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四种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四种方法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就是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成等式,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未知量的过程. 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其方法很多,现结合实例给出几种解法,以供参考.一、直译法设元后,把元看作未知数,根据题设条件,把数学语言直译为代数式,即可列出方程组. 例1(2007年南京市)某农场去年种植了10亩地的南瓜,亩产量为2000kg ,根据市场需要,今年该农场扩大了种植面积,并且全部种植了高产的新品种南瓜,已知南瓜种植面积的增长率是亩产量增长率的2倍,今年南瓜的总产量为60 000kg ,求南瓜亩产量的增长率. 分析:若设南瓜亩产量的增长率为x ,则南瓜种植面积的增长率为2x .由此可知今年南瓜的亩产量为2000(1)x +kg ,共种植了10(12)x +亩南瓜,根据总产量是60 000kg 即可列出方程.解:设南瓜亩产量的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10(12)2000(1)60000x x ++= .解得10.550%x ==,22x =-(不合题意,舍去). 答:南瓜亩产量的增长率为50%.二、列表法设出未知数后,视元为未知数,然后综合已知条件,把握数量关系,分别填入表格中,则等量关系不难得出,进而列出方程组.例2(2007年沈阳市)甲、乙两个施工队共同完成某居民小区绿化改造工程,乙队先单独做2天后,再由两队合作10天就能完成全部工程.已知乙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所需天数是甲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所需天数的45,求甲、乙两个施工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多少天? 分析:解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间的关系,工作总量通常看作单位1. 根据题意,将关键数据分别填入表格即可列出方程.解:设甲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需要x 天,则乙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需要45x 天. 由题意得1012145x x +=.解得25x =. 经检验,25x =是原方程的解. 当25x =时,4205x =. 答:甲、乙两个施工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分别需25天和20天.三、参数法对复杂的应用题,可设参数,则往往起到桥梁的作用.例3 (2007年滨州市)某人在电车路轨旁与路轨平行的路上骑车行走,他留意到每隔6分钟有一部电车从他后面驶向前面,每隔2分钟有一部电车从对面驶向后面.假设电车和此人行驶的速度都不变(分别为12u u ,表示),请你根据图1,求电车每隔几分钟(用t 表示)从车站开出一部?分析:本题给人数量少,条件不足,好象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可把需要的量以辅助未知数(参数)的形式表示出来.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两部电车的间隔距离,如图1(甲)所示,则从行人身后(人车同向)发来的两辆电车间的距离为:6×(电车行进的速度-行人骑车的速度);如图1(乙)所示,则从行人前方(人车异向)发来的两辆电车间的距离为:2×(电车行进的速度+行人骑车的速度).解:设电车的速度为1u ,行人的速度为2u ,电车每隔t 分钟从车站开出一部.根据题意得1211216()2()u u u t u u u t -=⎧⎨+=⎩,解得122u u =. 再把122u u =代入所列方程组的任意一个方程中,均可解得3t =(分钟).答:电车每隔3分钟从车站开出一部.四、线示法运用图线,把已知和未知条件间的数量关系,用线性图表示出来,再把数量关系写在直线图上,则等量关系可一目了然.例4(2007年梅州市)梅林中学租用两辆小汽车(设速度相同)同时送1名带队老师及7名九年级的学生到县城参加数学竞赛,每辆限坐4人(不包括司机).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考场15km 的地方出现故障,此时离截止进考场的时刻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可利用的交通工具是另一辆小汽车,且这辆车的平均速度是60km/h ,人步行的速度是5km/h (上、下车时间忽略不计).(1)若小汽车送4人到达考场,然后再回到出故障处接其他人,请你能过计算说明他们能否在截止进考场的时刻前到达考场;(2)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请你设计一种运送方案,使他们能在截止进考场的时刻前到达考场,并通过计算说明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可把单独用一辆小汽车来回接送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与42分钟做比较即可;(2)若确定去县城的最短时间,可充分考虑“汽车”和“人”这两个运动因素. 显然当汽车到达时,人也同时到达这一情况可使运送学生的总时间最短. 最短时间可利用速度比求得.解:(1)不能在限定时间内使考生到达考场.图1理由如下:如果单独用一辆小汽车来回接送,那么小汽车需要跑3趟,所需要的时间为1533(h)45604⨯==(分钟),由于45分钟42>分钟,所以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到达考场. (2)方案不惟一,具有开放性. 最短时间的方案设计如下:先让4人乘车,另4人步行,如果恰当的选取第一批学生下车的位置,然后让他们步行到车站,同时第二批4人也步行;小汽车返回后接第二批步行的4人追赶第一批步行的人,使这8人同时到达火车站. 在这个过程中,8个人始终在步行或乘车,没有因为等车而浪费时间,因而应该最节约时间. 其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设先步行的4人的行走路程AB 为km x ,后步行的4人的行走路程CD 为km z ,中间的汽车行走路程BC 为km y . 则汽车在路线A C B →→上所用时间与先步行的4人在路线A B →上所用的时间相等;汽车在路线C B D →→上所用时间与后步行的4人在路线C D →上所用的时间相等. 根据在相等的时间内,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可以得到::(2)5:60:(2)5:60x x y z z y +=⎧⎨+=⎩ 整理得212212x y x z y z+=⎧⎨+=⎩ 解得2,112.11x y z y ⎧=⎪⎪⎨⎪=⎪⎩ 又因为15x y z ++=,所以可得:2x =,11y =,2z =. 由题知所用最短时间为汽车行走的路程与汽车的速度之比,即3376060x y z ++=(时)37=(分钟). 因为3742<,所以他们能在截止进考场的时刻前到达考场. 图2。
初中数学中有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初步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初步方法2.抓牢四个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1)审题。
让学生认真研读题目、理解题意、分清题设和结论、明确目的。
〔2〕分析。
寻找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络,从而探究解题的途径。
(3)解答。
在把握好题目全局的根底上写出标准的解答过程,只有书写认真�清楚,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4)校对。
解答完后要培养学生进展回忆、检验与讨论所得解答的习惯。
因为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讲并不简单,特别是对问题中隐含的某些限制条件,学生不一定能注意到。
例如有这样一题:一次考试出了25道题,在所给的四种答案中选定一种。
答对一题得4分,不答或答错一题倒扣1分,假如一个学生得90分,他答对了几道题?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由题意得方程:4X=90,解得X=22.5,即该学生答对了22.5道题。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那么不答或答错25-X,由题意得方程:100-(25-X)=90,解得X=15,即该学生答对了15道题。
看上去上面的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
其实只要我们回到题目中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两种皆错。
第一个学生没有搞清楚这个题目隐含的条件:要么答对,要么答错或不答,即答案应该是非负整数,所以出现22.5道题的错误答案。
第二个学生虽然得出整数解15道题,但是他没有从全局上把握好这个问题的本质,假如这个学生再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许多破绽:首先答对一题得4分,答对15道题只有60分,其次还要扣除答错或不答的10道题10分,这样的话答对15道题只能得50分而不是90分。
因此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定要抓牢四个步骤,以免出错。
3.找准等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核心,也是学生最无从下手的问题,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比拟广,如:物理公式、价格问题、银行利率问题、溶液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
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很多,包括译式分析法、列表分析法、线示分析法逆推法、图示分析法、层层分析法等。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弄清题意.即全面分析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数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2、找:找出应用题中等量关系;
3、设:设未知数.用x表示所求的量或有关的未知量.通常分两种设法:直接设,即是题目中求什么就设什么;间接设,如果直接设没法处理或不好处理这时就需要通过间接设,然后再回到题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4、列:即列出方程.
5、解:即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答: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时,一是要将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保留符合题意的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认真审题: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明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2.寻找等量关系:可借助图表分析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时一般采用直接设法,当直接设法使列方程有困难可采用间接设法;4.列方程: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所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注意它们的量要一致,使它们都表示一个相等或相同的量;列方程应满足三个条件:方程各项是同类量,单位一致,左右两边是等量;5.解方程: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6.写出答案: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进行取舍,并注意单位。
简记为六个字:审、找、设、列、解、答。
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点注意:1.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2.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
3.注意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常见考法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题型很多,每种题型又不完全孤立,其中有些题型的解题思想有相似之处,如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
所以一直受命题者青睐,近年来中考考查的实际问题多贴近生活,而且立意新颖,设计巧妙,所以决不能靠死背题型,要具体分析每一题的实际情况。
误区提醒由于对题意理解不透,不能正确的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典型例题】(2010年广州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四))如图是2007年5月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A.27 B.36 C.40 D.54。
四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技巧

四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技巧四年级暑假专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技巧(一)在解应用题中,正确列出方程是关键。
为了正确列出方程,我们需要掌握两个问题:1.会用字母表示数,例如:“甲数比乙数多5”,如果设乙数为x,那么甲数就是“x+5”,如果设甲数为x,那么乙就是“x-5”。
“甲数是乙数的2倍”,如设乙数为x,那么甲数就为“2x”,如果设甲数为x,那么乙数就是“x÷2”。
2.弄清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例如“m比x的2倍少2”,我们把“x”的2倍即:“2x”看作一个数,m和“2x”比“2x”大,m小,相差2,即:(1);(2);(3)。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就容易了。
例如,一道题目:例1.一条鲨鱼,头长3米,身长等于头长加尾长,尾长等于头长再加上半个身长,这条鱼全长多少米?如果直接设“鲨鱼全长x米”,方程不好列,但如果设“鲨鱼身长x米”则很容易,我们设鲨鱼身长x米。
尾长等于头长再加上半个身长,半个身长应是x÷2+3=尾长。
身长等于头长加尾长,则身长=3+x÷2+3.因此,列方程为2x=12+x,求出身长后,再根据“尾长等于头长加上身长的一半”求出尾长:12÷2+3=9(米),由此可求出鲨鱼的全长为米。
另一个例子是XXX家养了一些鸡和兔。
一天XXX问XXX:“你们家养了几只兔?几只鸡?”XXX说:“我养的兔比鸡多,兔和鸡一共24只脚,你猜猜我一共养了几只兔?几只鸡?”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我们设:兔x只,鸡y只。
因为兔4只脚,鸡2只脚,于是4x+2y=24这个方程成立的条件是x>y,也就是说兔子要比鸡多。
我们讨论一下,当x=1时,当x=2时,当x=3时,当x=4时,当x=5时,只有当x>y时符合题意。
当x=6时,这个题目就不符合要求。
因此,只有当x>6时才有意义。
题目的唯一解是XXX家养了5只兔子和2只鸡。
例3.XXX请一个同学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加上5,再乘以3,然后把最后的得数告诉大家,这个同学刚说出“75”,XXX马上就猜出他的年龄是10岁。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成等式,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列方程解应用题都是一大难点,对于如何掌握解题方法技巧,是个让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呢?其实方法有很多,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适时渗透建 立数学模型思想。下面结合几道题目,说说我的几种方法。
去分母,得x2-14x-120=0
解得x1=20,x2=-6
经检验,x1,x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因时间不能为负数,所以只能取x=20。
答:乙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需要30天。
点评:设甲单独完成工程需x天后,视x为已知,则根据题意,把语言直译成代数式后得到等式,则方程很快列出。
二. 列表法
所谓列表法就是设出未知数后,视元为已知数,然后综合已知条件,把握数量关系,分别填入表格中,则等量关系不难得出,进而列出方程(组)。
点评:通过列表格,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使人一目了然。从胜、平、负的场数之和等于12,总得分22分是胜场、平场、负场得分之和列方程组,直观易懂。
三.线段图法
所谓线段图就是运用线段,把已知和未知条件间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则等量关系可一目了然。
例3. A、B两地间的路程为36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钟到达B地,乙再行走1小时36分钟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
例2.在某校举办的足球比赛中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班足球队参加了12场比赛,共得22分,已知这个队只输了2场,那么此队胜几场?平几场?
解:设此队胜x场,平y场。列表得
胜场
平场
负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用字母代替应用题中的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解所列出的方程,从而得到应用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叫做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分析题意.认真读题,反复审题,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为x.合理选择未知数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之一.一般设题目里所求的未知数是x,特殊情况下也可设与所求量相关的另一个未知数为x;(3)列方程.根据所设的未知量x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求未知数x的值;(5)检验并答题.对方程的解进行检查验算,看是否符合题意,针对问题作出答案.例1 甲船载油595吨,乙船载油225吨,要使甲船的载油量为乙船的4倍,必须从乙船抽多少吨油给甲船?分析:先找相等的关系.乙船抽出一部分油给甲船后,使甲船的油等于乙船的油的4倍,即:甲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乙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4,我们可以设乙船抽出的油为x吨,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解:设从乙船抽出x吨油,则595+x=(225-x)×4595+x=900-4x4x+x=900-5955x=305x=61答:必须从乙船抽出61吨油给甲船.例2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西镇出发去东镇,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0千米.甲行30分钟后,因事用原速返回西镇,在西镇耽搁了半小时,又以原速去东镇,结果比乙晚到30分钟,试求两镇间的距离.分析:甲从西镇出发,行了30分钟,因有事用原速返回西镇,这样又得需要30分钟,到西镇后又耽搁了半小时,甲前后共耽误了0.5×3=1.5小时,但在甲耽误的时间里,乙没有停留,因此可以看作乙比甲从西镇提前1.5小时出发,然后甲追乙,结果比乙晚30分钟到达东镇,如果设甲第二次从西镇出发到东镇所用时间为x小时,我们可以得出东西两镇的距离为:甲时速×x=乙在甲前的路程+乙时速×(x-0.5)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求解.解:设甲第二次从西镇出发到东镇所用的时间为x小时,则15x=10×(0.5×3)+10(x-0.5)15x=15+10x-515x-10x=15-55x=10x=2代入15x=15×2=30答:东西两镇的距离是30千米.例3 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为30岁,问哥哥、弟弟现在多少岁?分析:解答有关年龄方面的问题时,注意两人的年龄差经过多少年都不会变,因此可以根据这个差不变找等量关系.如果假设哥哥现在的年龄为x岁,由于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是30岁,所以弟弟现在的年龄为30-x岁,又因为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所以哥哥当年的年龄为30-x岁,又由于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所以弟弟当年的年龄为他们的年龄差不变.解:设哥哥现在的年龄为x,则方程两边同乘以3,得6x-90=90-3x-x6x+4x=90+9010x=180x=18代入30-x=30-18=12答:哥哥现在的年龄是18岁,弟弟现在的年龄是12岁.思考:如果设弟弟现在的年龄为x岁,如何列方程呢?例4 小红、小丽、小强三位同学,各用同样多的钱买了一些练习本.小红买的每本是0.6元,比小强少2本,小丽买的每本是0.4元,比小强多3本,问小强买了多少个练习本?每本的价格是多少?分析:设小强买了x个练习本,由于小红买的本数比小强少2本,所以小红买的本数为x-2个,小丽买的本数比小强多3本,所以小丽买的本数为x+3个.根据三人买练习本花的钱数相同,可以列出方程.解:设小强买了x个练习本,则0.6×(x-2)=0.4×(x+3)0.6x-1.2=0.4x+1.20.6x-0.4x=1.2+1.20.2x=2.4x=12代入0.6×(x-2)=0.6×(12-2)=66÷12=0.5答:小强买了12个练习本,每本价格0.5元。
三种方法教你轻松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

三种方法教你轻松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点击数:138次录入时间:2012/8/3 9:23: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作者:佚名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代数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课题。
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它是七年级代数教学的重点。
要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关键。
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1、图示法:对于一些直观的问题(如行程问题)可将题目中的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简明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这样便于分析,然后根据图示中的有关数量的内在联系,列出方程。
例如常用线段表示距离,箭头表示前进方向等,此法多用于行程问题、劳动力调配问题、面积、体积问题等。
例:小丽和小红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红每秒跑4米,小丽每秒跑6米。
(1)如果他们从100米跑道的两端相向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2)如果小丽站在百米跑道起跑处,小红站在她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丽追上小红?分析问题:(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2)题目中有何等量关系?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
师巡视,肯定学生的发现)(1)小丽所跑的路程+小红所跑的路程=100米。
设经过x秒后两人相遇,则可画得线段图为(2)小丽所跑的路程-小红所跑的路程=10米设x秒后小丽追上小红,则可画得线段图为(学生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解:(1)设经过x秒后两人相遇,则小丽跑的路程为6x米,小红跑的路程为4x米,由此可得方程6x+4x=100。
解得x=10。
答:经过10秒后两人相遇。
(2)设x秒后小丽追上小红,则小丽跑的路程为6x米,小红跑的路程为4x米,由此可得方程6x-4x=10。
解得x=5。
答:经过5秒钟后小丽追上小红。
(师:由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在审题过程中,如果能把文字语言变成图形语言――线段图,即可使问题更加直观,等量关系更加清晰。
我们只要设出未知数,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便可得到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从近几年的中题看,列方程解应用题型的出现在上,其目的
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将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成等式,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量的过程。
如何解决这类题目其很多,现结合实例给出几种,以供参考。
.直译法
设元后,视元为数,根据题设条件,把语言直译为代数式,即可列出方程初中英语。
例1. 〔2019年山西省〕甲、乙两个建筑队完成某项工程,假设两队同时开工,12天就可以完成工程;乙队单独完成该工程比甲队单独完成该工程多用10天。
问单独完成此项工程,乙队需要多少天?
解:设乙单独完成工程需x天,那么甲单独完成工程需〔10〕天。
根据题意,得
去分母,得
解得
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的根,但当时,,当时,,因时间不能为负
数,所以只能取。
答:乙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需要30天。
点评:设乙单独完成工程需x天后,视x为,那么根据题意,原原本本的把语言直译成代数式,那么方程很快列出。
二.列表法
设出未知数后,视元为数,然后综合条件,把握数量关系,分别填入表格中,那么等量关系不难得出,进而列出方程〔组〕
例2. 〔2019年海淀区〕在某校举办的足球比赛中规定:胜
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
某班足球队参加了12 场比赛,共得22分,这个队只输了2场,那么此队胜几场?平几场?
解:设此队胜x场,平y场
由列表与题中数量关系,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此队胜6场,平4场。
点评:通过列表格,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使人明白,
从胜、平、负的场数之和等于12,总得分22分是胜场、平场、负场得分之和。
建立方程组,利用列表法求解使人易懂。
.参数法
对复杂的应用题,可设参数,那么往往可起到桥梁的作用。
例3.从A、B两汽车站相向各发一辆车,再隔相同时间又同时发出一辆车,按此规律不断发车,且知所有汽车的速度相同,
B间有骑自行车者,发觉每12分钟,后面追来一辆汽车,每隔
分钟迎面开来一辆汽车,问A、B两站每隔几分钟发车一次?
解:设汽车的速度为x米/分;自行车的速度为y米/分,同
车站发出的相邻两辆汽车相隔m米。
A、B两站每隔n分钟发一次车。
那么从A站发来的两辆汽车间的距离为12〔〔汽车行进速度〕
—〔自行车行进速度〕:,从B站发来的两辆汽车间的距离为:4
〔〔汽车行进速度〕+〔自行车行进速度〕]。
由题意,得
得:
所以
由〔3〕得,又由〔4〕得
答:A、B两站相隔6分钟发车一次。
点评:本例不用直接设元,因为无从着手,需要的量较多,但又是未知的,而选用x、y、m n的参数,从而很容易列出方程组,使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线示法
运用图线,把和未知条件间的数量关系,用线性图表示出来,那么等量关系可一目了然。
例4. A、B两地间的路程为36里,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钟到达B地,乙再行走1小时36分钟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
解:设甲的速度为x里/小时,乙的速度为y里/小时,2小时
30分小时,1小时36分小时。
从出发到相遇时间小时,甲从 A 到相遇点C要走里,乙从C地到A走了里;乙从B到C要走里,甲从C到B走里,从图1可以看清。
于是
解得
答: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8里/小时,10里/小时。
点评:把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用线性图表示,再把数量关系写在直线图上,那么等量关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