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与旅游开发 论文
蒙古族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蒙古族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旅游不仅可以提供人们放松心情的机会,还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知识。
而对于旅游业来说,本土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所起到的影响。
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蒙古族的文化是以民族传统为基础,同时受到了汉文化、藏文化和满文化的影响,所以也具有鲜明的多元性。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涵盖了民间音乐、歌舞、服饰、建筑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蒙古族的马头琴了,其音色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歌舞也很精彩,尤其是“呼麦”这种颤音唱法,可以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淳朴的民俗风情。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已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蒙古族的马术表演了。
马是蒙古族的传统生活用品,马术在蒙古族社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马术表演除了能展示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外,还可以让游客零距离接触到马匹这种神秘的生物,从而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2、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与旅游业的发展不可分割。
在旅游业中,推广蒙古族文化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
比如说,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建造蒙古包民宿,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与蒙古族居民共进晚餐,品尝传统美食,感受蒙古包的独特风格,从而加深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交流。
3、保护了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保护做出贡献。
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
旅游业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保护可以给当地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总结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所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广阔的草原、丰富的草原文化资源,拥有独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的关注,但产品开发尚需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分析1. 草原风光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拥有辽阔广袤的大草原,是中国著名的草原风景区,蒙古包和草原牧民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风景资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 蒙古族传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 草原牧民生活体验内蒙古草原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牧民文化,游客可以深入草原牧民家庭,体验他们的生活、学习牧民技能,了解草原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 草原文化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多种草原文化活动,如草原民俗节日、马术比赛、蒙古族文化展示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5. 草原特色美食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美食以特色烤肉、奶制品、酸奶、烤包子等为主要代表,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 产品单一化目前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大多以传统的草原观光、草原体验、少数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主,产品单一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和多元化。
2. 服务水平不高一些草原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存在一些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低的问题。
3. 缺乏专业化团队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运营缺乏专业化团队,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草原旅游胜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日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出发,就产品开发的方向、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快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以草原景观、牧民生活、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蒙古包、草原民歌、摔跤、蒙古族传统服饰等都成为了游客们观光、体验的重要项目。
马术旅游、帐篷旅游等特色体验也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产品内容单一,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开发方式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营销渠道,导致产品影响力不够大。
有必要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1. 丰富产品内容,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内蒙古草原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产品内容应该充分挖掘,打造出更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可以通过开发各种类型的草原游览线路,比如摄影游、徒步游、自驾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也可以开发草原演艺表演、传统文化体验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2. 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产品体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使草原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草原”产品,让游客在不出发的情况下就能深度体验草原景观和文化;开发互动体验项目,比如“穿越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增强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注重文化传承,塑造深度体验产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文化,通过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美食体验等项目,可以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一词指的是广义上的所有蒙古族人口。
在中国,有蒙古族自治区这样的行政区划,也有其他省份的蒙古族居住区。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的蒙古帝国,到现在的草原生活,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蒙古族传统文化主要有哪些特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草原环境相关。
草原对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服饰、民居、食品、语言、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
蒙古族的服饰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男性主要穿白色或红色的长款外袍,裤腿开叉,方便骑马行动。
而女性则穿手工织造的长袍和蓝色围裙。
蒙古族的民居特点是简陋而牢固,很多房屋都是土坯砌成,被草皮覆盖以保暖。
蒙古族人的主要食品是牦牛肉、烤肉、马奶和海员,这些美味在多年的发展中独具风味。
蒙古族的语言是一种蒙古-满洲语系的语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蒙古族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
例如,“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代表着蒙古族音乐的精髓。
另外,蒙古族还有“呼麦”这种独特的歌唱技巧,很多人至今仍很受欢迎。
在文学方面,蒙古族传统诗歌和史诗广为流传,例如“格萨尔王传”就是蒙古族人民敬仰的一篇史诗。
如何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在现代旅游业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被高度重视。
然而,要想在旅游中充分挖掘其价值,需要依靠有效的旅游开发和规划。
促进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合作,挖掘蒙古族文化旅游的潜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政府部门应支持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政策上推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研究,通过拟订规划、扶持实践、提升管理水平等措施,推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加强蒙古族集体组织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
《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范文

《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国,作为亚洲的独特文化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与精神。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蒙古国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蒙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口头传统与表达、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蒙古长调、马头琴音乐、摔跤等,这些都是蒙古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政策支持蒙古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蒙古国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护措施蒙古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此外,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保护技术,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蒙古国,了解其独特的文化。
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给游客,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人为破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确保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范文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上都,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元上都文化遗产概述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也是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元上都遗址、元代宫殿遗址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旅游开发背景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元上都的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旅游开发还能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尽管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此外,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五、旅游开发策略与建议针对元上都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用于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元上都的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活动、民俗表演等。
3. 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渠道,加大元上都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论元上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措施,可以推动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涵的挖掘对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林富平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摘要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
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草原旅游的文化涵。
关键词蒙古文化涵旅游文化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
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也涉及南方草山。
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
虽有学者提及文化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涵具体开发容、开发结构的研究。
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
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内蒙古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广袤的草原和浓厚的草原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内蒙古草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入手,探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一、内蒙古草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内蒙古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一张金名片,深受游客的喜爱。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主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草原文化承载着内蒙古人民的情感和信仰,也是内蒙古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草原资源丰富:内蒙古的草原资源是其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草原上的牛羊成群,蓝天白云,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
2.少数民族文化浓厚:内蒙古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蒙古包、呼麦、马头琴等民族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3.草原文化活动丰富:牧民生活、马术表演、蒙古包过夜等丰富的草原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的竞争力。
在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时,应当充分考虑草原文化的特点,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1.开发草原民俗体验产品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可以开发草原民俗体验产品,让游客零距离接触草原文化。
可以设置蒙古包住宿项目,让游客体验草原牧民的生活,还可以组织草原婚礼、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草原文化。
2.开发传统文化表演产品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统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马术表演、呼麦表演、马头琴演奏等,可以开发传统文化表演产品,让游客欣赏到真正的草原艺术。
这些表演不仅能够展现草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财经大学本科学年论文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作者特日格乐院系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年级12级学号128086648指导教师杨娇导师职称讲师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蒙元文化精神内涵及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针对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促进赤峰市蒙元文化开发的具体举措。
关键字: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AbstractIn this paper,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ngolian yuan culture spirit connotation and chifeng city yuan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on the basis of in chifeng city had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insufficient, put forward to promote chifeng city yua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Keyword:Chifeng city ;yuan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目录一、蒙元文化的概念及精神内涵 (3)二、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3)(一)“黄金家族”的受封领地,几乎囊括赤峰全境 (3)(二)蒙元文化历史文化遗迹多,考古实证资料富 (4)(三)古建筑群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4)(四)多种宗教并存,宗教文化丰富多彩 (4)(五)民俗文化保留完整,发展前景广阔 (4)(六)稀有珍贵的元代绘画作品,举世无双 (4)三、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5)(一)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5)(二)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四、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6)(一)建立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共同发展 (6)(二)建立资源保护体制,减少对资源破坏 (6)(三)建立资源开发体制,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7)(四)建立独有的品牌特色,提高吸引力 (7)参考文献 (7)后记 (8)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蒙古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了全国范围大统一的少数民族。
元朝的大统一,使中国版图之辽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个性鲜明的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聚集、融合、传承和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
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有着丰厚的蒙元文化旅游资源。
借当前文化旅游日趋升温之势,深入挖掘赤峰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无疑是一条加快发展赤峰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蒙元文化的概念及精神内涵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是蒙元文化的核心部分。
蒙元文化的基本精神可归纳为:铁骑精神、开拓精神、博爱精神、忍耐精神。
铁骑精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早已成为蒙古民族的精神象征。
蒙古人一向英勇善战,戈壁沙滩、严寒酷暑抑或雨打风吹,都无法遏制蒙古铁骑扬尘征战百万大军的敌对,无数个坚城高垒,亦无法阻止蒙古铁骑拓疆统一的信心。
成吉思汗仅以二十万之众,征服了伊斯兰世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奇迹。
开拓精神:蒙古民族是在额尔古纳河的滋养抚育下,起源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成吉思汗创立蒙古汗国,对外大规模的军事扩张的壮举及一系列的征服战争,是蒙元文化开拓精神的最早体现。
通过拓疆,蒙古民族获得了广大的生存空间。
凭着这种精神,蒙古人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生存之路,而且为部落、民族、国家开拓了发展壮大之路。
博爱精神:蒙古民族的金戈草原,孕育着对苍狼的崇拜,这种崇拜实为图腾崇拜,是蒙古民族性格的彰显,那种狼的高傲、无畏和坚韧,那种狼的母爱精神,以及在茫茫草原上体现的博爱,亦是成吉思汗精神的一种象征,也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一种追求。
忍耐精神:成吉思汗曾说:“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坚强忍耐。
”蒙古民族是孤独忧郁的民族,也是极具忍耐力的民族,他们用马头琴抒发悲伤,用蒙古长调歌咏苍凉,正是在这琴曲悠扬声中,蒙古民族的忍耐精神浑然而就。
[1]二、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受封领地,几乎囊括赤峰全境随着大辽王朝的土崩瓦解,赤峰地区在蒙元时期成了蒙古国与金人斗争的前哨和屏障,是为“太祖肇基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吉思汗家族与赤峰有着极深的渊源。
成吉思汗有四子四弟和九员大将,其后裔和子孙构成了“黄金家族”,而这个伟大家族中的大部分人就受封或管辖于西拉沐沦南北两岸,几乎囊括了整个赤峰地区。
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巴林。
赤峰又是成吉思汗选拔亲兵的地方,克什克腾即是成吉思汗的亲军卫队的意思,即怯薛。
由木华黎和哈赤温任怯薛长。
(二)重要蒙元历史文化遗迹多,考古实证资料丰富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有着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应昌路故城遗址、金宁路、大宁路、武平路、宁昌路、白城遗址。
应昌路故城遗址。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赤峰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达里湖畔,又名鲁王城,是“北元”的首都,正式建置于元朝二十二年(公元1271年),是元代弘吉刺部所建的城郭。
在元代,它与大宁路、全宁路同为塞北三大历史名城。
金宁路,在现在的翁旗乌丹镇,境内有张应瑞的墓地,是弘吉刺领地,同时也是元朝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大宁路,故城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内,在元朝的军事、经济、贸易、交通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
武平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白塔乡辽武安州城内,后迁大宁;宁昌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曾在城内发现过元代石狮、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当时有过华丽的建筑,是当时元代内蒙古东部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白城遗址,昂旗境内距天山75公里,是大元帝国的最后一个都城所在地。
规模宏大,城墙、宫殿皆不失当年风采。
被称为“赤峰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都城“。
[3](三) 古建筑群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以喀喇沁“一府三寺”为代表的元代、清代早期建筑群,工艺精美,具有鲜明的蒙元文化特色,全面展示了中国北方人文历史,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当地政府持续的保护和修复,目前“一府三寺”的亭台楼阁气势恢弘,古木参天,意境深远。
尤其喀喇沁亲王府,是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族亲王府, 2005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被评为全国“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四) 多种宗教并存,宗教文化丰富多彩世纪蒙古人主要信仰萨满教,同时,接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而在蒙古草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综合性宗教体系。
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宗教并存,各种庙宇林立,多种形式的宗教活动声势浩大,堪为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
(五) 民俗文化保留完整,发展前景广阔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礼习俗、祭祀和葬俗都有了延续和发展;蒙古族饮食;烤全羊、手把肉、奶食品、炒米;蒙古族服饰:蒙古袍、蒙古靴、蒙古礼帽、蒙古坎肩;蒙古族居住:蒙古包、勒勒车;蒙古族婚俗;聘礼、拜火:蒙古族祭祀:祭火、祭敖包、祭尚西(神树的意思);蒙古族丧葬:天葬、火葬、土葬。
从大文化角度讲,蒙古族文化已经构成体系,保存完整,日益发展,进入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时代。
[5](六) 稀有珍贵的元代绘画作品,举世无双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
赤峰地区先后发现5座元墓,其内均有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宴饮图、出猎图、归来图、行旅图、山水画、山居图、礼乐图和各种装饰图案。
[2]三、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一)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1、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价值状况、可利用条件等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关于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的丰富程度、价值状况,上面已有论述。
同时,赤峰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旅游资源可利用条件好。
她居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之间,东南和西南分别靠近辽中南和京津唐两个发达经济区域,正南临近渤海,距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几大中心城市和锦州、秦皇岛均在500公里左右,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
赤峰境内有8条国省公路干线与市外相通,南部京通、叶赤两条铁路与关内、东北和辽宁沿海相连,北部集通铁路横贯内蒙古腹地,民用航空拥有通往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
2、环境优势明显,吸引力度强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涉及到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气氛环境。
赤峰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气氛环境上。
赤峰的自然环境优势非常明显,拥有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温泉等多种自然旅游资源;水质良好;大气能见度好,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氧气含量较高;人口密度低,耕作方式传统,没有现代工业,因此,赤峰城乡噪声少,污染程度低,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赤峰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峰文化旅游的气氛环境优越。
早在一万多年以前,赤峰就有了人类活动。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世代先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之成为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境内两条塞外名川、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滋生哺育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农耕文明和辽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明。
辽阔的昭乌达草原,成为北方民族的摇篮。
丰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地提升了赤峰开展文化旅游的环境气氛。
3、文化底蕴深厚,独特价值性强“蒙汉二元性”是蒙元文化的突出特色。
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相融汇,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变革和更新。
忽必烈即位后,提倡“文治”采用“汉法”,同时又多方维持蒙古传统,形成了中原传统政体和漠北旧俗共存的行政体制。
在宫廷礼仪制度上,也体现了蒙汉二元性的特点。
元朝皇帝有蒙汉两种庙号。
如忽必烈的蒙古语庙号是为“薛禅汗”,汉语庙号为“世祖”,铁穆耳的蒙古语庙号为“完泽笃汗”,汉语庙号为“成宗”。
元朝共有八位皇帝具有双重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