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优质公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

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江景的七言绝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诗句的具体含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文字,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展示相关的图片。

- 画纸和彩笔:用于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情感的传达。

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绘画活动: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归舟等。

-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板书并解释诗题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

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

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六、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包括《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这三首古诗,通过朗读、理解、背诵,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古诗挂图、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揭示课题,板书《古诗三首》《暮江吟》。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初步感知诗意。

2. 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集体评价。

四、诗意解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古诗三首》《暮江吟》的诗意。

2. 学生分享解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暮江吟》1. 《望庐山瀑布》2. 《夜泊牛渚怀古》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

2. 摘抄《古诗三首》《暮江吟》中的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背诵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XX市XX中心小学——XXX【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小学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写景佳作,是诗人白居易在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几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本课生字“暮、吟”。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②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你能背一首与同学分享吗?生:背诵古诗!师:同学们能背诵的古诗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暮江吟》!2.学习方法。

(真好!同学们,背诵完古诗,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有哪些?谁来说一说?)(生:1.知诗人解诗题 2.读诗文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板书)二、团队合作探究课文(一)知诗人解诗题1.导语:(同学们,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你知道我们要先做什么吗?对了,知诗人、解诗题!)2.出示微课《暮江吟》知诗人解诗题。

3.教师小结(二)读诗文明诗意1.读诗文1.1出示读文要求(PPT):自由读三遍这首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1.2自由读诗。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诗导课题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

PPT上会出现几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咏柳》《村居》《绝句》的插图。

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暮江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暮江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暮江吟》教案设计理念: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连续观察"的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

其中《古诗三首》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单元学习内容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课标指出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

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大单元达成的大概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鉴于此设计《暮江吟》古诗教学任务:一、激发课前自读古诗经验,查找资料、对照注释粗浅理解大意并熟读成诵;二、扣准关键字词品读画面,融入诗文情境体会诗人心情;三、感受诗人生动的表达,迁移情境学习连续观察,描写身边的美景。

教学目标:1. 会认“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会运用抓住景物描写来读诗,能理解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 体会诗中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抓住景物描写来读诗,能理解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猜字导入1.出示篆体字“日、草、暮"图片。

2.引出诗题。

【设计意图:探究字源、遵循字理识字,激发识字趣味,自然导入课题。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暮江吟》说课设计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暮江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暮江吟》语文S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古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单元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解诗题、读诗、品诗、悟诗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在绘中悟,层层递进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步步深入地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

(白居易)当学生说出白居易后,我紧接着追问,请问你们对白居易都有了解吗?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介绍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二、解题,知作者:(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

)(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3、教师范读。

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

(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齐读一二句。

PPT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

)(删除,课堂不讲)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

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

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

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

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

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

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PPT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

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PPT()似()()似()(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

像小船。

像眉毛。

像镰刀。

)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

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齐读)六、感情朗读: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配乐齐背诵)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PPT八、拓展延伸: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雪梅二首(其一)》赏析【原作】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梅坡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卢梅坡: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

降(xiá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

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

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

当属精品,值得一赏。

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透露着春的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梅花落》中说“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梅花》中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当代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卢梅坡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 出人意料, 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 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 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