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课件

合集下载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春意知几许?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是紧扣元宵节 而写初春之景,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 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梅花落》 的曲调。 • “春意知几许”,自有一种伤春惜春之意, “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 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 尚浅。
㈡音韵和谐入乐 主张“协律”。如《声声慢》中多用双声、叠韵,用舌 声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 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十二字,全词九十七字。末几句 尤其以舌齿两声交错,是有意以啮齿丁咛的口吻写其忧郁 的心情。
㈢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㈣淡雅清疏的审美意境 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心灵 深处的奥秘。
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写南渡之后在一次元宵节时 的感受。十分深沉地反映了在历尽沧桑 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今昔元宵的 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 感和身世之悲。
文本细读
•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情景 和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 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 词的下片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 元宵佳节的欢乐景象与心情,来同当 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
笑语。
写作背景
• 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晚年避难江南、 流寓临安时的作品。 •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 (宋)张端义《贵耳集》
• 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 瞻,学际天人,所为小歌词,真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 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 者可。后晏叔原、贺方回、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而晏苦 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即尚故 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见《易安居士事辑》)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7 课件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7 课件

李清照继柳永,秦观,周邦彦后,被称为婉约词宗。 但有一篇却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仅见的浪 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
天接星河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星河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 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 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 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 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 又有艰险的一面。
繁华 欢乐 无忧
感伤 孤寂 悲凉


盛衰之慨 身世之悲
鉴赏要点
对比手法:今昔对比,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 的元宵对比。他人与我对比,乐与悲对比:“中州 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 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 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鲜明地突现了。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上片“落日熔金,暮 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 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表达 的是哀情。
国患 破难 家流 亡离 之之 恨苦
1、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开篇两句描写的是
一幅“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国破家亡 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一致,为什么?
❖ 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纵情欢乐
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接下来的一声“人 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 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 动地表现出她那旁徨忧虑的神态。
❖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 的思。

永遇乐落日熔金课件

永遇乐落日熔金课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作业:
选择李清照前期和后期 的作品,分别写100— 200字的鉴赏短文。
黄红 花雨 比飞 瘦愁 一千 卷秋 高绝 歌唱 漱消 玉魂 词句 。,
——李清照纪念馆归来堂的一副对联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 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 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 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 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 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 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用 动、转、舞三个动词 写舞灯之欢,运用了 铺陈(排)手法,渲染 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她们各自 有怎样的特点?
盛妆的贵族女子和“那人”。
群女像:追寻热闹,追求虚荣;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18
表 上阕 之景 热闹繁华 反
现 下阕 之景 稀疏冷落
我们分明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作无论 在艺术表现还是情感抒发,在宋代词坛独领风 骚,“别是一家”。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们分 明看到一个乱世中的美神,正神情凄楚地站立 在我们面前,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对比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体会反衬手法在词中的妙处。并比较 两首词在立意上有何不同。
那众暗蛾
人里香儿
却寻去雪
青 在他。柳
玉 ,千

案 灯百

火度

元 夕
阑。 珊蓦 处然
, 笑 语
。回


【高中语文】永遇乐·落日熔金ppt精品课件7

【高中语文】永遇乐·落日熔金ppt精品课件7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 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 动地表现出她那旁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 的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 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 乱,文章无用,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 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词写梦境,但是梦境也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 脑中的折射。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 屈原的《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 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 一体。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永遇乐
李清照
精选版课件ppt
1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精选版课件ppt
2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精选版课件ppt
14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精选版课件ppt
15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寓
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人及
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主战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精选版课件ppt
7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永遇乐(落日熔金)_课件1(1)

永遇乐(落日熔金)_课件1(1)

(3)“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 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 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 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
2.上阙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 何作用?
高。
【 了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
词 人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

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 国、思乡,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 念。
浓愁、哀愁--悲苦凄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气,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岂无风雨”,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但这些年 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 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 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 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似,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客观 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品读诗词
1.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的表达效果。
“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满 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以此 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 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 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 失落的悲苦心境。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9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9

易安印象
她是一把轻罗小扇,轻纱作扇 面,竹筋作扇骨。盈盈一握,露浓 花瘦,歌尽薄雾浓云愁永昼。 她是一把刚硬折扇,白宣作扇 面,黑金作扇骨。奋力一挥,宁折 不弯,谁言才藻非是女子事! ——毕延强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把握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 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
手法探究
《永遇乐》全词并不 着一愁字,词人主要是 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浓 重的哀愁呢?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课件8

永遇乐·落日熔金ppt课件8


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

及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断定是靖康

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据黄

墨谷考订,此词系李清照晚年作于临

安。北宋的元宵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
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
,颇有深意。
[1]落日熔金:落日火红,如金熔化,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2]暮云合碧:谓暮云弥漫,如璧之合。
如此美好的景色,作者却问"人 在何处?"该何解?
“人在何处”四字,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 和痛苦的长叹,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 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 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 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以“瘦”字入词,创作了三个因 “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绿”字代指满枝的
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 •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
烟笼罩。
•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 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 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
• 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 “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 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 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
词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总结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
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 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 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 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 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 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 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 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 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 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 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 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 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小结:上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借落日余晖等美 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国破家亡后一人独 度元宵的孤寂落寞的心绪,抒发物是 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 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 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 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 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 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 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晚云连成一片, 好似璧玉相合。 分明身在临安,为什 么要问“人在何处”?
漂泊异乡,无家可归 的孤独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柳丝经暮色烟雾渲染,绿意更浓;笛子 吹出幽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 而开的梅花已经落了。
如何理解“春意知几许” ?
词作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对比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美好景致 愁苦心情 元夕的热闹 词人孤苦 往昔繁华 如今衰败
拓展训练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解析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中游上苑情景的描写, 表现词人囚居汴京时的哀痛心情。词人 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 苑时的欢乐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 了词人重温旧时帝王之梦的悲恨,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早春已经降临, 可“春意知几许?” 一问,则又见暮年 孤寂的心境中,实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白话译文: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 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 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 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 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 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 第4期)
“偏” 并不表示出乎意料,而表示程度的最高级。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 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 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争”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莺歌燕舞, 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热闹欢快场面。
体味情感
这首词之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 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 妙地写出了一个杰出的女性晚年 内心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 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 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笔下有 表现。
宋末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 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 闻此词,辄不自堪。"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结。鬓,面颊两 旁近耳的头发。“风鬟雨鬓”、“风鬟雾鬓 ”或“雾鬓风鬟”,均喻鬓鬟乱而不整;“ 风鬟霜鬓”则指鬟乱鬓白。易安此句以形写 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见,动词词尾。怕见,齐鲁方言,怕得 ,懒得,不乐意。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