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合集下载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内科:◆Hb<60g/L或Hct<,慢性贫血患者◆Hb<70g/L或Hct<,急性贫血患者◆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 Hb<70g/L或Hct<,扩容后病情稳定◆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Hb70~100g/,伴有: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二、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输血指标和参考标准

输血指标和参考标准

输血指标和参考标准1、血液净量:每次输血的血液净量不得超过30,贫血患者最多可以把血液净量提高到 40;2、血浆净量:每次输血的血浆净量不得超过 10;3、血细胞净量:每次输血的血细胞净量不得超过 10;4、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一般应在 1114/升之间;5、血小板水平:血小板水平一般应在150400×109/升之间;6、血小板活性:血小板活性一般应在 68以下儿童的血小板活性不应低于 15;7、血浆蛋白/全血蛋白:血浆蛋白/全血蛋白的比值(以全血蛋白为基准)一般应在 0.60.8 之间;8、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一般应在 3.24.4/升之间;9、血铁蛋白水平:血铁蛋白水平一般应在 100300/dL 之间;10、血尿素水平:血尿素水平一般应在 1118 mmol/L 之间,但在患有肾脏疾病的输血患者中,血尿素水平可能超过此值;11、尿酸水平:尿酸水平一般应在 4.57.2 mmol/L 之间;12、血清氯水平:血清氯水平一般应在 95105 mmol/L 之间;13、血清钾水平:血清钾水平一般应在 3.44.2 mmol/L 之间;14、血清钠水平:血清钠水平一般应在 135145 mmol/L 之间;15、血糖水平:血糖水平一般应在 3.36.1 mmol/L 之间;16、肌酐水平:肌酐水平一般应在 5097.5mol/L 之间。

二、输血安全性1、在病患接受输血前,医生需要进行必要的病史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输血非安全因素,如过敏反应发生可能、疾病传染可能等;2、输血前如有必要,可以要求病人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清检查和血液微生物检查,以确定输血是否安全;3、输血前应根据病人的体重以及所获得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确定合理的输血量;4、输血所需要使用的输血器官应进行细致清洁,确保输血器官是清洁无菌的;5、输血时应注意血液净量的控制,确保输血量在最低限度内;6、输血过程中,应实时检查病人的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以防出现因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7、输血后应继续观察病人的情况,密切关注病人的体征以及输血引起的可能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外科:●Hb>100g/L,不输血;●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内科:●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急性失血的输血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

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肿瘤患者癌症治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肿瘤患者癌症治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肿瘤患者癌症治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针对肿瘤患者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需要根据相应的指征参考标准来进行判断。

本文将从输血指征及安全性、肿瘤患者的血液相关并发症以及输血对癌症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及安全性1. 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的主要指征之一是血红蛋白水平过低。

通常认为,当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80 g/L时,可以考虑输血。

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输血,因为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的轻度贫血患者,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促进红细胞生成,如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2. 其他血液指标:除血红蛋白水平外,还应考虑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其他血液指标。

肿瘤患者在癌症治疗中常常伴随凝血功能异常,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异常或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3. 症状和体征:临床上,输血也会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患者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等),或者出现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可能需要及时输血。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充分权衡输血的风险和益处。

二、肿瘤患者的血液相关并发症肿瘤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多种血液相关并发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对于存在血液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来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1. 贫血: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血液问题之一。

贫血会导致患者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癌症治疗的进行。

如果贫血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有效控制,可能需要考虑输血。

2. 血小板减少: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欢迎阅读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欢迎阅读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
2
三、
内科:
1
2
3
外科:
1
2
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四、冷沉淀
1、纤维蛋白原缺乏<0.8g/L
2、甲型血友病
3、血管性血友病
4、因子Ⅷ缺乏症(无生物制剂时)。

临床输血指征评价指标

临床输血指征评价指标

临床输血指征评价指标一、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一)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四)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

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的。

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2.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无统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能需要输血:
1. 急性大出血或失血量超过30%者需要输血
2. 血红蛋白(HB)低于70-80g/L或红细胞计数(RBC)低于
3.5x10^12/L者
3. 心脏、肺、肾、肝等重要器官出现缺氧症状或患有高度贫血的患者
4. 术前或术后血红蛋白(HB)低于90g/L,或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
5. 慢性贫血病人,HB低于70g/L
6. 产妇分娩出血量大于500ml
需要强调的是,输血决策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生理功能、手术危险性以及其他因素。

因此,是否需要输血应当由医生在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v1.0可编写可改正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一、红细胞( >14 岁的成人标准)内科:1、 Hb<60g/L 或 Hct<,慢性贫血患者2、 Hb<70g/L 或 Hct<,急性贫血患者3、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芥蒂、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样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1、 Hb<70g/L 或 Hct<,扩容后病情稳固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3、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 50%血容量 /3h 、150ml/min )伤口创面伴连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芥蒂、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连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1、思疑患者血液浓缩致使血惯例结果Hb 假性偏高应第一采纳适合的扩容剂扩容,而后再检测血惯例。

2、输血前血惯例:最靠近输血决准时间的血惯例报告;3、输血后血惯例:首选第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惯例,依据输血后血惯例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 =Hb-10g/L 或;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起码出现过一次切合输血的指征,既能够判断输血合理:6、对于检测偏差,判断标准可放宽+10%二、冰冻血浆⑴先本性或获取性凝血功能阻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 急性期;⑶紧迫抗衡华法林抗凝血作用;v1.0可编写可改正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批输血(≥自己血容量),PT 或 APTT延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 2 或获取性凝血功能阻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增补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1、搭配血:整个住院时期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 小时内习惯性依据“2U 红细胞 +200ml 血浆”或近似处方,或当日输 2U红细胞,次日输 200ml 血浆,二者频频轮番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2、DIC 急性期;
3、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4、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5、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6、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三、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或 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4.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 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1、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 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 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四、冷沉淀
1、纤维蛋白原缺乏<0.8g/L;
2、甲型血友病
3、血管性血友病
4、因子Ⅷ缺乏症(无生物制剂时)
五、儿科调查参考标准(红细胞)
1、儿科(<4个月)
1.出生 24 小时:Hb<120g/L;Hct<0.36
2.一周内:累计失血达血容量 10%
3.急性失血:血容量的 10%
4.ICU:Hb<120g/L
5.慢性低氧血症:Hb<110g/L 迟发性贫血:Hb<70g/L
2、儿科(>4个月)
1.急性失血低血容量,对其他治疗无反应
2.围手术期贫血急症手术;手术期间失血量≥总失血量 15%
3.围手术期贫血,药物治疗难以纠正
4.Hct<24%:放化疗期间慢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系统性贫血
5.Hct<40%:重症肺炎、体外循环膜肺
6.Hb>100g/L: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高量输血
六、重要原则:
对于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尽量不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