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2-边界层气象学

合集下载

边界层气象学课件:09边界层观测实验数值模拟

边界层气象学课件:09边界层观测实验数值模拟
MM5使用四重嵌套网格,格距分别为27, 9,3,1公里,然后将1公里格距的模拟 结果插值到城市边界层模式中作初始场, 并每半小时输入一次MM5的结果作为侧 边条件,网格距500米,模拟区域 30KM×30KM, 垂直方向分成不等距的20 层,地表类型分为裸土、植被、林地、 水域和建筑物五类。 引自佟华等
Y/km
经过九龙半岛的香港地区南北剖面的位温 28日12时经过九龙半岛X=40km处南北
分布图
剖面湍流动能(m2/s2)垂直分布图
街谷/小区尺度城市风环 境的物理
(风洞和水槽)及数值模拟
北京大学拖曳式水槽
拖动水槽中,街谷地面加热引起的速度场分布;其中 H/D=0.83,ΔT=5.8℃。
← 5 mm/sec ←
北京大学风洞,风洞中形成大气边界层的尖塔和粗糙元
北京CBD地区放进风洞里
风洞实验段CBD模型(南风)
单个高楼(引自姜瑜君等)
西北风 5.4 m/s
一些问题
非均匀性 城市的观测网(包括人类活动) 模式显示描述城市下垫面 卫星遥感\模式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对比 全球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Boundary Layer
44
BL wind profiler
45
46
SODAR
47
48
LLJ
49
RASS
50
51
LIDAR, Macau
visibility sensor
Laser beam
52
53
Doppler wind LIDAR
54
Scintillometer
Similarity laws for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near-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of sensible (H) as well as latent heat (LE) from surface-layer turbulence measurements with scintillometers.

边界层气象学课件:02边界层平均特征2014

边界层气象学课件:02边界层平均特征2014

分子粘性力》湍流切应力 粘性副层
2. 虚位温
温度T、虚温Tv、位温θ 、虚位温θv的定义
Tv (1 0.608q)T :与湿空气具有相同气压和密度的干空气的温度
T
p00 p
T
R
p00 p
cp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 压时应有的温度
κ
v=Tv
1000 p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 压时应有的虚温
混合层
对流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地面热量输送;另 一个是云层顶辐射冷却。前者使地面暖空气上升, 而后者使云顶冷空气下沉。两者可以同时出现, 特别是当顶部有冷层积云的混合层移过暖地面时, 便可同时出现上升或下沉气流。
混合层平均廓线
地转风
剩余层
稳定边界层以上仍保留相当厚度的白天混合层 中层的等虚位温分布,称为剩余层。由图可见, 入夜后,地面净辐射转变为负值,下垫表面冷 却,导致大气边界层从下往上降温 。剩余层为 中性层结。
扩 散 形 态
三、大气边界层内的流动形式
一般地,边界层内气流的流动形式有三种:平均场、湍流场、 波动场。实际上,后两者是叠加在平均场上的。
u u u u
平均风:有明显的日变化,风速和风向及其相关边界层属 性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一般量级:水平风为米的量级, 垂直风为毫米的量级
湍流:大气边界层的运动形态,剪切和不稳定特性等,湍 流对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和演变有关键作用。
边界层的重要性
■人们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边界层中度过的; ■天气预报是预 报的边界层内的气象因子; ■整个大气层基本能源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剩余部分由边界层过程输送给大 气; ■云核是通过边界层过程从地面传播到大气中的。 ■雷暴 和飓风的发展是靠边界层湿空气的流入。 ■大约有50%的大气 动能被耗散在边界层中。 ■湍流和阵风在结构设计中影响建筑 风格。 ■风力涡轮机要从边界层风场中提取能量。 ■海面上的 风切变是海洋的主要能量。 ■边界层中的湍流输送和平流使水 分和氧气来回流动,维持植物之类的生命形态。。。。

10第六章边界层气象学中的非定常问题4

10第六章边界层气象学中的非定常问题4
图6.6.15 混合比在 对流边界层中的分布
图6.6.2 对流边界层发展 不同时刻虚位温廓线
图6.6.1地面热通量与 对流边界层发展
5. 边界层通量的两个来源
“底通量”和“顶通量” :一种来自地面, 是主要的;此外,边界层向上发展时,夹卷 作用使边界层以上的气层成为通量的源。
物理量在对流边界层中的廓线应同时考虑这 两种过程:
2. 低空急流成因
夜间LLJ的可能原因(Kraus, et al., 1985):
- 天气尺度斜压性、倾斜地形引起的斜压性、 锋面斜压性,引起次地转风速LLJ; - 平流加速、绕山气流、海陆风、山谷风、惯 性振荡,引起超地转风速LLJ。
受地形影响的LLJ
梁捷宁, 张镭 等,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不稳定边界层
不稳定边界层,又称混合层、热边界 层、对流边界层。随白天地面受热向上 发展,可高达2 km以上,物理属性趋于 均匀。
第六节 不稳定边界层的发展 第七节 混合层高度的变化
不稳定边界层
不稳定边界层结构
层:边界层底部5% ~ 10%; 混合层:中部35% ~ 80%; 夹卷层:顶部10% ~ 60%。 对流边界层之上是稳定层,稳定层底即为边界层顶。
惯性振荡 日落后,提供湍流切应力的大尺度湍涡消散, 原来边界层上部很快从白天的较强湍流状态下 解放出来,气流受力不平衡,在科氏力作用下 向右偏转并加速形成超地转风,表现为地表以 上几百米范围内垂直风廓线上的极大值。
(a)白天的受力平衡 (b)夜间超地转惯性振荡
与惯性振荡相联系的低空急流:风矢随时间变化
gb cwtgt cws c 对标量c, z w* zi
,若顶底通量符 号相同,则贡献相加,可造成大的梯度,如 湿度;反之,则梯度较小,如位温。

L02边界层气象学

L02边界层气象学
uuu' '
v v v' q q q'
雷诺平均: a 0 Ba 0 AB abAB
但必须注意其它各阶的非线性积例如
午后观测的风速记录
• 风速变化的不规则性——湍流饿特性之一; • 湍流并非完全无规律——具备统计上稳定的平均值; • 湍流有一个可度量的和确定的强度——有界性; • 许多风速变化的时间尺度相互叠加而成——湍流谱。
二、湍流的定量描述
湍流运动的极不规则性和不稳定性,并且每一点的物理量随时间 、空间激烈变化,显然,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对湍流运动加以研究 。但湍流的杂乱无章极随机性可以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 研究。也就是说,湍流一方面具有随机性,而另一方面气统计平均 值却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雷诺数:大雷诺数 --》 湍流运动
对于地球大气,特征长度一般可取离地面高度,若高度仅取1m, 水平速度取0.1m/s,ν=4.6104m2/s,则此时大气的雷诺数已超过 6000。可见大气中的雷诺数一般都是很高的,大气运动特别是边 界层内的大气运动具有完全湍流运动的性质。
3、湍流产生的原因/湍流的来源
边界层气象学
第 2 讲 大气边界层湍流基础
湍流是边界层大气的主要运动形态;湍流对地表面与大气间的动量输 送、热量输送、水汽交换以及物质的输送起主要作用。 本讲主要介绍大气湍流的基础知识。
一、湍流的基本概念 二、湍流的定量描述 三、湍流的能量谱
一、湍流的基本概念
1、流体力学中的经典湍流概念
粘性流体运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状态:层流和湍流。
研究湍流性质,必须用数量来表示。由测量得到的大量湍流数 据需要采用统计学和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和研究。
1、平均量和平均法则 任一变量 A(t,s)为时间 t 和空间 s 的函数,N为资料的数目。

动力气象学 (8.1)--大气边界层

动力气象学 (8.1)--大气边界层

• 边界条件:
上边界,在离开地面足够高的地方(边界层顶)湍流粘性 力足够小,那里的风变为地转风
当z 时,u ug , v vg
下边界,当z=0时,u=0,v=0
• 为了数学处理方便,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取x轴与等压线 平行,有 vg=0
• 引进复数算法求解方程
令 u iv,D (u ug ) i(v vg ) ua iva
(2)风向有规则地随高度右旋;
(3)受地面热力作用影响大,低层大气温度分布呈现出很 大的垂直梯度;
重要性:
(1)人类活动区 (2)43%入射太阳能在此被吸收、而后返回大气 (3)几乎所有水汽在此被接受,并通过水汽提供大气
内能的50% (4)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几乎消耗整个大气动能的一
半左右 行星边界层既是整个大气的主要能量源,也是大气的动 量汇,它在地球表面和自由大气之间的热量、水汽和动量的 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有很大影响。
§1.1 常值通量层中的风速垂直分布(对数律和综合幂次律)
• 中性大气中的对数律:
自由大气
u u * ,
z z
边界条件 z z0时,u 0
推出 u u * ln z
z0
Ekman层 (100m-1km)
边 界

近地层(2-100m)
贴地层(0-2m)
• 层结大气中的综合幂次律
一、Ekman抽吸
利用不可压连续方程:
u v w 0 w (u v )
x y z
z x y
hT w
hT u v

0
z
dz



0
(
x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6-7639(2003)-03-0074-05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张 强(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摘 要:文中回顾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国内外在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同时还指出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大气边界气象学;研究进展;主要问题;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P404 文献标识码:A引 言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

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

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 ,夜间大约在0.2km 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1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发展历史大气边界层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不仅受到观测系统和探测技术的制约,也受到数学、物理学等基础支撑学科发展水平的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是以湍流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大气和它下垫面(陆面和洋面)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门新型气象学科分支。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 ”,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

从1915年由Taylor [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 [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

边界层气象学

边界层气象学

大气的旋转减弱
e 折时间尺度与天气系统实际消亡时间尺度相近。 表明:这种机制是引起天气系统消亡的最主要机制。 考察“自由大气”本身的粘性耗散对大气旋转减弱的作用 自由大气中天气系统由于粘性耗散引起的衰减时间为 100 天 说明了:实际“自由大 气”本身粘性耗散,使天气系统衰亡的作用很弱。可忽略粘性作用
选择横坐标与地转风一致,于是 Vg 0 。 利用一阶局部闭合 K 理论和常数 K M ,因此得到:
边界条件是:
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其中 为一螺线——因此而得 Ekman 螺线
把这个解的速度矢量绘制成高度的函数,矢量轨迹的端
解释混合长理论
定义:湍涡在运动过程中失去其原有属性前所走过的最长距离 如果 K E l 2 U / z ,水汽通量的最后表达式与 K 理论就完全相似,因为式中给我们留下 R K (q / z ) 实际上,混合长理论借助前一个方程式告诉我们,K M 的大小是随切变加强(即湍流强度的 量度)和混合长增大(即湍流产生混合的能力)而增加的。 近地层中,湍涡的大小是受地面情况限制的,因此有时我们假设 l 2 k 2 z 2 ,其中 k 是卡 门 常 数 。 最 后 得 到 的 近 地 层 涡 动 粘 滞 系 数 表 达 式 为
边界层
定义: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那部分对流层,它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 1 小时或更短。 大气边界层的基本特点: 运动的湍流性 机械湍流 热力湍流 受下垫面影响:沙漠、土壤、植被、城市、水域 日变化特征:地球表面热力强迫的日变化通过湍流混合扩散使得边界层结构及气象 要素的呈现日周期的循环 大气边界层的分层: 1.粘性副层 2.近地层 3.Ekman 层(上部摩擦层)
边界层与自由大气进行比较
性质 湍流 摩擦 扩散 风速 厚度 边界层 整个高度都是无间断的湍流 地地面曳力大,能量耗散大 水平和垂直方向湍流迅速混合 近地层接近对数风廓线,是次地转的 几百米到 2km 之间 自由大气层 有零散的晴空湍流 粘滞耗散小 分子扩散小,水平风向由于平均风作用 迅速扩散 接近地转风 边界层以上 20km 左右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与边界层气象学研究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与边界层气象学研究
e Tv T 1 0.378 P
T :实测的温度
e、P :当时的水汽压、大气压
Tv > T
密度:水蒸汽 < 干空气 浮力:未饱和湿空气 > 干空气
绝对温度T
<
虚温Tv
3. 虚位温 θ v :液态水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有云 的气块浮升就比相应的无云气块浮升要小,气块中悬 浮的云滴会引起虚位温的降低。对于饱和空气而言 (存在云的情况下),定义虚位温θv为:
森林-10月14日 Qe<Qh
6:00 12:00 18:00 0:00
Qs:太阳辐射 Qh:显热通量 Qe:潜热通量 Qg:土壤热通量
3 低层大气温度
气温垂直分布三种情形: ① 气温随高度递减 ② 气温随高度基本不变 ③ 气温随高度逆增
温度垂直梯度的大小与太阳辐射、云况、 风速和土壤热性质有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Ro U fL
惯性力 f :柯氏参数 (地转偏向力)
柯氏力
Ro大柯氏加速度影响小,风切变(旋转所致)的影响 可不计。Ro趋向无穷大Ro自行满足
Ro≤1,柯氏力影响较大,地球旋转作用不可忽略
1.5 相似性参数
3. 弗罗德数(Fr)相似性
Fr U
2
惯性力 g :重力加速度
gL
重力
Fr大(>>1),重力影响小 Fr小(≈1或<<1),重力影响大,不可忽略
u
u
) 0.5
1.5 相似性参数
• 物理实验(风洞、水槽等)中,为保证得 到正确结果而且与实际大气系统可比较, 则需要满足相似性条件 • 几何相似 • 运动学相似 • 动力学相似 • 热力学相似 • 边界条件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湍流的基本概念 1、流体力学中的经典湍流概念 粘性流体运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状态:层流和湍流。
①层流:流体运动具有规则性,流体运动时层次分明,没有 混合现象 层流:流体运动具有规则性,流体运动时层次分明, 混合现象 。流体质点的轨迹是光滑的曲线,其对应的物理量场如速度、压强等随 。流体质点的轨迹是光滑的曲线,其对应的物理量场如速度、压强等随 时间、空间作平缓而连续的变化。 时间、空间作平缓而连续的变化。 ②湍流:流体运动杂乱而无规律性(运动具有脉动性),不同层次的流 湍流:流体运动杂乱而无规律性(运动具有脉动性),不同层次的流 体质点发生激烈的混合现象,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其对应的 体质点发生激烈的混合现象,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其对应的 物理量随空间激烈变化。 物理量随空间激烈变化。
q = q + q'
17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雷诺平均:
a′ = 0
B a′ = 0
AB = a′b′ + A B
但必须注意: 其中非线性积
a'b' 以及其它各阶的非线性积例如
a'2 a'b'2 a'2 b'2
不一定等于零。
(3)系统平均 通常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表示,又称(统计)概率平均。 概率密度函数通常记为: 它表示了 A 值在区间
f ( A)
的概率为
A ~ A + dA

f ( A)dA 。
显然,概率密度函数满足:
∫ f ( A)dA = 1
−∞

系统平均值表示为: A系
( x, t ) = ∫−∞ Af ( A)dA
∂w ∂w ∂w ∂w 1 ∂p +u +v +w =− + ν∇ 2 w − g ∂t ∂x ∂y ∂z ρ ∂z
r U2 νU 惯性项: (V • ∇ )w → 2 粘性力项: ∇ w → ν L L2 r U2 νU UL / 2 = O V • ∇ w / Oν∇2w = = Re L L ν
15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4)求平均规则 设 A、B为两个变量,c为常数 为两个变量,c
( cA) = cA
( A + B) = A + B
A= A
dA dA ( )= dt dt
AB = AB
16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雷诺分解 定义平均值后,可以将湍流运动表示为: 湍流运动 = 平均运动+脉动运动 平均运动+ 而把任意实际物理量表示为:
A = A + A′

A′ = A − A
u = u + u' v = v + v' w = w + w' p = p + p' ρ = ρ + ρ'
u = u + u'
θv = θv + θv'
1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12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1、平均量和平均法则 任一变量 A(t,s)为时间 t 和空间 s 的函数,N为资料的数目。 (1)时间平均
[(
)] [
]
6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1)Re》1,粘性力相对小(可忽略),大Re数流体,弱粘性流; (2)Re《1,惯性力相对小(可忽略),小Re数流体,强粘性流; (3)Re=1,二者同等重要,一般粘性流; Re数可以作为相似性判据,它表示了流体粘性在流动中的相对重 要性。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反映流体的宏观和微观特性,它又是 讨论流体不稳定和湍流运动的一个重要参数。 雷诺数:大雷诺数 --》 湍流运动 --》 对于地球大气,特征长度一般可取离地面高度,若高度仅取1m, 对于地球大气,特征长度一般可取离地面高度,若高度仅取1m, 水平速度取0.1m/s, =4.6× 水平速度取0.1m/s,ν=4.6×10−4m2/s,则此时大气的雷诺数已超过 m2/s,则此时大气的雷诺数已超过 6000。可见大气中的雷诺数一般都是很高的,大气运动特别是边 6000。可见大气中的雷诺数一般都是很高的,大气运动特别是边 界层内的大气运动具有完全湍流运动的性质。
它们与水平风速模量
U 的比值称为湍流强度。
x、y和 z 方向的风速湍流强度等于
, iy = , iz = U U U 方差同时也表达了湍流的能量,例如湍流平均动能
湍流是边界层大气的主要运动形态;湍流对地表面与大气间的动量输 送、热量输送、水汽交换以及物质的输送起主要作用。 本讲主要介绍大气湍流的基础知识。 一、湍流的基本概念 二、湍流的定量描述 三、湍流的能量谱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风和气流的三种主要形态: 平均风速 波 动 湍 流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运动形态一 般是湍流:不规则性和脉动性。
4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湍流判据—雷诺数 、湍流判据— 雷诺试验(1883年) 雷诺试验(1883年) 有色液体 管道直径d 管道直径d
流速V 流速V 流体 V d
流体的粘性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层流和湍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雷诺试验表明:流动速度越大,湍流就更容易发生。
5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18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大气湍流的统计量(参数) 大气湍流研究中常见的统计参数如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 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等 (1)如果这些湍流统计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为平稳湍流或定常湍流; 平稳湍流或定常湍流; 此时,足够长时间的平均即接近于总体平均; (2)如果统计参数不随空间变化,称之为均匀湍流 均匀湍流;此时,足够大的空间 平均也接近于总体平均; (3)如果统计参数不随坐标轴的旋转而变化,则称为各向同性湍流 各向同性湍流; 但是,事实上各统计参数在不同位置的数值不一样,即使在水平均匀的地 面上;因此大气湍流并不满足普遍的平稳、均匀和各向同性条件。但若研 究的时段不超过1小时,一般可以认为是近似平稳的;在地形平坦、水热状 况均匀的地面上,水平方向上也可以认为是均匀的。
10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二、湍流的定量描述 湍流运动的极不规则性和不稳定性,并且每一点的物理量随时间 湍流运动的极不规则性和不稳定性,并且每一点的物理量随时间 、空间激烈变化,显然,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对湍流运动加以研究 。但湍流的杂乱无章极随机性可以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 研究。也就是说,湍流一方面具有随机性,而另一方面气统计平均 研究。也就是说,湍流一方面具有随机性,而另一方面气统计平均 值却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值却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研究湍流性质,必须用数量来表示。由测量得到的大量湍流数 据需要采用统计学和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和研究。
14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在实际观测中,由于不能控制大气,不能重复产生同 样的天气条件,故严格的系综平均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 由于实际大气的不均匀性,空间平均的要求往往也难以满 足,所以通常可行的办法是取时间平均。在求时间平均时, 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大气满足定常条件,但仍需考 虑到平均值具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所以实际工作中常要 先对数据系列进行去倾处理,然后才得到其湍流量的数据 系列。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大气科学学院 本科生课程
边界层气象学
马旭林 博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第 2 讲 大气边界层湍流基础
雷诺(O Reynolds)在研究流体不稳定和湍流问题时,最早引进了 雷诺(O Reynolds)在研究流体不稳定和湍流问题时,最早引进了 Re数。Re数是判断两粘性流体运动是否相似的重要判据之一。 Re数。Re数是判断两粘性流体运动是否相似的重要判据之一。 特征Re数定义: 特征Re数定义: 特征惯性力/ Re ≡ UL / ν =特征惯性力/特征粘性力 以流体的垂直运动方程为例:
19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1)方差
1 σ = N
2 A
N −1 i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