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刻苦学习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中华美德故事精选》,对此有了深刻体会。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以故事的形式将我国历史上一些优秀的高尚道德情操呈现在我眼前。
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上书救父的绨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咏叹“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广纳贤才而捉发吐脯的周公……他们都为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发奋好学”这一章节。
凿壁偷光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清贫志长的徐悲鸿,立志学医济世的扁鹊……他们都是在困窘的生活,简陋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综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人不是通过刻苦努力而成功的?海伦·凯勒,这位致力于文化与教育事业的伟人,一岁半就失去了视觉与听觉,她面对厄运,没有向困难低头,刻苦学习,先后掌握了五种语言。
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在晚年得到一本少见的《易经》,他一遍又一遍地认真阅读和体会,以至于串联竹筒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使它成为新中国的精髓和精神财富。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2从最早的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出现“美德”的行为.。
到了古代时期,我国的“美德”行为就不断的扩张,有很多的文人,他们让现代的我们懂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品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动画片,每集讲述一个人物都有为人类科学做出贡献的,能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能了解人生中具有的品质。
“少年柳公权”.在唐代时期,一位书法家柳公权让我们知道了要虚心向人求教,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好。
中华华美德鲁班学艺的故事

中华华美德鲁班学艺的故事摘要:1.鲁班简介2.鲁班学艺的过程3.鲁班所学技艺及其影响4.鲁班精神的传承与应用正文:【鲁班简介】鲁班,姓公输,名班,字依智,又称公输子、班输、鲁子等。
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木匠、建筑师、机械制造家和发明家。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从小就对木工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鲁班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不断探索创新,成为了当时华美德鲁班的代表人物。
【鲁班学艺的过程】据传说,鲁班曾跟随华美德祖先神农氏学习技艺。
在神农氏的指导下,鲁班刻苦钻研,掌握了木工、建筑、机械制造等技艺。
他还发明了锯、刨、斧、锤等多种木工工具,使得木工劳动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在学成之后,鲁班将所学技艺传授给了更多的木匠,推动了我国木工艺的发展。
【鲁班所学技艺及其影响】鲁班所学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他改进了传统的木工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他还擅长建筑设计和施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宏伟建筑。
鲁班的技艺和智慧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木匠、建筑师和发明家都把鲁班视为行业祖师,尊奉他为华美德鲁班。
【鲁班精神的传承与应用】鲁班精神主要包括敬业、创新、传承和奉献。
他不仅精通技艺,还注重培养后辈,传授技艺,使华美德鲁班技艺得以传承。
鲁班精神在我国传统木工艺、建筑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当今社会,我们应继续弘扬鲁班精神,努力创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鲁班作为华美德鲁班的代表,他的故事传颂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木匠、建筑师和发明家。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
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和勤俭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一次在开了“传统美德——勤俭”班会以后,同学们十分正确的意识到了勤俭的重要,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
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2、同学讨论关于“勤学”3、中华勤学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厉归真学画虎》《杜甫自幼学写诗》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
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4、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三、教学总结这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主动去接受“勤学”这个概念。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
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翻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个个故事映入眼帘。
里面有许多爱国人士,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爱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文武双全的岳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岳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小在师父周侗的教诲下学习文学、武艺。
他天资聪颖、刻苦,就如他所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一生出入疆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牛头山、爱华山战果优异。
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知道这四个字不仅留在自己背上,更应该铭记在自己心里。
可这样的爱国之人却被奸臣秦桧陷害,被迫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可怜他的一世清白。
岳飞这样的爱国英雄被人们千古流传。
现今也有许多爱国的人,有战斗英雄黄继光,有为中华之崛起的周恩来,还有为国争光的徐悲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们现在不需要接受战火的洗礼,但要认真学习。
以前的贫苦生活能出奇才,我们何不认真学习呢?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吧!成为祖国的栋梁,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地萌发。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2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这本书讲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的美德故事。
如温席侍母、陆绩怀橘、曹操自勉、苗岭女杰等,还有许多名人,有刘恒、于谦、司马迁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很有美德:闵骞的后母很坏,冬天不让他穿暖,还经常打骂他。
这事被他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要把后母赶走,闵此骞还为她求情;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他却不记恨后母,还非常孝敬她。
有一次,后母生病了,想吃鲜鱼,但那时候是冬天,已经没有鲜鱼卖了,于是,王祥就到了河边,脱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终于捉到了两条鲤鱼。
美德故事读后感

美德故事读后感美德故事读后感在这个寒假里,我重温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现在再看一遍,对其中《曾子杀猪》一文感触也深了。
文中记叙了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儿子吵着要和她一起去。
为了使儿子不跟着她,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
”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
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对他说:“我前面不过是骗骗小孩子的,何必真的杀猪呢?”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能反悔,我不希望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好榜样。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后来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
小时候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有时也不能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父母生气。
记得有一次,同学让我帮她写一篇文章,我虽然答应下来,心里却是很不情愿,所以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
最后那个同学对我很失望。
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啊,孔子也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掉以前的陋习,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导读:读书笔记《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我非常喜欢《美德故事》这本书,因为里面讲述的是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等许多中华传统美德。
它让我增长了历史知识,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没钱供他上学。
白天,他给人家当帮工,没有时间看书;晚上四周漆黑,又没钱点灯。
但他十分好学。
有一天晚上,匡衡发现邻居家的墙壁透过一丝光线,他就在邻居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的借着灯光读书。
匡衡每天坚持不懈、刻苦读书,最后终于自学成才。
读到这里,我十分感动,想想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这么优越,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晚上在台灯下学习,每天上学都是父母接送,要是我还不用心读书,不听父母的话,那该是多么不应该呀!和匡衡比,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代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溃退,国家处在存亡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返乡守孝。
1126 年金兵大力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 "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刻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 "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假如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而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以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此后, " 精忠报国 " 四个字就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激励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英勇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往救援,多次战胜金军,遇到宗泽的欣赏,夸赞他 "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可以过 ", 此后成为有名的抗金英豪 ,受历代人民所仰慕。
2.乐天做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任盩厔县县尉。
当时正居住在该县的陈鸿和王质夫,有一天跟白居易结伴旅行仙游寺。
游完寺庙,在一块喝酒的时候,提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感触不已。
王质夫站起来,邀白居易干杯,同时对白居易说:“那世上难得一见的故事,假如没有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材来加以描绘润饰,就会跟着岁月的流逝,消逝得销声匿迹,未来就不再见有人知道了。
乐天兄擅长做诗,又是多情之人,写一写这个爱情故事,怎样?”白居易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有名诗篇《长恨歌》。
3.宋濂守信勤学宋濂小时侯喜爱念书,但是家里很穷。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讲,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假如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非常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不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然而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如何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因此,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不记得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依旧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依旧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因此在事业上不同凡响,差不多上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讲:“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青年。
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夫人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非常纳闷,上前咨询:“夫人婆,您磨铁杵做什么?”夫人婆讲:“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咨询:“哎呀!铁杵这么粗大,如何样能磨成针呢?”夫人婆笑呵呵地讲:“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慧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7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7篇《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1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雪、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
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的练啊练啊,连续几个月,从清晨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战涸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们倦意袭来时,就拿锥子沙狠扎一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若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
还有百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五王冕痴个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2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里去拜师学艺。
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技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
蔡医生想收一个聪明的孩子为徒弟,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的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那就用梯子呗!”“我家没有梯子!”“那我就爬上去采!”“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
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院子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
几个孩子去拉,结果都没有拉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刻
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