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课《我的四季》同步练习(鄂教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的四季教案鄂教版

在写作练习环节,学生们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显得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辅导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节奏把握上还有待提高,有时可能会因为过于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略了教学进度的控制。
1.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和监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中的美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将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并内化作者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难点如课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写,“秋天的田野是金黄的画卷,每一粒稻谷都低垂着头,仿佛在沉思。”这里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其表面意义,还要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深秋的感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思维和情感的挑战。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布预习资料,包括课文电子版、四季变化的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我的四季”课题,设计问题如“四季变化的特点有哪些?”“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四季的哪些情感?”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课文相关的四季图片、实物等)。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附深度解析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动弹■荒诞■歹单力■淡泊明志■肆无忌惮■B.缉捕■慰藉■籍贯■岌岌可危■逢凶化吉■C.恪守■可汗■客串■溢然长逝■攻无不克■D.福祉桎梏虫疥炙手可热栉风沐雨解析:A项中,“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在此应读“tan”,和“动”连成词后,读轻声,有较大的迷惑性;“弾力”的“歹单”,读第一声,一般学生是能够掌握的,排除这个选项,难度不大;B项除“慰藉”的“藉”读“jiQ”外, 其余都读“卩”,有一定的难度;C项都读“k$,是符合要求的选项,有难度的词是“可汗”,很多人对这个词理解不足;D项相对难度较大,除“祉”读“zh i”夕卜,其余者读“zhi。
“祉”字不常见,“炙”很多人同“炽”音混同,特别是在这个词中。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贋品根深缔固风烛残年山重水复B. 戏谑草菅人命礼上往来精神涣散C. 羞赧一愁莫展不可思议心慌意乱D. 厮杀妍女蚩毕露融会贯通芸芸众生解析:A项中“根深缔固”的“缔”错误明显,因为我们常将“根”和“蒂”连起来表达;B项中“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难度亦不大,可采用因义辨形的方法来完成,“尚”是推崇、注重的意思;C项的错别字在“一愁莫展” 的“愁”字,如若因义辨形的话,很可能出现偏差,关键是没有理解整个同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是一点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而非“愁眉不展”;D项容易出现错误的字有:“厮杀”的“厮”很容易写成“撕”,“融会贯通”的“会”容易误为“汇”。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新婚姻法己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附深度解析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动弹.荒诞.殚.力淡.泊明志肆无忌惮.B.缉.捕慰藉.籍.贯岌.岌可危逢凶化吉.C.恪.守可.汗客.串溘.然长逝攻无不克.D.福祉.桎.梏虫豸.炙.手可热栉.风沐雨解析:A项中,“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在此应读“tɑn”,和“动”连成词后,读轻声,有较大的迷惑性;“殚力”的“殚”,读第一声,一般学生是能够掌握的,排除这一选项,难度不大;B项除“慰藉”的“藉”读“jiè”外,其余都读“jí”,有一定的难度;C项都读“kè’,是符合要求的选项,有难度的词是“可汗”,不少人对这个词认识不足;D项相对难度较大,除“祉”读“zhǐ”外,其余者读“zhì。
“祉”字不常见,“炙”不少人同“炽”音混同,特别是在这个词中。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赝品根深缔固风烛残年山重水复B.戏谑草菅人命礼上往来精神涣散C.羞赧一愁莫展不可思议心慌意乱D.厮杀妍媸毕露融会贯通芸芸众生解析:A项中“根深缔固”的“缔”错误明显,因为我们常将“根”和“蒂”连起来表达;B项中“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难度亦不大,可采用因义辨形的方法来完成,“尚”是推崇、注重的意思;C项的错别字在“一愁莫展”的“愁”字,如若因义辨形的话,很可能出现偏差,关键是没有理解整个同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是一点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而非“愁眉不展”;D项容易出现错误的字有:“厮杀”的“厮”很容易写成“撕”,“融会贯通”的“会”容易误为“汇”。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国新婚姻法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__________,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2)拘泥于某种原则或教条,绝不是我们应该奉行的实事求是的做法。
我们曾经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上自己__________自己,一旦解除,通路将越走越宽广。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附答案

我的四季【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由拼音写出汉字。
颤.抖()冰雹.()夭.折()碾.成()kē绊焦zhuó干biē急cù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消耗坚辛谦卑孕育B、揪住懊恼检点挣脱C、愚昧沉没彻悟陶汰D、刻簿无愧劳做浅显3、填词并解释全词。
(1)汗流()背:(2)自()自怜:(3)不()之地:(4)望眼欲():(5)()心妄想:(6)怨天()人:(7)幸灾()祸:(8)入不()出:4、选词填空。
(1)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着我的犁头,着我成倍的体力。
(绊倒、磕绊、消耗、耗费)(2)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着脑袋,却全身的力气,到我的犁头上去。
(昂、低、拼、掷、撞、压、闷)(3)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
(开花、生长、发芽、结果)(4)厄运只能将弱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
(沉没、埋没、淘汰、毁灭)5、结合课文语境,说说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1)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民赴。
(3)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4)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看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C、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D、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迁移与拓展】①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我的四季 同步练习附答案

我的四季【积累与使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由拼音写出汉字。
颤.抖()冰雹.()夭.折()碾.成()kē绊焦zhuó干biē急cù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消耗坚辛谦卑孕育B、揪住懊恼检点挣脱3、填词并解释全词。
(1)汗流()背:(2)自()自怜:(3)不()之地:(4)望眼欲():(5)()心妄想:(6)怨天()人:(7)幸灾()祸:(8)入不()出:4、选词填空。
(1)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着我的犁头,着我成倍的体力。
(绊倒、磕绊、消耗、耗费)(2)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着脑袋,却全身的力气,到我的犁头上去。
(昂、低、拼、掷、撞、压、闷)(3)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
(开花、生长、发芽、结果)(4)厄运只能将弱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
(沉没、埋没、淘汰、毁灭)5、结合课文语境,说说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1)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民赴。
(3)善良过度,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4)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看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C、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D、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迁移与拓展】①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第2课《我的四季》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2课《我的四季》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消耗:精力因受损而慢慢减少。
焦虑zhuŽ:专门着急。
望眼欲穿:形容希望得十分急切。
痴心妄图:入了迷的荒唐方法。
惨痛:凄惨痛楚。
懊…o恼:内心不扭、苦恼。
怨天尤人:埋怨天,埋怨不人。
形容对不如意的情况一味归咎于客观。
愚昧mˆi:缺乏知识,文化落后。
剔除t…i:去掉坏的、不适合的,留下好的、适合的。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
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寂jŒ寞m•:孤单、冷清。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张洁,当代女作家。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打算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讲«从森林里来的小孩»,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讲奖。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讲剧本选»,小讲散文集«爱是不能不记得的»、«方舟»,小讲集«祖母绿»,长篇小讲«繁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讲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讲奖,短篇小讲«有一个青年»改编拍照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究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文雅醇美。
我的四季 同步练习附深度解析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动弹.荒诞.殚.力淡.泊明志肆无忌惮.B.缉.捕慰藉.籍.贯岌.岌可危逢凶化吉.C.恪.守可.汗客.串溘.然长逝攻无不克.D.福祉.桎.梏虫豸.炙.手可热栉.风沐雨解析:A项中,“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在此应读“tɑn”,和“动”连成词后,读轻声,有较大的迷惑性;“殚力”的“殚”,读第一声,一般学生是能够掌握的,排除这个选项,难度不大;B项除“慰藉”的“藉”读“jiè”外,其余都读“jí”,有一定的难度;C项都读“kè’,是符合要求的选项,有难度的词是“可汗”,很多人对这个词理解不足;D项相对难度较大,除“祉”读“zh ǐ”外,其余者读“zhì。
“祉”字不常见,“炙”很多人同“炽”音混同,特别是在这个词中。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赝品根深缔固风烛残年山重水复B.戏谑草菅人命礼上往来精神涣散C.羞赧一愁莫展不可思议心慌意乱D.厮杀妍媸毕露融会贯通芸芸众生解析:A项中“根深缔固”的“缔”错误明显,因为我们常将“根”和“蒂”连起来表达;B项中“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难度亦不大,可采用因义辨形的方法来完成,“尚”是推崇、注重的意思;C项的错别字在“一愁莫展”的“愁”字,如若因义辨形的话,很可能出现偏差,关键是没有理解整个同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是一点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而非“愁眉不展”;D项容易出现错误的字有:“厮杀”的“厮”很容易写成“撕”,“融会贯通”的“会”容易误为“汇”。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国新婚姻法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__________,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2)拘泥于某种原则或教条,绝不是我们应该奉行的实事求是的做法。
我们以前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上自己__________自己,一旦解除,通路将越走越宽广。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四季》课件 鄂教版.ppt

夏
我的四季
张洁
秋
冬
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汗流 jiā ( 浃 ) 背 怨天yóu( 尤 ) 人 入不 fū ( 敷 )出
痴心wàng 妄( )想
自 yì(艾 )自怜 hào fèi 耗( 费 )
命运不 jì( 济 )
táo tài (淘汰 )
è( 厄 )运 焦zhuó( 灼 ) héng(衡 )
细读深思
朗读2~4段,思考: 3、这一部分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在生命的春季,我们应播下希望和理想的种子, 因为每个人在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 必须为这个责任耕耘、播种。
细读深思
朗读5~8段,思考: 1、在努力浇灌、呵护青苗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哪 些打击?“我 ”又从中悟到了什么?
①我焦灼地盼望南来的风吹来带着雨滴的云,但风却 把它吹到了另一片土地上。
不毛之地,并且泥土里还深埋着树根、石块。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但 我仍然要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 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细读深思
朗读2~4段,思考: 2、面对一块不毛之地,我为何还要这样尽力?
因为我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 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生命土地,我们既然拥有了 生命,就必须对自己的生命土地负责,谁也没有 权利逃避生命的责任。
量
整体感知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 在生命的春天里,“我尽”力耕耘播种,满心期待 在生命的夏季里,“我努”力浇灌、呵护青苗 在生命的秋季里,“我”坦然面对收获 在生命的冬季里,“我”反思检点,总结人生
《我的四季》
第1课时
文本探究
细读深思
朗读2~4段,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四季》同步练习【能力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
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谷粒“为何是”干瘪的“?这样说在文中有何含义?2.文中“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是怎样的人生?3.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
感谢生命李丹(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
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
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
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
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
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
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
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
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这是它的心愿。
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
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
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
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
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4.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答:( 1 ) 作用是( 2 ) 原因是:①② 5.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答:6.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答: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
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
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
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
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
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
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
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
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韵一个。
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
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
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
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
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
我不懂它们。
8.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1)答:(2)答:9.(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10.在第⑩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
我不懂它们。
”联系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
(4分)(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1)答:(2)答: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
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
“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
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
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答:()()三、写作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
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课内阅读1.表明人生收获的不大。
2.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收获什么。
作者收获的人生,就是追求人生收获的过程。
3.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
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二、拓展阅读(一)4.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的推断。
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5.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6.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