的经商经验,一眼便 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所以,他 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了一句经商名言:此 奇货可居。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吕不韦的商场绝招三
杰出的策略﹢杰出的执行
•格瑞斯特定理: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 的执行才能奏效。 •只有策略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执行,策略将 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的空谈,变不成现实。执 行是一门大学问,需要高超的行政能力和高 明的公关手腕。而吕不韦在执行自己预定方 案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公关能力尤其 值得我们借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吕不韦的商场绝招四
健全激励机制﹢注重唯才是举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 •”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 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吕氏春秋. 求人》 •“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 司马 迁《史记》

商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

商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

商立木建信,盖商贾之道,诚信为本,信誉至上。

商者,国之血脉,民之生计。

商立木建信,即商人以诚信立身,以信誉经营,使商道久远,国富民安。

昔者,吾国商贾,多怀商立木建信之心。

如范蠡、吕不韦、白圭等,皆以诚信为本,经商有道。

范蠡,吴越之际,辅佐勾践,成就霸业。

后弃官从商,以诚信经营,富甲天下。

吕不韦,战国之时,经商致富,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

白圭,西汉之际,经商致富,名扬四海。

此三人,皆以诚信为本,商立木建信,成为后世商人楷模。

商立木建信,其义有三:一曰诚信。

商人以诚信为本,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者,商人之灵魂,信誉之基石。

如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商者,无信,何以立?二曰信誉。

商者,以信誉立身,以信誉经营。

信誉者,商人之招牌,经营之保障。

古人云:“商者,信为先。

”商立木建信,方能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三曰义利兼顾。

商者,以利为本,以义为辅。

经商之道,义利兼顾,方能长久。

如《礼记》云:“利者,所以利民;义者,所以利国。

”商立木建信,既可获利,又可传世。

商立木建信,实为经商之至理。

然后世商人,往往利欲熏心,忘却诚信,致使商道沦丧。

故有识之士,呼吁商人重拾诚信,商立木建信,以正商道。

今日之商立木建信,犹昔时之范蠡、吕不韦、白圭。

商人当以此为楷模,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经商有道。

如此,方能使商道久远,国富民安。

夫商立木建信,非一日之功,需商人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

如《论语》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商人当以此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坚守诚信,商立木建信。

总之,商立木建信,乃经商之要义。

商人当以此为准则,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经商有道。

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传世流芳。

愿后世商人,以此为鉴,商立木建信,共创美好未来。

吕不韦经商之道

吕不韦经商之道

吕不韦经商之道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一位大商人,他的经商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诚信为本:吕不韦非常注重诚信,他认为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

他在经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不欺骗客户,不做假冒伪劣产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2. 勇于创新:吕不韦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不断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法。

他在经商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如代理、连锁、加盟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3. 善于用人:吕不韦非常善于用人,他善于发现人才,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他在经商过程中,聘请了一批有才华的人为他工作,如李斯、韩非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秦国的重要官员。

4. 精打细算:吕不韦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他在经商过程中,始终注重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

他善于计算成本和利润,善于把握市场的变化和商机,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5. 善于合作:吕不韦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他善于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实现商业目标。

他在经商过程中,与其他商人、官员、贵族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总之,吕不韦的经商之道主要是以诚信为本、勇于创新、善于用人、精打细算、善于合作等方面,这些经商之道对后世的商人和企业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不韦经商之道的成功与失败

吕不韦经商之道的成功与失败

此书谨献于企业界所有创业者——谢改成◎著第六章销售(节选)吕不韦经商之道的成功与失败——读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有感(一)故事概述——吕不韦,是卫国的大商人,买贱卖贵,累集千金。

他到赵国首都邯郸做生意,发现秦国人质子楚非常喜欢,曰:“奇货可居”。

子楚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

安国君是个老太子,他父亲秦昭王还在位上,他五十多了,还没有即位。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排行中间,加之子楚母亲夏姬也在安国君身边不得宠,所以子楚被送到赵国当人质。

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坐的车破旧,花钱拮据,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拜见子楚,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而后再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我的门庭要等您的门庭光大才能光大。

”子楚让吕不韦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老了,立安国君为太子,你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中间,又不受秦王疼爱,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安国君即位,你也不可能和你们兄弟在一起生活或争太子之位。

”子楚说,“那怎么办?”吕不韦说:“听说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能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但她却无儿子。

我想拿千金去秦国为您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太子。

”子楚说:“若实现您的计划,我愿分秦国土地与你共享。

”吕不韦先拿五百金给子楚,让他生活和交友用。

又拿五百金买珍奇玩物,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宝物送到华阳夫人手里,说子楚聪明贤能,宾朋遍天下。

并把夫人比作天,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华阳夫人高兴。

吕不韦又让其姐劝说华阳夫人:“你现在有色被宠,一旦色衰,宠爱也减,你没有儿子,到时色衰了,就没有人尊重了,不如从安国君儿子中结交一个孝顺且有才能的人做安国君的继承人,像亲儿子对他。

等你丈夫死了,自己立的儿子继承王位,自己永久得势,这叫‘一言而万事之利’。

你如果现在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根基,等色衰失宠再和太子说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但排行中间,其母又不得宠,自己主动攀附你,你如果提拔他为安国君的继承人,那么你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不韦的经商之道
出身于商人世家的吕不韦,自然明白“奇货可居”的道理。

而与其他商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野心除了经商赚钱外,还要流芳于世。

为了达到这一“宏愿”,吕不韦创造性的将他用于经商的理论用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事后证明,这确实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

那究竟是什么生意呢?
投资封建权力要投就投潜力股
据《战国策·秦策五》记载,有一天,吕不韦回家向他的父亲讨教如何赚钱:
吕不韦:投资农业能获多少利?
吕父:十倍吧。

吕不韦:那投资珠宝呢?
吕父:一百倍。

吕不韦:如果培养一个王子登上王位,能赚多少钱?
吕父:无数。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在经商路过赵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子楚。

关于这个人的介绍,《史记》中是这么说的: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

子楚为秦质子于赵。

秦数侵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庶孽孙,质于诸侯,车骑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居中一子名为子楚,子楚的母亲是夏姬,安国君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

子楚作为人质留于赵国。

秦国数次入侵赵国,赵国便对子楚不甚礼遇。

作为楚王庶出的孙子,在诸侯国当人质,出行都没有车骑,居所也很穷困,很不得意。

安国君是当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的二儿子,而子楚是安国君庶出的儿子,吕不韦遇到的就是这个被秦遗忘在他国的秦国王孙。

对于这个落难的皇子,吕不韦在感慨帮助之余,也发现了他身上的潜在价值,于是便有了如上他和父亲的对话。

而要挖掘这一价值,他也明白,无疑赌博。

但在“理想”的驱动下,他还是决定赌一把。

对于这笔账,他是这样算的,既然投资“封建权力”这门生意,就要投潜力股。

既然决定了,那说做就做。

吕不韦给子楚500金以做日常用度和游说费用,又以500金成功买通现任秦王的正室华阳夫人,让子楚拜其为嫡母。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子楚看上了吕不韦的姬妾,吕为了“大计”,忍痛将此女送给了他。

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大儿子也死了,安国君顺位继位,为秦孝文王,子楚为太子。

结果安国君继位第三天即暴病身亡,这样子楚便继承了王位,史上为秦庄襄王。

作为第一大功臣,吕不韦毫无疑问的被拜为相国,并封文信侯。

此时,她献给子楚的姬妾,生的儿子也已经八岁了,他就是嬴政。

卖官一定是坏事?
结果,子楚在王位上待了三年就死了,此时嬴政只有十一岁,秦国真正的主人是吕不韦。

故事到这里,吕不韦在政治投机这门生意上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但流芳于世的话,似乎还欠缺了什么,毕竟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都能青史留名。

对此,吕不韦也很清楚,要想留名,就要解决个大问题,而这个问题还得是只能他来解决,并且是可以对后世有长远有益影响的解决方案。

这说问题,问题就来了。

前面我们说了,商鞅穷兵黩武,把秦国的经济快要搞垮了不说,对于这个心腹大患,东方六国也已经是铁了心要摆平的,数次合纵功秦。

而秦国之内,四年内连丧三王,又发生了罕见的蝗灾。

“内忧外患”就是吕不韦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方可青史留名。

在解决方案的设置上,吕不韦商人的本质再一次凸现。

多年的商政经历,让吕不韦明白人的趋利性,而解决上面那些问题说白了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如果能让所有人感觉自己获利,那人们自然心甘情愿为国家贡献。

但怎样能让所有人感觉自己获利?这才是一大难题。

为此,他的祖师爷们展示了他们的做法,管仲选择用温和的宏观经济调控和隐蔽的垄断命脉行业手段作为稳定民心和财政创收的手段,获得了成功。

商鞅采用严酷的刑罚政策,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国家机器,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看似空前强大集中,实则是缺乏物质与精神内涵的“虚胖”,色厉内荏而不堪一击。

尽管有前车之鉴,但作为商人的吕不韦终究还是想出了自己的办法,一个将政治变得具有商业特色的办法——卖官。

先卖官给有钱之人,然后再用卖官的收入去解决国内经济和蝗灾的问题。

这样的方法一定会被士大夫和卫道士们所不耻,况且人为的设置人才垂直流动障碍,这种腐败长时间来看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会造成可怕的影响。

但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说过:“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吕不韦当然也知道这种卖官鬻爵的手段会带来的非议和损害,但为解燃眉之急,也顾不得这些了,而事实上这里的官大部分只是爵位,不是所有官都可以用钱来换。

而结果,也是各得其所,有钱买爵位的人满足了他们提升社会地位的愿望。

而吕不韦有了钱,也可以做接下来他要做的事了。

重农兼末=农业+商业+金融+文化情怀+公共服务员
如果说管仲的改革是“重农重商”,商鞅的是“重农抑商”,那吕不韦则是“重农兼末”。

这个“末”中不仅包括商业、金融业,也包括文化业和服务业。

但在农耕时代,这些“末业”总体还是要为农业服务的。

在商业改革方面,吕不韦作为商人出身,知道贸易是人们互通有无、维持生活的正常手段。

当然不会像商鞅那样禁绝粮食贸易,或者对贸易征收重税。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吕不韦还取消了贸易税。

从事商业者也没有劳役,赚钱之后也可以买爵位。

所以,在秦国,商人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

金融上,吕不韦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叫“文信钱”。

中央铸钱的同时,也允许民间铸钱,重量比重文信钱。

文信钱
有了钱,吕不韦便去三晋地区购买粮食,并设立了“太平仓”。

简单地说,“太平仓”就是现在的“财政部+中央银行+农业部”:“太平仓”负责官方铸币,也监督民间铸币质量。

丰收之年,小农可以将自己的粮食卖给“太平仓”,同管仲收购粮食一样,价格很厚道,在歉收之年,小农可以在“太平仓”借到粮食,利息很低。

至于文化改革,吕不韦没有像商鞅那样,企图将文化禁绝,在他的《吕氏春秋》中讲:“败莫大于愚”——粗鄙的国民是最大的耻辱。

吕不韦认为:愚民不用脑子思考,既然能盲从于国君,当然也容易被征服。

统一中国,除了有发达的经济,还要有发达的文化,要想文化产业发达,第一要务就是放弃本身就特别愚蠢的愚民政策。

与后世杀人放火的焚书坑儒不一样,吕不韦统一思想的方法是集百家之长,诸家可以在秦国都城咸阳公开辩论,他自己也经常与门人辩论。

吕不韦也成为“杂家”的集大成者,通过“假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在他的《吕氏春秋》中可以看到,他不仅继承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民”的独立性,民绝不是“王”的“群氓”,治国必先“德政”、“仁义”、“爱民”;“杂家”又有黄老道家的清净,有道君王必需“虚静以待”,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左右臣下,更不能以个人标准断定忠奸。

最后一项改革是政务方面的,之前说了商鞅认为“国强民弱”国家才能强盛,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出现一批“张牙舞爪”的官僚。

与商鞅不同,在吕不韦看来,“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因此,提出了与商截然不同的理论:官府不能与民众对立。

实践上,
在秦庄襄王继位后第一年,秦国便大赦天下,放掉了之前因一些无所谓的小罪抓来的很多“罪人”。

除以上这些,吕不韦还下令编撰了中国农学史上的四篇开篇之作——《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完善了一部新历法《月历》,记载了每个月农民应该完成的农活。

各郡县长官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向农人宣讲耕田经验,根据每个月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提醒农民安排农业生产。

举国郡县官僚成为农人的“服务员”,在秦国,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投资定律: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万事俱备,吕不韦离他最终青史留名也只剩一步了——统一中原。

公元前249年,东周王室合纵山东六国灭秦,吕不韦率兵攻灭东周,建立秦国的“东郡”。

……
总之,经过数次进攻和反进攻的胜利。

在六国中,秦国逐渐建立起了绝对的优势,统一中原也只是时间问题。

到这里,一代伟人的形象已经完整勾勒出来了。

但事情没有到最后,都可能会有变数。

吕不韦也不曾料到,他的两个错误最终将自己葬送。

第一个,把“大阴人”嫪毐送给了太后,也就是嬴政的母亲。

结果他们不仅私通生了两个儿子,居然还想让他们的私生子取代嬴政成为秦王。

最终虽被嬴政铲除,但这件事确是因吕不韦而起。

第二个,前面说了,吕不韦大兴文化事业,他自己也是一杂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学术成果,他集合门客编著了名著《吕氏春秋》。

不仅如此,也不知究竟是为了学术严谨,还是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权力,此书编著成功之后,吕不韦将它挂于城门悬赏,谁能改动一个字,即赏千金。

结果没有人改一个字。

嬴政不是子楚,可以任吕不韦说了算。

作为权力的忠实信徒,他的需求只是最高权力,至于什么方法,根本不需计较,这一点从他选择法家做治国方针也可略见一斑。

所以,吕不韦希望以治国的功劳和形势去压嬴政,是行不通的。

最终,吕不韦在流放的路上饮鸩自杀。

挥金而起,又饮鸩身亡。

吕不韦由倒卖权力实现了他的理想,但最终也死于这件事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的人生故事也说明了投资定律: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