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苯巴比妥能治疗新生儿黄疸

合集下载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9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并分析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口服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避免新生儿黄疸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黄疸;苯巴比妥;肠道益生菌;安全性;有效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低下,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1-3]。

而病理性黄疸,如果家属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易导致新生儿后遗症。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儿科收治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分析新生儿黄疸中用肠道益生菌辅助给药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9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Apgar≥8 分,无溶血、无感染性疾病,符合临床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癫痫、镇
静催眠、麻醉等领域。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涉及其对GABA受体的调节
作用及其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苯巴比妥对GABA受体的作用。

GABA(γ-
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通过
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来发挥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

苯巴比
妥可以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使得GABA能够更好地结合于受体,
从而增强其抑制神经传递的效果。

其次,苯巴比妥还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
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它们通过兴奋性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苯巴比妥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细胞
内钠离子通道的调节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异常放电的发生。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还涉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
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包括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

苯巴比妥
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从而对神经传递过程进行
干预,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这些作用相互协同,共同发挥着苯巴比妥的治疗效果。

然而,苯巴比妥也存在一定的副作
用和安全性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苏月群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05期[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和泳疗抚触护理等其他治疗。

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照疗法;茵栀黄;苯巴比妥;同步换血[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197-02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出生2~3 d会出现黄疸,4~5 d时达到高峰,一般情况足月儿在7~10 d后,黄疸会逐渐消退,早产儿在2~4周后会消退,期间无伴其他不适临床症状,这种属于生理性黄疸。

如有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具备其中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发胆红素脑病,非死即残。

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要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伤残率。

目前,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改进,现综述如下。

1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

其作用机制为在光的异构化作用和氧化作用下,脂溶性的IXaZ型胆红素异构化为水溶性的IXaE型胆红素,IXaE型胆红素可通过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了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起到治疗效果。

由于蓝光的波长为420~480 nm,与胆红素的吸收光谱非常相似,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最佳,但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 μmol/L,且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能出现青铜症。

苯巴比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苯巴比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量无 明显 差异 ,而加 用苯 巴比妥 、双歧 杆菌 四联活
黄 疸指 数 ,每 天测 定 1次 ,并 于 治疗前 及 治疗 后 5 天、1 0天各抽 1 次静 脉血 行 胆红 素及 肝功 能检 查 , 临床 观察 患儿 有无 发热 、腹 泻 、便秘 、皮 疹等 不 良 新 生 儿 胆 红 素 平 均 每 日下 降 量 优于 常 规治疗 的新生 儿 ,同时新 生 儿黄疸 消 退时 间也 快于常 规 治疗 的新 生 儿
2 7例 。对 照 组 6 0例 ,男 3 1 例 ,女 2 9例 。两 组 日
尸< 0 . 0 1 , 提 示 苯 巴 比妥 、双歧 杆 菌 四联 活菌 片联 合 蒙 脱 石 散 治疗 新 生 儿 高 胆 红 素 血 症 有 效 改 善 情
况 好 于常 规治 疗 。
表 1两组 疗效 比较 ( 例)
素 具有 潜 在 的神经 毒性 ,严重 的 可导 致神 经系 统后 遗症 甚 至致 新 生儿 死亡 [ 2 . 引 。 传 统 的治疗 高胆 红 素血 症 的方 法有 :光 疗 、 中药治疗 、换血等 ,我 院在常 规 使 用 光疗 退黄 的基 础 上 ,应 用 苯 巴 比妥 、双歧 杆
① 显 效 :皮 肤黄 疸 消退 ,胆 红 素 值< 7 mg / c  ̄ ( 1 1 9 . 7 p mo l / L) :② 有 效 :皮肤 黄 染 明显消 退 ,胆 红素 值 下 降至 7 - 1 0 mg / d L ( 1 l 9 . 7 - 1 7 1  ̄ t mo l / L ) ; @无
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 2 0 例,均符合 《 实用
新生儿 学》第 4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诊断标准【 4 ] 。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 : ① 出 生后 2 4 h内 出现 黄 疸 , 总 胆 红 素 >1 0 2 p mo l / L;② 血 清 总 胆 红 素 足 月 儿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系统地进行综述,正确的认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了解其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产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光疗;换血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中胆红素>85.0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w,早产儿大于4w;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约有60%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80% [1]。

近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致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防及治疗新生儿黄疸则变得尤为重要。

现对近年来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酶诱导剂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属核受体结构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激动剂,可增强配体蛋白、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和MRP2功能[2]。

其退黄原理是:①对肝细胞酶系统有诱导作用,刺激肝细胞内线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②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转移到肝细胞内;③可能增加了蛋白含量的作用,借以提高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功能[3]。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关于Rb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Rb蛋白属于一种核内磷酸化蛋白质B、低磷酸化的Rb与E2F结合而使之失活,使细胞停止于G1期C、高度磷酸化的Rb不与E2F结合,后者促使细胞从G1进入S期D、高度磷酸化的Rb失去抑癌作用,使细胞增殖失控E、低磷酸化的Rb失去抑癌作用,使细胞增殖失控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Rb基因编码的Rb蛋白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低磷酸化)两种形式,Rb蛋白磷酸化程度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它通过与E2F相互作用来控制细胞周期。

在G0、G1期,低磷酸化(无活性)的Rb蛋白和E2F结合,使E2F失活,S期必需的基因产物的合成受限,细胞周期的进展受到抑制;在S 期,高磷酸化(有活性)的Rb释放E2F,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当Rb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丧失结合、抑制E2F的能力,于是细胞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生。

2.下列辅酶或辅基中含有维生素PP的是()。

A、辅酶AB、辅酶ⅡC、TPPD、FAD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维生素PP即尼克酸及尼克酰胺。

辅酶Ⅱ(NADP+)组成脱氢酶的辅酶,其化学全名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是由尼克酰胺、核糖、磷酸、腺苷酸及磷酸组成,故辅酶Ⅱ含维生素PP。

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

A、TPPB、NAD+C、生物素D、辅酶A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ABD三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糖有氧氧化的7个关键酶之一,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组成,参与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辛酸、FAD、NAD+和CoA(辅酶A)。

C项,生物素是丙酮酸羧化酶(糖异生的关键酶)的辅酶。

4.下列不能用作探针的分子是()。

A、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B、克隆的基因组DNAC、cDNAD、蛋白质E、RNA片段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探针是带有特殊可检测标记的核酸片段,它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段互补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核酸样品中的特定基因。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我们听到过这样一句老话“十个宝宝九个黄,没事要多晒太阳!”,很多老人对黄疸不以为意,加重的小孙子要是有了黄疸,老人让家长多带着新生儿晒太阳。

但这种方法真的科学吗?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

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一般是新生儿出生1周左右发病,每个新生儿的身体情况不同,很多新生儿没有及时治疗出现残疾等并发症,所以,家长应当对新生儿黄疸引起重视。

一、是否新生儿都会黄疸?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常见的症状,新生儿早期的表现是皮肤及黏膜发生黄染,是新生儿持续发育的症状,这种多为生理性黄疸,足月新生儿一般是出生后3d左右发病,在4-5d进入高峰期,在7d以后逐渐开始消退,早产儿一般是在产后3-5d发病,在5-7d达到峰值,一般是2周以后开始消退。

黄疸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缺乏G-6PD,或者发生头颅感染等也会发生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黄疸对新生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黄疸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一般是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发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的情况下,胆红素会穿透新生儿的血脑屏障,要是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发生中枢系统功能障碍,要是没有及时治疗,也容易导致永久性损伤,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或者听力障碍、手足徐动,严重的患儿会形成永久性的脑瘫、智力降低,最终影响新生儿的一生。

三、新生儿黄疸降低后又增高是因为什么很多因素会导致新生儿黄疸反复增高、降低,主要因素是新生儿感染病原体后出现生理性黄疸,有些患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后,有发生病原体感染,出现病理性黄疸,黄疸多是宝宝出生后发生,先生理性黄疸、随后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紊乱,从而出现黄疸降低有增高的情况。

四、怎么知道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相关,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胆红素过多,出现无法及时处理胆红素的问题。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一种分解代谢物质,血红素的80%来自血红蛋白。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作者:李雪利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的情况。

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红细胞破坏生成胆红素过多、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胆红素肠肝循环等等有关系。

新生儿黄疸根据黄疸的程度、出现时间等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皮肤黄疸轻,大多在出生后的两天到三天出现,四天到六天达到高峰期,一周左右开始消退,两周内消失。

而病理性黄疸大多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可能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要长,程度重,或者在皮肤黄染消退后又出现,并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或表现。

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导致核黄疸,出现胆红素脑病,出现惊厥、反应差、角弓反张、发热等,并可能遗留癫痫、听力损伤、智力发育障碍等异常。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并不需要治疗,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新生儿黄疸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溶血筛查、肝胆B超以及磁共振等等检查进行确诊。

其中体格检查能够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范围和程度,肝功能检查是确诊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能够了解血清中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以及黄疸的类型。

其次,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计数能够了解有无新生儿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的情况,溶血筛查可进一步确认患儿是否存在溶血的情况,肝胆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胆道系统疾病。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时血清总红素值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小于6mg/dl,四十八小时内小于9mg/dl,七十二小时以内以及以后小于12.9mg/dl,如果大于这些数值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病理性黄疸。

因新生儿生后红细胞破坏多,肝酶发育不完善,处理胆红素能力较低,胆红素肠道重吸收功能强等,新生儿通常情况下在生后会出现胆红素升高的现象,属于生理性黄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苯巴比妥能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用苯巴比妥治疗是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这种黄疸是由于大量红血球破坏,形成大量胆红素时,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还不健全,不能将胆红素很快排除,使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所至的黄疸。

使用苯巴比妥后,可以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使其代谢增加,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了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使黄疸消退。

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先查明病因。

如果属于阻塞性黄疸,就不能使用这种药物治疗。

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黄疸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用药。

方法:口服苯巴比妥,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3次,每隔8小时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2次。

在应用时,可先采取肌内注射,后改为口服给药的方法。

在应用苯巴比妥治疗过程中,应反复检查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如低于8%--10%毫克以下时,应考虑停药。

经治疗后无效,可改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

新生儿黄疸治疗建议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7-10天消退,为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

若黄疸提前或推迟出现,或出现上面所述各种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医院系统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危及婴儿生命。

什么原因会导致大便发绿?
(1)母乳喂养儿大便发绿
大便的颜色与胆汁的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肠上部的胆汁含有胆红素和胆绿素,使大便呈黄绿色。

当大便推送到结肠时,胆绿素经过还原作用,又转变为胆红素,这时大便呈黄色。

母乳喂养的小儿的大便偏酸性,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部分胆红素转变为胆绿素,使排出的大便呈浅绿色,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宝宝吃奶好,全身情况正常,新妈妈可不必担心,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有进步。

(2)着凉
孩子吃的奶有点偏凉了或者孩子的腹部、脚部受凉都可能大便发绿。

这是因为,受凉会导致肠蠕动过快,在结肠胆绿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故呈现绿色。

这是产生绿色大便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种原因引起的绿色大便,可能还有像感冒一类的症状。

如果只有绿色大便,注意腹部保暖,尤其在晚上,过几天就会恢复。

如果有感冒症状,应同时对感冒进行对症治疗。

(3)饥饿
有的宝宝因没有吃饱,饥饿会使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绿色大便,宝宝因饥饿有哭闹不安等表现,容易与其它述情况区分。

这种情况只要增加奶量,让宝宝吃饱就可以了。

(4)加强铁的配方奶粉
人工喂养的小儿大便呈偏碱性,能使部分粪胆红素进一步转变为粪胆原,粪胆原是无色的,所以大便多呈浅黄色。

如果宝宝吃的配方奶粉中的铁质没有完全吸收掉,也会让他的大便发绿。

所以,大便发不发绿,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你只要看孩子的大便次数、大便的性状如果都正常,就不用特别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